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关中是一幅长达5000 年的壮丽文明历史画卷,刻录着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积淀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是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根植于农耕文化的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关中非遗)是非物质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加之对相关科研结果的宣传普及,关中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的方法手段、内容形式也在不断丰富。
关中非遗概述
关中地区的历史是蕴藏着开放包容精神的历史,为关中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创造了良好条件。关中非遗数量在陕西省非遗数量中占比达50%以上,且种类丰富,有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体育、传统医药、民间文学、民间美术等,涵盖生产生活、礼仪信仰、民俗艺术等各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民间社火、凤翔泥塑、西秦刺绣、旬邑彩贴剪纸等。
关中非遗是关中地区民众生活个性与审美习惯的活态显现,是特定自然环境与文化背景的产物。在农耕文明的历史背景下,先民渴望风调雨顺、农作丰收,于是便将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寄托于超自然力量,在多元文化形式中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遗产,关中非遗依附于有形的物质实体,其存在、传承和发展皆离不开人类的社会活动。
关中非遗是关中地区民众在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智慧结晶,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内涵,反映着历代社会的生产发展、观念变化以及审美更迭,是探究关中地区历史与群众精神风貌的重要依据,我们可以从关中非遗的传承中发掘深层次的历史研究价值。
关中非遗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无论是民俗活动还是艺术表演,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与生产技艺知识,是世代相传、活态流动的文化遗产,对现代生产创新有着重要启示。
此外,关中非遗包含的礼仪道德,体现着关中地区民众在思想精神方面的集体认同,是人们在共同环境中生产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在社会前进发展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渗透到民众观念信仰、思想情感中,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独特功能,对推进社会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关中非遗依托艺术节目、文化创意产品等载体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使民众保护关中非遗的自觉性得以提升,不断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进而反哺关中非遗保护工作,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关中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新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不断挤占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加之老一辈非遗传承人精力不足,新一代传承人难以接续,使得关中非遗的传承范围越来越小,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中。
传承后备力量薄弱
关中非遗传承主要包括家族传承与社会传承两种形式。家族传承是指家族后辈跟随长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此过程缺乏系统的传授体系予以支撑。由于学习者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掌握非遗技艺,因此对学习者的耐心也是极大的考验。关中非遗源自传统农耕文明,随着工业文明的持续推进、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当代关中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明显变化,使得诸多家族后辈对关中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意愿不够强烈,导致家族传承逐渐断代。
社会传承以学徒制师生相授为主要传承方式,然而缺少了血缘这层关系,许多传承人存在“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错误观念,究其原因是非遗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空间狭窄,同行之间相互提防。例如,秦腔作为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由于剧目创作人才、演员的缺失,加之演出场地与演出场次难以得到保证,薪资、工作环境与相关从业者预期严重不符,剧团生存困难,导致秦腔戏曲艺术的影响力大不如前。
传播手段较为单一
关中非遗保护与传承手段较为单一,主要依托关中非遗文化传承馆、关中民俗博物院等实体空间来集中展示工艺品,并通过与学校、企业团体对接组织开展集体活动的方式进行宣传。例如,关中非遗文化传承馆内有从事秦腔皮影演艺事业多年的老师傅为参观者表演皮影戏。同时,关中非遗在场馆集中展示之外的宣传平台建设不足,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多元文化乘上了互联网的快车,通过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媒体平台迅速扩大影响力,在这些平台中却未见关中非遗的身影。
此外,关中非遗文化传承馆在数字化保护、生产性保护等方面有所缺失,对关中非遗的场景构造、内容互动等表现不足,使得大众对关中非遗的认知有限、体验不足,同时对关中非遗名录缺乏系统整合,数字化资源保护系统建设缺失,传承人扶持与激励机制、培训机制的止步不前,也在削弱着关中非遗传承人保护与传承关中非遗的积极性,使得关中非遗逐渐淡出大众视野。
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关中非遗是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共同财富,因此关中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更需要全体公民的广泛参与,汇聚全社会的力量使得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实效,但从目前非遗保护与传承参与结构来看,社会参与性明显不足。其一,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淡薄。关中民间手工技艺、民俗活动与关中地区民众、传承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其拥有一定的世代传承精神情感,但这种情感并未上升至关中非遗保护层面,关中地区民众、传承人未能真正理解关中非遗的价值与意义,仅将关中非遗技艺作为谋生手段或稀松平常的传统活动;部分关中非遗传承人甚至秉持着若将技艺全部传授给年轻人便会使得自身丧失市场竞争力的错误观念,导致关中非遗文化传承“缺斤少两”。其二,参与关中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人员专业性不强,对传承空间的保护与开拓认识不足,专家学者明显缺位。与此同时,关中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科研成果少之又少,难以为关中非遗的后续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其三,社会力量参与不足,部分企业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加入关中非遗保护与传承队伍中,通过开展非遗体验活动推动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但这类企业数量不多,对关中非遗的覆盖面不足,尚未形成文化保护合力,使得关中非遗保护与传承效果欠佳。
