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编辑的文化自信
出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承担着传播真理、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重要责任。编辑作为出版环节的一部分,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如何联系起作者和读者,将文化自信传输下去,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与分析的一个话题。
当前,我国儿童读物出版行业在文化方面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或者说是缺少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国外一些经典的儿童读物有神奇校车系列,主要内容是一位搞怪的老师领着学生们一起去探索一些科学或自然现象,比如探索自来水是如何来的,蜜蜂是如何采蜜的,去探索外太空,等等,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对这些现象进行讲解,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还有经典的巴巴爸爸系列读物,7个古灵精怪的小孩和他们爸爸妈妈的温馨故事,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事,能够引起儿童读者的共鸣;还有《齐先生妙小姐》系列读物,通过诙谐的语音,只讲给读者每个人物的特点,如整洁小姐、邋遢先生、恶作剧先生等,不作评价和说教,让儿童自己去进行体会。而作为一名出版行业的工作人员,笔者有时候就在反思,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多做一些这样的经典绘本呢?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节日如此之悠久,特色食物如此之丰富,完全可以以浅显易懂、诙谐幽默的方式呈现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从小就对自己的文化产生很强的认同感。我们需要文化自信,也应该文化自信。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了上下五千年,是厚重的,而国家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也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年轻的。我们不缺文化,需要我们做的是如何搞好策划、选题,如何将这些文化呈现出来,让国人尤其是儿童也能感受到这份自信。
当然,我们也不乏好的儿童读物,如郑渊洁的《舒克贝塔传》《皮皮鲁总动员》等,画风优美的《安的种子》等。但是近年来,随着出版企业转企改制的现状,一些出版单位为经济利益是图,导致出版市场充斥着大量“不走心”的儿童图书作品,不讲求立意,不讲求内容,只顾赶周期,精品少之又少。这也使得人民群众对一些我国出版的儿童读物没有信心,对编辑的能力产生质疑,这对我们文化自信的建立显而易见不是好事情。
下面就儿童读物方面的文化自信建立,以编辑身份进行多个方面的阐述。
一、加入小巧思,提升文化自信
第一,科普类儿童读物方面。科普书是指用自然语言,也就是用通俗的话向公众传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一类书籍。在自然科学方面,可以在儿童读物里引入一些科技时事,还可以收集这些背后的小故事,用通俗风趣的语言表述出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讲述火箭的小知识,可以先介绍神州系列飞船的发射基地,为什么在此建基地,神州飞船的发展历史等,以勾起孩子的求知欲,并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在社会科学知识方面,如向儿童介绍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可以以现代人穿越的方式,融入当时的年代,以浅显又诙谐的语言,让孩子们感同身受。
第二,故事类儿童读物方面。我们既要传承,也要创新。一些经典的儿童故事读物,如《西游记》《葫芦娃》等,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要传承,讲给自己的孩子们听,让他们在一个个故事里,汲取能量,感受我们民族文化的奇妙。但是我们也要反思,为什么国外的经典动画形象层出不穷,如米老鼠、唐老鸭、汤姆和杰瑞,到现在比较出名的《疯狂动物城》里的一些动物形象,而我们国家现在的文化作品,很多都是在以前的经典形象基础上展开故事,如前两年比较出名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当然这些作品很成功,但也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我们创造的新的经典不多?我们可不可以不在之前的故事上搞拓展,而是开发创造新的经典人物故事,这个时候创造力的培养就显得举足轻重了。
第三,传统文化知识类儿童读物方面。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诗经》、楚辞、唐诗、宋词、24节气、神话故事等无不彰显着中国人的智慧,当然,如今我们在这方面越来越重视。例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24节气的方式开始倒计时,很美很中国,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在儿童读物方面,我们也可以加入一些小巧思,提升文化自信。例如,在一些诗歌旁边,附上精美的国画、国风插图,使文字和图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审美力,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如绘本《千秋好诗词》,里面有经典好诗词,也有彩墨手绘画,线条简洁,与诗文契合,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非常好的一套幼儿诗词启蒙书。
二、擎精品之旗,提升文化自信
做好书、做精品书,让更多的国人感受到这份诚意,也利于弘扬我们的文化。参考国内外经典书,不难发现,内容是重点,但细节也很关键,通过细节可以看出一本书的用心程度。以日本的一套绘本《包姆与凯罗》为例,凯罗拿钱包去买东西,一开始钱包是鼓鼓的,后来随着买的东西越来越多,钱包一点点变瘪,这种类似的细节不好被发现,但是一旦发现,会激起孩子们的兴趣,使静态的图书转为动态,故事有趣又饱满。以此为借鉴,我们可否在画吃东西的小朋友的时候,吃之前与吃之后,肚子大小有轻微的变化?另外,经笔者调查发现,市面上的国产儿童读物,很多故事到最后都要教小朋友一些道理。但是,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书中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童趣,多一些想象力,让童书真的服务于儿童,而不是成为让孩子遵从成人世界生存法则的工具?最后,笔者认为一本好书,应是科学和人文的融合,不应是割裂开的。自然科学启蒙的书,也可以很唯美,审美的培养应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每个作品里。例如,国产绘本《池上池下》,是一本画风精美,颇有国画风的自然科学类绘本。绘本中,以蜻蜓的一生为主线,以情景交融的文字和细腻写实的画,辅以蜻蜓观察笔记,创造了一个值得微观细品的小小生态世界。
三、创新制作方式,提升文化自信
