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当前乡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且农村改革以来,我国“三农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在城镇化,工业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乡村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成为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必须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1]。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推进乡村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时期,加强农村环境的治理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核心内容,也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把农村环境治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全民共治,着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解决乡村生态环境问题。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提出实施生态环境整治五年计划[2],可见国家对农村环境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是一项重要任务。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解决乡村环境问题,实现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一方面,乡村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质量。如果乡村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如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等,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环境改善可以提高乡村的吸引力,一个干净、美丽、宜居的乡村,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投入乡村,这将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1.当前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突出表现
1.1 农村生活污染
对于农村生态环境而言,生活垃圾问题是一大难题。近几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扶贫政策的实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稳步提高,但是,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非常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的路边、村边堆满了生活垃圾,虽然国家给农村配备了垃圾桶和回收站,但是缺乏相应的设备和处理工厂,回收的垃圾只能就地焚烧或者填埋等,这对农村的土地造成了二次污染。另外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逐步向城市靠拢,生活方式受城市的影响,例如食品塑料袋的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的任意丢弃,电池随意处理等,这些污染源既不容易自然分解,又容易产生有害物质,污染了农村生态环境[3]。此外,现代农村充斥着各种电子产品,例如手机、家电等,这类产品一废弃随意堆放。最后农村厨余垃圾和旱厕的普遍使用,这是农村生活污染的主要构成,农民缺乏环保意识和专业知识培训,农村也缺少相应的垃圾处理设施等等,农村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1.2 农村生产污染
(1)农业生产污染
第一,在农村种植业上的表现。首先是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土地是农民赖以生产的载体,目前农村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缺乏现代化生产技术,为了追求高产量农作物,增加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这导致了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化肥除了会导致土地盐碱化、酸化等问题,对人体也有危害,刺激性气味对人体造成伤害。另外,农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缺乏专业的农业生产知识,使用的农作物薄膜、化肥农药包装随意处理,土地二次被破坏。土地,地下水被污染之后,对生产的农作物会造成影响。接着是农膜的使用,它能够让土壤保持一定的湿润和温度,但是它也存在相应的弊端,例如短时间土壤很难降解,破坏土壤结构等,这给农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第二,在农村畜牧业上的表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的逐步推进,人们对肉类、蛋类的需求逐渐增加,农村的牲畜养殖业也随之兴盛起来,并且按照当前趋势来看,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市场需求进一步上升,这会刺激养殖业的扩大发展,但这也给农村带来了生态环境威胁。首先是牲畜养殖产生的排泄物不能妥善处理,农村牲畜养殖普遍采用自建房当养殖场,人与牲畜生活在一起,消毒杀菌技术不专业。农村也缺少相应的排污设备,牲畜的粪便和污水基本是就近堆放或者排向附近小沟,导致水污染。随意堆放,在降雨量较大的期间,雨水的冲刷,粪便顺势流到道路、耕地和村民家中,对村民生产和居住环境都造成了影响[4]。
(2)工业生产污染
乡镇企业的工业化生产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突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一大批的乡镇企业开始发展起来,这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成效,但是也带来了相应的环境污染问题。乡镇企业与城市的企业不同,它们规模小且不集中,生产设备和技术相对落后,并且它们很少设立除污设备,即使有处理设备,也不符合专业标准,这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宜居环境带来了消极影响,也给政府的管理带来巨大压力。另外,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城市一些重污企业在政府法律法规的防控下开始向农村转移,工厂设备与人员迁到农村,开展工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不符合规定就随意排放[5]。据调查显示,一些城市在农村设立垃圾处理厂,城市居民的垃圾转移到农村,在农村地区任意堆放,使农村的水源和土壤产生污染,不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还对村民的健康和居住环境造成了破坏,不利于农村的长远发展。
2. 当前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根本原因:城乡二元结构环境治理不平衡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最初从城市和工业起步,城市因大力发展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人口密集和城市建筑等是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城市工业中的“三废”开始向农村转移。农村是传统的农耕经济,生产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小,这种城乡的经济发展差异导致社会管理和资金投入上存在差别。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农村人口减少,农业生产力下降,为了维持生计,一些农民过度开发土地等自然资源,进行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自身纳污能力不断削弱,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2.2 主要原因:乡村生态环境制度体系不健全
制度体系建设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基础,但是当前国家生态治理的法律制度方面比较宏观,或者主要侧重于城市和工业方面生态保护,对于乡村地区的生态问题,没有详细的、有针对性的法律制度,面向农业生产和农业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供给还不完善,具体的执行标准欠缺,并且现有的环保法律中对农民的补偿机制欠缺。除此之外,乡村地区生态环境监管和监督体制也不健全,基层政府部门的环境治理权责不清晰,存在职责交叉和重叠的现象,这就容易导致环境监测和管理机构对生态保护执行力不强、监督力不够的问题,从而严重影响解决乡村环境问题的效率。
2.3 直接原因:基层生态环境治理资源不足
