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龙门石窟古阳洞研究

作者:乔彩文 史琰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日期:2024-01-09人气:877

古阳洞位于龙门西山石窟的南部,是龙门开凿时间最早、造像内容最为丰富的洞窟,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将20 世纪初以来有关古阳洞研究的文献,按论著所涉及的内容分成不同的研究专题,以期系统勾勒古阳洞的研究体系。


关于古阳洞图版资料的研究

最早关于古阳洞的记录多见于图版资料,这些旧照对开展石窟研究工作至关重要。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日本和欧洲的知名学者开始考察古阳洞,包括1893 年具备美术史视野的日本学者刚仓觉三,以及1893 年与1903 年两次造访龙门的日本学者早崎稉吉。1906 年,伊东忠太、冢本靖的调查结果刊登在大村西崖的《中国美术史雕塑篇》。随后,法国学者爱德华·沙畹的《华北访古记》(1907 年)、美国收藏家弗利尔的龙门日记(1910 年)、瑞典学者喜龙仁的《中国早期艺术史》(1918 年)、日本学者岩田秀泽的《天龙山石窟》(1923 年)、常盘大定和关野贞的《中国文化史迹》(1926 年)、水野清一与长广敏雄的《龙门石窟研究》(1941年)等古籍中均留下了相关图文资料。上述典籍中的文字记录虽然是对图片的简略描述,但这一批龙门石窟包括古阳洞在内的重要洞窟未被盗凿前的照片,成为后世研究的古阳洞珍贵图版资料。


1973 年,龙门文物保管所编著的《龙门石窟》一书中,整理了古阳洞北壁部分龛与小龛龛楣的图版资料;1996年,刘景龙编著的《龙门石窟图集》整理了古阳洞正壁以及南北壁部分图版资料;2003 年,刘景龙主编的《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2 卷》中,以大量彩色图录介绍了古阳洞窟龛造像的内容、形式和时代特征以及洞窟的大致情况;2006 年,张乃翥在《龙门石窟与西域文明》一书中,除整理了古阳洞正壁以及南北壁部分图版外,还搜集到了部分拓本资料。


关于古阳洞考古层面的研究

在考古层面,早期学者对古阳洞的研究不仅进行了档案记录,还进行了考古学角度的学术研究。1955 年,罗叔子在《北朝石窟艺术》一书中对古阳洞的造像年代、内容分壁面分层进行了粗略记录。1985 年,温玉成在《中原文物特刊》上发表的《古阳洞研究》一文,可谓是早期对古阳洞最为详细的考古记录,并对造像内容进行了分类研究。全文分为八大章,首先对古阳洞进行了简要介绍,其中对各壁及顶部诸龛中较为重要与典型的影像(有题记、造像型式较清楚的)作了基本记录。其次,书中还论证了该洞窟的开凿年代,并对宗室造像、官吏、僧尼与邑杜造像结合题记与史料进行了分类叙述。1991 年,温玉成在《中国石窟·龙门石窟第一卷》上发表《龙门北朝小龛的类型、分期与洞窟排年》一文,在研究的第一部分中,通过结合龛形、主尊、胁侍、飞天、狮子、文殊与维摩对坐说法等各类造像因素,对龙门北朝带有碑刻题记的小龛以文字记录和线图形式一一说明其演变,并按照年代发展序列,制成《龙门北朝小龛各项变化年表》,得出发展变化的分期,其中涉及大部分古阳洞的窟龛内容,内容翔实,分类清晰。


1995 年,阎文儒与常青所著的《龙门石窟研究》一书中引用了日本中田勇次郎编著的《龙门造像题记·二十品·五十品》和水野清一、长广敏雄《龙门石篇的研究》中的《龙门石刻录》,结合实地考察,对古阳洞龙门二十品进行了考释。


20 世纪末,古阳洞的考古取得了较大进展。1999 年,刘景龙、杨超杰所著的《龙门石窟总录》综合记录了龙门石窟窟龛的内容,其中记录的1443 号(古阳洞)窟,共录入图版652 幅,实测图99 张,文字著录约105000 字,基础研究工作扎实,标志着对古阳洞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2001年,刘景龙编著的《古阳洞:龙门石窟第1443窟》,在《龙门石窟总录》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微调,出版了对古阳洞的考古报告。


