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转型·回落——再论香港女导演许鞍华
推动“新浪潮运动”的女旗手
197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城市化进程加快,呈现出空前繁荣的状态,香港逐渐成为了国际金融中心。高速发展的经济推动了香港社会的发展,香港的电影产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香港电视行业进入发展期,多元化包容开放的电视作品让香港电影业发觉过去几年制作的“模板式电影”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资本开始快速涌入电影市场,更多的新人导演有了被发掘的可能,香港女性导演许鞍华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同时,经济、文化、电影人才共同推动了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到来。
1979年,许鞍华的《疯劫》、徐克的《蝶变》和章国明的《点指兵兵》等一批先锋影片陆续登上香港大银幕,据此,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拉开序幕。当时的香港电影正受困于传统守旧的思想,大多数上映电影都是常见的武侠片和惊悚片,并且还停留在低成本预算的电影制作,这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为了打破这个局面,一些留学归来的青年电影导演用自己在国外学到的电影理论和技术,拍摄出了一些直面社会问题和描写普通人民生活的电影。同时,他们电影都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并没有因为处在同一时期而产生过多的同质化。
在香港这场没有实际组织和明确纲领的电影变革中,许鞍华作为唯一的女性导演在这场新浪潮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香港新浪潮的众多导演中,许鞍华的电影悲剧美学力度最深,她擅长结合东西方文化,将在国外留学中学习到的电影理论融合到传统的香港电影中。在新浪潮初期许鞍华拍摄的《疯劫》虽然类型上还是当时最常见的惊悚电影,但是蒙太奇的运用和叙事手法上已经有了重大创新,被誉为“第一部自觉地探讨电影的叙事模式、手法和功能的电影。”《疯劫》以香港真实的凶杀案为原型,运用多视角的转变和时空交错式的剧作结构来营造影片的悬疑感和惊悚感。1980年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中期,许鞍华导演了鬼怪喜剧片《撞到正》,在这部影片中依旧发挥了她善于在传统电影中探讨新理论的优势,利用不停切换的人、鬼两者视角,创造出反传统镜头语言的荒诞搞笑场面。同时,《撞到正》的制作班底除了关锦鹏以外,几乎全是女性,全女班的面孔开始面向大众,这在当时的香港电影界也是十分罕见的,无疑是一次对女性电影从业者的重大激励和鼓舞。1982许鞍华交出了香港新浪潮电影的扛鼎之作《投奔怒海》,这部关于越南战争的历史剧情片帮助许鞍华导演一举拿下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桂冠。许鞍华在执导时重点展现了战争下的人性,用残酷而冰冷的纪实语言展现战争的残酷,给她的越南三部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许鞍华在香港新浪潮电影时期为香港电影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此时期,她更多的是在追寻如何创新电影的叙事模式和镜头语言,如何将法国新浪潮的理论等电影理论融合进传统的香港电影中,《疯劫》《投奔怒海》等电影无疑即是这方面的典型尝试。然而,许鞍华并未因自己是女性导演,就顺其自然地固守女性题材来表达相应主题,反而选择用客观冷静的叙事角度来拍摄一些纪实风格的电影,这种纪实风格也影响了许鞍华后期创作的主题。