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资金投入的问题是一大难题,投入机制和投入模式不健全,运行的经费有限。2021 年 12 月国家七部委印发了《“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我国在“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 258 亿,支持 15 万个行政村开展环境整治,对全国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养殖场粪污处理、污水治理等方面进行整治,全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进展,“十四五” 期间将继续推进全国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但是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仍有三分之二的行政村未达到环境整治要求,并且已整治地区成效不稳定。农村黑臭水体问题突出,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畜禽养殖方式不规范等问题大量存在,由于经费缺乏、技术人才匮乏、管理不到位等,国家财政资金绩效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4 其他原因: 乡村居民环保意识不强
我国农民生产一直以来具有封闭性,一家一户独立生产,集体意识较弱;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并且保护环境意识不高。目前村民的生态意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第一,对自己污染行为认识不到位,认为自己污染环境的生活方式是正确的。第二,他们对政府采取的治理措施没有信心,例如,基层政府要求每户定期支付村庄清洁费用,村民不愿意出这笔花销。第三,参与不足,村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渠道较少,忽视基层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对环境保护宣传的报道。第四,村民对环境信息的法律法规了解较少,相关信息获取途径少[6]。少数文化素养高、生态意识强的村民通过有关部门反映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相关政府回应、整改不及时,这也影响了村民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当前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3.1 发展乡村生态产业,推动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经济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在推动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应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对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提升乡村内部活力。在第一产业方面,要立足乡村基础资源,发展乡村优势和特色农业。在第二产业方面,要依靠乡村资源发展,特色的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工业,要着重发展绿色工业,淘汰落后产能,支持农产品就地加工。在第三产业方面,可以依托当地的文化与环境资源,并且加强,交通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特色小镇、农家乐、观光果园、康养基地等乡村工程。同时不断改变“重城轻农”的观念,补齐乡村在生态环境上技术、人力、财力等方面的不足,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同时,让老百姓真正的从金山银山中得到实惠,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3.2 健全乡村环境保护运行制度体系
首先,应健全法律监督制度。一方面明确基层政府、环保部门和村委会对乡村环保的相关职责,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另一方面严格监督立法和执法过程,结合乡村特殊环境的情况,拓展监管范围,同时加强监察人员自身素质考核。其次,应健全环境奖惩制度。乡政府可根据先进村民和组织积极保护环境的行为实施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例如设置金钱奖励、开展表彰评选活动等提高村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对于破坏环境的村民,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情况严重者可采取相应的罚款等纪律措施。最后,应健全生态补偿制度。面临严重的乡村生态问题,政府必须加以支持和引导,可采用针对乡村保护环境的行为分发补偿金等方式,例如在按照补偿标准的前提下,设置专门的生态补偿账户,采用货币补偿、实物补偿、技术援助等方式促进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实现乡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3 加大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支持力度
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尽早实现全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目前我国仍有三分之二的行政村未达到环境整治要求,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不齐全不规范,养殖业生产和布局需要优化,长效机制不健全,治理成效不明显。各级政府应加大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投入,支持建设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加大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旱厕改造、改水及配套的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7]。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每年的污染物排放量,因地制宜推广低成本、治理高效的防治技术,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通过多渠道例如社会捐助、企业投资等方式为农村环保建设筹集资金,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保证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有效平稳运行,推动城乡环境一体化发展。
3.4 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加强我国乡村环保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升村民环保意识。和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比较低,对一些危害环境的行为往往表现为无意识,如对低廉高效农药的使用,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大水漫灌导致土地盐碱化等。因此必须重视对村民环保意识的培养。当地政府和相关宣传单位要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环保及健康知识,不定期开展卫生教育工作等。如“环境保护培训班”,以村组为单位,垃圾定时倾倒,最美家庭环保评选等措施,不断提高村民环保自觉性。在行动上,乡镇政府要引导村民广泛参与政治生活,强化群众民主参与意识,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村规民约,进行民主协商,平等沟通,将各方利益达成均衡,将整个乡村营造一种有序参与,民主协商的氛围[8]。同时当地村委会还可通过电视广播,戏剧下乡等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对环保知识和环保法规进行广泛宣传。最后,环保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应在当地的中小学开展环保知识与实践课程,加深中小学生对环保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全乡村形成一种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4.结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乡村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得到重视,通过深入了解乡村生态问题,总结乡村生态问题的特点,并分析产生的根源,探索出了解决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些具体措施,以期能为解决乡村的各种突出生态问题和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来源:《村委主任》https://www.zzqklm.com/w/xf/3217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