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动画电影创作中的民族文化表现
一、动画电影与民族文化的内在联系
(一)动画电影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动画电影创作要想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就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民族文化,通过塑造独树一帜的、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标识的经典动画电影品牌形象来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发展,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具体而言,通过巧妙运用民族文化元素和民族文化话语,促使中国动画电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将民族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动展现在银幕之上,以动画这一艺术形式为载体,传递出民族文化所蕴含的深厚精神文明属性,如民族文化中的传统思想长期以来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浸润着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其中呈现的“求同”“尚和”等思想,将中国古代传统的美学思想加以展示,不仅彰显了中国动画电影艺术风格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传递着民族文化中蕴含的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烙印,藉由这种方式,中国动画电影在无形中推动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美学价值的文化传播与传承。
(二)动画电影是构建民族形象的渠道
动画电影具有抽象性和虚幻性的艺术特征,通过动画语言对外部现实世界的重构,为观众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在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紧密相关,在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下,动画电影的创作者都会将对现实的感知与理解自觉融入进作品中,通过创作理念、主题内容、艺术风格等多个维度加以呈现。这不仅为受众塑造出更为动人的动画电影形象,也间接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与国家形象,拓宽了我国民族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国际渠道。这些作品以多样化的艺术手法集中展示了本民族的整体风貌和内在精神,借助影视动画语言对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以再度创作的方式加以叙述,实现了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目标,并将民族文化中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底蕴、价值观念和民族情感以具象化的方式传递,从而在国际舞台上彰显民族精神和国家形象。
(三)民族文化是动画电影创作的源泉
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记载了神话传说、符号图腾、哲学思想、人物传记等文明典籍,同时也造就了传统美术、传统工艺、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都将成为动画电影创作的重要取材来源,不仅丰富了动画电影的创作内容,同时也赋予了动画电影独特的民族色彩,促使动画电影创作更具人文性和历史性。比如,道家思想作为我国独树一帜的本土宗教哲学,对我国民族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的“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国动画电影中审美意境构建的重要基石,并通过富有民族特色的叙事方式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将“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念在新时代的动画电影创作中充分展现。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创作者巧妙地将“天人合一”的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影片的众多情节之中,通过哪吒的火属性与敖丙的水属性作为角色设定的核心,影片展现了“天人合一”中“水火相济”的深刻哲学思想。在叙事推进中,敖丙在哪吒敢于逆天改命的精神感召下,最终选择与哪吒并肩作战,两者融为一体共同对抗宿命。这一情节设计不仅体现了“水火相济”的思想精髓,更实现了主要角色在心灵和戏剧行动上的双重救赎,深刻诠释了“天人合一”的和谐与统一。
(四)民族文化助力动画电影视听呈现
民族文化元素在动画电影视听呈现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不仅带给受众极为震撼的视觉冲击和听觉享受,从整体上为影片注入了独特的艺术品格,同时也深度刻画了人物性格特征,推动了影片主题的升华。具体来说,体现在民族传统工艺、民族风格色彩、民族图案纹样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在影片场景造型设计中的应用、民族传统音乐对影片情境氛围的烘托以及深受民族人物形象和性格形象影响的角色塑造等方面,这些被创作者精心植入进影片文本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共同为观众打造了一部部充满民族印记和深厚情怀的动画作品。
