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诗词文本转译的地方特产文化创意增值设计分层构建机制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概念提出
在文化产业加速发展和实体经济持续相融的背景下,形成了前端更加强调内容创造力,后端更多变成“服务”的趋势,用户需求出现层级跃升现象,越发强调服务画像的文化经济学和美学经济学在消费市场中席卷的重要性,片面单一或传统陈旧的开发设计,很难满足真实受众需求。在产品本质不变的前提下,优质的文化创新应用一能带来新的信息,二能产生新的体验。将中国传统古诗词应用于文化概念艺术设计优领域并不算新颖,这是因为,诗词写作目的在表达观念上与产品语义升华阶段的设计表述目的相一致。诸如台湾林荣泰等人早就提出文化因素融入设计层次属性和意识形态等概念[ Rung-Tai Lin. Transforming Taiwan Aboriginal Cultural Features into Modern Product Design : A Case Study of a Cross-cultural Product Design Model[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2007,1(2):47-55
],谌惠应用映射提出多媒介复制补偿等诗歌移植方法[ 谌惠.以意造型,以型传境——古诗词意境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4.
],余真珍通过格式塔意象翻译模型构建意象传递文化翻译机制[ 余真珍.基于诗词意境的文化产品设计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
],而吴俊骞在分析诗歌构思过程和层次结构基础上对应归纳出产品审美层次结构及其应用设计流程[ 吴俊骞. 基于古诗词意象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
]。谭欣在刘爽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理论基础上,结合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构建产品联系模型[ 刘爽.从感知到意义[D]中央美术学院,2016.;谭欣. 基于古诗词意象的家居产品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9.
],同理,周涛等运用皮尔斯三价符号诠释项理论建立诗歌与产品属性的多层映射关系[ 周涛,彭琬玲,赵彦.符号学视角下以诗歌意象为对象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J].工业设计,2020(06):73-75.
],杨梅和李劲松则应用CTI实验方法优化古诗核心概念的文创设计输出模式。[ 杨梅,李劲松.古诗词在CTI实验方法中的文化创意设计[J].包装工程,2020,41(14):209-215.
]
据相关研究分析,上述方法在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易流于情绪心理审美,或因借用西方理论机制而欠缺文化主体性和相应匹配性的不足。不过,将上述方法简单套用于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路径还存在其他不可忽视的缺陷:一是该主题与一般的古诗词主题文创设所描述的物产品类之间仍存在着天然的对应机制,并不需刻意发掘解剖与预期相符的映射方法;二是以上方法绝大部分服务于艺术设计产品终端,容易忽视类似的物质文明作为地方性传统文化载体的客观存在性、在贸易流通中不可忽视的商业性和传播性、强调符合大众化审美性和日常性需求等突出特征;三是即使是来自同一地区的物产,其自身具备的优劣势及其面临的机会和遭遇的困境,很有可能各不相同,相较于一般设计门类而言,其个体差异性更大。
