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电影《水让我重生》的影像张力与时代表达
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项目、2019年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项目《水让我重生》于2023年10月22日,杭州第四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当日公映。这是导演金行征继《罗长姐》和《无臂七子》之后,第三次聚焦残疾人的平凡生活与不凡成就。该片拍摄历时五年多时间,纪录了以蒋裕燕、谢毛三与王李超为主要人物的残疾人运动员们,在游泳、皮划艇等水上项目中,以乐观拼搏的精神,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常人难以坚持的训练,最终在奥运舞台上为国争光的经历。他们在水中挣脱了命运的困境,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绽放了生命的光彩。一直以来,残疾人题材的纪录电影拍摄难度大,数量非常少,而金行征导演在此领域接连推出三部扛鼎之作,充分彰显了导演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精妙的纪录艺术。导演藉由他的摄影机,将其细致冷峻却又不乏温情的观察视角传递给观众,通过影的张力,展现人的韧性,一份坚韧的力量直抵人心。
新时代影像中残疾人形象的突围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面临新的环境和机遇。在残疾人事业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对于新时代树立什么样的残疾人观、怎样做好残疾人工作,什么是残疾人事业、怎样发展残疾人事业问题高度重视,提出一系列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残疾人事业取得了卓著的成果,其中,残疾人体育事业,既是全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北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等一系列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为全民运动与残疾人体育事业搭建了国际平台。
与此同时,影视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新时代如何通过优秀的影视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风貌是一个需要永续践行的课题。纪录片作为非虚构的影视作品,被称为“国家相册”“时代影像志”,近年来国家广电总先后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动新时代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体现了新时代对优质纪录影像的呼唤。
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的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总人数超过8500万人,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但以残疾人为主体的影视作品数量以及残疾人在影视作品中的形象,都尚未与之形成较好匹配。学者游长冬、黄鸣奋在文章中曾提到,影视作品中对残疾人物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和进步,从“审丑”“畸形人”、“悲剧人物”、“弱势群体”的角度,到“不再把残疾人塑造为等待健全人拯救的对象,而是反过来以残疾经验对健全者给予返助”,“展现了人物‘身残志不残’的精神魅力”,但“莎朗·L·史奈德和大卫·T·米切尔认为,目前关于电影中的残疾影像研究大多还主要是对负面的刻板印象进行挖掘,很少有人关注观众和残疾角色之间的动态关系”[3],在一些影片中,虽然充分体现了对残疾人的关怀,但也存在着健全者只有降下姿态、自降能力才能与残障人交流等等现象。可见,残疾人的荧幕形象是一个持续被关注和有待进一步挖掘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人口基数大,残疾人数量多,在新时代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的今天,如何在影视作品尤其是纪录片作品中,对残疾人的形象的定位进行突围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水让我重生》中,一方面导演敏锐地抓住了时代脉络和社会脉搏,用镜头纪录了残疾人体育事业在党和国家、社会各界引领和支持下的巨大进步,展现了残疾人群体如何依靠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在运动领域实现人生价值,充分体现出了纪录片在捕捉时代风采、记录社会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完成了一曲残疾人事业发展与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的合奏共鸣;另一方面,导演通过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影像语言,呈现出不同往常的残疾人形象,并打破残疾角色与观众之间的屏障,进而引发现实中对二者关系的思考与重构,实现了新时代影像中残疾人形象的突围。
