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舞蹈在高校舞蹈专业课程实践中的应用探究——以四川传媒学院为例
【摘要】近年来,现代舞者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环境舞蹈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并受到广泛关注。尽管笔者在《环境舞蹈与舞蹈环境化的认知与误区》一文中已对环境舞蹈的概念及其与其他舞蹈形式的区别进行了阐释,但在实践层面,仍有许多舞者对如何创作真正意义上的环境舞蹈缺乏清晰认知。文章在厘清环境舞蹈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教学情境,围绕四川传媒学院舞蹈编导专业的教学实例,开展环境舞蹈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研究旨在为环境舞蹈在高校中的教学应用提供可行路径,同时为培养具有多维表达能力的现代舞舞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舞蹈;高校舞蹈编导教学;课堂实验
1.环境舞蹈的概念
环境舞蹈”(Site-specific dance)作为一种依附于特定空间展开的舞蹈形式,在国际舞蹈领域虽非主流,但其发展轨迹已相对成熟。顾名思义,该概念强调舞蹈作品必须根植于具体的场地环境,创作过程与呈现方式皆围绕空间特性展开。不同于剧场舞蹈依赖固定舞台和观演关系,环境舞蹈往往融合了空间、情境、观众互动等多重因素,其艺术表达更具开放性和即时性。
从广义上看,环境舞蹈并不以技术标准为衡量的主要依据,它关注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感知连接,倡导以自然、自由的身体行动作为表达媒介。创作者和舞者可以在舞蹈过程中穿插呼喊、哼唱、追逐、停顿,甚至可加入戏剧性元素,如对话、默剧、生活行为等。这些看似“随性”的结构,实则经过系统排演与深入设计,体现出高度的创作意图与艺术调度。
从历史层面看,非剧场舞蹈的实践可追溯至原始部落及民间的节庆仪式,彼时舞蹈便以自然环境为载体进行情感和文化表达。进入20世纪以后,美欧各国开始有意识地将舞蹈带离传统剧场,引入户外、工业区、社区空间等非典型环境,使其成为舞蹈创作的重要方向。此类实验不但拓宽了舞蹈的空间表现范围,也激发了舞者对身体与环境关系的重新思考。
以美国为例,伊莎多拉·邓肯(Isadora Duncan)和露丝·圣丹尼斯(Ruth St. Denis)等舞蹈先驱,早期便尝试在自然环境中完成舞蹈创作,强调人体与自然美的联结。在德国,现代舞的兴起同样重视空间感与身体意识的结合,鲁道夫·拉班(Rudolph Laban)的舞蹈训练体系亦为环境舞蹈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与此同时,达尔克罗兹(Jacques Dalcroze)及玛丽·维德曼(Mary Wigman)也在实践中体现了对自然生命力的礼赞,常在户外进行创作与演出。在英国,马奇·阿特金森(Madge Atkinson)与如比·基钠(Ruby Ginner)主张以身体律动诠释自然节奏,推动了“自然舞蹈”运动的形成。
上述探索不仅推动了环境舞蹈的艺术边界,也凸显了其在教学中的价值。将环境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堂,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舞蹈表达能力,还能激发其对空间、时间与身体关系的深层认知。舞蹈教育应注重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空间中感知场域特征,探索动作与环境的多重对话。
在具体环境舞蹈创作方法上,美国加州艺术学院前舞蹈学院院长史蒂芬·考普罗维兹(Stephan Koplowitz)提出了环境舞蹈的四项核心策略即重构熟悉的艺术元素、转换传统的表演环境、为适应表演环境而创作及为适宜特定环境而编排。这一创作框架为环境舞蹈在实践中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方法,对舞蹈创作者和教育者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环境舞蹈的核心意识建构:空间的感知
在环境舞蹈的教学与创作中,对空间的理解与感知是引导学生走入创作实践的第一步。学生需要明晰空间不仅是舞台的物理替代物,更是一种充满情感、社会属性与历史痕迹的存在。因此,感知空间,不仅是舞者与外部环境建立联结的过程,也是在身体经验中重构空间意义的关键环节。
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与学者劳森(Lawson)均指出,空间并非自然而然的存在,而是在多重社会关系中被“建构”而成。空间包含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符号等复杂因素,它不仅源于人类的行为,也反作用于人类的感知与认知。列斐伏尔区分了“物理空间”“心理空间”与“社会空间”,强调建筑、城市、甚至某一片区域的形态都深深植根于政治、经济、历史等背景之中。空间的存在与发展,与规划、设计、使用方式密不可分,其所承载的文化与身份属性也影响着我们如何去体验与解释这一环境。