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非遗保护资金的获得渠道一般包括政府专项资金申请、社会资本引入、社区乡村群众自发募集。除包括新一线城市西安外,关中地区还包括宝鸡、咸阳、渭南、杨凌等三四线城市。大部分关中非遗的发源地与传承人皆身处乡村,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使得关中非遗保护与传承效果欠佳。关中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非遗相关文创产品普遍存在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强等问题。
关中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关中地区政府在关中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能够提供制度保障以激发关中非遗传承人传承积极性,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其一,地方政府应立足关中地区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地区非遗保护实践经验,完善地方法律法规,以保障关中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其二,地方政府应完善传承人扶持与激励机制,提高对关中非遗传承人的重视程度,根据不同类别的非遗来制定传承人认定标准,承认传承人的身份地位,给予其精神嘉奖,并结合传承人在关中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贡献程度,给予适当经济补贴和物质奖励,从而提升传承人生活水平,不断激发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其三,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传承人培训制度,多途径打造高质量关中非遗传承人队伍。建立非遗传承基地,为各类非遗传承人提供交流学习平台,并常态化开展非遗传承研学会议,加强关中非遗与现代社会的有效衔接;鼓励关中非遗进校园,开设专项课程,系统讲授关中非遗文化,以高效培养关中非遗保护与传承专业人才;吸引掌握现代化技术与拥有先进思想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出台针对返乡继承关中非遗技艺年轻人的扶持政策,为其创新关中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支持。总之,只有保障关中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拥有充足的后备力量,关中非遗才能够得以永续传承。
全面升级文化保护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为关中非遗保护与传承优化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一方面,针对关中非遗文化传承馆、关中民俗博物院等实体场馆,地方政府可以为其配备先进的智能设备,借助虚拟技术进行空间复刻,创设相应场景,使参观者获得身临其境之感,提升关中非遗吸引力。另一方面,针对部分保护难度较高的关中非遗,地方政府应凝聚各方力量共建数字馆,借助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展示等技术将关中非遗转化为图像、文字、动画等信息,以数字形态保护与展示关中非遗,并在线上搭建开放共享的关中非遗公共数字平台,1:1还原馆内关中非遗场景,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使群众随时随地都可以全方位、立体化地了解关中非遗。例如,针对关中民间风俗——社火,可以现代摄像技术所记录的场景为原型,在展馆内与虚拟技术、数字化平台媒介相结合,组织虚拟表演、虚拟试穿等活动,使观众与社火文化产生有效互动,从而在强化观众社火文化体验的基础上,推动社火文化的活态传承与高效发展。
加大非遗宣传力度
当前,对于关中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不断加大关中非遗的宣传力度,从而提升群众保护与传承关中非遗的自觉性,使其积极投身于关中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地方政府应强化宣传引导效果,汇聚群众力量,搭建常态化宣教平台,针对不同媒体的受众特征和平台优势,制订相应宣传方案,凸显关中非遗的艺术之美与历史价值。例如,年轻人普遍活跃于微博和抖音平台,关中地区政府可以开通官方账号,聚焦关中非遗及其背后的人物故事拍摄短视频,上传至新媒体平台,设置“岐山剪纸”“秦腔唢呐”等话题,吸引民众积极参与讨论,满足年轻人对美的追求,提升关中非遗影响力。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关中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仅依靠政府的文化专项补助还远远不够,同时需要借助社会力量,深入挖掘关中非遗资源,推动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关中非遗文化的生产性保护。其一,招商引资,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关中非遗文化街区,邀请最具代表性的关中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演示,开展脸谱巡街表演、非遗实景展演、书画展览等系列活动,提升关中非遗知名度与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其二,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关中非遗文化品牌,加强非遗主题研学活动与文旅线路建设,推出特色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旅行过程中亲自体验非遗项目,感受关中非遗的悠久历史和文化魅力,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其三,推动关中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创新关中非遗的相关文创产品设计,以关中非遗蕴含的文化资源为依托与多样化产品形式相结合,打造文创产品IP,拉近关中非遗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推动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关中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保护。例如,西安明清皮影博物馆联合企业以《闹龙宫》皮影场景为灵感,以潮流设计重构皮影的色彩和形态,开发出一系列文创产品。
本文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https://www.zzqklm.com/w/xf/26540.html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