在儿童读物制作方式方面,我们可以跳出传统纸质图书的限制,结合儿童发育规律,做一些更适合儿童的图书,如市面上现在出现得较多的翻翻书、布书、声音书、忙碌书等。当然,形式是要服务于内容的,首先需要有好的故事,然后在好的故事的基础上,根据故事情节,可以做一些不同形式的尝试。例如,英国绘本《小熊很忙》,根据小熊的一些动作,设计了推、拉、翻、转等小机关,让孩子亲自参与进来,从“玩”中去探索世界。我们也可以尝试,在进行音乐启蒙时,在书中不同的乐器图片旁加入声音机关,或者设计一个关于音乐的小舞台剧,其中加入一些不同乐器的声音或一小段不同乐器的世界名曲,让孩子对不同的乐器声音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或者在进行地理知识讲解时,做一本大大的地图翻翻书,再在各个不同的地区,做一个包含12个月的转盘,根据一年中的不同节日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使孩子们在地理知识学习上,有一个直观的、有条理的认识。
四、挖掘地方故事,提升文化自信
我们在挖掘地方故事时,先要深入地方文化,收集与当地历史民俗相关的素材,例如,通过与地方文民间艺人获取故事的原始版本,保证内容真实。然后分析这些素材,挑选最具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故事,结合现代儿童的阅读习惯进行改编,使其更具吸引力。
在故事改编过程中,还要加入适合儿童的语言,避免过于复杂的叙述,而且插画是吸引儿童阅读的重要元素需结合地方特色设计插图,让儿童在视觉上感受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不妨邀请本土插画家参与创作,增强作品的地方色彩同时也支持本土艺术家的发展。编辑过程中与教育专家合作,保证内容不仅有趣还具备教育性。编排章节时,注意故事的连贯性和层次感从浅入深,逐步引导儿童了解地方文化。每一章节结束后,设置互动环节,如问题讨论、手工制作等,增强儿童的参与感,提高阅读体验。出版前,进行试读活动,邀请儿童和家长参与,收集反馈意见,进行适当调整。确定最终版本后,策划一系列推广活动扩大影响力。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与地方文化的紧密联系,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体现地方特色,让儿童在阅读中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
例如,在云南省火把节,我们可以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深入挖掘该地区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间传说。这些故事丰富多彩,其中一个特别受欢迎的故事是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讲述了火把节的起源和它在当地社会文化中的重要性。
为了使这些故事更适合儿童读者,可以进行创意性改编。利用简洁有趣的语言重新叙述这些故事,并配以由本土艺术家创作的彩色插画,还要融入传统的民族艺术风格,如彝族的刺绣和白族的蜡染技术,使得书籍在视觉上极具吸引力。为了增强儿童的阅读体验,每个故事章节的末尾可设计相关的互动活动。例如,在讲述火把节的故事后,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手工活动指南,教孩子们如何制作小型的火把模型。这样的活动不仅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也让儿童有机会亲手体验和理解节日的文化意义。
这种全方位的推广策略不仅增加了书籍的影响力,还进一步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播,帮助儿童建立起对本地民族文化的自信,从小培养了他们对多元文化的认同。
五、语言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自信
语言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在儿童读物中更是关键的元素,将语言的文化内涵深入儿童读物能提升文化自信,还能激发儿童对母语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出版编辑的工作中,精心设计语言内容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编辑在挑选或创作儿童读物时,应注重语言的选用,尽量采用富有文化色彩的词汇。例如,《三字经》的现代版本可以结合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理念,把经典的内容如“人之初,性本善”等,用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通过添加现代教育理念,如环保意识、全球公民意识等,使其更适应当前社会的教育需求。在语言运用上,不仅复制传统的三字句式,而且可以在其中融入新的表达方式,比如,用现代流行语和儿童容易接受的话语风格,使之更加贴近儿童的语言习惯和认知水平。例如,在介绍“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时,使用类似于“尊老爱幼,心中有爱”这样的现代化语句,结合可爱的卡通人物让孩子们在视觉和听觉上同时获得愉悦的体验。
编写儿童读物时,还需注意语言的地道性,对于方言和地域文化的描写,应力求真实原貌,避免使用刻板印象或误导性信息。这不仅是对文化的尊重,也是培养儿童正确文化态度的重要环节。通过真实展示不同地区的语言,儿童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多元化的中国文化,来增强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感。例如,《花木兰》的现代改编中,描绘木兰不仅是勇猛的女战士,还是一个深具家乡方言特色的角色。通过她与家人及战友的对话中穿插当地的成语,使故事更生动,也让读者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和地域的特色。木兰的故事进一步发展时,她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可以与她对家乡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表达并重。当木兰装扮成男兵参军,她不仅学会了战斗技巧,也在军营中传播自己的地域文化,成为桥梁,促进了不同地域士兵之间的文化交流。例如,在军营中举办一个小型的地方文化晚会,木兰表演了一段家乡的传统舞蹈,讲述了一些地方的民间故事,这不仅增加了战士们的凝聚力,也丰富了她的角色层次。通过木兰的故事,儿童读物不仅传达了勇敢和忠诚的传统价值观,还融入了对地方文化的尊重。木兰的形象更加鲜明,她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文化传承的象征。通过这种方式,编辑能够在儿童读物中实现文化教育的目的,让儿童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能学习到丰富的文化知识。最后,通过木兰的故事,我们也能教育孩子们学会欣赏和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全球视野的公民。木兰的故事通过这样的现代化和文化深化,能更好地与今天的儿童产生共鸣,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探索欲望。
六、结语
通过以上方法,儿童读物中的语言不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更成为连接过去和传承和创新的桥梁。编辑在挖掘和呈现语言的文化内涵过程中,既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创新者,对于培养一代人的文化自信具有深远的影响。
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一个空前强调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而儿童又是祖国的未来,文化自信从娃娃抓起,祖国才能有更光明的未来。图书是儿童建立文化自信最方便、最普及的方式,而作为编辑,我们应该担负起继承传统、弘扬时代精神的这份使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