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
公共图书馆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才分布等,是特色馆藏的决定性要素。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各个国家纷纷开始了特色馆藏建设,也由此开始推动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图书馆关注特色馆藏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当时有部分图书馆为了保护古籍文献、善本文献,甚至专门开设特色馆藏室,迄今为止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国家图书馆中特藏专藏文献资源为500万余册/件。根据我国2014年出台的《国家图书馆文献采选条例》,其中提出了关于特色馆藏的指导性意见,尤其明确了采集文献需遵循的原则和标准,要求图书馆在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中,应重点关注资源是否完整和全面,具体包括中国古籍、艺术历史和考古等各方面的文献资料。有鉴于此,本文结合我国开展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情况,尝试提出优化措施,为今后图书馆特色馆藏相关工作理清思路。
一、图书馆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意义
(一)为图书馆提供读者服务夯实基础
图书馆无论是文献资源的建设还是本身的发展,都要紧跟行业整体发展趋势,按照图书馆设定的发展目标以及需要,制定文献资源建设方案,从而构建独具特色的馆藏文献资源体系,为读者的学习、研究提供支持。一直以来受文学研究事业影响,公共图书馆开展文献资源建设工作遵循“大而全”的核心理念,实际上对读者的需求关注不足,只是一味看重馆内评价指标完成情况,例如馆藏特色文献收藏册数和人均册数之比。采用该文献资源建设方法,除了会浪费资源,也不能真正满足广大读者对文献资源的需求。
图书馆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关键是读者需求,强调文献资源的个性化,这在公共图书馆中也是学者服务的基础。通常图书馆中储存的馆藏特色文献资源是以不同的行业领域为导向、专业研究为基础,所以馆藏特色资源建设可以为广大读者的科研工作提供支持,提高读者服务质量。
(二)提升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公共图书馆信息化转型过程中应用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设备,使读者阅读对象发生了变化,即在原本单一纸质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宽,读者也更加倾向于电子文献。自从图书馆开始普及移动阅读,极大改善了馆内阅读环境,读者不再受时间限制,随时调取需要的文献资源,增强了阅读的便捷性。另外,当馆内阅读环境与阅读形式发生变化后,公共图书馆面向读者提供的服务也需要在新环境下做出调整。固有的文献资源服务很难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需要推出独具特色的文献资源服务。在此前提下公共图书馆进行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一方面转变了馆员的服务理念,馆藏资源更“精”、更“专”,另一方面图书馆自身也可以逐渐发掘馆内特色,推出多元化的读者服务,使图书馆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三)全面实现馆藏文献资源共享
现代化社会最为关键的便是要做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当然这也是图书馆信息化转型的一项重要任务。实现馆藏资源共享,必须以特色化为前提,图书馆拥有特色馆藏文献资源,并进行资源建设,是以任意学科或专题为对象,整合已有的碎片化信息或一次文献等,充实馆内特色资源库。构建特色资源库本身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只是针对单独的公共图书馆,被赋予了该图书馆的个性化特点。这在图书馆联盟逐渐完善的现在,公共图书馆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也并不只是局限于单一图书馆,而是覆盖了联盟范围内的所有成员,实现文献资源整合。所以,公共图书馆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支持联盟成员共享,很少的解决了资源浪费的问题。
二、图书馆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要求
(一)强调文献资源连续性与全面性
公共图书馆开展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对于任意主题或是专业领域的文献,馆员应系统性的采集,确保馆内特色文献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这就需要馆员在建设过程中重点关注馆藏特色文献资源的系统性,重点体现在馆藏文献的学科以及文献对应种类两方面,要求馆藏特色文献可以综合反映出学科、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读者起到引导作用。
例如图书馆中收藏了莫言的文学著作,将其作为本馆的特色馆藏。文献资源建设中,馆员便需要收藏莫言的手稿、初稿、选集、文集等。这样一来,不仅图书馆内的馆藏资源更加丰富,而且通过更加全面的文献资源,也可以帮助广大读者了解莫言的文学作品、思想以及理论,为读者提供高品质服务。
(二)强调文献资源的独特性