动画电影《天书奇谭》在创作过程中深入挖掘了民族文化中的神话传说、绘画以及戏曲等诸多艺术文本,而影像的视觉呈现上更是借鉴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影片开篇,镜头展现袁公刻录天书内容的云梦山中全景,并采用水墨画的手法将诗画般的自然景致细腻描绘道来,这一表现手法将中国式山水风光和人文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而在近年来的动画电影中,我们也看到了众多民族文化元素广泛介入到影片的叙事中,《长安三万里》的创作中深度融合了民族文化的精髓,不仅借鉴了唐朝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名篇,还巧妙地运用了国画和书法的艺术元素。影片中的长安城景象,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展现了盛唐时期的繁华与壮丽,引领观众重返华夏文明的辉煌时代。动画电影《雄狮少年》则将民族传统舞狮文化融入影片情节和视听语言里,通过对真实舞狮表演的动作捕捉,影片呈现了舞狮少年的成长与奋斗,让观众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也体验到了中华青年的热情与力量之美。影片中的音乐颇具岭南特色,大量运用了传统乐器,如鼓、钹等,为影片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而《深海》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表达方式,展现了海洋深处的壮阔与神秘,影片的场景设计大量借鉴了传统绘画中的水墨元素,将海洋的深邃与广阔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影片还融入了民族传统故事和神话传说,使得观众沉醉在视觉奇观的同时,也能沉浸在传统文化的魅力中。
二、动画电影创作中民族文化的表达
(一)民族传统美学在动画电影创作中的意境构造
民族传统美学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且丰富的审美经验和理论,为当代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美学价值。通过将民族审美在历史长河中所积累的精华,创造性地融入动画电影的创作中,能精准地建构影片对意境美的独特表达和深邃追求。其中意境美作为民族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集中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思想的融合,其所呈现的不单单是情感、景物和意境的简单叠加,更是在情景交融中传递了一种情感态度和思想观念,这种特质恰恰与中国动画电影对场景意境的极致追求相契合,因此,近年来的中国动画电影创作,都力图追求将民族传统美学中的意境美巧妙地融入动画电影的艺术表达中,不仅能够更深层次地展现中华动画电影中的民族文化内涵,还能将观众带入一幅幅充满中国东方美学韵味的画面意境中,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影片《白蛇·缘起》的画面构造,巧妙融入中国古典水墨画的精髓。片中山水环境的细腻描绘,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借鉴了江南西湖烟雨的图景,将水墨丹青的独特韵味传递给观众,仿佛将观众带入了一幅生动鲜活的水墨画卷之中。此外,影片还创造性地将水墨技法融入故事情节的创作和表达中,水墨元素更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力量。在《大护法》中,色彩的运用堪称一绝,完美诠释了意境美学中的水墨山水画之美,灰调与淡雅的色彩为观众营造出引人入胜的神秘氛围,这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理念交相辉映,对于自然环境的描绘更是采用写意的手法,用水墨色彩勾勒天空和街道,青灰色调渲染古楼建筑与江南小院,在银幕上再现中国山水画的韵味与意境。
(二)民族特色形象在动画电影创作中的角色塑造
人物或角色的形象塑造是电影创作的核心,对故事的演绎和推进、创作思想和创作理念的传递,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而借助创新性的手法重构这些作为民族文化中关键元素和符号代表的特色形象,既符合当代电影剧作中人物塑造问题的创作需求,也能借助角色形象内部所蕴含的精神信仰和精神气韵,传递影片的独特的艺术理念和思想内涵。总体来说,当前我国动画电影中民族特色形象的塑造,主要采取解构和重构相结合的理念加以再现,借助拟人和变形等手法,对传统的特色形象进行创造性的重塑,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进而充分发挥角色在故事发展中的功能作用。同时,近年来动画电影在角色形象的刻画上愈发呈现出一种更为“平民化”和“日常化”的创作趋势,这一变革使得角色塑造手法更显多元,旨在创造更为真实饱满且贴近生活质感的角色形象。众所周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孙大圣源于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然而,在本片中,孙大圣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被赋予了更为当代化的诠释。影片将人、神和猴三者的特性融为一体,突破了大众对于孙悟空的固有印象,塑造出了一个既传统又现代、充满着叛逆精神的角色,使孙悟空的经典形象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具体来说,影片在塑造“人”的形象时,赋予了角色与真人相近的身高比例,四肢矫健有力,面容棱角分明,以更加贴近现实的形象刻画,让观众产生更自然的情感共鸣与认同。对于孙大圣的性格塑造和理想价值观念,影片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和突破,他的性格塑造和理想价值观念也有了较为符合当代观众价值认同的表述,孙大圣的人物性格更贴近世俗认知里的普通人,他不再是传统民族神话中无所不能、象征着超凡力量的齐天大圣,而是一个充满情感、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平凡人。在自我救赎的旅途中,他历经磨砺,逐渐实现了个人的成长与蜕变。这一转变巧妙地映射了现实世界中,小人物在宏大时代背景下如何突破自我、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为影片的主题增添了深刻内涵。
(三)民族文化文本在动画电影创作中的创新性重构
