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下“课程思政”融入环境设计手绘课程教学探索研究
摘要: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环境设计手绘课程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其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立足数字化技术革新趋势,聚焦线上教学平台与数字化绘图工具对设计教育的冲击与赋能,探讨环境设计手绘课程与思政元素结合的必然性与实践路径。针对技术工具应用与人文价值培育割裂的问题,依托智慧树平台构建混合式教学流程,通过Procreate、Stable Diffusion等数字化绘图工具革新传统手绘绘图教学模式,结合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国家战略需求,以真实案例为载体,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手绘技法训练、方案推敲与实践验证全流程。研究通过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与数字化方案设计逻辑的协同,实现价值观塑造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为培养兼具技艺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设计人才提供方法论支持,助力设计教育在回应国家需求中完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使命。
关键词:数字化;课程思政;环境设计手绘;教学研究
0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普及,环境设计领域呈现“数字化转向”趋势,环境设计手绘课程面临“工具理性挤压人文感知”的挑战[1]。在数字化时代下,设计教育需回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核心命题,同时“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也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专业培养的根本问题,更是课程目标的根本问题。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成为破解技术异化、强化价值塑造的关键路径[2]。环境设计手绘课程作为连接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基础课程,其“眼-脑-手”协同训练模式与思政教育的“知行合一”理念高度契合。本文从数字化时代背景出发,探索思政元素与手绘课程的融合逻辑、实施路径及评价机制,旨在为设计类课程的思政改革提供范式。
1 数字化时代环境设计手绘课程的转型需求
在数字化时代,要求高校培养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环境设计手绘课程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需要以全方位和多样化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手绘表现中基本的线条表现、空间关系、材质及色彩的应用与表达外,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在掌握方案设计能力的同时能融入技术应用与人文素养,以及如何保持设计思维的本质不被技术工具削弱[3-4]。因此,在环境设计手绘课程中融入数字手绘是顺应行业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设计效率和表现力[5]。
与传统环境设计手绘教学模式相比,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并以Procreate、Stable Diffusion等数字化工具为核心载体,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迭代升级,更是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背景下,环境设计教育实现范式跃迁的关键路径[6-7]。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受限于教室教学设备的条件,手绘的学习方式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和在纸质上利用勾线笔、马克笔等绘图工具进行现场示范,手绘课程的设计实践部分常沦为重复式技法训练,限制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相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智慧树等数字化教学平台,延伸其学习场域,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对基础知识内容的学习以及课后习题及反馈的内容,教师可在线下针对线上平台内容发聩的信息重点讲解,并能实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整体设计规划课程内容,提升学习效率。使用Procreate、Stable Diffusion等数字化工具,使传统技法与数字化工具形成互补,重构环境设计手绘的学习范式。Procreate除了基础的绘图功能外,还具备相关绘制插件和图库来辅助绘图,完成设计草图的绘制。Stable Diffusion则可在在数秒内根据训练的LoRA模型可快速生成草图所对应的效果图,传统手绘效果图表现需耗时3周的任务被压缩至一堂课,且表现效果更好,而释放的时间资源则可用于对方案的前期构思与完善。因此,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对传统环境设计手绘课程的教学补充,也是顺应行业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2课程思政与环境设计手绘课程的融合框架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高教〔2020〕3号)中明确要求专业课程需挖掘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8]而在建筑学专业教学委员会《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指南》中提出"空间伦理、文化传承、生态责任"三大思政维度,同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计学类)》也要求设计课程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国家高度重视设计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素养培育,旨在造就技艺精湛且心怀家国的复合型设计人才,开创艺术设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设计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抓手,也是提升环境设计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需立足环境设计手绘课程的特性来构建思政融合框架,完善质量评价机制与实施保障体系,全面推进高校环境设计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改革。在环境设计手绘教学全流程之中应深度融入思政教育,同时契合环境设计手绘课程的本质诉求。学生通过环境设计手绘课程训练,掌握空间表达技法与数字化创新工具,将思政元素系统植入课程教学体系,通过专业实践教学载体,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设计使命感。同时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指导设计实践的能力,并将专业技能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相统一,使思政教育内核贯穿于手绘训练全流程。同时,教师需强化育人意识,在草图推敲、方案深化等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生态观与空间伦理观。
