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美育视角下非遗舞蹈进校园的价值探析 ——以棉北后溪英歌舞为例

作者:黄竹喧来源:《尚舞》日期:2025-02-07人气:473

20世纪末,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之下审美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美育成为了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艺术门类的热情。在中国,最早明确提出美育的是王国维,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中将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并论,强调美育有其独特的价值,美育旨在通过对美的学习从而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最终能够使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满,感受体验一个有意味、有价值的人生,使自己的人生境界得到升华。舞蹈教育是美育中的重要一环,1994年至今,舞蹈美育的课程已经遍布了全国的200多所院校,我国的审美教育意识显著提升。

2004 年中国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后溪英歌舞作为潮汕地区特有的民族特色舞蹈被第一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项目,国家意识介入后,其保护传承之路进一步发展,英歌舞进校园、艺术节、 舞蹈比赛等社会活动越来越丰富。后溪英歌舞进校园活动不仅推动了对“非遗 ”传承保护的科学化系统化建设,更重要的是能让当下的青少年对于地区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审美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完善青少年的人格修养,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


1.以舞完人:促进身心和谐的个体价值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国策,也是每一个人的责任,近些年来,由于国家对于非遗文化项目的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因此其保护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就非遗舞蹈而言,进校园活动大大增加,一方面助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和谐,让他们通过学习舞蹈有更加强健的体魄,使他们能够更好的感知世界,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1.1增强身体素养,提升智力能力

舞蹈是以身体为载体,通过人体动作来表达其他语言文字所难以表现的内在深层的内容和情感的,它需要视觉、听觉和动觉的共同作用,学习舞蹈需要对肌肉力量有控制能,需要耐力、协调性、柔韧性等综合能力的训练,因此舞蹈对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养,开发学生的智力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当下的300多支英歌队中,后溪英歌队是打法极其特别的一支,它将潮阳地区擅长的横槌打法与普宁地区擅长的直槌打法创造性地结合兴城路独特的横直槌打法,同时将原本的中板节奏融合了快板,形成中快板节奏型,英歌套路由原来的七下槌、八下槌、十一下槌为主经过创新形成了二十八、三十五、四十九下槌的英歌套路,槌花槌法难度增大。其中横槌双手稍松弛地分别握槌,同时从胯部向肩外自下而上交替地做大斜线的横向击槌,击槌同时手腕做连续的外"8"字旋转的平面运动,从而构成连续翻滚的槌花,加之身体形成鲜明的有规律的前后扭动,再配合舞步,形成强烈的冲跃和前扑感。对于学生来说,同时兼顾英歌槌的槌花槌法、脚下步伐、队形套路等需要不断练习,需要身体、脑力等各部分有机配合才能达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表演。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中说到:人的认识既不是起源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源于已形成的客体,而是起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相作用,这种互相作用最初唯一的联结点就是活动。也就是说,研究认识和智力必须从活动开始。因此,非遗舞蹈进校园活动可以说便是沟通学生与客体的最初的连结点,通过律动性的身形态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智力能力。

 
1.2培养审美素养,提升交往认知能力

早在一百多年前,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而在当代我们仍然践行着这一观点。舞蹈是表现美的艺术,其表现美不仅仅只通过动作,它还涉及了节奏、动律、韵律、风格等众多要素,需要将动作与动作进行连接,同时还有不同动作姿态,通过节奏的变化形成具有美感、韵律感的舞蹈动作、舞句、舞段,以情带舞,从而展现出舞蹈的美和气质,舞蹈表现美的本质特质也使它成为了审美教育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后溪英歌舞作为极具地域特色的舞蹈很好地诠释了当地海洋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的特点,以守化攻,高低起伏,转身踢脚、跃马挥刀、腾跳冲杀等套式层出不穷、变化多端,既表现出了沿海地区的人民的勇猛威武,又融入了中原地区的柔性之美,因此群众多以“刚柔并济”“粗犷奔放”“气势磅礴”形容后溪英歌队的表演,古朴中现圆活,体现“力”和“势”男士阳刚之气的魅力。2022 年开始潮阳区文光街道镇二小学开设了英歌舞培训班,聘请了后溪英歌队员,市级非遗传承人林芳武担  任教练,通过对英歌舞文化、动作、风格等的教授给学生以审美引领,在实践中感受后溪英歌舞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此外,非遗舞蹈进校园还能提升学生的交往认知能力。舞蹈是一种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艺术,在我国早在汉魏时期就流行以舞相属,意在通过舞蹈来增强人际关系和人际情感,审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因此非遗舞蹈作为舞蹈文化的重要一环,其进校园活动既能给学生一审美引领,还可以 加强学生的交往认知能力。如今的后溪英歌舞中时常有双人对打的套路,正面对打、左右反打、背后逆打等英歌套路,通过两两配合,伴随后溪英歌特有的统一的节奏,整齐而有规律的动作来形成统一的整体,这其间只有两个人不断进行磨合,沟通交流,最终才能呈现出精彩的演出。当下普遍的学校教育中很少会有同学之间进行互动的课程活动,大多都是规范化固定化的课程模式,以老师授课,学生各自听讲为主,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活动更多的涉及知识层面的探讨,而舞蹈可以双人对跳,也可以众人一起跳,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共同起舞,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探讨,队形构图的变换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进友谊,认识自我的潜能。

