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

作者:李凯来源:《安徽科技报》日期:2025-04-23人气:34

  一、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研究意义
  当下,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处于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医学生作为推进健康中国的中坚力量,其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乎医疗服务的质量、医患关系的和谐程度乃至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成效。相应地,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塑造德才兼备医学人才不可或缺的关键所在。良好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坚定救死扶伤信念,并在复杂医疗环境和人性考验中坚守道德底线,为患者提供温暖优质的服务。
  然而,传统教育模式下,思政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相互脱节,思政课教学往往侧重于理论灌输,缺乏与医学实践的紧密结合,导致教育内容空洞,难以引起医学生的共鸣;传统思政教育方法单一、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无法满足医学生多元化思想需求,严重制约教育实效性提升。
  因此,在未来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协同的经典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构建完善的协同育人体系,从而全面提升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学理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协同的经典论述
  马克思指出:“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作协作。”[1]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还创造出一种集体力,产生高于单个劳动的协同效应 ,协作使得各个生产要素之间的流动变得更加频繁和高效。具体到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鉴于背景的综合性、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问题的复杂性,亟须加强应对措施的协同性,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医学生多元化的思想需求,协同是整合教育资源进而提升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构筑医德医风、培育人文关怀的基石,更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保障。故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务必与时俱进,深化协同创新机制,以期更加契合医学生的成长脉络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三、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现实困境及问题归因
  “仅仅靠陈旧的教育观念、分散的教育主体、有限的教育载体、单一的教育方法很难产生好的工作效果”。[3]当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仍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在学校教育层面,思政教师与医院带教老师之间尚未形成紧密的协同效应,思政教师侧重理论传授,难以洞悉医学生的思想与生活,致使思政元素难以融入医学专业知识;医院带教老师更重视医疗技能传授,却相对忽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医德培养及价值观引导,导致思政教育在课堂至临床实践的过渡中出现断层。其次,就社会教育而言,受互联网等舆论导向影响,医患矛盾和医闹事件的报道过度渲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对医疗职业的认知与情感认同。此外,就家庭教育而言,医学生的培养学制相对较长,给学生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这一状况不仅对医学生个人的精力、发展规划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给其所在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与心理负担——这导致部分家长期盼医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获得经济上的丰厚回馈,以弥补先前的投入,这种心态进一步加剧了医学生在学业及职业规划上的焦虑情绪,从而不利于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并可能诱导功利性价值观的产生。因此,当前医学思政教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便是如何打破主体间的壁垒,构建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
  四、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路径探析
  构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需从顶层设计入手:注重通过教育责任的协同联动,打破各教育责任主体间的隔阂;通过教育方法的创新融合,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渗透;通过教育平台的共享共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效能;通过多元拓展教育载体,搭建线上线下互动平台,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从而汇聚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合力,推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系统化和立体化发展。
  (一)教育责任协同
  教育责任协同的关键在于明确分工,明确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责任。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推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第一,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4]对于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而言,家庭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具体而言,首要在于彰显父母的楷模效应,“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育和教学任务都不可能完成。”[5]家长应率先垂范,以善良之心、正直之行、积极之态、乐观之情,方能培养出敬畏生命、责任感强、行事严谨的医者。其次,建立家长与学生有效的沟通渠道。家长应成为孩子的倾听者,理解他们的感受,引导他们正确评估自己,设定合理目标,并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通过这些措施,家长可以为医学生在校园内遭遇的学习重压、负面情绪、心灵迷惘及危机筑起坚实的防线,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助力医德培养。
