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油画风景写生课程教学实践思考
美育教育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审美,涵养其精神品质的重要途径。而高校油画风景写生课程教学是美育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将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高校油画风景写生的功能价值
(一)培养艺术修养与技能
在油画风景写生过程中,学生既能够提升艺术修养,也能锻造更突出的创作技能,进而可以促使学生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首先,学生在写生过程中,需要直面自然景观,这有助于他们深入观察后将眼中之景转化为心中之情,进而通过手中画笔抒发于画布之上。从而使其对美产生更深的认知与理解。其次,学生想要更好写生,必然需要相应艺术技能进行支撑。高校油画风景写生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如色彩运用、光影处理、构图布局等,而在培养过程中,离不开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观察、思考与创新等过程。这些环节既是沉淀艺术修养的过程,也是促进艺术技能更扎实、更具活力、更有深意的过程。总之,通过油画风景写生有助于学生走出画室深入自然,并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环境下的光影变化与季节更迭,这样一来,有助于学生在与自然界的亲密接触中发展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表现风格,从而为艺术创作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二)创意与个性激发
艺术领域的学习是在创意与个性的推动下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而高校油画风景写生需要成为激发学生创意与个性的重要途径,让他们认识自我、突破自我。首先,学生在风景写生过程中有机会置身于广袤的自然之中,这有助于学生拓宽创意空间内,自由联想,从而使灵感产生,创作出新的作品面貌。其次,风景写生要求学生细致观察、深刻感受,并将所见所感转化为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艺术直觉和敏锐度可以得到充分锻炼,并有助于他们在自我表达时能释放个性化锋芒。总之,高校油画风景写生能为学生勇于尝试和敢于创新提供平台,让他们在广袤的自然中,不拘泥于传统,不受制于常规,而是可以以更加新颖、独特的方式呈现自然之美。
(三)自然与人文感悟
在高校油画风景写生过程中,学生与大自然及地域文化可以进行一场深度对话,进而有助于其从中体会自然之美,感悟地域、人文之韵。首先,自然景观,传达着生生不息的气韵,通过画笔与色彩的交织,有助于学生在心中种下对自然的无限向往与守护之情。其次,油画风景写生亦是人文感悟的源泉。历史长河之上行驶着文化之舟,自然景观也与人文文化具有紧密关联。因此,学生的风景写生,有助于其通过画笔去探索隐藏在风景背后的故事、情感与地域文化,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从而有助于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与深度思考。这种感悟与探索,将为学生日后的艺术创作注入更加丰富的内涵与更加深远的意境,使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视觉上的震撼力,更拥有触动人心的力量。
二、当前高校油画风景写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技法传授与创意培养失衡
当前高校油画风景写生课程教学之中,技法传授与创意培养失衡,成为制约学生艺术潜能充分激发的一大瓶颈。具体来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于偏重技法层面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意思维与个性化表达能力的培养。这种倾向导致学生在面对自然风景时,更多地是在机械地复制所见之景,而非用心去感受、去创造,从而使得他们的作品缺乏深度与个性表达。这将学生束缚在了既定的框架之中,限制了他们艺术探索的无限可能。此外,当前教学中还存在一种倾向,即过于追求作品的完成度与表面效果,而忽视了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与体验。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写生时过于关注结果,而忽略了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感悟,从而无法将个人情感与独特视角融入作品之中,导致作品缺乏深度与内涵。
(二)户外写生条件的局限
当前高校油画风景写生课程教学,面临户外写生条件的局限性,这是制约学生艺术实践深度与广度的一大因素。油画风景写生,需学生置身于广袤自然之中,亲身感受山川草木、光影变幻之魅力,方能将其转化为画布上的斑斓景象。但够资金和设备不足,学生的写生画具较重,不易走远,选理想的风景,导致户外写生活动的开展范围、开展深度等不够理想,进而导致学生在艺术创作中主题单一、概念化,缺乏主动性。
(三)写生内容与艺术表达不够丰富
当前高校油画风景写生课程教学,虽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仍面临写生内容与艺术表达不够丰富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学生艺术视野拓展与创作深度挖掘的一大阻碍。油画风景写生,本应涵盖自然之万千气象与人文之深厚底蕴,让学生深入探索与实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写生内容往往局限于特定的景点或常见的自然景象,缺乏对学生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充分激发[3]。这种方式,容易使学生的作品陷入雷同与重复的困境,难以培养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具体而言,一方面,在选取写生内容时,对景观表现出过度偏好,如偏爱自然景观而忽视、人文表达。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视野和思维受限,难以全面理解和表达自然与人文环境的丰富性,进而使得他们的作品缺乏深刻性与多样性。学生被局限在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景观中,无法广泛接触和表现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导致他们的创作思路变得狭窄,作品呈现出单一化和模式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即便尝试引入多样化的写生内容,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未能既充分考虑保有客观景物的尊重,又显露出个体对事物概括所独有的魅力,也未深入挖掘对绘画本体语言的挖掘与尝试。结果,这些本应成为创作灵感的宝贵因素被边缘化,难以在学生的作品中发挥应有的价值,导致写生内容虽多却不够“丰富”。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和风貌。在当前的写生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些地域特色,使得学生的作品缺乏地域文化的滋养,难以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忽略学生差异
