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路径

作者:林慧娜,张建华来源:《中国集体经济》日期:2024-09-29人气:595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 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党中央立足于世界科技进步的前沿,根植于我国现实与实践,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任务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性概念。“新”是依靠科技创新打破传统局限;“质”是注重质量, 提升品质,积极参与质量竞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思想,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把创新全方位全过程地贯穿于现代化建设,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我国自2001 年加入WTO后,对外贸易高速发展。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进出口商品总值为41.76万亿元。其中,对外贸易中跨境电商的规模为2.38万亿元,整体呈现出业态发展头部效应明显、贸易多边化等亮点。但后疫情时代,受贸易摩擦升级的影响, 我国过往依托人口红利和价格优势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面临着欧美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挑战, 需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面对这样的时代命题,新质生产力凭借其颠覆性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为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整体赋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人才现状分析

(一)我国对外贸易人才需求仍然旺盛

2024年3月,央视财经报道一则关于浙江省宁波市的一场高校毕业生洽谈会的新闻:在参加洽谈会的300多家用人单位中,有约40%提供了国际贸易相关岗位,从事跨境电商业务,提供的月薪普遍在1万元以上,小语种岗位年薪更平均高达15.76万元。在“2023年高校毕业生为1158万人,而全国青年失业率(16-24周岁)为14.6%”的就业压力下,这一数据显示出对外贸易专业学生在最难就业季中异军突起,共享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带来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果。

一方面从外贸总量方面变化看,根据WTO的数据,2001年中国刚加入WTO时,年贸易额只有5096亿美元,占全球贸易额的比例约为4%;而2023年,中国的年贸易额高达59368亿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高达11%。在过去的22年间,我国贸易总规模扩大近12倍,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因此,对外贸易人才的需求必然随着对外贸易规模而水涨船高。

另一方面,就高校毕业生的情况,用人单位毕业生数量比较高。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数量约为8.5万人/年,而外贸经营主体却有60万家,其中民营企业约有55.6万家平均每个高校毕业生对应的潜在用人单位7个,其中对应的民营企业为6.5个,“用人单位毕业生数量比”较高,对人才的需求则相对旺盛。

(二)我国企业对对外贸易人才的能力要求发生变化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为2.38万亿元人民币,占我国贸易进出口总额的达到5.7%,并且根据商务部的预测,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占我国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例会进一步提高。在外贸大省/市,如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山东、福建、四川、天津、安徽等地,尤其是浙江、广东等民营经济活跃的省份,跨境电商的发展更快。跨境电商贸易与传统贸易相比,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方面所采用的技术、流程、规则都有新的变化,对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对复合型人才的中高端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对于服装、家具等传统出口型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也亟需跨境电商方面的管理人才。在2024年4月19日举行的2024年国际贸易竞赛跨境电商赛道新闻发布会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教育部高校电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陈进表示:跨境电商未来三年将翻倍增长,人才供给仍显不足,且人才培养模式比较落后。

(三)我国对外贸易目的地更加多元,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小语种外贸人才“走俏”。

过去十年,我国对外贸易额前十国有显著的变化,虽然美、日、韩三国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占比仍然很高,但对俄罗斯、越南、印尼等周边国家的贸易额显著提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达到19.47万亿元人民币,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6.6%;对非洲、拉丁美洲、非洲的贸易额达到3.44万亿元和1.98万亿元,分别增长6.8%和7.1%,这在2023年我国总体贸易额仅增长0.2%的情况下,表现更显靓丽。 “一带一路”国家、非洲、拉丁美洲的多数国家都是小语种国家,贸易额增长必然带动对相关小语种外贸易人才的需求。

2017年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对中国展开大规模贸易战;拜登政府执政后,继续采取各种行动阻碍中美甚至是中国同欧盟成员国、日本、韩国的贸易发展。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亚洲东盟国家、非洲、拉美等国家的发展互利互惠的贸易关系,不仅符合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双边利益,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实践,也可以纾解我国对美国及其盟国的贸易退步风险,做大国内国际双循环。由此可见,我国对小语种国家的贸易未来会进一步发展,相关人才需求会随之进一步增多。 

二、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对外贸易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尤其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培养了大量国际贸易人才输送到对外贸易的各个领域,对我国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现阶段我国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大专院校共有700多所,其中既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水平院校,也有广州商学院、温州商学院等地方应用型大学。尽管如此,在通过长期跟踪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就业和职业发展情况和获得反馈情况看,我国在对外贸易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实际问题:

(一)学校教学仍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一般情况下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4年需要修完40余门专业理论课程,平均每年要修完7-8门理论课,内容覆盖语文、数学、计算机、经济学、财会理论、金融理论、以及物流、电商、商务谈判等,课业压力不可谓不大。大量的课堂理论教学,在缺少实践体验场景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做到对学习这些理论的必要性的理解和对知识的系统化掌握,造成的结果要么是毕业后实际工作中真正需要时再重新系统地学习,要么是毕业后实际工作中根本用不到或者只有小部分用到,大部分所学很快会“还”给老师和学校。

(二)学校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力量建设仍待提升

当前多数院校国际贸易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虽然很多学校建设有数字化教学设施,但教学内容和形式并无很大突破,仅是呈现的媒介由原来的黑板升级为数字屏幕;同时,国际贸易本身在不断发展变化,边界也在不断扩展,因此对具有国际视野、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对当下国际贸易前沿有着敏锐观察的老师,对于教学质量和培养多层次的国际贸易专才非常重要。