3思政教育融入环境设计手绘课程教学体系
在数字化背景下的环境设计手绘课程体系中,环境设计手绘课程教学设计中融入思政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文化传承等思政要素作为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对环境设计手绘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丰富,通过构建“技术+人文”的双轨道育人模式,打造多元化的思政教学方式,再通过制定环境设计手绘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让学生对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内容能有明确的认知,并持续改进及完成课程思政的设计[9]。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智慧树平台中已完成的环境设计手绘课程基础内容,课程思政方面在数字化教学的基础上考虑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相结合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来进行分析,激发学生对手绘课程相关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构建明确的环境设计手绘课程思政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到环境设计手绘课程教学体系中。(图1)
图1
4数字化背景下环境设计手绘与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应用
在数字化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背景下,依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Procreate、Stable Diffusion等数字化工具为载体,不断提升环境设计手绘课程思政的理论层次和教学水平。课程思政融入到环境设计手绘专业课程教学中,将思政课与专业课共同发展,推动环境设计手绘课程思政实践案例的教学。其中,环境设计手绘课程模块内容在除手绘基础内容教学外,选择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的两个模块内容,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牵引,最后一个选择综合实训模块内容,既是思政要素深化拓展,也是实践验证的闭环。针对环境设计手绘课程模块内容,结合应用型本科教学实际需求,从课程知识点、思政元素、授课形式等三个维度,围绕线上智慧树平台及线下使用Procreate、Stable Diffusion数字化工具的混合式教学,展现思政元素的融入路径,并通过表1把具体内容表达出来。
表1 环境设计手绘课程思政元素与案例教学法
环境设计手绘课程模块内容 | 课程知识点 | 思政元素 | 授课形式 |
手绘基础 | 1、环境手绘透视与构图原理 2、Procreate数字线稿绘制技法 3、Stable Diffusion基础效果图生成 | 1、文化自信(传统建筑智慧传承) 2、工匠精神(数字化工具与传统技法融合) | 1、线上(智慧树平台):数字化工具的基础知识学习,上传传统建筑民居课程资料包。 2、线下:教室手绘当地传统建筑。 |
乡村振兴实践 | 1、乡村建筑景观数据转译Procreate线稿 2、 Stable Diffusion生成建筑改造与景观方案效果图 | 1、生态文明责任 2、社会服务意识 | 1、线上(智慧树平台):发布乡村项目改造任务资料包 2、线下:在实训室用Procreate绘制乡村改造方案线稿,Stable Diffusion生成改造后的效果图 |
城市更新实践 | 1、历史文化街区老旧民居建筑数据转译Procreate线稿 2、Stable Diffusion生成改造方案效果图 | 1、社会公平(弱势群体权益保障) 2、历史责任(原真性保护优先) | 1、线上(智慧树平台):发布相关政策和历史文化街区需改造的区域资料 2、线下:针对历史文化街区需改造的区域进行方案推敲、线稿绘制,效果图展示。 |
综合实训 | 聚焦弱势群体与适老化改造项目的 | 1、人文关怀与伦理责任 2、法治意识与规范遵循 | 1、线上(智慧树平台+数字化工具):相关案例分析和法规学习与测试。 2、线下:实地调研与需求采集,方案设计并使用Procreate绘制改造手稿,Stable Diffusion生成改造后的效果图 |
根据表1的模块的具体内容,分析每个模块对应的思政元素以及模块之间的关系。在手绘基础模块中,课程知识点包括传统建筑的透视与构图,通过Procreate复原传统建筑线稿,比如湖南传统吊脚楼建筑,对应的思政元素是文化自信和工匠精神,这里,传统文化传承是主要的核心,通过绘制传统建筑来强化文化自信,而数字化工具与传统技法的结合则体现了工匠精神。在乡村振兴实践模块中,通过乡村建筑线稿绘制与改造方案推敲,建议学生考虑乡村民居建筑特殊性,驱动学生主动选用夯土、竹材等乡土材料,对应的思政元素则是生态文明责任,在社会服务意识的课程思政内容选择上可对接乡村文化广场、幸福屋场等民生设施项目,助力乡村振兴政策。在城市更新实践中,主要结合城市微更新需求,对老旧住宅进行更新设计,以确保城市弱势群体有更好的居住条件,对应的思政元素则是社会公平,而在需改造的区域进行方案推敲、线稿绘制,效果图展示方面,对应的思政元素是历史责任。最后的综合实训中,通过聚焦弱势群体居住空间改造项目实训,对应的思政元素是人文关怀与伦理责任,在适老化改造项目中,则是要遵守相关政策,比如《无障碍设计规范》等内容,对应的思政元素是法治意识与规范遵循。在设计模块之间的关系时,重点考虑的是纵向递进
关系,即形成"文化认知(手绘基础)→生态/社会担当(乡村振兴/城市更新)→伦理闭环(综合实训)"的价值观深化链条,体现从技法学习到价值内化的梯度培养逻辑。
5结语
在数字化技术驱动下,“课程思政”与环境设计手绘课程的深度融合,重构了传统教学的逻辑框架与实践路径。通过智慧树等线上平台,Procreate、Stable Diffusion等数字化工具的协同应用,课程突破了技法训练的单一导向,以“技术为载体、文化为内核、责任为支点”构建起多维度育人体系。在教学形式创新层面,课程以“真实需求驱动、数字工具赋能、社会协同验证”为主线,形成“虚实共融”的混合式教学场景。
本研究为数字化时代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可行路径。即通过数字化技术重塑价值观传导机制,将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具象为数字化方案设计的操作逻辑,使手绘教学方式在方案推敲和表达的效率有了质的飞跃。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为高校艺术类专业基础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提供方法论参考,更对培养新技术性艺术设计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助力艺术设计教育在回应社会痛点的实践中完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使命。
文章来源:《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