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阈下东北地域形象的影视化建构
一、东北地域形象的影视化建构的发展
(1)影视剧作中的东北地域形象塑造特点
①描绘东北的特定时期和背景
在影视剧作中,东北地域形象的初期塑造往往与特定的时期和背景有关。例如,19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东北地区的一些老旧工业部门面临困境,许多企业被迫关停或转型,影视剧作中经常以此为背景展开叙事。
如电影《钢的琴》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东北工业城市在转型期的社会面貌,影片巧妙运用东北的重工业背景、寒冷的冬季、以及城市边缘的废弃工厂等元素,营造了一种压抑而沉重的氛围,展现了东北工业城市在转型期的困境与挑战;电视剧《人世间》则以东北一个普通家庭为背景,讲述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后几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剧中东北的严寒气候、广阔的田野、以及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巷,都成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
②塑造东北人的性格特点
影视剧作中对东北人性格特点的塑造也是初期东北地域形象的重要方面。东北人常被描绘为直爽、勇敢、乐观的形象,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坚韧不拔。在塑造东北人物性格时,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人性的探索。
以《刘老根》中的药匣子为例,他是一位极具喜剧色彩的角色,机智狡黠,善于用言语化解矛盾,又不失东北人的热情和义气,体现了东北人淳厚质朴的一面;在电影《钢的琴》中,陈桂林这一角色将东北人的坚韧展现出来,作为下岗工人,面对生活的困境,他没有消沉,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一台钢制琴,圆了女儿的钢琴梦。
③展现东北地区的民俗风情
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为影视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影视剧作经常通过展现东北地区的民俗风情来塑造形象,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如舞狮、高跷、锣鼓等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深受东北人民的喜爱,更在影视剧作中频繁出现,成为展现东北风情的重要符号。
以电视剧《乡村爱情》系列和《刘老根》系列为例,这两部作品深入挖掘了东北农村的生活场景和文化元素,将农田劳作、炕头话家常、过年包饺子等日常生活场景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这些作品还巧妙地融入了二人转、大秧歌等东北民间文化元素,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直观地感受到东北地区的文化魅力。
这种将民俗文化融入影视剧作的方式,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增强观众对影视作品的文化认同感和情感共鸣。同时,这种创作方式也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使影视作品兼具艺术性和地域认同感。
④体现东北地区的工业与农业特点
影视剧作作为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常常以细腻入微的方式展现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社会变迁和产业发展。在以东北地区为题材的影视剧作中,往往离不开对东北地区工业与农业的描绘。
例如,影视剧经常出现对东北重工业城市及其落日萧条的刻画,在电影《耳朵大有福》和《钢的琴》中,导演巧妙地通过场景设置、色调运用,展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的辉煌与当下的落寞,废弃的工厂、烟雾弥漫的天空、失业的工人,以及他们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坚韧与乐观,都成为了东北工业文化的重要象征。
东北地区的农村剧则以其朴实自然、生动鲜活的艺术风格而著称。如《圣水湖畔》、《美丽的田野》等作品,都以东北农村为背景,通过讲述农民的生活故事,广袤的黑土地、金黄的麦田、勤劳的农民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北农村生活画卷,也反映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迁。
(2)影视剧作中东北地域形象的演变
笔者搜集了改革开放以来有关东北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并根据评分分别选出每年得分最高的电影作品和电视剧作品,将它们作为代表进行分析。
①影视类型分析
从影视剧作具体内容的角度进行分类,将其大致分为家庭、爱情、儿童、动画、战争、历史、悬疑共7类,并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
喜剧是东北题材影视剧作的重要内容。根据分析,电视剧代表共有34部,其中喜剧有16部,电影代表共有34部,其中喜剧有12部。由此可见,喜剧是东北地区为题材的影视剧作的主要构成部分,东北方言幽默风趣,东北人性情直爽,独特的地域文化使得喜剧应运而生。例如《东北一家人》,以东北一个普通家庭为背景,通过展现家庭成员之间的日常琐事,巧妙地将东北人的幽默、直爽和热情融入到剧情之中,它运用了大量的东北方言和俚语,为观众呈现了一部既接地气又充满笑料的佳作;《乡村爱情》以东北农村为背景,幽默诙谐地讲述了一群乡村青年男女的爱情、事业和生活故事。
