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与困境:“互联网+”时代漫画的发展现状与意义生成
漫画作为一种融合视觉艺术与社会评论的独特形式,始终以简洁画面传递深刻思想。从清末民初的政治讽刺到抗战时期的革命宣传,漫画凭借其通俗性与传播效率,成为大众启蒙的重要工具。然而,随着媒介技术迭代,传统纸质漫画的传播效力逐渐式微。互联网的兴起虽为漫画注入新活力,但其碎片化、流量至上的文化特质也带来意义消解等问题。本文从图像、媒介、文化三重视角切入,探讨漫画在数字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并探索其未来发展的平衡路径。
一、漫画研究的理论脉络
丰子恺曾以“寓深意于简形”的理念重新定义漫画本质,强调其核心在于通过极简视觉符号传递深层思想,而非单纯追求技法繁复,这种“形简意丰”的创作观,使得漫画与注重形式美感的传统绘画形成鲜明分野。学术界对漫画的阐释呈现多元视角。指出漫画的“视觉修辞”,认为漫画本质是借助夸张、隐喻等修辞手法建构的“图像议论文”,其功能在于以直观形式介入公共议题讨论。例如抗战时期的《救国时报》等期刊,常以扭曲的侵略者形象搭配锐利标语,既激发民众抗争意识,又完成意识形态动员。漫画中的视觉符号构成独特的“意义矩阵”,如拳头象征抗争、断裂锁链隐喻解放,这些意象通过系统性编码实现价值观输出。值得注意的是,漫画的通俗性特质使其具备天然传播优势。漫画通过“去精英化”的表达策略,将复杂社会议题转化为可触达各阶层的视觉叙事。这种特性在数字时代得到强化:社交媒体中的条漫常以职场困境、家庭关系为主题,用扁平化画风与诙谐对话引发跨圈层共鸣,印证了漫画作为“大众思想容器”的持续生命力。
甘险峰(2019)将漫画定义为兼具美学价值与公共效能的视觉实践。他提出漫画本质上是以画笔为载体的“社会评论器”,通过夸张变形、隐喻嵌套等手法,既解构现实矛盾,又建构集体认同。例如《时局图》以动物拟人化列强,将清末瓜分危机转化为直观视觉寓言,成功唤醒民众救亡意识,印证了漫画作为意识形态媒介的动员能力。数字时代的表情包、条漫延续了这种社会介入逻辑:近期“打工人”系列漫画通过简化肢体语言与职场符号,将阶层焦虑转化为跨圈层传播的视觉梗,实现从政治批判到文化共鸣的功能迭代。这种演变揭示出,漫画的社会功能始终随媒介生态动态调适,但其以视觉智性介入公共讨论的特征始终未变。
通过对漫画理论的梳理,可提炼出漫画其区别于其他视觉艺术的三大本质属性。首要特质在于其语义承载机制:漫画本质上是视觉化的观点载体。其通过“图文合奏”构建意义网络,即便是最简笔触也需承担叙事或批判功能。这种特质根植于漫画的起源,早期政治讽刺画皆以观点输出而非审美追求为创作原点。为实现高效传播,漫画家常采取视觉极简主义策略,通过降低视觉复杂度来强化核心信息的穿透力。其次,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创作伦理,构成漫画的次元特征。不同于油画追求技法完美,漫画的“简笔性”刻意弱化形式表现,确保视觉符号能快速解码。最后,解构式幽默构成其话语策略的核心。漫画通过降格严肃议题(如战争、政治),在笑声中完成社会批判。这些本质属性共同构成漫画的元语言:以视觉经济性原则为基底,通过幽默编码实现意义增殖,最终形成独特的公共话语实践。
漫画的媒介特性使其在历史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公共话语角色。晚清时期,漫画首次以独立艺术形态介入社会批判,如《时局全图》通过隐喻性符号(如熊、鹰象征列强)将地缘危机转化为视觉寓言,成为唤醒民众民族意识的重要触媒。至新文化运动阶段,《上海泼克》等漫画期刊以辛辣笔触解构封建礼教,其图像叙事与《新青年》的文字革命形成共振,加速了思想启蒙的传播半径。抗战时期更凸显漫画的战略价值:延安鲁艺创作的木刻漫画《起来!》,通过简化的工农形象与侵略者丑化对比,在识字率有限的农村实现高效动员。可见百余年来,漫画一直承担着重要的传播角色。
二、碎片化阅读与深度意义的流失:新媒体文化的消解作用
互联网的草根文化与戏谑文化,为新时代漫画的诞生营造了环境;互联网时代在传播方面的显著优势,也拓展了漫画的传播空间。不可否认,网络文化对漫画发展意义重大。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为漫画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弊端。网络文化在推动漫画创作与传播的过程中,也暗藏着不利于漫画发展的因素。尽管它能催生新的漫画作品,助力其广泛传播,但其中的负面因素不容小觑,我们必须全面看待,不能忽视这些潜在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短小精悍的漫画契合网络传播的快速特性,碎片化、快速阅读确实有助于扩大漫画的传播范围。