浅谈信息化时代高等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
作者:戴增刚、李元左来源:原创日期:2013-12-20人气:1023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以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对既有的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样对高等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等院校实验室是开展人才培养、进行实践性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工作是院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安全管理是完成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保证。探索研究信息化时代高等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加强安全教育,从思想上筑牢安全防线
实验室安全教育是防止实验过程中安全事故发生的预防性工作,也是基础性工作,其目的就是培养实验室人员和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树立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实验教学设施、设备上的安全隐患往往是从实验室人员和学生思想上的麻痹开始的,开展经常性的形式多样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营造重视实验室安全的氛围,提高实验室人员和学生安全意识,是防止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
信息化对实验室的实验教学设施、教学内容和手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实验室的主要设施、设备呈现出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新特点,实验教学内容往往也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并呈现出系统性和虚拟仿真性等特点,针对信息化时代实验室出现的这些新特点,在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时,不但要进行防水、电、暖、火、毒等传统的安全教育,同时也应该特别注重防计算机病毒、防网络攻击、防失泄密等方面的安全教育。据报道美国曾成功地将“蠕虫”病毒注入到伊朗的核设施系统中,并成功引发病毒发作,使伊朗的核设施一度瘫痪,另据曝光美国“棱镜”监控计划事件的斯诺登暴料:“美国曾多次攻击清华大学网络……”,所以无论是实验室人员还是学生都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信息化时代的实验室安全,要有安全意识。
各级领导也要重视实验室安全教育,可以通过开辟实验室安全教育宣传栏、建立实验室安全教育网页、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实验室人员和学生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安全知识教育,组织学习有关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法规以及剖析实验室安全的典型案例,增强实验室人员和学生的安全观念,从思想上筑牢安全防线。
2 加强安全防范,从技术上筑牢安全防线
加强实验室安全防范,增加实验室的安全防护设施是保证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实验室安全管理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预防性投入是最经济、最可行的措施之一,是确保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手段。完善实验室安全技术防护设施,提高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的科技含量可以将实验室安全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
信息化时代实验室安全设施的智能化为实验室安全提供了重要保证。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和巡跟系统可以减轻实验室人员的大量工作,防止实验室设施被盗事件发生。智能烟感报警系统可以及时发现烟火的安全隐患,避免大的灾害事件发生。智能漏电保护系统可以保护实验室设备不受意外损坏。除了利用这些“硬件”技术防范外,还应该加强“软件”技术防范。随着网络、智能等高新设备的不断使用,实验室的新设备、新技术越来越多,实验室安全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一个小小的计算机病毒能瘫痪整个系统,网络泄密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应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防范。实验室内可架设专用服务器和防火墙,在服务器上安装实时防病毒软件和网络监控管理软件,隔离实验室的内网与外网,对病毒感染和扩散做好技术防范、侦查和清除工作,终端计算机应安装保密系统软件,防止失泄密事件发生。
在增加实验室安全设施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实验室人员和学生的安全技术培训,使他们不但能熟练掌握防火设施、防毒设施等基本安全设施的使用,还要熟悉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防计算机病毒等新的安全防范技能和知识,熟悉掌握新型安全设施的使用,从技术上筑牢安全防线。
3 加强建章立制,从制度上筑牢安全防线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论做任何工作,只有好的愿望,没有好的制度,就很难有好的效果,有时制度比技术防范更重要。信息化时代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也是如此,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法规和依据,是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也是保证实验教学能顺利进行的基础。要使实验室人员和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首先必须要根据有关高等院校实验室工作条例、法规结合各自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操作性强的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室规章制度也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要不断地完善和规范,除制定《实验室守则》、《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实验室保密制度》等共同制度,还应根据各自实验室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实验室开放、交流、联合的安全管理制度。
制度的健全只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步,认真执行并把各项安全制度落实到实处才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关键。首先要明确责任。实行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制,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形成层层落实安全管理责任的格局。特别是对重要实验、重点项目、重点岗位,要有具体落实安全责任制的办法和措施,如签订《安全责任书》,通过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的办法,将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实验室的每一个房间、每一套系统、每一台设备,从而强化每个实验室人员的安全责任心。二是要严格执行。实验室人员和学生都要严格执行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好,要在实验前后做好各项安全检查,要善于抓“小事”、抓点滴、抓日常、抓养成。使严格执行制度成为每个人的份内事,形成事事有人管,责任有人究的良好氛围。实验室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组织领导,院校要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明确本单位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主管部门,各部、系也要确定相应主管领导。实验室要设立安全员,负责实验室安全的日常检查和监督工作,坚决不允许将个人的电脑和存储介质接入到实验室内网,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连锁互保安全管理,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双保险”,从制度上筑牢安全防线。
4 结束语
