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教学”的体系建构
2019年4月,教育部等13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明确了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而其中新文科的提出,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描摹出一幅新蓝图。“新文科”这一概念由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率先提出,是指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2020年,《新文科建设宣言》中指出须将跨学科融合知识的运用、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置于新文科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传媒类专业虽与新文科建设要求相契合,但当下传媒类教学所存在的种种限制,以致人才培养效果不佳,离目标要求与人才市场需求相距甚远。以新文科背景为契机,“项目式”实践教学改革以“项目”切入,引入市场真实存在的“项目”切实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实操能力,为培育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试图为传媒类专业在新时代、新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突破提供有益启示。
一、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困境
就传媒类专业而言,许多高校开设都有“实践教学”相关课程,设置实践学分与影像实验室等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教学上依旧存在种种困境,以致“实践教学”难以达到预期培养标准。究其原因,存在着学生专业与就业市场实际所需实践人才错位,交叉应用与创新思维培养较弱,实践基础的培养效果不佳等问题。
(一)教学目标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
媒体融合视域下,社会对传媒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由“精炼专能”转变为“一专多能”,当下人才市场更倾向于集编导等多方面技能为一体,这便要求从业人员拥有良好的文字功底、辩证思维、拍摄剪辑等能力,更注重对求职者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进行考察。而现今传统课程教学已无法满足就业市场要求,本科专业教学需要随着技术更替、时代发展而变化,应与就业市场需求同步。由此,教学改革应跳出传统专业框架的限制,融合传媒产业中各专业知识进行教授,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当下,许多高校以此进行了培养方案上的调整,如上海大学戏文课程则更为丰富,除去拍摄、剪辑等基础课程外,有着戏剧疗愈、影视动画等相关课程,涉及面更广阔且综合。
(二)学科交叉与创新思维培养较弱
传媒类专业先天便具有融合与交叉的学科属性,涉及到多学科、多行业的交叉融合。就电影而言,乔托·卡努杜曾言,“电影是一门综合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舞蹈六种艺术的‘第七艺术’”,且电影也常与文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共融,足以见其学科交叉的综合属性。随着视频类媒介蓬勃发展,在影像制作成本降低、内容为王的当下,传媒类专业与不同学科进一步融合,对学生交叉思维与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便显得极为重要。这便要求传媒类专业在对本学科知识教授的基础上,适当引入其余相关学科知识,利于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建构与融会贯通。此外,大学所涵盖的学科种类全面,课程开放,是学科交叉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的显著优势,有助于创新型实践人才培养。
(三)实践应用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受到课堂时间与教学空间、经费拨划、技术更迭等因素的限制,传媒专业学生在基础设备与软件技术操作上几乎依靠课外实习等方式熟练掌握,而课堂所教授的知识收效甚微,即便以作业拍摄作为补充,实践课程教学质量依旧参差。而与韩国传媒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对比,韩国顶尖高校培养学生的秘诀便是实践。韩国中央大学“演出影像创作学部”学生自三年级起便拥有纪录片、剧本创作、影视制作实习等大量实践课程,并以专业实习的形式设置,打破了传统教学式的课堂模式;韩国电影艺术学院(KAFA)则硬性规定学生在学期内必须完成短片、剧本等任务,并以拍摄金形式解决影片拍摄所需的经费问题,此种模式亦与传统教学不尽相同。传媒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若想跳脱出传统教学模式,须突破时空限制与经费限制,营造切实的实践教学氛围。此外,亦要结合学科前沿,如ChatGPT、Sora等新技术、新工具,令实践教学与时俱进。
二、“项目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针对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所具有的种种问题,需要从教学理念、课程定位、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整与革新。“项目式”实践教学改革在重庆师范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试点,课程打破传统教学框架,通过市场项目引入,令学生与当下市场接轨,以达成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革新教学理念:实践引领,多方融合创新
“新文科”是文科高等教育革固鼎新式的全面发展,主要是对传统文科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实现文理学科交叉,强调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传统文科课程中。“项目式”实践教学改革与新文科理念相合,以实践引领,于项目进程中教学。教学所引入项目与当下市场需求契合,在具体项目执行过程中,既能充分体现传媒业学科综合交叉特性,也可接触传媒业当下热门新技术,并在应用过程中掌握新技术、培养学科创新与前沿思维。就具体而言,宏观层面上教学应与新文科背景相呼应,以实践教学为核心,深度发掘传媒专业学科交叉融合路径,并注重运用学科融合的积极成果进行教学赋能;微观层面上须将前沿技术、学科间与内部融合等贯穿自教学项目类型选取伊始到教学与成果产出的全过程之中。
(二)调整课程定位:聚焦创作,以市场为导向