图书馆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其中一个前提是“特色”,要求所有收藏的文献资源具备独特性,满足此要求即可称之为特色馆藏。公共图书馆中的所有馆藏文献资源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两点:其一是文献资源形式独特,其二是收藏范围独特。前者是指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内容是图书馆独有,且能够体现出专业特色、地域特色。对于特色馆藏本身,实际上是根据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历史数据、已有文献资源为前提进行建设,即便是前期的馆藏资源采购,同样需要遵循独特性原则。后者则是指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的整体与部分均要保证独特性,公共图书馆运行需要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展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当然这也决定了图书馆的整体竞争力,是其他图书馆所不具备的优势。
三、图书馆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现存问题
(一)图书馆缺少馆藏特色文献建设的资金
公共图书馆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在文化强国目标的引导下,各地区图书馆纷纷开展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在该项工作中尤为重要。很多图书馆选择构建总分馆制,根据现有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末,我国有超2400个县的图书馆选择构建总分馆制,且已有的分馆数量在20000个以上。现阶段,我国已有的图书馆运营经费大部分是由国家负责拨付款项,政府为图书馆投入经费用于采购文献资源。但是受知识产权制度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随之兴起了“知识付费模式”。在这一行业环境下图书馆在采购文献资源方面需要的资金更多。
另外,进入信息爆炸时代后读者对文献资料的需求有明显增加,而且覆盖范围更广,同时涉及了文化、科技、哲学等众多领域。图书馆可使用资金有限,无法采购更多文献资源,导致馆内更新文献的速度下降,难以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阅读需求。长此以往,读者前往图书馆检索文献资源的意愿降低,不利于图书馆的长久运营和发展。
(二)图书馆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长期得不到重视
公共图书馆开展文献资源建设,往往会将建设的关键集中在馆舍和文献资源的采购这两方面,实际上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今后一段时间内图书馆工作的重心在于特色馆藏,但因为可用资金比较少,所以特色馆藏建设的相关工作也很难得到系统性的开展。
(三)文献资源建设信息化水平不高
现代社会正在经历从信息化到智能化的过渡,在此阶段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思维,其中便包括阅读习惯。人们不再依赖传统的纸质阅读,而是使用智能设备进行在线阅读,从而对图书馆造成了直观的影响。图书馆为了适应社会环境走向转型的道路,其中一项转型任务便是文献资源建设,完成此任务的关键,需要图书馆增强编目的规范性。
鉴于图书馆主要是为了读者服务,所以很多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期间选择构建信息管理系统,为广大读者检索文献资料提供了便利。只是一些图书馆构建的管理系统仅支持单机运行,而且系统的供应商以及提供的开放标准与流程不同,导致系统兼容性低,这是文献资源无法共享的关键原因。除此之外,图书馆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时间不一致,所以在信息化转型期间并未制定整体布局,编目方式也不能做到完全同意,仍有一些纸质文献是在ILAS操作系统中处理,而影像视频资料则是利用自编管理系统进行处理,阻碍了图书馆数字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鉴于图书馆内部使用系统不能完全兼容,所以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实践中也会面临一些问题,例如文献资源向新系统传输时,历史文献资源必须按新系统标准重新编录。除此之外,互联网时代下免费文献资源越来越多,文献开放存取平台也逐渐整合了各个领域的资源,商业出版社不再垄断科学信息,而是可以直接利用免费的国际互联网传播已有的科学成果。只是部分图书馆的网络资源有限,不能为读者提供更高质量的阅读服务。
四、图书馆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路径
(一)增加馆藏特色文献资源经费投入
公共图书馆的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作为当前一项重点工作,其中特色馆藏在图书馆中属于专项文献库的内容,为了支持该项工作,需要为其提供充足的经费。
第一,图书馆根据长、短期建设目标,明确馆藏特色文献资源所需资金。具体需要结合图书馆实际情况与读者的需求,分别制定短期建设目标、长期建设目标、远景建设方案,有的放矢的采集国内外各个专业领域的文献资料,预估文献采购以及后续建设需要的资金。馆员按照图书馆特色构建馆藏文献库,在此方面需要与相关领域当前与今后的发展趋势相结合,引导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结合文献资源具体的年限做好分类,为广大读者检索文献、阅读文献提供便利条件。