虽然香港新浪潮电影的辉煌比较短暂,但影响却十分深远。许鞍华导演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导演在这股浪潮中独自前行了十几年,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和美学表达,成为了个性鲜明的女旗手。但她并没有局限在某一种电影风格而停滞不前,而是在香港新浪潮结束后的1990年代继续探寻和突破电影叙事的新方法,开始了聚焦边缘女性群体的创作转向。
聚焦边缘女性的记录者
在第二十三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上许鞍华回忆起新浪潮时,曾明确的指出,新浪潮的短暂,很大原因是由于当时的导演们没有通力合作的意识,没能够形成一股向心的先锋力量。许鞍华的电影之路也跟着新浪潮的落幕而陷入了低谷。
1984年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进入尾声阶段,这时的许鞍华为了尽快摆脱邵氏公司的束缚,决定翻拍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仅仅筹备几个月就开机拍摄,影片上映后不管是影迷还是书迷都表达了不满,更有甚者提出要重新拍摄《倾城之恋》。虽然这部影片并没有取得成功,但也正是从《倾城之恋》开始,她开始注意到边缘女性的命运和生活,其电影主题开始有意识地向女性群体靠拢,并慢慢催生了作为女性创作者的女性意识。
1988年,脱离邵氏电影公司的许鞍华拥有了自由创作电影的权力,她选取了一个颇有看点的师生恋题材,拍摄了一部文艺爱情片《今夜星光灿烂》,这是许鞍华导演生涯中以女性为主要创作导向的第一部原创影片。1990年许鞍华将母亲和自己的经历作为剧本拍摄了一部半自传体电影《客途秋恨》,讲述了母女二人从误会,到冲突,最后和解的感情变化过程。在这这些电影的创作实践中,许鞍华导演对边缘化女性群体的感知力初现端倪。特别是在拍摄自传体电影时,她融合了自身经历,将母女情拍出了东方美学独有的含蓄,悲而不伤,感情极其内敛。也许是因为创作转向的初试夹杂了许多家国情怀和社会问题的探讨,并不是完全的女性主义表达,许鞍华在接下来的影像创作中犹疑了,短暂地将视线投入到了其他题材的尝试中去了。
1991年许鞍华执导了一部风格类似于新浪潮时期的犯罪片《极道追踪》,但反响平平。紧接着来到大陆拍摄了《上海假期》,虽然该片题材上有所创新,但因水土不服的因素,在香港上映后也并没有取得什么成绩。似乎水土不服的不止是第一次观看大陆故事的影迷,还有导演自己。票房的接连惨败让许鞍华开始迷茫,不久,她远赴日本深造学习。
在沉寂四年后,许鞍华坚定了为边缘女性群体代言的创作方向。1995年他凭借《女人四十》轰动影坛,该片在香港和国际影坛上纷纷获奖。在拍摄该片时,许鞍华选取的是普通且易被忽视的边缘女性,她试图通过剖析边缘底层女性的真实生活来还原当代女性在社会上、家庭里中遇到困境和压力。《女人四十》中的阿娥就是这样一个人物。阿娥被设定为香港普通的中年家庭主妇,她长期生活在父系权力的体制下,但当父权体系的掌权者(公公)突然在这个家庭中失语时,阿娥就不得不站出来代替掌权者维系这个家庭。这其中投射了阿娥对父权的复杂感情:既害怕又尊敬。“害怕”体现在阿娥即便不满公公的诸多无理要求(比如公公要求换鞋时,孙子已经跑过来帮助他,但他依旧固执地坚持让阿娥来换),但也无法反抗,只能顺从。即使此时的婆婆及时出来为阿娥解了围,阿娥对父权的惊惧依旧会致使她完成“意志上的顺从”。而“尊敬”则是在婆婆的关心、爱护和开导下才让其本分地扮演了恭敬晚辈的角色。正是因为家庭中还有一位像婆婆这般的女性存在,阿娥逐渐感受到了温暖,并在家中变故突至时能够独当一面。因而,在婆婆离世,公公患上老年痴呆后,阿娥接下了这个“当家主母”的位置。这一女性角色像每一个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的中年女人一样,既是这个家庭的管理者,又是这个家庭的守护者,承受着来自生活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许鞍华导演并没有放大,甚至将阿娥身上的压力予以夸张化处理,而是极其克制、冷静、平和的镜头语言来展示阿娥的生活状态。因而,在影片里几乎看不到太过于复杂的构图,抑或夸张的仰拍、俯拍,反倒是较多贴合女性人物形象的长镜头和平视镜头。影片最后,阿娥为了更好地照护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公公,放弃了工作,回归了家庭,这一幕十分符合当下中国社会对女性道德价值观念的审视,以及对女人“贤妻良母”的意识形态规训。许鞍华并没有将阿娥如何抉择工作和家庭的问题尖锐地呈现出来,而是在阿娥一次又一次的平衡中暗示了她最后妥协的结局。可见,导演并没有过多地干预角色“意识觉醒”和“顺从命运”的矛盾性选择,只是温和而又锋利地记录着这一切,让阿娥这个角色在坚韧之余略藏哀伤。影片看似平淡轻松的基调中无疑暗含了悲剧命运不可逆转的悲鸣。