影像与艺术的张力
作为一部纪录电影,导演的镜头不止于完成最基本的记录功能,更给观众呈现出颇具审美意味和内涵意义的画面,尤其是在这样一部以肢体有缺的残疾人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电影中,导演并不刻意展现缺憾,却常常在缺憾中展现美,颇为难能可贵。影片在影像画面、人物塑造、风格手法等多方面展现出影像和艺术张力,使得观众在观看之余,能够持续回味。
水:影像符号的张力。著名语言学家、符号学家索绪尔在其“符号二元论”中提出“能指”与“所指”的重要概念,即作为音响形象的“能指”与作为概念的“所指”共同构成了语言符号,体现符号本身的意义和形式。而后,法国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将索绪尔语言符号学中“能指”与“所指”的概念应用于电影研究中,麦茨将电影定义为“想象的能指”,他认为,“电影的能指是为了让所摄之物成为隐喻或象征而存在的, 而剧本要表达的意义与影像的符码系统共同构成一个所指”。电影是视听的艺术,尤其在观察式的纪录电影中,导演完全不借助解说词和画外音,依靠忠实纪录的真实环境和人物言行,表达内在的观点和态度,影像画面就是电影中重要的符号之一。
“电影的能指除了指涉电影影像的物质存在本身还包含关于事物在人脑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特征的想象的存在”。“水”是本片中重要的影像符号之一,水是生命之源,孕育着希望,这是人们对于“水”这一意象的普遍共识,片名“水让我重生”,即点明了水上运动带给残疾人新的生活面貌这一直观意义。而“水”还有另一重含义,代表困难、危险、阻碍,在影片中,导演并未刻意将镜头直接指向主人公们的苦难,而是在多处用镜头展现了“水”这一意象本身的隐喻,使得表达含蓄而深刻,正是导演的高明之处。
例如,主人公王李超在讲述经历时说到,“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把我扔到1米4左右的水里面,……我以为我自己要完了,像淹死一样,就是一直往下沉,教练发现了我,直接把我一把抓起来,扔到了泳池边上,哭完以后,也就学会了游泳”。主人公对自己的经历轻描淡写,导演也无意于深挖对方过往的苦难,而是在此段落中使用了大量水下摄影,与水上摄影进行交替,最后主人公从水下跃然水上,形成了视觉和听觉上的对比反差,与此同时,导演在全片忠实地纪录主人公当下进行的训练和获得的成就,观众于是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明白简单一句“哭完以后,也就学会了游泳”到底意味着什么。
再比如,在皮划艇队的拍摄中,导演有意识地强调“风”“浪”的元素,通过镜头展现被风浪吹动的湖面,运动员乘风破浪进行训练。据皮划艇队教练介绍,在皮划艇项目中,残疾人因为腰功能失控、下肢残疾,掌握平衡的难度很大,稍微一遇风浪,就容易落水。在一次训练中,运动员小吴翻落湖中,没有按规定动作及时抱船,非常容易有生命危险,教练为此大发雷霆,并直言“死掉的人都是这样死掉的,我不是没见过,我捞都捞过的”,“你知道你翻下去我多担心啊”,导演通过坐在湖边的教练背影,揭示了刀子嘴豆腐心下,教练对队员深深的爱护。
平静的水面看似波澜不惊,但对残疾人运动员们来说是巨大的挑战,甚至暗藏危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本片中,水成为一个强烈的视觉影像符号,既是运动员们征服和挑战的对象,也是他们重生和超越的载体,导演充分捕捉了“水”的影像画面,体现出“水”作为影像符号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意义,实现由符号带来的叙事张力。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水让我重生”背后要表达的,其实正是“克服艰难险阻方能孕育新生”。
人:身份与弧光的张力。纪录片的真实性和纪实性是其创作的基本原则,纪录片中虽然不强调强烈的戏剧矛盾冲突,但纪录片归根到底还是叙事的艺术,通过叙事展现生活的真实面貌,折射人物的情感、成长和困境,人物正是其中的核心。影片《水让我重生》从静态的人物呈现和动态的人物成长两方面,构成了人物身份和人物弧光的张力。
首先,在人物的呈现方面,导演选取的主要人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运动员职业生涯跨度并不长的年龄段中,导演还是有意识地在年龄上做出了区分度,15岁的蒋裕燕、26岁的王李超、33岁的谢毛三,不同的年龄段和性别,为叙事尽可能大地提供了空间。正处于青春期的蒋裕燕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王李超与女友之间的情感与婚事、谢毛三作为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与作为女儿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共同构成了影片丰富饱满、层次多样的叙事,也让观众从不同的侧面看到了残疾人群体面临的真实生活。这些人物不再只有单一的标签,而是具有多重身份的个体,他们不仅仅是残疾人,也不仅仅有运动员的身份和世界冠军的光环,更是女儿、是母亲、是爱人、是伙伴,身份的多样层次,带来的不仅是叙事的戏剧张力,更是导演对大众用超越单一视角的眼光来看待这样一群人的愿景。