我国的动画电影创作深受经典的传统民族题材故事启发,其中不乏民族神话和宗教传说、民间故事等具有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文本,这些丰富多样的故事文本,以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为当下中国的动画电影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充满了浓厚民族传统色彩的创意和剧作素材。我国的神话传说故事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历代文人对神话传说的再度创作,孕育出《西游记》《聊斋志异》等经典文化文本,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浓墨色彩的一部分,其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的主要来源。早期中国电影史中的《哪吒闹海》《女娲补天》等作品都是从神话传说中汲取养分并成功改编而成的典范。在后续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演变中,创作者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直接搬用,而是以借鉴和解构、创新的方式,对中国的神话、传说等传统文化文本,加以选择性和创新性的重构,从而赋予动画电影新的时代内涵。影片《大鱼海棠》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为基底,融入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美,细腻地展现了颇具中国特色的民族美学,极具民族特色的叙事文本与现代动画技术的完美结合。实现了民族文化在新时代动画电影中的创新呈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也对《西游记》这一经典民族文化文本进行了颇具创新性的借鉴和改编,将原著中极具中国气质的民族精神与更有现代性的价值观加以融合,一方面保留了原著中悟空在寻找自我路上的陪伴者和启蒙者,以及他洒脱随性、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另一方面,又在剧作中融入了“自我成就”这一现代社会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为孙大圣的形象注入了更多的现实感和深度,更加凸显出关注自我内心,以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时代主题,实现了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创新融合。民间故事传说作为另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文本,常产生于人民群众的日常劳作中,且在历经时间和岁月的洗礼后更富鲜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情感追求和价值品德,成为民族文化发展壮大中必不可少的资源要素。
如同神话传说一般,民间故事在动画电影创作中的运用,也由以往的直接引用迈向创新改编的方向。以影片《白蛇:缘起》为例,它并非简单重述《白蛇传》中白素贞与许仙历经磨难终成眷属的经典故事,而是独具匠心地以两人前世情缘为背景,重构了这一广大观众耳熟能详的浪漫传说。影片将故事线聚焦在二人的前世缘起上,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观影体验。此外,影片的另一创新之处。在于本片对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捕蛇者说》进行了创造性的融合,这种更为前卫的跨文本叙事,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还以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风格为亮点,使得整部影片在视觉和情感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获得到一种饱含民间故事魅力与古典文学所蕴含的深邃内涵的复合型观影体验。
(四)民族文化的多元要素在动画电影视听建构中的具体应用
动画电影的视听艺术表达是决定观众观影感受的决定因素,随着现代数字动画技术的发展,我国动画电影在视听表达层面的发展上有着显著的飞跃,能够以符合时代审美的方式加以展示,同时动画电影视听表达中对于民族文化元素的多样化运用也日益显著,这体现在通过汲取民间传统工艺,如壁画、水墨画等形式,以及剪纸、皮影、雕塑等独特技艺,为影片画面赋予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为受众带来极具大气之美和意境之美的视觉盛宴。在近年的动画电影作品中,有着许多在视觉上对民族文化元素的精妙运用,例如《白蛇:缘起》中的水墨动画呈现,将观众带入一个水墨氤氲的诗意世界、《大鱼海棠》中的传统水墨丹青场景的创造以及《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虚实相交、情境交融的中国山水诗境构建等,为受众营造了一种画中美景的审美氛围。同时民间工艺美术作为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鲜明象征,当代的中国动画电影也经常借助民间工艺美术的相关形式和元素来丰富作品内涵,创新影片的表达形式,例如影片《江海渔童之巨龟奇缘》以剪纸为核心表现形式,独树一帜地展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此外,动画电影中对于声音空间的听觉建构,不但是营造氛围、推动情节、塑造角色的重要手段,更是连接影片与观众情感共鸣的有效方式,用极具民族特色的声音设计触动观众的心灵,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增强观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影片的感染力。电影音乐在《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于影片的叙事起着重要作用,且融入了丰富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唢呐、二胡等传统乐器的运用,精准地反映了角色的内心情感,更在潜移默化里烘托了影片的整体情感氛围,这种融合成功还原并呈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语境,使得影片的呈现更加完整且饱满,以一种创新的方式推动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当前的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应当秉持两大核心原则:首先,应充分利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先进技术手段,以科技之力为动画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其次,聚焦在高质量动画内容的建构,以坚守民族文化作为核心的创作原则,积极响应文化自信的时代号召,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瑰宝,将其融入进动画电影的创作中来。同时,紧密结合时代主题,创作出既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又饱含民族文化底蕴的优质作品,以此探索出一条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出海”之路,向世界展示中国动画电影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