从这之后,许鞍华导演似乎找到了在黑暗中指引自己创作的“灯塔”,陆续推出了《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等诸多以边缘女性为叙述视角的银幕佳作。该时期,许鞍华的电影美学逐渐成熟。回顾许鞍华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不难发现,她们都有共同的特性:普通且苦难的边缘女性。许鞍华曾表示:“我的电影其实从没有特别追求拍的和别人不一样,总是属于比较中间的,也从没有最受大众欢迎的畅销篇。我和家人都属于边缘群体,社会的大多数人也都是这个群体的。关注边缘和弱势群体,是我的兴趣,也是天性。”于是,在许鞍华的电影中,大银幕上的女性都拥有坚韧、仁爱、以家庭为重这样传统女性的优点,可以默默忍受平淡岁月中突如其来的变故,担当“一家之主”的责任和压力。许鞍华导演用生活化的镜头来展现这些女性角色,使她们在银幕上丰富、饱满、立体、真实。
遭遇“滑铁卢”的女导演
若要提到成就,许鞍华在现役的华语导演中可谓是光彩熠熠。她拿过六次香港电影金像奖和三次台湾电影金马奖的“最佳导演”,这一纪录至今无人打破。同时,她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拿下“威尼斯终身成就奖”的华语导演和女性导演。但提到近几年她执导的电影《黄金时代》、《明月几时有》、《第一炉香》等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滑铁卢。
回顾近几年的许鞍华电影,会发现,许鞍华导演面临着两个难题:一是如何以角色为中心调教演员,二是如何准确地把握剧作方向和主题。在这两个难题的夹击下,于2014年上映的电影《黄金时代》是许鞍华电影口碑下滑最严重的作品之一,也是影片质量下行的开始。
2022年的金马大师课上,许鞍华向业内人士分享了一些她从业多年来与演员合作的方式和挑选演员的一些方法,这其中包括与汤唯合作的《黄金时代》。在分享中,许鞍华导演细致地谈论了电影《黄金时代》失败的原因,她这样点评汤唯的展现:“因为她把功课都做在怎么学语言、怎么去明白萧红的著作,但她没有找到具体的几个反应,比方她冷的时候到底是怎么样的?还有她自卑感是什么样的?有些东西真的不是拼命就行了,是需要一些想法的。”这些言论看上去是像许鞍华导演把电影失败的原因归结到了演员上,但事实上,许鞍华也在分享中多次提到了作为导演的不足,“话说回来,其实是我没有好好跟汤唯讲这个角色。我自己是对角色有一个理解的,但我没有讲出来。”即使汤唯在拍摄中做了很多功课,从模仿口音到挨饿受冻,她始终没能传达出萧红的情绪和神韵,也无法走进人物的内心。对于这种情况,许鞍华并没有充分地跟演员沟通,在意识到人物状态不对时,也并没有及时纠正。这从侧面印证,许鞍华导演的确是一个不太会调教演员的导演。
此外,许鞍华坦言自己并不太会创作剧本,于是《黄金时代》的剧本便全权托付给了编剧李樯。在剧本和拍摄的创作中,编剧李樯用独白设计间离效果,编剧认为这样的方式既尊重了萧红本人对私生活的保护和沉默,又创作了新的传记电影的拍摄方式。李樯做了不少田野调查,收集了大量他人口中的萧红,罗列出了不同的版本。因而,影片中的萧红形象多半出自男性之口。这使得《黄金时代》中的萧红更像是始终被他人凝视的女性角色。在拍摄的过程中,许鞍华采用了这种看似中立视角的客观拍摄方法,但这也直接导致了《黄金时代》作者观、历史观的缺失。许鞍华导演太过于依赖他人口述下的萧红,而忘记萧红本身的自我表达,萧红的文学性都淹没在了几段琐碎的感情生活中。影片中一场场流水账的叙事,将萧红刻绘成了一个在感情中纠葛的文艺女青年。即便电影的开端有不少戏份试图丰富角色的形象,主动将萧红塑造成一个反抗父权、敢爱敢恨的女青年形象,但在后续的大量的恋情影像中,她是沉默的、被动的,始终是妥协和被选择的,她失去了和命运挣扎的勇气,最终被时代裹挟,潦草一生。以至于萧红的文学成就需要几个男性作家对其予以“评头论足”,来确立她的文学价值,这无疑是女性失声的最好例证。
