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背景下文博人的价值发挥探索
人与社会的关系概述
人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要素。人能推动社会发展,同时也会因社会发展而实现自身成长。个人与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个人能力决定着其在社会中所扮演角色和起到的作用。反之,社会的发展会为个人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元的机会。
社会发展重视人本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一论断包含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宗旨观念、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的历史动力观、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人民利益至上观、民生福祉无小事的民生思想观,还有满足人民文化需要的文化使命观,它所强调的是人民的社会主体性和价值性,真正体现出“人民立场是共产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
人的能动性发挥促进社会发展。人类具有自觉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能极大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人能在生产过程中运用大脑知识储备去不断创造新思想、新技术、新制度,使思路更加开阔、效率得以提高、管理日趋规范,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能动性价值发挥实例展示
六盘水城市建设发展历程中,融入了众多“人”的故事,呈现了主观能动性发挥带来的社会效应,彰显了人的社会价值发挥。重点从国家顶层设计、社会集体智慧、个人奉献作为几方面加以呈现。
政策制定指引方向。国家层面能动思考,着眼全国大局制定发展政策,指明发展方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家从实际出发,先后作出了“三线”建设、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推动社会发展的政策决定,依托政策红利,包含六盘水在内的广大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三线”建设奠定了发展基础、改革开放提升了发展活力,西部开发迎来了发展机遇,国发文件提供了政策保障,脱贫攻坚走出了穷困囹圄,乡村振兴勾画了美好蓝图,在国家一系列大政方针政策指引下,六盘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进,经过一段时期的开发建设,逐步实现了从“荒野山地”到“魅力城市”蜕变。
思路创新推动进步。社会层面广泛创新发展思路,拓展发展路径。面对资源型城市发展带来的资源依赖度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素聚集不足、节能减排目标压力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六盘水积极探索城市转型发展道路,因地制宜推动创新发展。以人才人力资源为保障,在对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大力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会服务功能,打造城市发展新动能。当前正在开展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及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的探索实践正是在践行这一路径。
履职尽责护航发展。个人层面勇于担当、积极奉献,无论是“三线”建设的“拓荒者”,还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亦或是西部开发的“先遣员”,又或是脱贫攻坚的“克难者”、代化建设的“实践者”,无论岗位在哪里,无论职位高低,工作难易,他们在六盘水城市发展进程中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当好“螺丝钉”,他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以饱满的奋斗热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将西南沟谷变成了“江南煤都”“中国凉都”“生态绿都”,打造出一个声名远扬的全国避暑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让资源型城市在现化建设征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不同时期关于人的价值评价标准
关于人的价值评价,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需进入历史维度中去认识。原始社会以劳动作为人的价值评价标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血统和等级来衡量人的价值;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等级制度被打破,金钱和人的价值产生了紧密联系,金钱的多少决定着社会价值的大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贡献是衡量价值的尺度标准,劳动量越大,社会贡献度就大,社会价值相应也大。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关于人的价值评价标准更加多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价值标准的社会化特征更加明显。爱国是民族精神最稳定的文化基因,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职业道德的灵魂;诚实守信是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公民道德的基石;友善是现代公民社会的关系典范,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无论你在何时、何地,从事何种行业,心中有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待人友善是最基础的价值要求,也是最核心的价值体现。
个体的社会适应及自我认知
个体对社会环境适应及对自我的正确认知,是人的社会价值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强调个体的社会适应性,是为明晰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价值发挥空间,为价值发挥奠定基础。
社会适应是个人与社会互动的过程,它既包括个体适应社会环境、达到与社会和谐一致的个人调适过程,也包括社会对个人的排斥与接纳过程。社会适应的度量指标有个体以职业适应为主的经济层面的适应,有以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为主的社会适应,也有以自我认同为核心的心理适应。在此,我们主要强调的是经济层面的职业适应。
个体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往往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发挥社会价值需要及时去适应当前社会环境,保障行为与效能的统一。人在不同时空需要社会适应,在相同时空同样需要社会适应,相同时空的社会适应主要强调随势而变。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方法很多,如增强自我认知、提升能力本领、学习社交技巧、拓展社交圈子、接受文化差异及培养同理心等,它们是内发自省和外围适从的结合。
就个人而言,增强社会适应,发挥社会价值,就是要置身当前客观环境,清晰、全面地认识自我,并立足现实岗位,合理定位角色,凭借丰富的知识和出色的表现,助推社会发展。
文博人社会价值发挥探索
文博人的社会价值与文化建设和文博事业发展密切相关。文化建设是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博事业发展是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文博事业包含文物事业和博物馆事业,具体有文物考古、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展览展示、社会教育等内容,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守护中华文明根脉、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展示中国良好形象、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等重要责任,做好文博工作,有助于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和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博工作现状
当前,文博工作总体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