(三)学校培养层次不够分明,存在“通才多、专才少”的结构性问题

不同高校院所所开展的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大同小异,其结果是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在用人单位眼里都“差不多”,在就业竞争比较大情况下,用人单位往往采用低风险用人策略,同等用人条件下,优先录用高学历者;但实际上某些实操性强的岗位并不需要经过研究生阶段学习,可能仅仅大专毕业已经足够。教育培养的结构性问题会造成就业市场上高学历者对其他学历者的就业挤压现象,造成不必要的人才浪费。一个国家的贸易发展既需要相当数量的中高端复合型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具有某一领域专长的基础性人才。

(四)校企联动不足,毕业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适配性低

不少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反馈表示,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基本用不上;也有相当数量的企业雇主疑惑: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学校好像传授的很少-这种“错配”虽然往往会被放大,但也一定程度上表明学校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适配性低的现实。

(五)对外开放交流不够

贸易从来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自身的循环,当今世界正在净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贸易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我们可能不知道但影响重大的变化,通过开放交流能够使学生触摸到这些变化、思考这些变化、理解这些变化,从而让所学的知识鲜活起来,令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起来。

三、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路径

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 要不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建设贸易强国, 离不开激发制度创新的潜力, 为贸易高质量发展赋予新动能。新质生产力凭借其颠覆性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为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整体赋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二十大报告还提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培养符合全球贸易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多层次、国际化的对外贸易人才,不仅是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加强对外合作,提高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内在要求,更是应对经济发展转型、科技产业变革和大国竞争博弈对生产力发展水平新要求的人才战略。面对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迫切需要,可从四个方面对我国对外贸易人才培养路径进行优化:

(一)整合行校企资源,构建三维立体的理论实践融合机制

在全国高校院所中合理配置相关专业数量,不同院校、不同学科区分不同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和计划,从基础层面着手解决外贸人才培养的结构性问题。分层施教、分类学习,使毕业学生各有所长,在不同的领域中各自发挥最大作用、实现最大价值。同时,根据培养层次的不同,定制相应的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比例。例如以中高端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科设置,一定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则理论学时应该多些;而以实操或者特定专业方向为培养目标的学科设置,则应精简理论学习的学时,增加实习实践课时,并应尽可能提供实际场景给学生们以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的机会。新质生产力赋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上强调数字化运用和数据分析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在对外贸易人才培养中,应整合行校企三方的实践资源,以实践性学习为载体,构建三维立体的实践教学深度融合机制。行业精英、高校优秀教师、领头企业员工共同参与一线教学,并试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在教学中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到理论前沿知识的学习中,同时为了提升学时学以致用的能力,可通过“以赛促实践”,鼓励学生通过校级、省级再到国家级逐级递进的“实践+竞赛”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优化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教学案例库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对外贸易人才培养的内容随着贸易数字化、交易主体的变化、新领域新赛道的涌现而趋向于服务化。因此,在人才培养中,需要依据贸易业态和贸易模式的变化优化课程设置。比方说,面对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国际投资金融产业的兴起,在专业课程中相对应地增加新的课程模块:新贸易模块、跨境电商模块、新金融模块,甚至可以结合课程思政开设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东盟自由贸易区、RECP等相对应的战略性课程模块。除了专业课程设置上的优化,与之配套的相关实践、实习、实操课程也应该进行内容更新和调整。面对新质生产力对国际贸易人才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的能力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应增加大数据应用、数字化营销、大数据处理和分析等课程的实操练习,同时还应加强贸易便利化、进出口新业务操作、跨境电商实务等实训课程。最后,对外贸易专业教学应与时俱进的,使用实际案例进行某一理论或专业的教学,以此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深度,案例既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来自相关企业实际运营中的案例,结合各高校的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方向打造对外贸易教学案例库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等。

(三)创新教学模式,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对外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还要求各高校作为培养主体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针对小语种外贸人才需求趋旺的用人实际,创新尝试了“经贸+汉语+英语+小语种”的小语种培养模式。在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时,教学主体要做好“产教融合”的底层教学设计研究,形成“基于专业培养方案,辅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潜在需求,结合人才个性化发展规划”的育人培养方式。整合行校企三方资源共建创新型课堂,打造“行业研究、校企联动、教学实践、实训实习、培训服务”一体化平台,共同助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对外贸易人才的培养应以学科特点为抓手,在传统课程体系里以经济学基本原理与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为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多学科交叉的特性以及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潜在需求,融入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前沿知识,打造全新的课程体系,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多渠道加强校企联动,积极对接国际资源,提升对外交流水平

校企联动不应仅在毕业季才有,而应形成定期且灵活的机制全方位全程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除了座谈会、企业调研之类的活动之外,也可邀请企业方进校园演讲互动、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调研或短期社会实践,甚至由企业提供场景描述,学校教师写成教学案例进行教学的深层次合作和互动,使老师和学生能够对企业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事情都有切身的感受和体验,企业也能够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共同提高人才与需求的适配度。此外,对外贸易人才的培养还应积极对接国际资源,构建国际教育合作综合平台。通过建立互动式外语教学课程群来打造国际化课程体系。国内高校还可与国外高校通过开展交互访学、联合培养、学分互认等形式多样的互动方式来开展合作、扩大交流,同时吸纳国外优秀高等教育人才打造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借助国外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和优秀教育资源,提升学生国际化视野。


文章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https://www.zzqklm.com/w/jg/1406.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