综上所述,面对文化产业革新注重满足传递感质体验和追求精神满足的现有趋势,地方性物产文化创意开发领域沉寂日久,急需真正发掘出一条基于传统文化转译去进行利用的新逻辑通路及对应路径。今立足古诗词文本,借鉴夏梦等学者针对文化产品设计过程情境建立使用需求模型,[ 夏梦,吕健,李曦.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过程情境建模方法研究[J].包装工程,2016(14):135-139 ]尝试在SWOT框架下,结合已有差别结构匹配和修辞格优化方法进行推导,得出符合特产个性需求的文化创意增值初步路径为“原始地方物产→SWOT分层重构→古诗词文本分层择取和审美增强→分层输出和检验”,以下分为“定、塑、转”三大构建步骤来进行说明。
二、路径推导与模型建构
(一)定:SWOT模型分析下的分层定位和赋能方向
首先,要对地方物产的地域定位需求进行确定,这是高效文创增值的最初取向和最终指向所决定的。除常规性的市场调研、用户模型构建和问卷调查等途径之外,本就具备着大众接受前期基础的物产文化创意开发更需考虑宏观的能动性和经验性等混杂需求导向。本文选择使用普适性强的企业内部SWOT分析理论,对服务产业优化的关键性因素进行经验性考察,从而更好关注社会接受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本体优势是生成基础,对应优势(S,即strengths) ,生成基础取决于转化输出效益,对应劣势(W,即weaknesses),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是生成关键对应机会(O,即opportunities),品类竞争和技术平台,则是最终形成手段和呈现方式对应威胁和挑战(T,即threats)。以上这些要素,普遍区别于其他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优势(S)主要包括有:“活态文化”深厚底蕴优势和地域文化核心解码优势。这是因为,物产、特产、贡品等作为现有社会文化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基础性作用,一般都拥有集物质资源、文化资源、产品资源、企业资源四位于一体的品牌生态圈文创产业链打造基础,“互联网+文创+云端”加持得以成为数字化陈列和推介发展的极好载体,;而且,物产文创增值设计研究以寻常物质生活态度为优势文化指向,天然具备地区化的高辨识度来保证文化易解码,并且,能同时联动疆域、建置、事纪、山水、人物、官师、艺文等领域,渗透在各目标群体心理中,有效完善对地方文化的深层解读和促进内外交流,持续输出对外良好形象,提高附加值和产生影响。
劣势(W)则主要包括有:资源濒危,且被现状制约的知识文化自主产权开发问题,以及引发来自多方效益矛盾隐患问题。这是因为,对创新产品和创意服务行业的需求更加复杂且多变,物产和贡品等文化创意开发陷入未能及时提供创新材料的困境日久,难以应付创意热点的不断变化。有些甚至还存在有物产资源不足、知名度日益降低等现象,面临着传承的挑战和压力。目前,对于地方物产的开发及营销过程,大部分仍处于粗放化阶段。首先,应充分考虑尊重作者版权利益并合规合法进行创作,同时要注重明确和维护自身利益问题;其次,该场域裹挟于当前不够完善的跨专业学科领域,导致其真正能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太明朗,同时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链。所以,如何权衡好资源保护和产业转型要求下的免费公益文化服务需求和相关经济活动生产利益,如何妥善处理基本服务项目结合文创开发关系和利用好产业联盟支持下的市场机制,来进一步提升文化内涵和质量,需更多深入研究支持下的积极正确面对。
至于机会(O),则主要包括有:注入现代观念的复合型创新形式和本土品牌集聚优势打造;威胁(T)则主要包括有:同质化趋势损害所导致的深层次文化结构重塑挑战,还有流动场景与交织时空下高新科研支持挑战等,本文不再赘述。充分考虑配套调研结果,有机组合“能够做的”(优势和劣势)和“可能做的”(机会和威胁),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后,去决断该物产品类的分类定位(四类别),再从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和匹配不同群体期望值等层面,对应确定文本转译分层需求(三需求),“定”流程如图1。
图1SWOT模型分层定位流程图(作者自制)
(二)塑:可用古诗词文本的分层择取和采用
