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从侠文化解读《白马篇》

作者:蔡朔冰来源:《作家》日期:2014-01-01人气:6621

一、 《白马篇》大意解析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首《白马篇》的大致意思是: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有人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男儿游侠骑士。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飞骑射中了“长臂猿”,转身又去射“箭靶”。灵巧敏捷赛猿猴,勇猛剽悍如豹螭。听说边境军情急,侵略者一次次进犯内地。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这篇《白马篇》又名《游侠篇》,因为它刻画出了边塞游侠的忠勇形象。曹植自幼就随父亲曹操到边塞征战,可以说十分了解边塞的状况。这首诗刻画并赞扬了戍守边疆,胸怀报国之志,既有高超武艺,又有强烈爱国之情的年轻的游侠骑士。也有学者考究说这个年轻人就是指曹植的兄弟曹彰。所谓游侠,就是指的重义轻生的男子。曹植作此诗的目的是借游侠的形象抒发自己的报国情怀。诗中游侠儿的英雄形象,既反映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现实,又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整首诗歌朝气蓬勃,气势昂扬,短短数句概括了一个深刻感人的故事情节,刻画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不计个人生死、一心保家卫国、不惜为国捐躯的年轻的爱国英雄的伟岸形象。诗风豪放,语言简练。本诗一开头就用“连翩西北驰”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游侠儿潇洒不羁,勇往直前的英勇形象。之后对于“幽并游侠儿”形象的具体刻画,诗人不吝笔墨,从各个方面凸显他武艺的超群和气质的不凡。白马少年既能“长驱蹈匈奴”,又可“左顾陵鲜卑”,所怀绝技必能报效国家,保卫边疆。然而,诗人的刻画并为停止,而是用层层递进的方法逐渐加强对游侠儿形象和内涵的刻画。诗歌的高潮在于后面对他爱国情怀的歌颂和赞美。本诗末尾四句,将游侠儿的思想境界上升到自愿战死沙场、为国捐躯的高度,悲哀中蕴含雄壮,豪爽中正气凛然,最后一句“视死忽如归”将全诗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推向顶峰。

二、 《白马篇》所蕴含的侠文化

根据史书我们可以看到,在汉代,只有司马迁在《史记》的《游侠列传》以及班固的《汉书》中对游侠有过系统描写,此外就再无专门的叙述了。由于国家权力对游侠之风的打压和控制,对游侠的颂扬在之后多通过咏侠诗、侠义小说等文学形式来进行。曹植的诗可谓在这一游侠文化的进程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事实上,本首《白马篇》属于《乐府诗集》中的《杂曲歌词》,编纂者郭茂倩认为,凡是说到白马金鞍等事物的诗词皆可归为边塞征战诗一类,主要讲的都是戍守边疆,报国立功的事情,不过,通过与此篇诗歌前后边塞诗的内容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这一主题经曹植的发展,蕴含了一种全新的内容,注入了一种与以往边塞诗所不同的内涵,那就是游侠形象。将游侠放在边疆战场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使游侠的旧形象展现出迥然不同的魅力。可以说,曹植这首诗中所刻画的少年英雄一样的游侠形象已经成为后世游侠形象的典范,其雄姿英发,忠勇慷慨的形象已经成为无数中华男儿的楷模。

首先,与以往描写侠客的形象不同,曹植极尽描写之能事,将游侠武艺之高超渲染到了极致。他笔下的游侠儿武艺高强、身手不凡,可谓武林高手,骑射技艺更是精通。自古游侠多慷慨之士,有点类似美国大片中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人物,他们凭借自己的一身技艺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很多时候他们是作为政府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为达目的他们不惜违反国家法律,正由于游侠的这种特点导致了统治阶级对其的打压抑制,汉朝初年对游侠一直实行严厉镇压的政策。就算司马迁在《史记》中侠客进行了褒扬,也是多从其精神境界进行刻画,宣扬其凭自己的力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公义之心,而刻意减少对其武力的描写。曹植这首《白马篇》与其背道而驰,反倒大力宣扬游侠儿的武艺。“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诗中的少年游侠苦练武功,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反映出曹植对于尚武精神的推崇。

第二,曹植笔下的游侠儿与以往游侠形象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其强烈的爱国之情与为国捐躯的悲壮之情。通过研究曹植的生平,可以毋庸置疑地说,诗中游侠儿就是曹植自身形象的影子。曹植自幼家室显赫,自己又才华横溢,这样的家世背景和狂放不羁性格使得他十分向往做一个能建功立业、救民于水火之中的乱世英雄。曹植生于乱世,随父亲在军营中长大,也经常跟随曹操出兵打仗,眼见了父亲和战友们驰骋沙场、雄霸一方的丰功伟绩,更促使他树立了建功立业、成就一番大作为的英雄壮志。曹操在世时,曾几次欲立曹植为太子,无奈其言行过于狂放不羁,曹丕继位后对曹植提防打压,他的报国之志一直未能舒展。曹丕之子曹睿登上帝位后,在政治上依然对曹植采取严加防范、不予任用的态度,使曹植长久处在受压制的境地。曹植为此“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之后,曹植向曹睿进《陈审举表》,在文中表述了自己的抱负:“每览史籍,观古忠臣义士,出一朝之命,以殉国家之难,身虽屠裂,而功铭著于景钟,名称垂于竹帛,未尝不拊心而叹息也”。可见,曹植心中一直有驱身赴沙场,解国家社稷之难的愿望。因此,《白马篇》中的游侠儿也就被赋予了舍身取义的人生价值:“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这悲壮豪迈的言辞中,为了驱除鞑虏,还人民以平安欢乐,游侠儿不仅可以放弃功名、妻子儿女、高堂父母,更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曹植的《白马篇》将古代游侠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从小我上升到了大我,更将其人格节操提升到了至高的水平。