在高校油画风景写生课程教学实践中,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也易被忽略,成为制约教学质量与学生艺术成长的重要因素。油画风景写生,作为一门具有个性与创造性的艺术课程,应充分尊重并呵护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的艺术背景、技能水平、审美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具体而言,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是忽略学生差异的显著体现。部分教师往往囿于传统的示范与指导方式,未能充分关注并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创作发展需求。这种教学方式如同一把锐利的剪刀,将学生在艺术感知、思维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差异“修剪”得整齐划一,使得原本应丰富多样的创作过程趋于同质化,难以绽放出独特的艺术个性与风格之花。此外,课程评估体系的单一性同样凸显了对学生差异的忽视。在写生课程的评估中,教师往往过于侧重技术层面的考量,诸如构图、色彩、笔触等,却对学生作品中的感受、情感表达、创意呈现等个性化元素不够重视。这种单一的评估体系犹如一把尺子,衡量着学生作品的技术完美程度,却忽略了艺术创作的本质——情感与个性的真挚表达。除却教学方法与评估体系的问题,课程设置的僵化与缺乏灵活性也是忽略学生差异的重要表现。部分高校的油画风景写生课程,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反馈进行及时的调整与优化。这种僵化的课程设置不仅限制了学生艺术视野的拓展,也如同一道枷锁,束缚了他们创作潜能的充分释放。需指出的是,忽略学生差异还隐含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漠视。在艺术创作的殿堂中,学生本应是的创作者,他们的情感体验、个性特征与艺术追求应成为教学的核心关注点。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往往被边缘化,他们被置于被动接受的位置,难以在创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与创造性。这无疑是对艺术创作本质的背离,也是对学生个体差异与创作潜能的极大浪费。
三、高校油画风景写生课程教学油画策略构建
(一)促进技能与创意教学融合
在高校油画风景写生课程的教学策略构建中,促进专业技能与创意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艺术素养的关键。为实现这一目标,可采取以下策略:一方面,需打破传统教学中技能与创意割裂的局面,将二者视为相辅相成的整体。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绘画技法的基础训练,更要引导学生理解技法背后的艺术理念与情感表达,并鼓励他们在掌握技法的同时,探索个性化的创意表达。另一方面,可通过设置多元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例如,组织户外写生时,可选择不同地域、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风景,让学生感受自然的多样性与变化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可引入艺术大师的作品赏析,引导学生分析大师是如何将技术与创意完美结合,以此启发他们的艺术想象力。此外,还应注重个性化教学。教师要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与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方案。例如,对于技术基础薄弱的学生,可加强基础技法的训练;而对于创意丰富但技术不足的学生,则可引导他们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创意。
(二)利用现代科技优化写生条件
在高校油画风景写生课程教学策略的构建中,利用现代科技优化写生条件,无疑是一条创新且富有成效的路径。为实现这一目标,可采取以下具体举措:一方面,可借助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写生环境。通过VR技术,学生能够在虚拟空间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自然风景,从而突破现实条件的限制,获得更为广泛与深入的写生体验;而AR技术则可以在现实风景的基础上叠加丰富的艺术元素与创作指导,为学生提供即时的创作灵感与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利用智能设备与云计算平台,可以实现写生过程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学生可通过智能设备捕捉风景的图像与色彩数据,并实时上传至云端进行存储与分析;云计算平台则能够为学生提供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创作辅助功能,如色彩匹配、构图分析等,从而帮助他们更高效地完成写生作品。此外,还可借助互联网与远程通信技术,实现写生教学的跨地域协作与交流。例如,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写生作品上传至网络平台,与其他地区的同学或教师进行分享与讨论,从而拓宽艺术视野,激发创作灵感。
(三)扩大视野拓宽写生内容与表现形式
在高校油画风景写生课程教学策略的构建中,扩大视野,挖掘更广泛的写生内容,是丰富学生艺术体验、提升其创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为实现这一目标,可采取以下策略: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突破传统写生内容的局限,将视野拓展至更为多元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常见的景物、民居等自然景色,还应引导其涉足乡村振兴、城市风貌、工业景观、乡村田园等多元题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与描绘这些不同主题的风景,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艺术想象力与创新力,从而使作品更具个性与深度。另一方面,教师可组织实地考察与采风活动,带领学生深入生活、贴近自然,促使其亲身体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发现并记录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瞬间与细节,并在画布上留下痕迹,随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剖析画面内涵,探索画面形式语言并进行深入研究,拓宽表现形式,通过艺术实践,將所见、所感转化为艺术作品。
(四)实施差异化与个性化教学
开展差异化与个性化教学是尊重学生艺术个性,让他们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教学之中的重要方式,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教师在实施之前,要对学生的相关情况进行调研,如学生的艺术背景、技能水平、审美偏好等。在调研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细致观察外,还需要用心沟通,以便掌握更有价值的信息。其次,立足于调研结果,教师可制定差异化教学计划,以便每位学生都能因材施教。再次,在个性化引导方面,教师应做好“鼓励”工作,以便学生敢于展现自身个性,并逐步在个性的驱动下探索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比如在传授色彩运用、画面处理、构图设计等技能时,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以便他们可以依托个人感受与创意进行大胆尝试。当学生完成创作后,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作品中的独特之处,一方面给予其肯定,让学生保持内在创作动力,另一方面要给予其指导与反馈,指出优点与不足,并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以促使其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文章来源: 《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