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中国话语与叙事体系建构的现实探讨和路径研究
当前,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中国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也在不断加深。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不断实施单边霸权主义战略,在文化传播方面通过霸权掌握国际议题的走向,国际舆论场上依然是“西强我弱”的情况,在国际社会中中国体量与中国音量并不相称。此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还试图将新冠肺炎病毒污名化,企图抹黑我国国际形象,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声誉。疫情之下,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面临深刻变化,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建构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后疫情时代中国话语及叙事体系建构的现实探讨
建构困境。1.国际舆论格局失衡。当前国际话语场“英美垄断,西强东弱”的基本传播格局依然没有改变。在全球化信息及文化传播体系和格局中,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以及资本市场,把传播的触角伸向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国际传播中的主导者。后疫情时代,西方国家在全球叙事体系中仍然拥有天然优势,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叙事依旧是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叫响难信任的处境。同时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起步比较晚,加之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西方社会对中国长期存在偏见,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传播能力建构仍然处在发展阶段。相比于我国快速发展的、不弱于西方许多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我国在争夺国际话语权方面已经失去优势,西方在国际舆论场中早已形成自身的优势话语体系,主导国际话语权。
2.西方媒体污名化报道与舆论打压。西方霸权国家的新闻媒体凭借在国际社会上的传播优势对中国进行不间断的污名化报道与舆论排挤,长期以来,我国的国家形象处于它塑而非自塑的被动局面,一些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对中国的刻板论调在国际舆论场中不绝于耳。在以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西方霸权世界对国际舆论的强势干扰与任意炒作下,中国为推动国际和平发展事业所作出的种种努力无法真实有效地呈现于世界受众面前,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真正认可。[1]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在全球疫情肆虐的背景之下,中国共产党携手中国人民凝心聚力共克时艰,在最短时间控制住国内疫情并复产复工,同时也为国际上的许多国际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和中国的综合国力。一般来说,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认同与支持,但是国际舆论并未如此,中国在此次疫情中的贡献饱受质疑,“中国病毒起源论”“武汉病毒论”“中国抗疫不力论”的声调此起彼伏,关于中国的贬抑性话语和舆论甚嚣尘上。后疫情时代,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处境十分不利,这对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3.宣传性与说服性色彩浓厚,对海外受众缺乏精准定位。我国的国际传播在过去一段时间长期处于高位对话语态,尤其是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的宣介时,官方对外叙事的角度多从高处着手,采用高语态进行高姿态的传播,较为生硬,与西方强调的个体叙事的传播语境发生错位,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窘境。同时,我国政府机构与官方媒体在进行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长期存在政治色彩过于凸显、宣传思想浓厚的问题,对外传播的严肃议题集中,与海外舆论场相悖,且部分媒体倾向自上而下的说教、指导,而不是平等双向的对话交流,海外受众的情感共鸣无法形成,增添了搭建共通意义空间的难度。加之中西方地域文化、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海外受众习惯接收娱乐化和去严肃化的新闻信息,中国欠生动、较严肃的叙事逻辑并不符合海外受众的收视习惯,对于海外受众的吸引力较小,因此中国对外传播的效果不理想。
建构必要性。1.全球进入“韧性时代”。所谓“韧性”,指的是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和压力的能力。未来学家杰里夫·里夫金在其著作《韧性时代:重新思考人类的发展和进化》一书指出,病毒不断涌现,气候逐步变暖,混乱程度正在不断加剧,全球已经进入韧性时代,从以理性、进步和效率为核心的工业时代,全方位地转向亲生命意识、生态繁荣和适应性为主的韧性时代。[2]近年来,“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事件相继上演,全球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逆全球化趋势和实体经济长期停滞的状态加重加深,全球进入韧性时代,世界正处于大变革的动荡期,维持国际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的话语叙事体系必将推倒重塑。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加之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依然较大,面临的发展问题也较为复杂,因此提升国际话语权,在国际社会中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乃是当务之急。
2.风险和机遇并存。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诸如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西方“反华”势力蠢蠢欲动;周边安全形势严峻复杂等等。当今的国际局势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多极化趋势:单极格局被打破,两极格局被突破。在这种大背景之下,“西方霸权主义及其主导下的旧有秩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要求”。[3]另一方面,在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的情况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转嫁风险和转移矛盾,不惜采取一系列极限施压手段打压他国的发展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继续保持自己的良好发展势头就必须“以更大的声音说话,以更强的实力说话。” 因此,面向国际社会,中国必须要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声量,打造良好的中国形象。