环境舞蹈的创作,同样需要编舞者在进入场地前对空间进行充分“阅读”。这种“阅读”不仅是视觉上的观察,更是一种体验性的介入。编舞者需深入了解该空间的历史文脉、社会功能与文化语境,识别其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与情感能量,以此为基础开展舞蹈构思与肢体实验。空间的背景(如使用者身份、时间变化、社会功能等)也直接决定了舞者与其互动的方式与深度。同时,环境并非舞者动作的简单“承载体”,二者之间更像是一种互动关系:身体通过感知环境而获得灵感,空间通过舞者的进入而被再诠释。这种动态的感知过程导致舞者在创作中不断调整肢体语言,使其既顺应场地的特性,又注入自身的表达意图。
在列斐伏尔的视角中,“身体即空间”。人体既包含内部的感知结构(心理空间),也存在于外部物理环境中(物理空间)。在环境舞蹈的实践中,舞者通过移动、停留、呼吸、触摸等动作生产出具有空间感的舞蹈行为,完成了从感知到表达、从接受到重构的转化过程。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鼓励学生通过实际场域的“感知训练”来提升其空间意识,形成对“场所”与“身体”双向关系的理解。这一过程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还能推动其在环境舞蹈创作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舞构境”。
3.环境舞蹈在高校舞蹈专业课程中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本课程在四川传媒学院舞蹈学院进行,面向107名舞蹈编导专业学生展开教学实践,围绕四个核心环节展开:理解环境舞蹈的定义与边界、训练多感官空间感知能力、通过身体介入实现环境重构、最终完成空间叙事创作。该教学强调打破舞台局限,引导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建立身体与空间、环境与情感的有机联结,激发创作灵感,提升编导实践能力。
3.1认知澄清:环境舞蹈的理解偏差
教学的第一步是让学生了解环境舞蹈的基本概念。许多舞蹈专业学生在初期存在一定误区,认为只要在非传统舞台环境下进行舞蹈创作便可归类为环境舞蹈。为了消除这种误区,教师需要明确几点:首先,环境舞蹈的创作地点和表演地点必须由编导在特定环境中选择并完成;其次,作品应当以环境为起点,而非预设的主题或剧情;第三,环境舞蹈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即兴创作来完成,但必须建立在对空间的深刻感知和联结上;最后,观众的视角不再固定,允许其自由走动并从多个角度感知作品。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更清晰地分辨什么是真正的环境舞蹈,并理解其创作过程中的核心要求。
3.2感知训练:激活空间觉知
“感知空间”是环境舞蹈教学的重要起点,旨在通过多感官参与帮助学生建立身体与空间的动态关系。教学中强调内在感知(如呼吸、重心、肌肉变化)与外在感知(如听觉、触觉、嗅觉、视觉等)的交织运用,引导学生超越视觉中心的空间认知。训练可从“空间穿行”练习入手,在低光或黑暗空间中自由行走,感受路径、节奏和空间能量流动;同时辅以多感官体验,如闭眼静听环境声、触摸不同材质、观察光影变化等,激发身体对环境的细致响应。教师应鼓励学生将感知经验转化为身体语言,通过图文记录反思感知逻辑,打通感性体验与舞蹈创作的通道。
3.3环境介入:身体的重构实践
在具备感知能力后,教学进入“重构环境”阶段,强调舞者以身体介入环境,进行空间的激活与再造。重构主要包括三类方式:空间填补(用身体进入并延展空白区域)、空间创造(通过动作或身体构图建构新场域)、空间转换(借助物品移动、光线遮挡等方式改变环境功能和意义)。教学实践中,学生选择特定场所(如楼道、天台、教室边角),结合感知成果,通过身体行为与物件互动,探索空间与动作的融合路径。此过程不仅拓展了空间的表达维度,也深化了学生对“身体—空间—环境”三者关系的理解,为后续的叙事建构与舞蹈创作奠定基础。
3.4空间叙事:感知到编创的转化
完成感知空间和重构环境后,学生进入创作的最终阶段——定义空间并创造叙事。此时,学生需要根据自己对环境的理解,通过身体语言表达这一感知,赋予空间情感和意义。此阶段的创作并不局限于传统叙事方式,学生可以通过与环境的几何关系或情感冲突等非传统手段来表达对空间的理解。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将肢体与空间无法有效结合的难题,特别是在非传统空间中表演时,可能出现心理障碍,如不自信或分心。然而,随着不断的练习和教师的引导,大部分学生能够克服这些心理障碍,逐渐学会如何将舞蹈与环境有效结合,形成协调的作品。
4.环境舞蹈“初体验”下的反馈与思考
