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反思和体会
一、什么是民俗学的田野调查?
“田野作业”亦称“田野调查”,是一种到调查对象所在地搜集实际资料的方法。“田野”即野外之意,田野作业是相对书斋研究而言,最初是指在远离都市文明的乡村社会和部落社会进行实地调查的活动。随着民俗学科的发展,与之相关的调查活动已不再局限于在村落和部落中进行,都市和城镇也进入了调查的范围。因而,“田野作业”一词便成了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一般来说,它泛指所有的实地调查活动。民俗学的田野作业,顾名思义,便是指一切以民俗事象为调查对象的实地调查活动。
田野调查方法并不是民俗学专有的理论方法,而是与民俗学有着密切亲缘关系的人类学科的首创。在西方人类学上称为“field work”,翻译为田野作业或者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特有的研究方法。这种调查方法是通过实地调查深入到研究对象,20世纪初发展成为社会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国外的社会研究中一开始并没有普及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而在中国的社会科学界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被一些学科领域所使用。
人类学家通过田野调查,进入一个村落或者部落进行资料收集。对于田野调查的贡献,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工作首先需要被指出。为了采集研究资料,他先后深入到西南太平洋和澳大利亚、美国印第安地区、非洲的南部和东部等地进行田野调查,他后来发表的许多学术著作都是依据实证资料写就的。如《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已经成为人类学史的经典,也是成功进行田野调查的经典案例,成为后世传阅的经典读物。
1985年5月,《民间文学论坛》编辑部在江苏南通召开了一次题为“田野作业与研究方法”的座谈会,首先在学科内使用“田野作业”一词,并相应地开设了“田野作业”的栏目,明确地“把田野作业升华为研究方法来讨论”,极力提倡一种“立体的、多面的”调查方式,“会上,专家们对我国民间文学搜集的反思是深刻的,人们一致认为那种仅仅以搜集作品为全部调查内容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它的狭隘性限制了研究者的视野”。
只要是从内心出发选择民俗学,并且打算以田野调查进行民俗学研究的人,一定要具备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热爱生活,二是善于言谈。刘铁梁老师提出“感受生活的民俗学”,只有热爱生活,我们才能主动地去感受生活,去感受民俗学。善于言谈的特征,正是针对田野调查而提出来的。民俗学的田野调查,需要进行各种形式的访谈,不仅仅是为了得到调查资料,更是为了关注调查资料背后的人文情怀。在访谈过程中,访谈技巧变的尤为重要,作为初学者既要学会照顾访谈对象的情绪,又要掌握整个访谈的节奏,不能偏离主题。适当的把访谈对象拉回到调查主题上面来。高斯坦在A Guide for Field Works in Folklore一书中认为,科学的民俗研究包括了五个阶段:1.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3.收集资料;4.提出研究发现;5.根据对资料的分析与演绎,提出假设。他强调指出,“若研究者在收集资料初期未能小心谨慎地的提出问题,则这种收集工作无疑是随便、散漫、敷衍与浪费的。即使没有这类弊端,不管一位民俗资料收集者花费在田野工作上的时间是多长,仍被视为并不足够。”
田野调查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由人类学科开创和完善之后,先后被考古学、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学科广泛采用。从事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学人进入田野的原因,一般来说,是基于对热爱和兴趣,这是田野工作展开的前提。做深入的长时间的田野作业,最终追求就是为了能够从局内人的观点看当地文化,实现客位观点对文化事象的描述与阐释。和文献查阅不同,我们可以通过田野调查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结合更多的案例,使得我们的调查更加具有鲜活性。在田野调查中,要求研究者一定要深入到研究对象所在的生活工作的环境中去,这就意味着田野调查的时间上要有所要求。一般而言,田野调查的时间最短也要三个月左右,有些研究要需要的时间更久,两三年也是常有的事情。这样一来,再看田野调查,并不像外行人口中所说的“浪漫的远方田野”,面对陌生的环境,复杂的语言系统,较差的物质条件等等,做田野调查其实是一件相当辛苦的事情。