实验室安全是各级领导,包括老师和学生的共同责任。“安全源于警惕,事故来自麻痹”,实验室安全管理得之于严,失之于宽。我们只有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形成一个人人关心实验室安全的良好氛围,才能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实验室育人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以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对既有的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样对高等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等院校实验室是开展人才培养、进行实践性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工作是院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安全管理是完成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保证。探索研究信息化时代高等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加强安全教育,从思想上筑牢安全防线
实验室安全教育是防止实验过程中安全事故发生的预防性工作,也是基础性工作,其目的就是培养实验室人员和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树立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实验教学设施、设备上的安全隐患往往是从实验室人员和学生思想上的麻痹开始的,开展经常性的形式多样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营造重视实验室安全的氛围,提高实验室人员和学生安全意识,是防止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
信息化对实验室的实验教学设施、教学内容和手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实验室的主要设施、设备呈现出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新特点,实验教学内容往往也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并呈现出系统性和虚拟仿真性等特点,针对信息化时代实验室出现的这些新特点,在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时,不但要进行防水、电、暖、火、毒等传统的安全教育,同时也应该特别注重防计算机病毒、防网络攻击、防失泄密等方面的安全教育。据报道美国曾成功地将“蠕虫”病毒注入到伊朗的核设施系统中,并成功引发病毒发作,使伊朗的核设施一度瘫痪,另据曝光美国“棱镜”监控计划事件的斯诺登暴料:“美国曾多次攻击清华大学网络……”,所以无论是实验室人员还是学生都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信息化时代的实验室安全,要有安全意识。
各级领导也要重视实验室安全教育,可以通过开辟实验室安全教育宣传栏、建立实验室安全教育网页、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实验室人员和学生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安全知识教育,组织学习有关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法规以及剖析实验室安全的典型案例,增强实验室人员和学生的安全观念,从思想上筑牢安全防线。
2 加强安全防范,从技术上筑牢安全防线
加强实验室安全防范,增加实验室的安全防护设施是保证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实验室安全管理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预防性投入是最经济、最可行的措施之一,是确保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手段。完善实验室安全技术防护设施,提高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的科技含量可以将实验室安全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
信息化时代实验室安全设施的智能化为实验室安全提供了重要保证。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和巡跟系统可以减轻实验室人员的大量工作,防止实验室设施被盗事件发生。智能烟感报警系统可以及时发现烟火的安全隐患,避免大的灾害事件发生。智能漏电保护系统可以保护实验室设备不受意外损坏。除了利用这些“硬件”技术防范外,还应该加强“软件”技术防范。随着网络、智能等高新设备的不断使用,实验室的新设备、新技术越来越多,实验室安全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一个小小的计算机病毒能瘫痪整个系统,网络泄密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应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防范。实验室内可架设专用服务器和防火墙,在服务器上安装实时防病毒软件和网络监控管理软件,隔离实验室的内网与外网,对病毒感染和扩散做好技术防范、侦查和清除工作,终端计算机应安装保密系统软件,防止失泄密事件发生。
在增加实验室安全设施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实验室人员和学生的安全技术培训,使他们不但能熟练掌握防火设施、防毒设施等基本安全设施的使用,还要熟悉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防计算机病毒等新的安全防范技能和知识,熟悉掌握新型安全设施的使用,从技术上筑牢安全防线。
3 加强建章立制,从制度上筑牢安全防线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论做任何工作,只有好的愿望,没有好的制度,就很难有好的效果,有时制度比技术防范更重要。信息化时代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也是如此,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法规和依据,是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也是保证实验教学能顺利进行的基础。要使实验室人员和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首先必须要根据有关高等院校实验室工作条例、法规结合各自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操作性强的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室规章制度也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要不断地完善和规范,除制定《实验室守则》、《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实验室保密制度》等共同制度,还应根据各自实验室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实验室开放、交流、联合的安全管理制度。
制度的健全只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步,认真执行并把各项安全制度落实到实处才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关键。首先要明确责任。实行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制,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形成层层落实安全管理责任的格局。特别是对重要实验、重点项目、重点岗位,要有具体落实安全责任制的办法和措施,如签订《安全责任书》,通过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的办法,将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实验室的每一个房间、每一套系统、每一台设备,从而强化每个实验室人员的安全责任心。二是要严格执行。实验室人员和学生都要严格执行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好,要在实验前后做好各项安全检查,要善于抓“小事”、抓点滴、抓日常、抓养成。使严格执行制度成为每个人的份内事,形成事事有人管,责任有人究的良好氛围。实验室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组织领导,院校要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明确本单位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主管部门,各部、系也要确定相应主管领导。实验室要设立安全员,负责实验室安全的日常检查和监督工作,坚决不允许将个人的电脑和存储介质接入到实验室内网,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连锁互保安全管理,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双保险”,从制度上筑牢安全防线。
4 结束语
实验室安全是各级领导,包括老师和学生的共同责任。“安全源于警惕,事故来自麻痹”,实验室安全管理得之于严,失之于宽。我们只有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形成一个人人关心实验室安全的良好氛围,才能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实验室育人环境。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