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翻译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当下中国必须加强国家形象的自我建构,亦须借由翻译向外界主动讲述并讲好中国故事[1]。在具体操作上,精准翻译应根据目标受众的思维特点和语言习惯,将中国外交话语中意愿传达的内容和目标受众喜闻乐见的部分结合起来,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在实践路径上,精准翻译外交话语至少应做到:贴近受众思维、丰富发声主体、钩沉文化价值、创新传播途径。
一、贴近受众思维
对从事外交翻译的译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细致研究外国文化和目标受众的思维方式,善于捕捉中西文化的异质性和特色性,并根据受众思维方式进行恰如其分的翻译[2]。在外交翻译中,译者需根据中西思维差异,运用特定翻译策略去引导和感染受众,使其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共情认知。把握东西方的思维差异,这对于实现中国外交话语的“译”“传”合一至关重要。总的来说,东方人重视综合归纳、崇尚模糊含蓄,而西方人注重描写分析、追求直白明确。中国外交话语的特殊性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运用贴近受众的思维方式进行共情编码,使原文政治内涵和文化信息在译文中得到再现。如若不顾目标受众进行单向传译,其结果可能违背读者期待,也更难实现译文的可读性和穿透力了。
二、丰富发声主体
丰富发声主体意味着要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采取动态多元的方式进行国家形象的塑造。运用多主体传译中国外交话语,需要做到拓展国际传播渠道,扎实推进中国声音海外落地,增强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些发声主体包括国家领导人、驻外大使、外交部发言人、海外华裔等。他们充当着中国外交话语翻译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解读中华文化、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事实上,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中国国家形象“自塑”能力的提高需要各发声主体肩负起责任和担当意识,将中国立场、中国道路和中国精神阐释清楚。唯有这样,国际话语的主导权才能稳稳掌握在自己手中,国际社会才会更好理解和读懂中国。
三、钩沉文化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场合多次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也是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要充分挖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在当前传播中国声音的时代背景下,译者需在翻译中国外交话语时,廓清中华文化内涵,深入掌握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包括审美情趣、历史风情、价值取向、哲学基础、道德规范等。同时,译者需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对国际社会、大国外交等的影响,发挥文化对外交的引领性作用。在外交话语翻译实践中,译者需透析文化底蕴对译语生成所具有的意义,明确文化地位变迁对译语嬗变所起的作用。以文化本位作为立足点,彰显国人整体风貌,书写东方文化底色、彰显时代特色,呈现可亲可爱的中国形象,突出中华文化的自身魅力和感染力。
四、创新传播途径
在翻译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DeepL、DeepSeek等人工智能软件风起云涌。世界媒体格局、舆论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以数据化、智能化、个性化为核心优势的信息技术无疑为外交话语翻译开创了新的纪元。因此,注重传播方式的灵活性成为精准翻译外交话语最终落脚点。要推动国家形象塑造、讲好和传播好中国故事,作为外交主体(不止译者)更应借助新媒体实现译语的精表达和巧传播。2024年2月22日,面对外媒渲染的“餐桌菜单论”,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发挥其复合文化身份,主动在推特上发布一张对比图,写有两位中美最高外交官的发言,以此将中国追求合作的态度和精神传达给国内外民众。因此,利用新媒体创新外交译语传播途径,能达到丰富话语样式、提高传播效能的目的。
文章来源: 《安徽科技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5317.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