但这种阅读方式却阻碍了对漫画的深入剖析。漫画作为幽默讽刺的艺术形式,兼具表面趣味与深层精妙,漫画家期望读者能在欢笑之余反思,关注社会现象。然而,互联网碎片化阅读本质上是浮躁的浅层阅读。面对海量信息,人们习惯浏览式获取,追求数量忽视质量,漫画的深层内涵也因此被忽略。快餐式消费文化盛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碎片化阅读成主流,读者沉迷于即时视觉刺激和简单娱乐,对漫画艺术性要求降低,难以深入品味其内涵,致使漫画艺术性受损。同时,算法主导的“流量至上”原则,让漫画创作过度迎合大众,创作者为博眼球,多采用相似题材、情节与手法,造成大量同质化作品,像部分恋爱、穿越题材漫画,情节和人设高度相似,缺乏深度与独特性。
互联网文化的消解特性,正逐渐侵蚀漫画的严肃性。漫画以戏谑幽默为外在表现,实则核心在于社会人文关怀,它对社会现象和事件有着深刻的关注。因此,漫画被看见、阅读和理解至关重要。若漫画仅被当作娱乐方式,其深层意义便会被消解,陷入信息洪流,仅仅是被看到,却无法真正被读者理解,这无疑是漫画艺术的一大损失。如今,戏谑文化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严重稀释了漫画中的严肃议题。政治讽刺漫画曾在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当下,由于戏谑文化盛行,大众更偏爱娱乐化内容,政治讽刺漫画逐渐被冷落,读者关注度下降,其批判精神和社会价值难以充分彰显。在全球化背景下,漫画领域文化挪用问题频发。部分漫画创作时,未经授权或合理改编就使用其他文化元素,这不仅引发文化冲突,还使漫画创作者陷入身份认同困境。比如,有些漫画在借鉴他国或民族文化元素时,会出现误解、歪曲的情况,伤害了相关文化群体的情感,同时也降低了漫画自身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互联网文化中,“围观”现象尤为突出。在网络环境里,人们接触的信息繁杂多样,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还包括灾难、建设等各类事件相关内容。海量信息不断涌现,面对大量同类型事件的冲击,人们在面对社会公共事务时,参与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人们会设身处地、亲自参与其中,如今却逐渐转变为网络围观,仅通过点赞、评论和转发来表达情感与参与感,替代了现实中的实际行动。这一现象对漫画传播产生了负面影响。漫画常以轻松诙谐的形式表达观点和议论,目的是唤起民众的关注与行动。然而,当人们习惯用网络围观代替实际参与时,漫画想要传达的深层意义便难以实现,其传播价值和影响力也受到了限制,无法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互联网文化特性与传播特点:漫画在网络中的意义相似性
网络媒体之所以能为漫画发展创造巨大机遇,与漫画独特的表现形态密切相关。在互联网短视频浪潮的推动下,互联网碎片化特征愈发显著。如今,海量信息如潮水般通过网络不断涌来,受众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往往难以甄别筛选,只能全盘接受,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大量信息填满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使得大家难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文艺作品和影视作品。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浏览手机时,只需简单“刷一刷”,接收信息即可,无需深入思考分析。为适应大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互联网信息也进一步碎片化。文字方面,像微博这类简短信息平台发展迅速;图像领域,兼具声音和画面、短小娱乐的短视频成为互联网新热点。由此可见,碎片化已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形态。
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特质,与漫画的传播特性高度契合。漫画具有画面简洁、内容针对性强、篇幅短小的特点,能在极短时间内传递关键信息。其短小的篇幅便于传播,既适合在手机上随手滑动浏览,也可作为文字的配图,表意直观清晰。对于每天接触大量互联网信息的受众而言,简洁易懂的漫画画面更符合他们的浏览习惯,过于复杂的信息反而会让他们分散注意力。漫画以图片为主要传播形态,通过少量文字与趣味画面相结合,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信息海洋中占据了独特的位置。