根据以上物产品类分类和不同需求层次,基于物产本身曝光度和相关古诗词传播度的高低,从认识深度和抽象程度维度,对不同诗词素材遴选来源,也可总结出类似的定位建议(见图2)。不过,能明确对应出相同或接近品类物产的作品范畴相对较窄小,所以,遴选文本素材来源数据这一步骤,主要作为参考,仅建立在分类样本来源十分充足的理想情况下去运转,相较而言,更重要的是在满足前提数量的基础上去执行关于转译的核心步骤,也即“塑”的操作。基于古诗词文本与文化产品二者的共通表达特性,本文参考谭欣等人研究,同时参考张剑的表象阶段层、感受意象层和观念意象层和卢娜的图像性、指示性和情境意境等符号概念,认为语象文本中提示和唤起具体心理表象的构成,为“塑”的基本素材。
物象,特指由具体名物构成的语象,即为特产(品类)本身;意象,是经加工的由一个以上语象组成、具有某种意义自足性的结构;意境,则是一个完整自足的呼唤性文本。其中,语象、物象及意象皆为有形物质部分,能指“外显”形式,包括形态、色彩、结构、材质、表现特征等物理属性及功能用途等,而深层内涵为“内隐”部分,涵盖了人类情感、文化内涵、精神风貌、象征意义和历史故事性等。
因此,语象(物象)、意象、意境,三个概念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从小到大、从外到内、由浅而深的逻辑联系,互相紧密连接形成了我国话语体系下的文本呈现与传达体系。古诗词关照下的特产文化符号,同样处于该套话语体系下。因此,对应“四类别、三需求”各层次,可运用《诗品》《艺概》《文心雕龙》等提出的审美风格类别,检索相关体验感性词汇,运用“语象(物象)为主”“意象为主”“意境为主”“三策略”,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来依次确定文本转译主体。
当然,如仅对文本进行简单的碎片化裁剪,则易有失传统价值追求,缺少感质体验,因此,还要进一步加强特色凝练,即本文提出的“符号+元素增强”手段。无论是语言文本,还是文化文本,本质上都处在人类认知世界的统一符号体系之中,所以,可通过感官导向和情感激发的主观审美,活化利用通感、用典、比兴等文学修辞格,根据不同映射和关联,从基本文字符号的相似性、临近性、本质性出发,对诗词文本所指进行联想与发散,从而选择合适路径,对已有设计进行优化。并且,在此过程中,最需强调的,是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大众认知核心形式特征。根据不同要素形式连接或嫁接的达成模式,可概括为“以象抒意”“立象尽意”“象外之象”共“三象”的“符号+元素增强”手段。“塑”流程见图2。
图2 诗词文本分层择取采用流程图(作者自制)
(三)转:合适的文创增值呈现方式确定及其检验机制
目前,古诗词文本转译在技术领域的输出方案相对简单,这是因为其涉及资讯类、社交类、娱乐类、教育类等内容,具体来说,有教育课程、图文推送、音视频输出、动画和游戏输出、科普类内容、广告营销、文娱和日常用品、周边设计等载体。今结合美国查尔斯的符号三元构成说分析人文领域关于“古诗词+物产”的最终生成转译形态(“三产出”)如下。
第一重“移”:对符号直接使用的基础再现,即通常所说的“拿来主义”。符号最基本的功能便是再现,这种再现不改变源文本的核心内涵,改变的是意义所依附的载体。“再现体是符号的载体,对象是符号所代表的东西。”普通的教育语态与低层次娱乐语态往往为第一重生产形态。
第二重“破”:通过解构、拼贴进行文本改编。即诗词文本的原本意义会发生不同程度变化,融合解构主义和拼贴手法,包括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和“即客体、符号或行为被嫁接到不同的意义系统与文化背景中”两种形式。其最为常见的形式,为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的链接,如将诗词原语句,结合产品形象与当下热门的网络流行语等,进行组合,拼贴,放大,进行碎片化叙事处理。
第三重“立”:通过情景再造、价值重组进行文化内涵重置。正如詹尼斯•拉德威(Radway Janice)所说:“(读者)会从过去文化产品中数不胜数的碎片拣选重组为新的叙述、故事、对象和行为”[ Radway, Janice. Reception study: Ethnography and the problems of dispersed audiences and nomadic subjects[J]. Cultural Studies, 1988, 2(3):359-376.