  第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在学校教育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在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多元化教学手段,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体悟医德的深刻内涵。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在近代以来的求索历程中,着重介绍“红色华佗”傅连暲、八路军总卫生部部长姜齐贤以及我国第一代病毒学家汤飞凡等杰出医者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感悟医者的崇高使命。同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挖掘各专业课程当中的教育元素,例如:解剖学培育学生敬畏生命的精神;生理学引导学生理解生命规律,尊重生命价值;环境卫生学关注环境与健康,树立环保理念。医学伦理学致力于提升医德修养,医学心理学则着重培养同理心和沟通能力……通过多门课程的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医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第三,发挥社会教育的支撑作用。社会教育需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强大的合力。本研究认为,社会教育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当中应承担“实践平台”和“舆论导向”的作用。
  首先,社会教育要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医学生在校期间主要进行理论学习,而医院实习、社区医疗服务及医学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机会。通过实践锻炼,医学生得以检验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技能,积累实操经验,通过走近患者,了解需求,实践人文关怀和职业道德,使医学生思政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深化了学生对责任与担当的理解。
  第二,在互联网和自媒体发达的今天,教育者应密切关注社会舆论对医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潜在影响,并积极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鼓励他们向行业榜样学习。社会各界应通过社交媒体,营造尊医重卫的氛围,弘扬医者仁心精神,塑造正面行业典范。同时,需完善医疗保障政策,提升医务人员待遇,强化职业荣誉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形成良性循环。
  (二)教育方法协同
  第一,结合显性教育法与隐性教育法,以实现医德教育的全面性。一方面,要借助医学伦理课、医学史、医学哲学及医学社会学等课程,持续强化显性教育的正面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隐性教育的方法强化医德教育。通过设立医学先贤雕像、打造医学伦理故事长廊及展示杰出校友风采等措施,巧妙利用校园环境的隐性影响力,潜移默化地深化医学生的道德认知。
  第二,统筹理论教育法与实践教育法,即理论教育夯实基础,实践教育强化应用,形成互补。理论教育方法上,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真实医疗事件,深化学生对医德的理解。实践教育方面,借助规培实习,着重锤炼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通过服务患者培育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共情能力。通过校际与校企合作拓宽教育资源,构建联动机制,提升教育效果,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巩固专业技能,增强服务病患能力。
  (三)教育平台协同
  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统筹协调教书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这三大平台,使其协同发力,成为提升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与医德水平不可或缺的关键举措。
  以教书育人平台为基础,应强化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6]在不断完善医学生思政教育体系的同时,专业课教师应积极发掘解剖学、生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以及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将医德医风培育贯穿教学始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
  实践育人平台作为补充,致力于拓展医学生的实践途径,让他们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锻炼自我,检验并深化所学的专业知识。其中,临床实习是重要一环,走进真实的医疗场所,医学生在与患者的亲密互动中,实践尊重、关爱、负责等医德准则,从而锤炼医患沟通技巧与问题解决能力。
  以文化育人平台为强化,需着力营造浓厚的医学人文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7]借助校史馆的珍贵资料、优秀校友事迹展览以及医学文化长廊的丰富内容,生动再现医学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彰显杰出医学家的辉煌成就,追溯知名校友的成长轨迹,从而实现示范效应,于无形中强化了医学生的道德观念,塑造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综上,三大平台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四)教育载体协同
  开展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协同,以语言文字载体为基础,以活动载体为补充,以传媒载体为支撑,能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以语言文字载体作为基础,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教师通过生动且富含思政元素的语言,解读医学史中体现医者仁心的典故,或是剖析当下医疗热点事件背后的道德准则,为医学生搭建起稳固的思想政治认知框架;走廊、食堂及文化广场亦可成为育人之地,多张贴医学典故与名言警句,以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以活动载体作为补充,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活力。借助医学伦理辩论赛、模拟诊疗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刻领悟医德的内涵。同时,组织医学生参与急救技能培训、健康知识宣讲等公益活动,在活动中践行医者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综合素质。此外,广泛开展医学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区义诊、“党建+医学志愿服务”和健康知识普及等活动,激励医学生将关爱病患、奉献社会的信念转化为切实行动,进而填补单纯理论学习中情感体验与实际操作之间的鸿沟。
  以传媒载体为支撑。借助校园广播,定时播放医学领域的先进事迹报道,用声音传递正能量;发挥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的作用,通过创建官方账号,发布医学生实用技能、典型医疗案例等医学周边信息,拓宽医学生获取思政教育信息的渠道。在食堂和体育馆利用大屏幕播放医学人文纪录片,以丰富的视听元素,从情感与精神层面触动医学生,全方位、多视角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三者协同,助力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全面提升。
  五、结论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基于坚实的学理支撑,深入剖析现实困境,并准确归因于关键问题,通过教育责任、方法、平台和载体的协同创新,构建出全方位覆盖、多层次融合的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育出兼备高尚医德、精湛医术及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医学精英,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文章来源:  《安徽科技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5317.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