第三,在提升游侠精神境界的同时,曹植的《白马篇》也将游侠们的活动场所从市井乡里、百姓人家扩展到了边疆沙场、大漠边关。从而使游侠诗歌具有了更恢弘的气度和更高尚的内容。在之前的描写游侠的诗文中,游侠所行之事多为在市井中发生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抑或劫富济贫、惩恶扬善的小事,而曹植的《白马篇》中游侠少年一出场就是“连翩西北驰”,因为当时的西北边疆正是战火连天的境况。外族不断侵略我族:“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游侠活动场所的转变也就使得其活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不再是被统治阶级所禁绝的不法行为,而成了精忠报国的勇士之举,而游侠的身份就自然能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和赞扬。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曹植成功地把自己的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投射在了饱含昂扬壮志的游侠儿身上,并从游侠儿奔赴沙场、保家卫国的义举来实现。在抒发自己情怀的同时,也使游侠精神在边疆战场上得到了升华。总体说来,曹植《白马篇》里刻画的游侠儿最打动人的特质就是他不顾生死、奔赴边关、保家卫国的大爱之情,自古以来游侠重义轻生死的品格在这首诗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这首诗也因游侠儿的形象而有了雄壮悲凉、英勇高尚的基调。

三、《白马篇》对于古代诗文的贡献

首先,由于曹植的《白马篇》将游侠精神进行上升到了更易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高度,也就使我国的诗歌拓宽了其吟咏的领域。从此,歌颂侠客精神的诗文不再被统治阶级所抑制,咏侠诗文成为了古代诗文中重要的一类。与此同时,古代文人也有了新的创作领域和抒情方式。这是《白马篇》对古代诗歌的最大贡献。众所周知,由于汉朝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政策,文人士大夫再想回到百家争鸣的宽松舆论环境中已是不可能。董仲舒所提倡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被汉王朝所接纳并推行后,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就是进入仕途,就算被国家所承认也不过是为国家效力的奴才,而真正被统治阶级所接纳认可的读书人更是少之又少,多数人都不能实现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而不得不慨叹生不逢时的命运,只能将一腔爱国热血寄情于诗文之中。就算背景显赫的曹植,最终也只得落个才子之名,而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充满壮志豪情、自由潇洒的游侠题材无疑是文人士大夫宣泄其不遇情怀的最佳途径。尤其侠义豪情与报国之至的结合之后,更成为士人最钟爱的话题,与士人心底的渴望产生了共鸣。自《白马篇》后,有很多文人都沿着侠义与报国相结合的道路进行文学创作,也在古代文学史上了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篇。

此外,曹植的《白马篇》对后世的咏侠文学开创了典范,为咏侠诗文奠定了基调与范式。可以说,他将游侠身上最美好的品质挖掘了出来,并与统治者最推崇的报国之情相结合,塑造了完美的游侠形象。后世诸多有名的边塞诗人,以及李白、辛弃疾的诗文,都受到了曹植《白马篇》的影响。

第三,《白马篇》虽然有悲壮之情,却也饱含了积极向上,昂扬潇洒的青春活力。魏晋时期文坛上的建安风骨的最大特点就是豪迈壮阔,意气风发。因此,《白马篇》对于建安风骨的形成发扬有着至关重要的一笔。

第四,《白马篇》中所塑造的白马金鞍的翩翩少年,成为了后世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形象,他以其英勇潇洒、青春昂扬的特质称为古代诗文史上最受文人钟爱的形象之一。

从《白马篇》之后,游侠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渐渐多了起来,到了诗歌鼎盛时期的唐朝,咏侠诗也迎来了它创作的高潮。

 

综上可知,曹植的《白马篇》将自古以来的游侠形象进行了改造和升华,他将古代游侠轻生重义、维护社会正义公平的精神内核与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情操相结合,使游侠形象与游侠精神成为统治阶级所推重的主流文学形式,不仅为古代诗文拓展了创作领域、为侠文化开辟了创作范式,也为中国古代留下了白马金鞍的经典游侠形象,对中国古代诗文创作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贾立国,曹植《白马篇》的侠文化解读,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2、 陶春林、马晶,曹植《白马篇》对魏晋南北朝游侠及游侠诗的导向作用,江淮论坛,2007 年第 4 期

3、 严正道,理想与现实的失衡——魏晋六朝游侠诗歌刍议,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4、 彭金海、石天飞,千秋文人侠客梦——论《白马篇》对《游侠列传》游侠精神的继承和改造,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6月

 

蔡朔冰,女,1969年03月出生,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应用文写作。河南商丘 476005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