传媒类专业本科教育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培养目标之一。当前,许多高校传媒类专业陷入教育教学内容落后于行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传媒业就业时重作品、重实践,而传统本科教学所教授的知识虽具有普适性,但内容多且散,难以与实践结合,许多学生求职时由于缺少证明自身实践能力的作品成果,在人才市场中举步维艰。“项目式”实践教学改革聚焦于作品创作,且以市场为导向,所引进项目便为市场中项目。在项目进程中,学生全程参与影视项目的制作,不仅与当下市场接轨、开阔视野,也亲身参与到影视项目制作的全流程之中,对传媒行业制作链条有着全方位的视野与深入的理解,最终完成作品产出,也获得相应成果。
(三)深化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多维度成果展现
随着传统媒体式微,在传媒行业中,新媒体技术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传媒行业对高校传媒人才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伴随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网络视频、图文平台的兴起蕴藏巨大市场空间,这也为传媒学子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这些岗位产出因其雇佣者的需求而各不相同,如以短剧、角色扮演为产出的MCN机构更需求有更高的编剧、拍摄、剪辑水准人才,新媒体语境下,内容创作繁多且同质化严重,岗位需求虽不一,实则是对求职者的基本技能特别是创新思维有着要求。“项目式”实践教学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引进的教学项目并不限制于传统电视、电影短片创作,有着纪录片、剧情片、栏目剧、MV等多种类型,也与当下新媒体结合,与重庆广电“第一眼MCN”机构合作,鼓励学生以另一视角进行表达,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健全实践平台:多边互利,全方位教学体系
于传媒类专业而言,实践平台的搭建是极为重要的,好的平台能带给学生优质的资源、开阔的眼界,也是教学成果输出的重要管道。为提升平台质量,“项目式”实践教学采取“校企合作”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所谓“校企合作”,即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搭建平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实践,经历项目论证实施、市场推广、产业转化等环节,实现人才融合培养模式。该模式能有效令课堂与市场接轨,企业可提供实践项目、技术设备等高校自身所受限的平台资源,亦可作为成果推介平台。为践行“校企合作”模式,健全实践教学平台,重师戏文专业与重庆电视台电视节目制作公司(重视传媒)、重庆视美动画艺术公司、澳门澳莱坞集团等进行紧密的合作,且收获相关成果产出,“校企合作”模式已初见成效。
三、“项目式”实践教学改革成效
基于新文科建设要求,“项目式”实践教学改革在课程理念、定位与内容等方面对传统实践教学进行升级创新,并对该教学模式进行路径探索与试点实验,将传媒行业“重实践”特性置于首位,着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在试点进程中,学生各项实践能力皆有所提升,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也更为丰富,也收获大量教学成果,为传媒行业输送贴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学生应用能力、制作水准与创新思维的提升
传媒类专业是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较强的专业,“项目式”实践教学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部分缺陷,增加学生参与度与收获感。在试点过程中,采取学生分组的工作室制度,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各司其职,经历完整项目流程,并完成项目成果创作,涌现出大量优质作品。作品种类多样,微电影方面有《大路》、《暖光》等以及师生合作作品《最后的放映》等,专题纪录片方面有《走进那厚剿匪历史展览馆》等。值得一提的是,与重视传媒联合制作的《昨日重现》等栏目剧在重庆卫视时尚频道陆续展映……综上,学生在项目进程中,充分应用平台资源,切实参与实践制作,将所知所学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展。此外,创作也收获颇丰,如作品《龟虽寿》获得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院奖”一等奖,“我们的冷暖人生”短剧项目荣选中国短视频大会年度创作者荣誉,2024年,微电影《最后的放映》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
(二)教师教学能力、实操水平与前沿观念的增强
新文科背景下,传媒类专业教师教学不能仅停留于课堂讲述性教学,教师须丰富实践教学经验。“项目式”实践教学团队涵盖电视、电影、新媒体等行,且其中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达50%以上,教师在项目实践教学进程中,深度参与行业项目,不仅丰富了实践教学经验,提升实操水准,亦与行业前沿动向进行同步,了解当前传媒行业前沿理论、技术动向和,对行业市场了解程度加深。例如,实践教学试点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使用ChatGPT、Sora等当下前沿的AIGC工具赋能文案、视频创作,所产出作品于大广赛等赛事中取得丰厚成果。
四、结语
新文科背景下,传媒类专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视角与机遇。“项目式”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引入真实的市场项目,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就业竞争力、创新思维等方面都得到极大提升。此外,“项目式”实践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也为教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契机。尽管改革初见成效,但在未来的教学中,仍需进一步深化项目实践模式,优化校企合作机制,增强学科融合与技术创新的力度,才能为培育更多符合新文科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项目式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唯有不断实践、反思与创新,才能真正推动传媒类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升,实现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
文章来源: 《河南经济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4236.html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