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融入高校美育课程的实践探索
深入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选择富有地方民族特色,适合高职院校美术教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纳入到美育课题体系中。旨在以美术课程设计与挖掘幼师特色教育教学为抓手,以提高高职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为目的,弘扬“非遗”传统文化,实现本土民俗文化与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最终将“非遗”实践有效融入美育课程,构建常态化课程体系。
一、引入非遗教学是实现高校思政目标的重要抓手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应该说,非遗文化教育的“化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具有内在一致性,在高校教育课程中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思政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高校美术教育中,有利于提升高校艺术教学的深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能够利用美术、环创作品,展现出中华文明特有的智慧成果,契合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潜移默化地影响高校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深度。另一方面,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在当今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受到多方面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高校美术教育中,可以提升大学生对我国“非遗”等传统文化的认知,能深刻领会和实践体验具有中华特色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时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这也正是高校美术教育担负起社会责任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引入“非遗”教育教学极大丰富课程思政内容
(一)“非遗”教学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关注传统文化
比如在川南幼专儿童早期发展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9级高职2022-2023(一)学年的美术教学中,参照苏州非遗《苏州团扇技艺》,在美术课程中开展了团扇国画教学。从扇形的寓意构思,再到画稿创作,学生在学习中感悟非遗的重要性,认识到团扇是中华民族特色的器物,领悟到它所承载着浓郁东方韵味。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创作的国画作品《芙蕖盛盛》获得了四川省第十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二)“非遗”内涵极大提升艺术教学层次与教学过程
以2021—2023学年以来所开展剪纸、扎染、团扇以及环创课程中的吊饰、家园联系栏、班牌课程教学,多方位融入了非遗题材。教研室在美术、环创课程前期做出大量的资料采集、深层探讨、调查问卷。进行课程教学后,又进行了教学目标阶段性分解,并且在实践过程中邀请非遗相关的专家开设讲座、学者开展选修课,作为课堂的衍生与拓展。教学完成后还利用小组讨论、技法研讨、衍生品制作等多种方式,拓宽美育相关课程与非遗文化的结合度。例如,通过非遗类美术课程教学指导,2019级学生创作了作品《赏花》,入选2023年中国当代大学生艺术作品年鉴。
(三)非遗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围绕“非遗”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完成比较繁杂的美术创作。师生互动后产生的重要成果,也为学生的成长与历练做出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作品能直观地感受到,不再是单一、呆板或者木讷的儿童化作品,而是加入中国元素、民族元素的多样化作品,这个过程必然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综合能力,也为将来学生从事幼教事业提供重要的育人方法。
三、“非遗”与美育课程结合凸显育人功能
川南幼专以多种教学方法与教育方式实现育人目标,并努力增强非遗教学针对性和实践应用性,共同推进美育内涵挖掘、实践应用与作品创新工作。
(一)挖掘与研究历史内涵
从教育实践的层面,将“非遗”内容放在新时代语境下做出现代化的阐释,用活的传统艺术中的先进思想素材,讲好“非遗”故事,实现“非遗”中多种名目的实践传承,从而促进学生深刻领悟中华优秀艺术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爱国主义情怀,以此凸显育人功能。
(二)开展针对性教学实践
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非遗文化教学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创作非遗元素的水粉、版画、布贴画、剪纸、环创、手工等作品,以川南幼专为基地,不定时举办长期的各类“非遗”主题的作品展,展现教学成果和学生艺术风采,提高学生对“非遗”的关注度。同时,做好中职、高职美术以及环创课程的多元化教学,开展“非遗”背景的知识普及,同时选取部分优秀“非遗”内容与课程进行结合,为学生打开实践的突破口,做好研究成果的多维度展示工作,实现过程与结果的双重收获与创新。
(三)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环创课程的相关“非遗”的背景知识的普及,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彰显出对“非遗”推广与教育结合的重要程度。学校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校史馆、木偶制作工艺陈列室、专家讲座以及学习通过安排的课外延展作业,安排了长期学习“非遗”的理论知识、发展历史、名录内容、制作工艺流程、网络交流等等活动。这为学生传授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提供了更多的、多元的、多种的认识角度与来源。通过第二课堂的拓展与衍生,让学生能够感受“非遗”的传统魅力,更真切、主动地感受艺术美,最后真正提升对艺术美的欣赏和创造能力,以此凸显育人功能。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将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非遗”引入高校美术、环创的常态化教学,全方位地渗透思政目标和内涵,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工作方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思政教化功能的重要抓手和路径。这既让“非遗”充盈浓郁的教育价值,又让优秀传统文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走入青年学生的视野,焕发鲜活的时代气韵。
文章来源: 《河南经济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4236.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