同时,在人物的成长方面,导演并未将主线局限于残疾人运动员通过努力获得世界冠军这一层面,而是进一步关注他们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个人成长中的蜕变。这种成长并非仅仅体现在运动技能的提升上,更显现在他们的心智、情感和家庭关系,从自卑到自信、从埋怨家人到扛起家庭、从自身的不幸到带给更多人幸福,不仅彰显了人物成长弧光的张力,也深化了影片的主题内涵。这种主题超越了个体的经历,使得更广泛的观众在情感上得到共鸣与认同。
镜:影像空间的张力。“镜”是电影中一种重要的隐喻形式。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指出,人在婴儿时期借助镜中的自我形象完成自我的同一性和整体性的身份认同。后来麦茨将电影与拉康的镜像进行对比,并将银幕喻为镜子,“这面镜子为我们映现一切,唯独没有我们自身,因为我们完全置身其外。”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银幕,也即导演的镜头,既像一面镜子,使观众对影片中的人物和角色产生投射,又像一面玻璃,隔绝了观众自身的现实世界,和人物所在的影像世界。
影片中,导演至少构建了三种不同的镜像世界。首先,观众与银幕之间本身是一种镜像关系,观众透过导演的镜头呈现,观察到一群残疾人运动员世界,此时正如麦茨所认为的,观众在通过银幕这层镜子观看电影时,自身在银幕中是缺席的。
接下来,在影片的正文中,导演多次通过水面所形成的镜面拍摄人物,极具隐喻意义,比如从水下拍摄运动员在岸边,水面仿佛是一层屏障,随着运动员跃入水中,观众看到了残疾人运动员们在地面上的有所障碍,和在水中的自由自在,冲破水面,实际上是他们冲破了一层阻碍,为自己撞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再比如在岸上拍摄运动员们在水中的倒影、训练中的运动员们投射在墙面上的影子、从生活中的镜子中进行人物的拍摄,无不都是一种“镜”的表现,塑造出一体两面的人物形象,映照出人物的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也隐喻着人物的两种生命状态。
影片来到高潮段落,运动员们赴东京奥运参赛,在这里,导演选择跟随他们的家人进行拍摄,通过电视银幕带领观众继续观察人物。在电影银幕中的电视银幕,形成了镜中之镜,屏中之屏,观众在一瞬间抽离出自身在银幕中的缺席状态,回到了曾经在电视屏幕前收看体育赛事的日常经验中,电视屏幕的介入,不仅没有加深观众与人物之间的阻碍,反而帮助观众觉察到了自身的存在,打破了屏障。这种间离感,在镜头再次转回到运动员本身时,发生了奇妙的化学作用,导演的镜头已然成为观众的眼睛,影片中的人物成为观众熟悉的朋友,“回到”观众的身边。导演的观察式纪录,由于空间的不破不立,而显得更加真实和贴近。
《水让我重生》作为一部纪录电影,导演巧妙地用多种方式运用“镜”,形成“镜中之镜”“屏中之屏”,既作用于影片中人物的塑造,也在打破与重塑空间关系的过程中,拉近观众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消弭现实世界与影像世界之间的隔阂,构建普通人与残障群体之间的桥梁。
人文关怀
《水让我重生》传递给观众的感动是内敛而深刻的,导演在片中从不渲染苦难,而是完全用真实的力量打动观众。这部纪录电影表达了导演一以贯之的深厚人文关怀,影片不仅体现出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关爱,也使观众从“特殊”群体身上感受到一份质朴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影片让观众更真实、更直接地认识这样的一群人,透过导演的镜头,他们自然地出现在人们眼前。导演运用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手法,最大程度地彰显真实,消除观众与残疾人运动员群体之间的隔阂,而消除隔阂,正是消除偏见的第一步,也是让“特殊”人群不再特殊的关键一步。
导演不止于向观众讲述一个残疾人奋斗拼搏的故事,更是引导人们去思考,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残疾人观、如何做好残疾人事业这一社会命题。这不由地让笔者想到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一段故事,在他双腿瘫痪后,家人一直不敢在他跟前提“跑”、“走”等字眼,而好友余华却对他说:“铁生,咱们去踢球啊!”。《水让我重生》正是这样一部影片,与其说它带给观众正能量,不如说它带给残疾人群体力量,残疾人群体需要的并不是同情,而是平等的关注与对话。如果抱着“同情”的视角去进行创作,势必将影片导向浅薄与猎奇,而何为“平等的关注与对话”,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树立了自己的典范,用自己的方式引发人们去关注,去反思,这正是纪录导演的使命和纪录电影的价值所在。
结语
作为一部纪录电影,《水让我重生》有对时代发展和社会命题的敏锐捕捉,也有对影像符号的深刻运用和人物的深度塑造,兼具了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由于运动题材和亚运元素,影片在赛事期间引发了较高的社会讨论,但公众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和残障群体的主动出现与社会融入,并不随着赛事的结束或影片热度的消退而消退,作品在引发社会和公众关注的同时,更应召唤出更多残障群体影像持续深刻的表达,进而为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贡献行业力量。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