3.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和平与发展时代的降临, 使得文化软实力逐步取代经济军事硬实力而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4]在如今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然成为影响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成为国家在国际社会上争取正当权益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键节点,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机遇,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思想观点,高度重视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以及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中国的发展进步,为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坚实的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就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是我们党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对提升国际话语权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建构意义。增强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和塑造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5]当前当世界正处于大变革时期,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进入空前活跃期,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宣传,讲好中国故事的内核,跨越不同语言之间的障碍,向海外民众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努力让全世界了解中国。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话语与叙事体系建构路径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中国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优势与综合国力。进入后疫情时代,中国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与国际社会深度交融的过程中,符合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叙事体系的构建不可或缺。
坚持中国共产党引领,以中国共产党话语为叙事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6]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是重要内容,讲好党史是核心。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砥砺前行,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图景,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中国故事。CGTN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面向海外推出了大型融媒体报道节目《穿越百年》,回顾建党百年来的光辉史诗,系统性地向海外受众阐释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和执政理念,取得了出色的宣传效果。多年以来,西方持续利用其先发性的国际舆论优势和宣传优势妖魔化中国共产党,不断对中国共产党进行负面化报道,带偏、误导海外受众。站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中国必须把握机遇主动出击,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向海外受众阐释好中国百年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塑造百年大党朝气蓬勃的国际形象。
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共同构建中国话语叙事体系。中国对外传播应积极发挥政府、企业、媒体等传统主体的示范作用,重视并利用特殊群体的传播影响力,培养人人“讲好自身故事”的公共外交意识。[7]尤其是在全媒体传播时代,单一的传播口径已经不足以应对当下的中国故事的对外讲述,在人人都手持“麦克风”的全媒体传播场域中,要充分利用全员媒体的网络资源优势,以主流媒体为核心,推动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对外传播格局,推动个人化、企业化的国际话语表达。官方要加快建设专业的国际传播人才,组建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多语种的业务团结队进行国际传播建设,不断夯实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人才基石,努力壮大官方叙事队伍,借助全媒体平台以精湛、专业的水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和舆论引导力;同时吸引更多网民自觉为中国形象而叙事,推动全媒体时代中国叙事体系建设由“他塑”转向“自塑”,掌握国际话语叙事的主动权。
创造生动叙事内容,创新内容呈现手段。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最根本在于叙事内容。一般来说,在文化软实力方面,中国具有先发性的文化优势,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当今世界最为古老辉煌的文明之一。我国文化底蕴厚重,官方叙事更要学会融汇中国古老的文明智慧和当下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创造求同存异、开放创新、包容的中国形象。比如官方制作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及双语短视频《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等叙事作品在国外反响较好。另一方面,对于对外传播来讲,叙事手段往往关乎着传播的效果,尤其是面对着具有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国外受众,官方叙事表达无法吸引国外受众,年轻化的叙事手段更为重要,能够有效降低文化折扣,跨越中西方语言、观念上的隔阂和障碍。因此要阐释中国故事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国道理,就必须充分利用智能技术的优势,讲好中国故事,充分表达中国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中国主张,积极宣传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方案,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同时要充分感知国际受众需求,利用大数据算法,将中国故事分门别类地传播给不同受众群体,增强差异化、垂直化有效传播的能力,[8]提高对外传播的针对性,有效影响西方意见,增强与国外受众的双向互动,不断提升中国叙事体系的国际影响力。
结语
经济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发表的专栏文章—《全新的历史分界线:新冠疫情前时代和新冠疫情后时代》中提出世界格局将重新“排列组合”。当今世界正式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伴随着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已然成为一项重大且紧迫的现实任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如今正是我国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重要契机,让中国故事在国际上广泛传播,让中国主张得到充分表达,让中国理念得到充分宣介,让世界人民充分了解中国,努力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中国音量,主动把握引导国际舆论的机会,切实提升国际话语权,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在世界多元的文化中发出中国声音。
本文来源:《声屏世界》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