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人机共生:媒介生态理论视域下的社交媒体新生态

作者:张欣然来源:《声屏世界》日期:2024-10-18人气:442

问题的提出 

社交机器人的前身在社交媒体中仅仅能够像发送大量垃圾邮件的算法一样来发送简单的内容。近年来,由于云计算、自然语言处理等信息存储和分析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被收集,这些数据不仅可以作为算法的参考,而且可以作为真实数据,从而使得社交机器人能够更加准确地模拟出真实用户的在线行为,越来越成为成为社交媒体平台中的重要主体。

有学者曾对推特的社交媒体用户进行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推特这个社交媒体平台中的社交机器人账户占到了7%。芒森在对比了脸书的官方数据后发现,在这个平台上有5-11%的账号都是非真人用户。这说明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社交机器人的数目十分庞大。不少的学者还发现,社交机器人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不小的比例,而且还能在短时间内产出数量惊人的信息。在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研究指出推特中大约有40万机器人参与总统选举的政治讨论,产生了约380万条推文,占总体的20%。除此之外,社交机器人还在社交媒体传播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舍福尔等学者在对安倍对首相的竞选时推特上的舆论进行分析时发现,社交机器人在帮助安倍方对网络进行议程设置,以此来助力安倍胜出竞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到社交机器人,并研究它对舆论、伦理、叙事议题等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社交媒体平台中的社交机器人拥有不同的种类,分别拥有不同的特征,并带来多样性的影响。社交机器人的出现,让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主体由人到“人+社交机器人”,形成了人机共生的新生态。这种社交媒体平台的人机共生的新生态对社交平台的舆论、对人思想的影响以及对政治文化领域的影响让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人机关系。

本文将梳理媒介生态理论以及社交机器人的相关文献,在了解和认识媒介生态理论以及社交机器人的基础上,尝试用媒介生态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人机关系,社交机器人将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又将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交机器人在媒介生态的相互作用下将何去何从?可能带来怎样的风险,又如何应对?

媒介生态理论

媒介生态的概念1967年问世,麦克卢汉在《媒介即是讯息:效果一览》一书中以环境作为特定的比喻, 来理解传播技术和媒介对文化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所造成的影响。次年,波兹曼进一步将媒介生态定义为把“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自此“媒介生态”这一术语被正式采用。媒介生态的理论的诞生有着其独特的社会环境,并在后续的发展中有着不同侧重的思考与探讨。而媒介生态理论的诞生为我们认识媒介,以及透视媒介所带来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研究媒介生态也有着重要意义。

媒介生态理论缘起。原本属于生态学的一些概念被引入到传播学的范畴之中,媒介生态学应运而生。传播学试图从生态学的语境出发观察人、媒介和社会各种力量的共栖关系,探究媒介环境对人的认识、态度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并最终形成了更适合现代的传播思维。从生态学的语境出发,人与媒介,媒介与媒介,媒介与政治、经济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共同组成一个巨大的生态体系,在这个生态体系之中,各个部分相互影响、相互联结。

值得注意的是,媒介生态理论的形成与人们看待技术的角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学者芒福德就对技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人的生存与发展会被现代单一技术脱离生命技术后所构筑的复杂环境所影响,因此只有回归生命技术,人们才能在危机四伏的技术文明生存下去。这种对技术所带来的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技术环境中人们的生存的思考,成为了媒介生态理论的思想来源。随着技术不断发展,芒福德时代对技术的反思对近些年进入人们视野的社交机器人这一技术产物依然有着指导意义。

媒介生态理论价值。媒介生态理论带来了一些新的理论贡献。首先,媒介生态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它摒弃单一的视角,用整体性的思维对人类、媒介和社会进行系统观察,重视外部环境以及与媒介相关的各部分与媒介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影响。他在思维方式上主张用整体思维取代分析主义的思维方式。对媒介的研究不再仅仅思考媒介本身以及所带来的影响,而是把媒介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研究。也就是说,把媒介放在整个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进行考察。