关于古阳洞造像内容的研究

古阳洞包含着西来与汉化两种风格的佛像造像风格,展示着从平城佛教艺术转变为洛阳佛教艺术的发展脉络,奠定着古阳洞稳定发展的基础。有关古阳洞造像内容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涉及多个方面。古阳洞在北魏期间持续开凿30 余年,因此其始凿时间及开凿主持者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话题。


1993 年,美国学者蒋人和发表了《早期佛像火焰式纹身光之演变及对古阳洞起源的一些探想》,通过探讨围绕在雕像身光最外环火焰纹式样的发展演变及其年代情况,推测古阳洞的始凿时间,从而补充铭文记录的不足。20 世纪90 年代,石松日奈子在《龙门古阳洞初期造像的中国化问题》一文中,着重分析了云冈与龙门的差异,得出了古阳洞初期造像是独立的、异于云冈的结论,认为古阳洞初期造像是龙门北魏样式的出发点,其最早期佛像的服饰具有西式和中式(汉式)两种形式,并对古阳洞的开凿时间和窟主进行了推测。王洁在《北魏孝文帝与龙门石窟古阳洞的雕造》一文中,通过南北两壁列龛及造像特征分析了孝文帝与古阳洞的营建问题。日本学者上原和的《龙门石窟古阳洞开凿的年代》一文进行了实际调查,否定了长久以来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将两块碑铭混为一体的看法,得出古阳洞的开凿时间为北魏太和七年(483 年),完成于北魏景明三年(502 年)的结论。2012 年,张雯的《古阳洞雕凿次第初探》通过类型分析归纳了不同时期龛像的特征演变,结合壁面叠压打破关系和重要题记大致勾勒出该洞雕凿的历史线索,并对古阳洞背后的社会文化、佛教信仰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整理和探索,论据翔实。2000 年,蒋人和的《龙门古阳洞重构中的时间、文本和造像的歧义》一文试图用解构核心要素的方法来分析古阳洞研究中呈现出的复杂性,梳理了不同研究成果的歧义之处,具有一定的总结性与启发性。2021 年,韦正与马铭悦的《龙门古阳洞窟主蠡测》一文,则认为古阳洞可能是由不同的窟主接替开凿而成的。另根据“为国造石窟”的考证,比丘慧成可能曾为窟主。两位学者结合了西壁W3 和W39 的开凿对称性论述其可能具有内在联系,且体现了法华造像思想,结合元燮之父生平,阐释了安定王元燮可能曾为窟主的合理性。


学者们在考证年代时,不再单独依靠题记信息进行鉴别,而是结合造像风格呈现出的时代特征进行探讨。因为重要题记关于年代的记载模糊且在时间上相互抵触,因此造成了古阳洞始凿年代的不确定性。


在造像艺术方面,也有相关的综合性古阳洞艺术研究。日本学者上原和发表了《古阳洞虚空空间的表现——坐在天上的释迦本尊和弥勒菩萨像》一文,认为从空间表现形式上,在洞内的观赏效果就如主尊坐在天上净土幻景一样,这正体现了汉化文化中的崇天敬天思想。2002 年,宫大中的《龙门石窟艺术》一书,在对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古阳洞所作的初步考察和测绘的基础上,分析概括了古阳洞的自然地貌、皇家造像、有纪年姓名的造像列龛、礼佛图浮雕、佛传故事与装饰图案等。2008 年,张乃翥的《龙门佛教造像》一书,结合图版,在北魏部分分析了古阳洞造像的题材内容、风格与雕刻技法,探索了龙门佛教造像的民族化过程。


还有学者着眼于服饰研究。1998 年,邵殿文撰文《试论古阳洞初期造像的服饰变化》,其和石松日柰子的《古阳洞初期造像的中国化问题》的论点和章节相似,多了汉化服饰的演变一章,扩充了部分论据。2015 年,刘明虎的《古阳洞菩萨造像服饰样式的形成与影响》一文,简要分析了古阳洞南北两壁上层八龛营建次序及龛内菩萨造像服饰的“胡化”及样式来源、影响。