②生活图景演变
除此之外,我们还对不同时段东北题材影视剧所呈现的生活图景进行研究,将不同时段(1978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10年,2011年——2023年)的影视剧作生活图景大致分为乡村和城市,并分析出乡村和城市题材的影片数量在不同时段的影视剧作总数量的占比。
根据此图我们可以发现,在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域相关的电视剧中,乡村题材所占比重较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区域,其快速发展和变迁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题材,因此城市题材的比重迅速增加,不过乡村题材仍占较大比重;而在电影中,乡村题材的电影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显降低。一方面,随着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电影制作方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创新性和现代感的题材,而乡村题材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电影作为一种更为商业化的艺术形式,其制作成本和市场风险相对较高,因此制作方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更广泛观众基础和商业潜力的题材。
三、地域文化视域下影视剧作传播对东北地域形象建构的影响
(1)影视剧作塑造的地域认同感
影视剧作通过刻画特定地域的人物角色,展现他们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来塑造地域认同感。例如,电视剧《女人当官》中塑造了杨桂花为代表的一批集中国传统美德与现代意识于一身的优秀东北农村妇女的经典群体形象。
影视剧作通过展示地方文化,例如地方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特色活动,来塑造地域认同感。例如,电视剧《乡村爱情》系列、《刘老根》系列将东北地区二人转、大秧歌等经典传统文化带到全国各地观众面前。
影视剧作常常选择特定地域的地标景观,展现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塑造地域认同感。例如,电影《悬崖之上》里的哈尔滨中央大街、电视剧《人世间》里的白山市老秃顶子风景区以及长春市伪满皇宫博物院、有轨电车等标志性景观,无不令观众的地域认同感油然而生。
(2)影视剧作对东北地区的形象塑造与推广
东北地区拥有独特壮美的自然景观,从巍峨的长白山脉到广袤的东北平原,从浩渺的松花江到深邃的大小兴安岭,每一处都蕴藏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影视剧作通过选取这些地方作为取景地,既展示了自然风光,又能加深观众对东北地区的认知。
东北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从古代的渤海国、辽金王朝到近代的抗日战争,东北大地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影视剧作通过再现历史事件、展现传统艺术形式和描绘当地的风俗习惯,向观众传递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东北题材的影视剧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或是勇敢无畏的抗日英雄,或是勤劳智慧的普通百姓,或是幽默风趣的东北人……这些人物形象无不具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影视剧作通过创造有代表性的地方人物形象来展现东北地区的精神风貌和东北人民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
(3)影视剧作对东北地区旅游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影视剧作为文化产品,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等元素呈现给广大观众,极大地提升了东北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观众对东北地区产生兴趣和好奇心,有可能选择前往该地旅游,进而带动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例如,在电视剧《人世间》热播后,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长春,电视剧中的取景地伪满皇宫博物院、缉熙楼、有轨电车、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宫等成为游客的打卡地标,带动了长春交通、餐饮、住宿等旅游相关产业的繁荣。同时,影视剧的拍摄也促进了当地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东北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当前影视剧作中东北地域形象的问题与挑战
(1)刻板化印象与地域文化刻画的失衡
①东北地域形象的刻板化印象
题材上多出现反映社会复杂现象类的内容。如电视剧《双探》中,警察与绑匪在林海雪原激战,展现东北吉林边境小城的暗流涌动,以及电视剧《绝不放过你》、电影《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等都出现了相似情节。
强调东北方言和粗鲁行为的夸张表现。在《武林外传》、《乡村爱情》、《疯狂的石头》等影视剧中,说着东北方言的人物角色往往是率真可爱的,这些展现出东北地区人民率真的形象。但在一些影视剧中,会将做行为粗鲁的人物角色的语言用东北方言来呈现。