其次,媒介生态理论开辟了在结构和互动关系中考察媒介的视野。媒介生态学对传播学理论研究进行了延伸和发展, 这使得我们对媒介的思考注入了生态学的意义,以环境的视角来观察媒介,拓宽了我们对媒介的认识;使得我们开始探索我们人类本身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媒介之间以及媒介内各部分的相互作用关系。

最后,媒介生态理论为世界各国的媒介良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借鉴。这一重视协调、平衡的理论能提醒发展中国家重视长期效应,重视整体效益,在发展媒介技术的同时,重视文化、伦理、法律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从而为其媒介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社交机器人的相关文献梳理

由于社交机器人对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社交机器人的重要性以及对其研究和探讨的必要性。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开始关注和思考这一新的技术产物,有的学者关注社交机器人的定义与分类;有的学者关注社交机器人对人类本身以及社会的影响;还有的学者在思考人机关系的处理;关注社交机器人的未来发展。

社交机器人的定义。有学者认为虚拟助手、机器人网军等形式的智能应用不是社交机器人,社交机器人必须具有物理层面的实体性和移动性。这强调涉社交机器人的物理属性,但笔者认为随着机器人的发展,机器人的物理实体属性已经逐渐弱化了。学者伍利和霍华德认为,通过整合代码社交机器人能够模拟真实的用户生产内容,从而能够起到“操纵公共舆论并瓦解组织化的传播”的作用。这强调了社交机器人的拟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而这也正是本文探讨的社交机器人的重点。

用“社交机器人”这一名词来形容社交媒体领域中活跃的非真人用户具有合理性,一方面它强调了这一社交媒体平台中新主体的社交属性;另一方面也准确的指出这一新主体的技术属性。因此本文将继续沿用社交机器人这一概念来分析和思考。

社交机器人的影响。对社交机器人的研究正是由于它所带来的影响开始的,学者们发现或者认识到这一活跃在社交媒体平台的新兴主体的力量不容小觑,因此开始对它进行研究与思考。不难发现,社交机器人所带来的影响十分广泛,它通过影响媒体生态进一步展现了对人类自身、社会以及伦理等方面的影响。1.社交机器人对人类自身的影响。社交机器人由于其拟人性和工作的高效率性,对人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许多学者对社交机器人的分析和研究中发现社交机器人会对人的认知、判断甚至决策能力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恰恰是社交机器人能够干预政治经济的根源。除此之外,社交机器人还会对人的情感产生不小的影响。

社交机器人对人的认知、判断乃至决策都有很大的影响。在美国选举期间,有学者利用谷歌搜索引擎对政党候选人进行了不同的搜索,得到了惊人的相似度,这表明谷歌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社交机器人能够通过大量发布信息,依靠算法推荐进行网络议程设置,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类的认知、判断甚至决策。

社交机器人会影响人类的情感。由于它的拟人性和欺骗性,它能够与人类互动时会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美国学者雪莉·特克尔在其著作《群体性孤独》中向人们发出警示,不要对机器进行过多的情感倾诉,对虚拟机器的过度依赖会使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呈现“弱连接”的倾向,使人类更加孤独。庞亮和易茜就提醒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社交机器人的情感只是被机械复刻,人类要正确看待这种属性,在与社交机器人交往过程中避免投入过多情感产生依赖,甚至被社交机器人的观点牵着走。

2.社交机器人冲击社会秩序。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社交机器人通过有策略的发布大量的信息来影响舆论环境,并对社交机器人干扰人们的认知、判断进行政治参与和经济参与等社交机器人对社会各方面造成影响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社交机器人确实活跃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发表着不同倾向性的信息对舆论进行干扰。