供养人像和主尊一样都是佛教洞窟或造像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4 年龙门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上,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者hyun- sook Jung Lee 发表了《龙门古阳洞供养人像的演变》一文,将古阳洞的供养人像分单个供养人像、团体供养人像、皇家礼佛图三类,分析其起源及反映的南北文化交融。2013 年,陈开颖从古阳洞的贵族供养人及单体供养像、邑社供养人及队列供养像、元魏宗室供养人及出行供养像等三类供养人像,探讨了北魏晚期佛教艺术的世俗化发展倾向,随后于2015 年发表了《龙门石窟古阳洞供养人像研究》一文,分析供养人的艺术形象及其反映的历史面貌,从而点明民俗佛教发展的精神力量。


还有部分学者则把古阳洞具有代表性的龛像作为研究对象,如带有题记、龛楣富有造型艺术的杨大眼龛。曹社松等人的《龙门古阳洞杨大眼龛雕凿年代考察》,描述了杨大眼龛现有的遗迹现象,结合古文献资料,根据遗迹关系得出杨大眼龛始凿于北魏景明三年(502 年)五月三十日的高树龛之前,完工于“南秽既澄,震旅归阙”之时,即北魏正始二年(505 年)或三年(506 年)。金建荣则从龛楣雕刻内容的艺术形式入手,分析了杨大眼造像龛佛像背光中出现的一铺三尊像形式,以及龛壁飞天出现的秀骨清像的南朝式飞天形式,引入了促进其融汇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张雪芬撰写的《龙门古阳洞杨大眼龛龛楣浅议》,结合史料分析了杨大眼龛楣左侧被破坏的原因,以及龛楣中“双龙缠须弥山”、文殊骑狮、普贤骑象图像的历史渊源。


此外,还有个别其他专题性的研究。何劲松与李群辉的《古阳洞与弥勒信仰》一文,从佛造像及造像记的历史渊源入手,分析了古阳洞中佛造像中的弥勒信仰蔚然成风以及其流行的社会原因。


关于龙门二十品的研究

龙门二十品指选自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20块造像题记,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老龙窝崖壁的慈香窟内。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魏碑体的代表之作,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来为人们所关注。


首先,有一些围绕其书法特点进行探讨的论文。2012 年,宫大中的《龙门二十品及其相关问题的再思考》一文,鉴于当时龙门二十品拓本在市面上流通时鱼龙混杂的状况,结合历史背景与书法艺术对二十品的形成、艺术特点进行了梳理。2021 年,冉令江的《方笔极轨与南北融合:论古阳洞造像题记书法及其风格成因》,在对古阳洞造像题记的布局、形制和内容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古阳洞造像题记书法风格及其成因。此外,还有部分书法家与爱好者对龙门二十品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品评与研究。


此外,众多龙门二十品的碑帖整理著作也陆续出版。高敏、叶康宁的《古阳洞书法石刻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传播》梳理了特定时段龙门二十品碑帖的传播状况。卢公的《龙门二十品》、金墨的《龙门二十品 碑刻名品精选》、艺美联主编的《历代碑帖经典原帖彩色放大本 龙门二十品》等作品都对龙门二十品的碑帖进行了整理。


古阳洞研究的历史复杂性在于其是北魏晚期数十年内持续性开凿的结果,且造像呈现出历时性的发展特征。古阳洞龛像密布,保留有众多的造像发愿题记,这些丰富的信息呈零碎状,需要进一步总结归纳。全面掌握和了解国内外学者对古阳洞的研究现状、成果,是对古阳洞开展下步更为完善的考古、研究工作的基础。


从以拍摄图版为主的学术考察,到注重考古层面的研究,再到现代大量中国学者对于古阳洞的学术研究,每个时代对于古阳洞每个阶段的研究都有相应的研究视角与特点。21 世纪以来,学者们从艺术层面研究古阳洞各类造像内容的成果也逐渐增多,研究轨迹逐渐呈现学科交叉、多元化的特点,这是进一步细化、深化古阳洞研究的明证。


本文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https://www.zzqklm.com/w/xf/26540.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