文博事业发展环境越来越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视文博事业发展,先后多次对文博工作作出指示批示,中央还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及推动博物馆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为文博事业发展指明方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场馆站所数量增多,覆盖面增大,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和90%以上的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群众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博物展览场次数量增多,形式更加丰富,受众范围更广,群众参与度更高。文旅融合彰显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国家重点文化项目建设有序推进,非遗工坊数量增加,多个城市谋划博物馆集群发展计划。文物文化遗产工作空前繁荣。文物摸底调查有序推进,各类文物数量众多,分布地域广,群众覆盖面大。考古事业空前繁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全面展开,考古发掘有序实施,多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放。“让文物活起来”形式多样。《国家宝藏》《中国考古大会》等文博类电视节目引爆屏幕,《只此青绿》《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舞蹈诗剧广受欢迎。文创产品形式多样,数量众多。文博精品展览层出不穷,高质量专题展览越来越多,成为各地文化盛宴。文博事业新业态正在形成。得益于科技创新和网络技术发展,人工智能讲解、“线上展馆”“云游博物馆”等成为新潮流。以文物活化利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新趋势。中国国家博物馆倡议并举办全球性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活动,各地方博物馆加强交流互动,文物异地展览日益频繁,打破博物展览的空间限制。
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文博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人才供给不足。一方面,博物馆事业迅发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另一方面,现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文博工作实际脱节,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另外,国家大型文博机构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具有独特优势,但限于体制无从着力。二是现有文博人员能力提升渠道不畅。系统性人才培训资源欠缺,力度不够,部分地方博物馆从业人员难以找到专业培训提升渠道。三是现有从业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导致出现行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断层的问题。四是对文物的内在价值挖掘不够。还需在寻求文物与当地历史积淀、风土人情等更好结合上下功夫。
可从几方面努力加以解决:一是总结文博人才培养规律,有针对性地探索建立高层次文博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和完善文博学科体系建设,在大学专业设计中形成系统性培养计划,着力营造文博专业人才培养使用的良好环境。二是发挥大型场馆优势,支持有条件的国家大型场馆建立文博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文博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三是在文博领域率先尝试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并为延迟退休人才创造更好的政策和工作环境,从而盘活博物馆人才队伍存量,解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断层的现状,推动博物馆行业创新发展。四是立足地域实际,在寻求文物与当地历史积淀、风土人情等更好结合上下功夫,持续深入挖掘文物价值,增强文物的文化性。
立足现状发挥个人价值
作为博物馆与观众联系的纽带及展陈文物故事的讲述人,博物工作者在文化建设及知识传播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价值观念、能力素养直接影响着知识传播的效果。因此,博物工作者的观念树立和能力培养尤显关键。
自我认知是前提。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包括对自己的性格、情感、价值观、行为模式及思维方式等的了解,它是人的社会价值发挥的基本前提。清晰的自我认知有助于个人成长发展,可以促使人加强情绪管理、改善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品质,同时,可以提升个人决策能力,增强创造力,进而促进职业发展。深入认识和了解自己,掌握自身性格的优缺点,结合价值观念和能力水平,强化岗位适配,在合适的岗位干喜欢的工作,可以做出更大的工作业绩。
观念树立是基础。要深刻认识文博事业是一项社会性事业,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真正做到爱岗敬业。要站在文明传播及文化传承的高度,强化开展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社会文明提升。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升文博事业发展中的人文关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来推进文博工作发展。要正确认识行业发展现状,有能力提升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因势而动,与时俱进,确保自己在发展路上不掉队。要持续激发内生动力,发扬敢于拼搏的精神,,勇于面对困难,冲锋在前,敢于拼搏,敢于亮剑;要发扬敢于吃苦的精神,在工作中勇挑重担,积极作为,努力破解工作难题,主动应对风险挑战,及时解决困难。要发扬敢于创新的精神,打破思维限制,破除思想禁锢,创新思维模式,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着力在创新中实现工作突破、赢得群众认可。
能力提升是关键。文博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工作,涉及多领域学科知识,做好文博工作,需要持续不断加强学习,通过对人文社科知识的广泛深入学习,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文化传输效果,提高工作创新能力。博物讲解人员还应该注意仪容仪表、语言表达技巧、沟通亲和力等专业技术的培训。另外、文博工作还涉及博物展览策划、藏品管理、文物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教育、公共管理等多项内容,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掌握,结合在日常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融合形成个人独特知识体系,支撑工作有效开展。
价值拓展是核心。文博人要有关联思维和探究精神,要能从眼前文物切入,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探究知识奥秘,在不断深入学习中拓宽眼界、增强本领,使自己成为文博事业发展中的多面手,拓展个人社会价值。
在文博事业及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文博人的价值发挥有着重大现实意义,集中体现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合作及推动文博事业发展创新等方面。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方面,文博人通过制定实施文物保护法规、开展文物安全培训等,提高文物安全管理水平,从而有效保护文化遗产。除此之外,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公众文物保护意识,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文博人通过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学术研讨、主题展览展示等活动,提升文化包容性,促进文化多样性。在推动文博事业发展创新方面,文博人通过探索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方式和途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加强文物保护数字化水平,提高文物的利用率和社会教育作用,促进文博产业发展。
能力素质培养提升是文博人社会价值的保障性基础工程,一支优质、高效的工作队伍是文博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有助于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人的能动性发挥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也能促进人的进步提升。文博人的社会价值,涵聚于能力素养,体现在工作日常。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