第二,制定多元化读者服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公共图书馆开展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应预留出部分资金支持图书馆免费开放,确保图书馆能够正常运转,与此同时,图书馆还可以定期组织公益性质的讲座或者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提高图书馆在地区内的影响力。在文献收藏方面,每年应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文献购买的专项资金,以此来则增加图书馆的馆藏文献量。地区范围内的图书馆之间积极交流,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和资源引入双管齐下的方式,筹措资金开展特色馆藏文献资源建设,使图书馆的每一笔资金能够得到有效利用。
(二)加强对图书馆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视
馆员参与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应对该项工作加强重视,在此方面提出以下几点:第一,优化图书馆内的藏书体系。图书馆针对已有的传统特色文献应做好统筹规划,夯实特色文献基础。例如可以采购大部头古籍丛书或线装古籍文献,使图书馆内藏书体系更加丰富,从而强调馆藏文献资源的特色。第二,拓宽图书馆内部空间。图书馆可以举办特色文献资源展览活动,例如古籍开放月,让更多人了解典籍,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提供支持。第三,加大地方文献的征集力度。图书馆开展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特色文献征集和接受捐赠可同步进行。在此期间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从而提高图书馆地方馆藏文献资源的建设实力。综上,通过上述几点措施,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受到足够的重视,可以提高图书馆本身的服务水平,面向广大读者能够满足文献资源的阅读需求。
(三)全方位开展文献资源建设信息化建设
1.建立馆藏文献资源数据库
伴随着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逐渐丰富,在基础的纸质文献以外,电子文献也成为业内的主要趋势。图书馆在开展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中,需要将上述资源整合,构建馆藏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一方面可以丰富馆内的文献数据资源,实现文献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也可以夯实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基础。
图书馆构建信息管理系统,在系统中整合所有馆藏特色文献,包括纸质文献登记信息、文献收藏年份与数量、图书摆放位置、文献历史修复记录、电子文献下载地址与来源等。除此之外,图书馆对现有的数据库需要组建文献管理团队,除了文献资源的日常维护外,还需要定期开展文献分类、修复工作,划分馆内各类馆藏文献的优先级,通过现代化修复技术延长文献的传承时间,提高公共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价值。
2.建设智慧图书馆
很多读者对特色馆藏的了解不多,甚至将一些珍贵文献视为普通书籍,导致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应用价值不高。在馆藏特色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图书馆既可以利用新媒体资源,加大馆内特色馆藏的宣传力度,让读者了解特色馆藏的价值。例如图书馆站在智能计算维度,应用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化设备开展智慧图书馆建设,以物联网服务读者,并实现智慧化馆藏特色文献资源的管理。图书馆还可以推出数字服务,此方面可以应用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信息与通信技术)技术,读者可以提前预约图书馆的座位,或是线上阅览图书资料,全面实现图书馆服务、感知、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智慧化。
3.构建多源异构文献资源系统
图书馆文献资源从传统纸质文献过渡到电子文献,其间文献资源的表现形式也不再单一,以非结构化数据的形式呈现。但此类数据结构的完整性不强,很难使用数据二维逻辑呈现给读者,也不利于数据规范化处理,使图书馆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面临难度。为此,在此背景下图书馆可以构建多源异构文献资源系统,统一管理各类文献资源信息,整合所有图书馆收藏的馆藏文献资源,并将其与数据库对接,增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规范性。通过多源异构文献资源系统,馆际资源也能够加强合作,联合参与馆藏特色文献资源编目以及资源共享,面向读者创建线上可公开检索文献的系统,从而提高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利用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特色文献,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下开展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一方面能够夯实图书馆的馆藏特色文献基础,在众多图书馆之间强调独特性,另一方面可以满足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读者文献阅读需求,通过馆藏文献资源的整合,也为图书馆全面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从而更加深入的开展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相关工作。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