在男性话语主导下的电影市场,女性传记片往往被翻拍成她和几个男人的爱情故事。为了迎合市场,传记常常牺牲女性主人公的个人成就和人性光辉,置换成爱情的成功与否,将女主人公人生的所有不幸和失败都归结于感情生活的不美满。把女性的主体性弱化,强调其附属性,矮化她的价值和地位。可以说,《黄金时代》的失败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最为重要的则是对演员调教的失效,以及故事层面的简浅——用男性中心主义话语讲述了一个女性意识强烈的女作家的故事。
如果说《黄金时代》的选角失败和剧作理解是导致许鞍华电影质感下滑的缩影,那么在《第一炉香》中这个问题并未有所改观,反而被进一步凸显。于2021年上映的电影《第一炉香》是许鞍华电影口碑持续下滑的作品之一。即便该片关注的依旧是女性议题,延续了其创作转型之后的女性主题和视点,但关涉女性生存的现实主义精神却消失殆尽,进而与原著小说的诸多层面离轨。具体而言,该片启用了大量有话题度的流量明星,确保了影片的曝光度,但这种曝光的热度却与影片的质量不成正比。许鞍华对原著故事内核的理解出现了偏颇,相比于原著,女性之间为了“前程”的博弈,甚至淫靡都消失了,她们对生活的无可奈何变成了没有缘由的自我堕落。故而,演员与角色的贴合也只有形似而已,内在的精神赋予是缺场的。
身为女性导演,许鞍华的电影风格大多数是温和而包容的,在对演员的要求上,她几乎是沉默的,对剧作的把握上多是失真的。相比之下,台湾导演杨德昌对演员和剧作的把控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曾和杨德昌合作多次的摄影师杜可风曾说到,“只要他在片场有一点自己的意见,杨德昌就让他收拾行李走人。”此外,内地观众更熟悉的李安和徐克导演在片场也常常亲自上阵指导灯光,乃至演员的表演。譬如李安执导《色·戒》时亲自上场调整演员梁朝伟和汤唯的动作,力求精准;徐克在《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也曾细致地指导杨颖如何扮演的绝世舞姬。而许鞍华导演在执导影片的过程中显得相对温和。
作为女性导演,早年间许鞍华拿到的投资较少,这也成就了她灵活多变的拍摄风格,她总能在最困难的环境中找到最优解。同样也是因为女导演的温柔细腻,她才能拍摄出像《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女人四十》这样优秀的女性佳作。在小成本电影创作中如鱼得水的许鞍华,在面对大制作电影时反而显得有些“手足无措”,《黄金时代》《第一炉香》就是这方面的典例。成名后的许鞍华好似已经习惯了自己的拍摄风格,没有长期合作的制片,没有御用的演员和编剧,在花甲之年后获得的资本、流量,使得她的作品不得不向商业片递进。但许鞍华导演很明显不适应这种商业节奏,在影像的创作上虽然仍旧坚持了文艺片的拍摄风格,但由于缺乏对大制作的把控力和对演员的调教,结果总是不尽人意。许鞍华“黄金时代”的落幕,或许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香港电影的辉煌一去不返。
许鞍华导演近几年电影的频频翻车其实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许鞍华导演对于演员的调教是过于温和的,总是期待演员能够自己调动情绪进入角色。另一方面,是许鞍华导演对于改编作品往往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不认为一定要完全的展现作家内核,而是应该多展现导演的作者表达,这就使得电影和部分原著书迷的理解产生分歧。在片场对演员的沉默和剧本上让作者的沉默,导致了许鞍华在电影里作为导演的失声。
结语
在众多香港导演中,能真正影视留名的寥寥无几,女性导演更是凤毛麟角,而女性导演许鞍华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从目前来看,许鞍华导演的创作经历了早期的先锋探索阶段,中期的转型成功阶段,以及晚期的创作回落阶段。不论她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女旗手,还是聚焦边缘女性的记录者,抑或是遭遇滑铁卢的女导演,许鞍华导演对中国电影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当然,导演研究只是电影文化研究当中的一个分支,关于许鞍华电影的艺术特色、人物塑造、镜语表达等维度同样应该是研究者该关注的重点,需另撰文研究。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