二、田野调查中的体会与反思
1.田野调查前准备
在进行田野调查之前,选择田野点尤为重要。田野调查的地点不能随意选择,需要结合自己的研究问题、实际条件等进行科学的选择。有些研究课题可供选择的田野点较多,比较广泛。有些研究课题的田野点比较固定,可供选择的较少。探索性、创新性的研究问题,所要选择的田野点也要具有独特性。例如乡村庙宇重建的逻辑思考这一研究问题,是理论性的问题,那在田野点的选择上需要相对严谨,在村庄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
民俗学田野调查不同于旅游观光,也有别于一般的采访。无论是个人调查还是集体考察,为完成调查的任务,调查者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按照江帆《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中指出,准备工作主要有三项:制定调查计划、组织准备与理论准备、工具设备准备与其他准备工作。已经比较全面的概括了田野调查需要的准备工作。
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一项田野工作的进行,需要筹划很长时间。通过前期搜集的文献资料,确定调查主题。在这期间,只是根据查到的资料确定主题,并没有实际进入田野中了解具体情况,因此会存在调查结果偏离调查主题的情况。但这并不是在否定前期确定调查主题的重要性,我认为这恰恰说明了田野调查的重要性。我们通过田野调查重新调整主题,为文章写作搜集更多的田野资料。
以河北广宗县梅花拳调查为例,这次对于梅花拳的调查主要是帮助他人做毕业论文。在调查之前,带队老师制定的主题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梅花拳”。起初,带着这一主题思想进入村子展开调查。但通过三天的调查发现,现实生活中村子里练习梅花拳的人已经大大地减少。对于门外的普通老百姓来说,梅花拳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他们只是把梅花拳的表演当作过年过节时的一种娱乐方式而已。梅花拳只是在拳弟子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会经常练习梅花拳,参加梅花拳举行的各种仪式活动。此时,需根据实际的调查资料,重新思考,调整调查主题。
此外,在田野调查前的准备工作中,制定调查提纲尤为重要。围绕调查主题设计调查提纲中的问题。笔者认为前期应该尽量多的制定问题。因为在实际的田野调查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在访谈中可能会因为紧张而大脑短路,不知道怎么问下一个问题。这个时候调查提纲就会起到作用。而且由于进行调查的时间和机会有限,在不脱离主题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多的提问问题。
2.访谈技巧
恰当的访谈方式会对整个田野调查起到关键作用。田野调查中的访谈并不仅仅是跟别人聊天,还要求在聊天的过程中得到我们需要的信息。访谈者在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既要做到置身其中,又要做好置事之外。因此访谈就会变成“有目的的访谈”,这无形中会给田野调查的初学者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在访谈过程中,既要学会照顾访谈对象的情绪,要有同理心和好奇心,又要掌握整个访谈的节奏,不能偏离主题。要适当的把访谈对象拉回到调查主题上面来。
借助自己的田野调查经历,列出五点调查反思。
第一,在村落田野作业的过程中,有些调查者会抱有一种期望村子“有事”的心态。认为只有村子里发生一些事情才会有内容可写。笔者认为以这样的状态进入到田野,对客观存在的事情,会有“先入为主”的偏见,有可能会导致田野调查内容的失真,影响调查的整体节奏。
第二,辨别能力有待提升。在访谈的过程中,一些调查者太容易相信访谈对象,自我的辨别是非能力不够。以河北广宗县梅花拳调查为例,在调查的过程中,由于事前对于当地村落状况不了解,进入村落笔者只是单纯的听那些所谓的梅花拳组织者所说的,没有意识去考虑到他们说的是不是正确的。听他们说认为村子里很多人都在练习梅花拳,而且关于梅花拳的活动都在顺利举行。当再去向其他村民进行调查时发现,情况并不像他们所描述的那样美好,梅花拳练习的人数大大减少。而且由于受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设置一位成为传承人,可定期享受国家补助,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他人参与梅花拳活动的积极性。