学者凯瑟琳·佛洛斯特认为社交机器人引发了数字技术时代的政治腹语问题,并由此扰乱了政治秩序,形塑了现实政治生活。研究者通过对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推特这一社交媒体平台中近三百万条内容进行分析发现: 推特支持特朗普和希拉里的内容比例的变化的确与机器人生产与推荐有关。除此之外学者陈虹和张文青研究发现在北京冬奥会的相关讨论中社交机器人账号高达342个,粉丝总量高达3.7亿,与之相比768个人类用户账号的粉丝总量仅为3.2亿。这意味着社交机器人在社交媒体上的粉丝基数非常大,这意味着它发布的内容能够被十分广大的群体看到,其内容将对其他用户产生广泛和复杂的影响。这无疑将对社交媒体平台的舆论造成了更加广泛和复杂的影响。

而以上学者对社交机器人在政治领域的影响的发现仅仅是对社交机器人对社会所带来影响到一小部分。从更大的范围来看,社交机器人通过自己能够发布海量拟人的信息这一显著特点已经对文化、制度等等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换言之,社交机器人已经悄悄地在影响我们的社会发展进程。

3.社交机器人冲击伦理体系。社交机器人由于其拟人化的特点混迹在社交媒体中充当传播主体传播信息。使得社交媒体成为人机共生的新的生态结构。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等技术的进步,社交机器人也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像“真人”。这无疑冲击了原本人与人之间的伦理,使得人机关系新的伦理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

一方面,社交机器人冲击着人类的话语权。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交机器人将逐渐向更加智能化、拟人化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难以在社交媒体平台中分辨真人和机器人。因此,在社交媒体平台中我们的交往对象从人类到机器,更麻烦的是而这种情况往往人类并不自知。我们与这些社交机器人的交往方式和与真人交往方式是相同的,我们对待它们的观点以及看法就像“倾听”和“接受”真人的态度一样。这就以为着人类的话语权实际上被机器稀释,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一部分人类成为了话语主体,从而进一步影响人类的认知和判断。

另一方面,社交机器人在社交媒体平台被赋予了不应该具备的“人权”。在社交媒体平台中,社交机器人账号与真人账号实质上是平等的,主要是拥有同样的话语权。而现有的任何一个社交媒体平台都没有办法对完全将社交机器人拒之门外,这些社交媒体平台采用各种机器人判定程序与机器人之间始终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种无法杜绝的社交机器人,无疑使得社交媒体平台的声音变得更加复杂和虚假,一些本该被看到的真人的问题和现状被数量庞大的社交机器人操纵甚至淹没。本该为人类所用的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政客工具、商业工具成为社交机器人狂欢之地。

结语

媒介生态的视角提醒我们用整体系统的思想来看待社交机器人这类新技术产物所带来的影响,既要重视媒介内部分变化,更要重视媒介中部分的变化对整个媒介环境所带来的影响。通过前文对媒介生态理论和社交机器人的梳理和分析,不难发现媒介生态理论的诞生与技术的发展以及技术给人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密不可分,用媒介生态理论的视角来观察社交机器人具有合理性。

通过对社交机器人的研究文献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到学者们对社交机器人的主体性以及其所带来的人的认知上的隐忧。除此之外,透过媒介生态的视角来看待社交机器人还能够让我们看到技术异化所带来的文化个性和主体性的丧失,而这也正是媒介生态的文化批判倾向所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社交机器人已然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领域并且成为国际传播的一部分的今天。

因此在未来对社交机器人的研究乃至人机关系的研究中,我们更多的可以从媒介生态视角出发去深入探讨社交机器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而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社交机器人将何去何从。例如:社交机器人是由人或组织操纵的技术产物,那么掌握这些技术的人类会如何影响社交机器人?社交机器人如何作用哪些领域,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又是否会反作用于社交机器人?除此之外,目前学术界对社交机器人的反思以会不会进一步影响社交机器人的运用和发展?人类对社交机器人的觉察程度是会提高还是会降低,而这又怎样影响社交机器人的发展?这些问题都是对社交机器人的观察和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媒介生态视角下,人与机器和谐共生必须要回答的具体问题。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