  

1.3感受生命之美,体悟人格自由

非遗舞蹈进校园可以通过舞蹈动作的教授,文化知识的浸润引导学生在身体的舞动中更好地感受自我、人生、生命之美,以期使学生有全面的发展、高尚的人格追求,人格自由。蔡元培先生强调“苟无艺术之调和,则一世生活,真无兴趣之可言。”舞蹈是身心一元的艺术,通过舞蹈的学习,一定会由外在的改变变为内心的富足,最终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与自由。汕头文化艺术学校开设的潮汕英歌舞培训实践课中,由省级传承人林忠诚老实亲身示范后溪英歌舞的槌法、步法,指导学生练习,随后百名舞蹈专业学生展示连日来的学习成果,手执英歌槌,配合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两棒相击翻转,边走边舞,踏步声、锣鼓声、喝彩声交织,铿锵有力,气势如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们感受到了英歌舞表现的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了解到后溪英歌舞背后的英雄文化的象征,用心灵去体会真、善、美的真谛,从而映射于自身的性格品性、人格态度特征、情感特征、一直特征等的形成与发展。正如席勒认为的人只有在进行自由的审美观照时,感性和理性才可以达到平衡的状态,人性也才得以完整,整个人性或一个人的全部发展应是三个阶段,即自然的人、审美的人和道德的人,要使自然的人成为道德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之外别无他路。非遗舞蹈进校园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使学生从自然的人成为审美的人,以期成为道德的人。


2.美美与共:凸显民族特色的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流变性,发展到当下,它必然进行着发展,创新,取之精华,去之糟粕。非遗舞蹈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承载了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各个地区不同的历史源流、文化风貌、民族 变迁等多种因素,而遗进校园可以说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代发展的一种崭新的传承模式和审美范式,是当下时代发展人类文明发展的需求,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非遗舞蹈进校园可以通 过把握民族舞蹈文化的核心,使学生通过舞蹈了解到地区文化的历史、演变规律,了解地方特色和习俗,以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尽一份力。

 
2.1通达民族文化的多元内涵

非遗舞蹈作为各个地区独特的民间舞蹈,所植根的文化土壤不尽相同,在进校园活动中,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文化差异,明晰风格流派的异同,从而对舞蹈、文化进行更好地传承发展。潮阳地区以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结合为其文化基础和生存土壤,这也成为了英歌舞在此繁育、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后溪英歌队是潮阳英歌舞中最古老的英歌舞队之一,它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在明代就有了明确的基本形态,在形成过程中后溪英歌舞既沿袭了中原文化的质朴厚重,同时也融合了岭南独特的文化风貌、道教文化、巫傩文化以及开放包容的侨乡文化,因此其文化内涵异常的丰富。学生对后溪英歌舞进行学习,通过认识其特殊的妆容脸谱可以通达南方的古傩遗风;通过学习后溪英歌舞本体的动作及构图从而领舞道教文化风貌;通过认识英歌舞的道具英歌槌等从而窥见移民的流变,因此后溪以英歌舞进校园极具历史文化价值。非遗舞蹈进校园可以使学生通达多元文化内涵了解非遗舞蹈的魅力所在,主动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与非遗舞蹈,从而促进中国舞蹈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也对学生的文化知识进行不同程度的补充。