第三,现场观察与反思能力不够。当调查者面对一个访谈对象时,开展访谈时有可能会忽略周围环境对他的影响,而且还很容易忽略被访谈者在整个访谈过程中心态的变化,调查者现场的应变的能力有待提升。在村子里做田野调查时,往往同时面对很多访谈对象,在出现多个访谈对象时,有时候会出现场面失控,各执己见,导致访谈者问不出关键的问题,无法做到现场调整访问状态,从而影响整个访谈过程。
第四,时间安排不妥当。对于时间安排主要是针对在村落中进行田野调查的时间。根据不同的调查主题,需要在村落中待的时间不同。笔者认为,对于一个村落事象的调查,有必要长期待在一个村落中,像人类学家那样,彻底融入到村落生活中去,跟当地村民一起吃,一起住,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当地的生活文化。但是在现实的田野调查中,有一些调查者做不到这样,尤其是女性调查者,有太多实际的因素阻碍,比如吃、住、安全问题等。
第五,问题意识不强。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要带着问题走进田野,要有问题意识。但在实际的调查中,却往往容易被忽略。有时候我们甚至会被访谈对象牵着鼻子走,而忘记自己的问题。这也恰恰说明我们对于访谈技巧的以及田野经验的缺乏。
第六,语言差异问题。虽然笔者选择的调查范围都属于北方方言区,但仍旧存在语言上差异的问题。在河北广宗做调查时,跟村民们做访谈,有一部分语言听得懂,也存在大部分语言不懂的情况。在访谈过程中,语言上的不通畅,会使调查者错过很多关键的细节。访谈者听不懂语言时,就难以顺着被访谈者的思路往下问问题。但这也并不能限制田野点的选择,只能选择语言相通的地区,也可以选择其他地区作为田野点。在语言不通的地区做调查之前首先需要一位报道人,帮助调查者进行语言上的沟通交流。其实报道人也起到了介绍人的作用,这样使调查者更便以进入田野,展开调查。
3.介绍人在田野调查中的作用
在刚踏入田野点时,有些研究者会对调查情况充满各种乐观的想象,认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意义重大,与之而来,田野调查的过程肯定也会相当顺利。但其实不然,调查者应根据不同的田野环境,采取不同的进入方式。调查者需要一个“合法”的身份进入田野,才能有效的保证田野调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些人会选择在自己熟悉的地域环境和人际关系中从事所要调查的项目,轻车熟路,事半功倍。也有一些人选择由熟人介绍前往村落做调查,尽管环境陌生,但是由于有熟人介绍,还是比较容易展开调查。然而大多数民俗学田野调查都是在陌生的区域进行,而且没有熟人介绍,调查者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完成对陌生区域的陌生文化的考察。
对于介绍人在田野调查中的作用,一直存在褒贬不一的看法。通过介绍人,调查者能够很快的进入到田野环境中去,而且介绍人还可以帮调查者引荐村落中有较多生活经验的人,这样也能够顺利的拿到很多与村落相关的资料,大大提高田野调查的效率。然而,有些时候介绍人的存在也会影响到田野调查的进行。一般情况下,调查者所寻找的介绍人,包括当地文化局人员、村委会等。在他们的介绍下,调查者很容易能够进入村落,但是会发现这样做也存在一些弊端。当调查涉及一些敏感问题的时,有些村民会因为有“权威人士”在场而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对于田野调查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这次梅花拳调查中,对于介绍人在田野调查中的影响深有体会。本次的介绍人主要是前魏村的梅花拳组织者,在访谈的过程中,感觉他们一直在有意的不让笔者去接触其他的村民,而是他们自己一直在给笔者讲关于梅花拳的种种。在他们的叙述下,梅花拳呈现一片良好态势,但真实的情况并不像他们所描述的那样美好。鉴于这种情况,笔者选择采取兵分两路的战略,一部分人和介绍人访谈,一部人偷偷潜入村子,去找普通村民做相关调查。
理想中的田野调查跟实际中的状况,总是有很大的差距。无论调查者事前做好多么万全的准备,还是无法避免在实际的田野调查中出现的各种意外状况。无论是个人调查还是集体考察,为完成调查任务,调查者都应该具备以下一些基本条件:科学的素质、敏锐的理解能力、耐心的观察精神、和谐的洞察力,以及灵活的应变能力。想要顺利地的进行一项田野作业,需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看似简单的聊天,实质上却是包含了很多要素的一项综合活动。以上是根据笔者的几次田野调查经历展开的反思和体会,为以后更好地进行田野调查提供参考。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