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以小组形式创作了近40个环境舞蹈作品,并以影像形式呈现。多数作品融合了环境与舞蹈影像语言,形成独特的视觉表达。这一实验性探索展现出显著成效,其中部分作品已具备较高艺术水准,具有教学与研究价值。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平时编导能力较弱的学生在环境舞蹈创作中表现突出。他们借助环境带来的感官刺激与视觉想象,巧妙地通过画面构图与空间互动来弥补专业技巧的不足,展现出强烈的创造潜能。相比之下,部分专业能力强的学生则因惯性思维局限,过于强调动作编排,忽视了环境带来的情绪与氛围,导致作品虽技术娴熟却与场域脱节,观感生硬。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反复比较作品和教师访谈,这些学生逐渐意识到问题所在,开始重新关注环境与身体的关系,并在后续作品中实现了质的提升。这一过程反映出环境舞蹈训练对学生感知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激发作用。
四川传媒学院舞蹈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与学生的深度交流中,笔者开始思考:将环境舞蹈纳入高校舞蹈编导课程体系,是否更有利于激发普通高校学生的创造潜力?与国内顶尖艺术院校相比,综合性高校学生虽在技术层面存在差距,但他们同样具备独特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若能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其潜能,或可为其专业发展开辟新路径。为进一步探索该方向的教学可行性,笔者设计并发放了针对参与实验学生的问卷调查,期望从中提取更系统的反馈与建议,以支撑后续课程优化与体系建设。
5.基于问卷调查的环境舞蹈教学效果分析
在本次教学实验中,笔者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参与环境舞蹈创作,并通过“问卷星”平台对107名参与学生进行调研,旨在评估环境舞蹈在高校编导课程中的教学成效与应用潜力。问卷主要围绕兴趣程度、学习收获、创作体验与课程设置四个方面展开。
5.1兴趣程度
关于“是否对环境舞蹈的创作和演出感兴趣”,79.43%的学生表示感兴趣,19.62%的学生态度一般,只有0.5%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这表明环境舞蹈作为一种创新教学形式,受到了多数学生的积极响应,具备较高的教学接受度与艺术吸引力。
5.2学习收获
在“环境舞蹈的学习对个人有何帮助”的调查中,70.1%的学生认为其有助于思维拓展,27.1%的学生认为对肢体表达有促进,仅有0.2%的学生表示帮助不大。可见,环境舞蹈在激发学生编创思维与提升肢体创造力方面具有显著价值,尤其在启发性和综合表达能力训练上表现突出。
5.3创作体验
关于“环境舞蹈与传统舞蹈编创有何不同”,问卷采用填空题形式获取学生主观反馈。多数学生提到:“环境给予了真实的背景”“不是为了编舞而编舞,而是环境给的感觉去编舞”等观点。说明学生已开始主动感知和运用空间环境,在实际创作中展现出空间意识与情境联想能力,体现了环境舞蹈对传统课堂的补充和革新。
5.4教学融入的必要性
当被问及“是否有必要将环境舞蹈纳入编导课程”,98.1%的学生持肯定态度,只有1.9%的学生认为不必要,其理由涉及场地不便与学习周期长等实际问题。而多数学生则表示:“环境编舞是一种全新的方法”“走出教室看世界,有利于激发灵感和打破惯性思维”等。这表明环境舞蹈教学不仅能带来艺术实践上的丰富性,还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推动作用。
本次问卷调查显示,环境舞蹈训练在普通高校舞蹈编导专业中具有较强的教学适应性和发展潜力。学生整体反馈积极,普遍认可其对专业能力的促进作用。尽管教学实践中仍存在如场地调配、课程时间安排等实际问题,但综合数据和反馈已充分说明,将环境舞蹈系统性融入舞蹈编导教学体系,具有明显的教学意义与现实可行性。
6.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作为舞蹈编导专业的教师,不仅应传授已有的教学体系,还应积极探索更适合当前学生发展的教学路径。笔者在近两年时间里,持续学习与实践环境舞蹈教学,期间曾多次与雷动天下艺术总监曹诚渊老师、北京舞蹈学院曾焕兴老师交流相关理念,并以四川传媒学院舞蹈编导专业的学生为主体开展了系统的教学实验。通过教学过程及学生反馈可以看出,在数字媒介高度渗透的当下,学生对新颖的艺术形式展现出较强的接受能力。环境舞蹈作为一种融合空间与身体的新型舞蹈表达方式,为学生的编创思维和身体语言提供了新的启发,大部分学生表现出高度的参与热情和正向反馈。尽管编导专业的部分学生起点较低,对舞蹈语言和肢体理解有限,但在教师有效引导下,环境舞蹈的训练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能。因此,笔者认为,在舞蹈编导专业课程中,特别是在现代舞或编导创作类课程中引入环境舞蹈教学,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创作视野,提升其综合表达能力,为其专业成长注入新的活力。希望本研究的实践成果,能为同类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助力培养更多具有时代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舞蹈人才。
文章来源:《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