漫画内容极具针对性,聚焦特定观点或主题,对公共事务参与有着重要意义。以微博为例,一组由一条信息搭配九张同主题漫画的内容,往往能引发人们在某一话题上的思考。漫画“入世”“写实”“参与”的特性,容易触动大众,引发共鸣,这从传播层面来看,意味着漫画具备承载“信息点”与“爆点”的潜力。正是因为漫画在传播上的这些特点,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模式高度契合,所以在以纸质媒介为依托的文字媒介逐渐被碎片化、消解的当下,漫画反而借助互联网实现了新的发展。互联网为漫画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使其能够触达更多受众,漫画也因此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媒介文化的去权威化特点,为漫画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新媒体时代的去权威化,源于新媒体技术的去中心化,以及网络文化中个性张扬、集体狂欢的氛围。在这个时代,信息发布渠道众多,人人都能发声,传播模式从传统的一对多转变为多对多的精准匹配,话语权不再被少数人垄断,权威逐渐消解。人们对各种人物和事件都能依据自身想法进行解读,面对不断公开的公众事务和社会现象,参与了解和发表议论的意愿愈发强烈。漫画正是积极参与和表达的艺术形式。与过去不同,如今漫画面向的大众对社会事务参与度更高。在去权威化的环境下,漫画创作者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观点,读者也更乐于接受和参与讨论漫画所传达的内容,漫画的传播和发展空间得到极大拓展。
去权威化的背后,是一种带有消解性质的网络文化,其展现出轻松戏谑的特征。有学者认为,网络正实践着后现代主义理念,解构内容意义、打破中心权威、模糊理性与非理性的界限。在网络空间里,人们能自由发布个性化信息,使得信息与言论带有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色彩。同时,群体心理和从众心理引发网络群体狂欢。在这片自由表达与评论的天地中,网民常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愤怒,呈现出的“笑”包含多种情绪,有兴奋欢乐,也有满不在乎和冷嘲热讽。而且,网络群体狂欢的娱乐性并非单纯娱乐,它类似荒诞现实主义喜剧,在娱乐中暗藏对现实的“隐喻”,如对权力、等级秩序的批判态度。不难发现,互联网文化与漫画在形式和内涵上有相似之处,都有着戏谑诙谐的外在,又都蕴含相对严肃、反抗的内核。正是这种文化特质的相似性,赋予了漫画在“互联网+”时代强大的生命力。
四、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所有媒介产品和艺术品都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互联网传播的高速、海量特性,使全球受众能接触到更多大师佳作;其平民化、碎片化的阅读模式,与漫画短小轻松的特质契合,为漫画在新媒介环境下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不过,互联网文化存在的浅薄化、消解化及“替代参与”等问题,给漫画作品的深度解读带来阻碍。作为艺术家和媒介学者,应充分发挥互联网传播速率快的优势,大力推广漫画作品,增强漫画的影响力。同时,结合研讨会、展览等其他传播形式,为优秀漫画的深度解读创造空间。只有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才能扬互联网传播之长,避其之短,推动漫画这一古老而富有内涵的艺术形式持续发展。互联网技术为漫画发展开拓了多维创新空间,从传播渠道拓展、创作模式变革到跨媒介叙事实践,都为漫画复兴带来新机遇。但也要警惕漫画意义浅层化风险,碎片化阅读和文化消解等现象冲击着漫画的深度内涵与艺术价值,这需要创作者、研究者和从业者携手应对。图像理论与技术实践的融合是漫画未来发展的关键。漫画创作者要关注图像理论前沿动态,将新理论融入创作,提升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借助互联网技术创新表现和传播方式。研究者则需深入探究互联网时代漫画的发展规律,为行业提供理论支撑。各方齐心协力,漫画才能在“互联网+”时代真正复兴,在当代文化中重构重要意义,为读者奉献更多优质作品。
文章来源: 《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