对东北人民形象的片面描绘。例如,在电视剧《安家》中,男性角色吐槽妻子:“我一个四川人娶你一个东北的,一吵吵就动手,熬到今天我容易吗?”这句话表面上是在吐槽东北妻子的性格泼辣,但无形之间也给东北人民扣上了“爱动手”、“脾气爆”的帽子。
②地域文化刻画的失衡
缺乏对东北地区多元文化的深入挖掘。《刘老根》、《乡村爱情》等影视剧将二人转带入大众视野后,许多其他影视剧在展现东北地区文化生活图景时,往往采用二人转这一单一的文化活动形式,事实上,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风俗丰富多样,例如渔猎、骑射、冰嬉等。
忽视东北地区的社会发展。曾经风靡全国的东北剧,如从早期的《刘老根》、《马大帅》,到现在的《乡村爱情》,故事场景基本发生在农村,使得人们对于东北农村的印象根深蒂固,以至于如今一些影视剧仍旧将东北地区描绘得十分落后,忽视了东北地区的现代化发展。
对东北人民智慧和情感的忽视。东北人民在影视剧作中的形象总是会被塑造得十分片面,例如,中年男性角色往往脾气暴躁、性格粗鲁、虚荣心强,中年女性角色往往咋咋呼呼,忽视了东北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2)网络媒体时代对东北地域形象扭曲与误读的加深
在当今的网络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扩展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影视剧作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输出形式,其在塑造地域形象方面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在当前的影视剧作中,不乏对东北地域形象的描绘和塑造,但由于受到创作者对东北地域文化的理解程度、创作意图以及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描绘和塑造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这种主观性和片面性在网络媒体时代的传播环境下,往往会被进一步放大和扩散,从而导致对东北地域形象的扭曲与误读。一方面,由于部分影视剧作在塑造东北地域形象时过于追求戏剧效果和市场效益,往往会对东北地域文化进行夸大、歪曲的处理。这种处理方式虽然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但却容易使观众对东北地域文化产生误解和偏见;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因此观众在观看影视剧作时能够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和看法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情绪化色彩,从而会使得对东北地域形象的扭曲与误读不断加深。
五、对策与应对措施
(1)推动多元形象塑造
当前,影视作品中对于东北地域的描绘往往陷入了一种单一定型的模式,使相关题材影视艺术无法得到发展与创新。因此影视行业应该摒弃对东北地域形象的单一定型,呈现出更多元、真实的形象。
例如,在影视剧作的背景设定上,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农业生产基地,其现代化进程日新月异,城市风貌、农村风貌以及社会风貌均呈现出新的景象,影视制作应紧跟时代步伐,捕捉东北地区现代化发展的脉搏,将繁华都市、秀丽乡村等多元风光融入镜头,真实展现东北的多面性;在人物塑造上,更应摒弃对东北人固有的刻板印象,深入挖掘不同个体的性格特质与情感世界,使人物形象鲜活、立体,充满生命力,从而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为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把握地域文化元素
立足地域文化的视角,东北地域形象的影视化建构必须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形式符号,科学把握地域文化符号,并进行艺术化加工,凸显文化特质的独特魅力,实现形与质的升华。
编剧、导演和制片人在创作东北地区题材时,应该深入研究,充分调查,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风俗和社会背景,避免片面性和偏见,同时还要与与东北地区的专业人士进行咨询与合作。
除此之外,制作方在拍摄、制作和宣传过程中应该时刻保持反思的态度,认真听取来自东北地区观众和相关社群的反馈,及时做出调整和改进。
增加东北地区创作者的参与,提供独特的视角和创作力量,从内部改变创作的方式。
(3)加强传媒监督
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对影视行业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影视剧作不歧视、不偏见东北地域形象。同时,可以建立举报机制,让观众和相关人士能对其进行监督。
在地域文化视域下,影视作品通过对东北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理解,以现代视角重新审视东北地域文化,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提炼其精华,以影像的方式传递给广大观众,为东北地域形象的建构带来诸多有利影响。然而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展望未来,随着影视技术的进步和对影视化建构研究的深入,期待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够深入挖掘,并以更加生动、真实、深刻的方式展现东北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其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