]类似于新媒体文化的去中心化特征,通过情境重建再造,脱离原本诗词主旨的表达内核,改变其固有价值,带来现代化的意义变异,得以建构起新的文本框架。如拆散诗词内部的语言元素,与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话题相结合,再进行串联叙事,通过对源文本的改写,输出时代特色信息和映射现实社会的新语句。
无论是何种输出模式,最终都会呈现为诗词重制的古今链接新形态。用户可对重制文本进行积极的主体多元诠释,并可回应SWOT分析结果,建立价值去向模型,以此来综合检验与剖析最大化社会接受效应途径,以及后续提升路径。由此整合建立“定、塑、转”全流程(图3)。
图3诗词文本转译分层构建机制图(作者自制)
三、案例应用与总结分析
结合现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价值浓缩取向,及时代性产业发展需求,本文选择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地方特产及土贡“天台乌药”,作为本增值构建机制的实践运用案例。今以中国知网等期刊数据库为代表,进行对过往研究文献的检索和线索提取,集合“天台乌药”的SWOT分析结果(图4):
图4 天台乌药物产swot模型分析(作者自制)
从以上结果可知,天台乌药作为传承数千年的道地中药特产和国家贡品,其自身传统优势较强,但受中药危机和康养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其时代竞争力和区域知名度,正处于一个普遍性的缓慢下行趋势,虽为百搭的“益气”药物,却缺乏应有的市场面向广度,初步判断位于第二梯队(均衡)和第三梯队(劣势和威胁突出)之间。在西医体系下乌药有效化学成分测定已有定论、且自然产地来源和制药产出广泛等现有情况下,立足于天台乌药特有的过往历史文化传说等本土优势,去投入人力物力升级打造物产品牌特色,为一条已知且稳妥的可选发展进路。
因此,今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有元素,对“道宗圣地”天台山和乌药“长生不老药”的固有符号,进行包装,按上述机制逻辑,从“形成完整文化体系”和“完成基本文化定位”两大需求出发,进行定向规划。结合天台山作为浙江“唐诗之路”发源地的地理优势,笔者对其进行了“主题强相关古诗词集合”的素材遴选,确定天台山相关诗词作品中“求仙问药”显著指向语句(表1)。
表1天台山“求仙问药”相关诗句(作者自制)
具体语句 朝代/作者 篇目名
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 唐/李白 《天台晓望》
琼台下昏侧,手足前采乳。但造不死乡,前劳何足数。 唐·张祜 《游天台山》
是名不死墟,众真所游聚。玉堂敞金庭,碧林列瑶圃。 宋·沈遘 《五言天台山送僧象微归山》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宋·苏轼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山中产灵药,四望清蔼蔼。惟有天地根,古今常独在。 宋·释元肇 《天台山中十首·其六》
仙饵何须求海外?天台原不让丹丘。 清·仇北鳌 《题颜迩玉〈天台山赋〉》
继而,根据“天台乌药”处于第二到第三梯队的定位,选择“内隐+外显”交界处的“意象为主”策略,要求需同时具备“明示意义”和“隐含意义”的内外含义饱满,而且较为显明易懂的意象,有效提高知名度,降低陌生感。由此,甄选出能明确乌药作为道地中药和“仙药”特色的可视化文本碎片。乌药的传说典故资源相对而言比较丰富,后续“元素+符号”增强手段,可以采用“以象抒意”中的用典修辞,和“象外之意”中的故事挖掘转化,来进行依意选形的进一步解构。最后,结合乌药物产现状和后续发展需求,从不同转译语意层面输出以“移”和“破”为主的不同表现载体,来进行多方位的诠释创新,包括ip品牌设计和教育语义输出等途径,实现各类用户的情感唤起、需求满足、效益转化等功用(图5)。
图5古诗词+天台乌药的文化创意增值设计过程图(作者自制)
本分层构建机制打破了古诗词和地方特产的跨学科研究主体领域边界,体系完整,方法明确,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创新性,但总的来说,该机制本质是一种规划构思和形式创造的文艺类试验性活动,会因不同环节的交叉重叠而存在不稳定性。而且,因目前仍缺乏足够数据支撑和应用收益证据,来验证其投入应用的可行性,因此,暂时应将其定位为“耦合已有理论和方法的增值构建参考流程”。而该流程能顺利执行,也要求了主导者须对不同物产个体进行深入定位解析,并全程不断加以抽象概括,进行超越用户差异局限的认知审美能力产出,还需要综合考虑有益地方区域产业布局和经济文化政策调整,所以,整个流程机制的关键抉择节点,取决于主观意愿依然占比较大,对主导者的综合素质、相关专业领域经验和支持资源资质要求较高;同时,随着新时代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发展,物质社会意义与时间、空间、用户行为的高速互动更新,早已体现出界限模糊的碎片化特点,因此该机制基于SWOT这一早已成熟的分析框架前提,面临着随时需要重新审视的可能,因此,尚待更多后续实证研究。
本文来源:《文化产业》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