 
2.2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自觉自信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为应对全球一体化提出的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其需要建立在对根的找寻和继承上,对真的批判和发展上,对发展趋向的规律把握和持续指引上。而文化自信是对本国本民族的文化的充分的肯定和践行。想要有文化自信首先必须具备文化自觉。中国作为具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历经了5000多年的发展流变,蕴含了极具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积淀。在当今全球化高速运转的时代,多元文化冲击着非遗文化的发展,而非遗舞蹈的保护传承因其活态流变性需要人来传承的,其中需要文化的浸润,更需要文化自觉。于此而言,学校教育这一基础教育便是保护传承非遗舞蹈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形成培养非遗舞蹈文化教育大环境的最重要基础,通过舞蹈的教学调动各种教育资源,最终潜移默化学生的文化心理、意识、观念等方方面面,从小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修养,以期更好地实现非遗舞蹈的发展。

当下后溪英歌舞已经越来越多的进入校园中,如2022年开始潮阳区文光街道镇二小学开设了英歌舞培训班,汕头开放大学开设英歌舞培训班,广州市艺术学校中国舞教研组邀请后溪英歌队进行师资培训 等等。在汕头文化艺术学校的教学中,《潮汕民间舞蹈风格课程——潮汕英歌舞培训》与职业艺术教育 的主体课程融合,分为理论课、实践课、采风课三大版块,同时把非遗传承人请到学校中来,为师生开展传统潮阳英歌舞的培训。除此之外,还将以《潮汕英歌舞研究》这本专著作为基本教材,对学生进行理论培训,让他们能够全方位地了解感受潮汕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涵。通过理论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多方面了解非遗舞蹈文化特色,潜移默化地建立起学生的文化自觉,形成文化自信,为之后非遗舞蹈保护传 承的系统化、科学化建设提供帮助。

 
3.以美育人:体现教育教学的情感本质

《毛诗序》中说到: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而舞蹈以抒情为主,抒情性是舞蹈的本质属性,当人们高兴时便会不自觉的手舞足蹈,于此而言,舞蹈教育还是一种情感教育,非遗舞蹈进入学校教学能够体现出教育教学的情感本质,在舞蹈的活动中,舞蹈者处于一种自由超脱,不受外在功利条件制约的审美情感中。在学校教育中,大部分课程的学习需要进行理性的思考,无需注入过多的情感色彩,而这也使一些学生出现情感淡漠的情况,这与当下社会对素质全面的人才的要求形成了对比,在此基础上,舞蹈进入学校教育变显得十分必要了。

英歌舞主要分为前棚、中棚和后棚。在前棚中,后溪英歌舞主要演绎的是一种激烈的战斗氛围,抒发战斗的豪情和气概,不会有具体的情节。中棚主要以地方传统小戏、曲艺表演为主要形式,内容多为民间趣闻轶事,轻松活跃,诙谐风趣,巡游时跟在前棚后面,边走边演,类似文艺游行。后棚为武术表演,有拳术、器械套路表演,还有徒手、器械对打等,最后一般以“打布马”收场。其主要内容是表现水浒一百零八将攻打大名府救卢俊义的英雄事迹,其中融入了潮汕人民对于英雄的崇拜,对神灵的崇敬之情。而当学生在观看学习舞蹈时会不自觉地调动自己的感知、想象和理解能力,从而受到情绪的感染、文化的熏陶、情操的陶冶。这种审美感受不仅由生理感官而产生的快感,同时也是一种理智的满足,心灵的愉悦体现出了教育教学的情感本质,推动了美育的发展与非遗舞蹈的传承

4.结语

舞蹈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产物,是人们情感的寄托。非遗舞蹈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类文明习俗的遗存形式,是当地文化的映射传承,它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进行活态流变,打上时代的烙印。作为非文字的习俗形式,它具有限时性、流变性、传承性,因此非遗舞蹈进校园活动就显得十分需要且必要了。非遗舞蹈进校园活动不仅让一直在坚持代代相传的传统舞蹈艺术有了更加宽广的生存空间,也让学生的身心、人格、情操得到了陶冶和升华,同时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传统是条河流”的价值指向。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