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再造:媒介延伸视域下微短剧传播路径探析
媒介延伸论,深刻解释了人与媒介技术融合是如何成为个体延伸的机制,同时塑造了媒介传播规律。以当前微短剧的生产和传播为例,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媒介环境不断完善,使网络媒介成为大多数受众获取视频内容的主要途径。虽然受众对影视剧的需求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但碎片化信息的涌入瓦解了受众沉浸式观剧的习惯,形成了弃剧、收视下降等现象,突显了供需结构性矛盾。
在这一背景下,受众感官心理适应移动媒介碎片化体验的内容需求效应的研讨显得尤为迫切,这一演进也催生了对内容供给方的挑战,引发对嵌入了媒介体验自由度的媒介环境进行时度效提升的有效途径的审视。
跨界互动体验下微短剧的生产现状
网络微短剧是适应影视剧网络化、移动化生产的形式更新,是网络视听文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短视频与影视剧的形态弥合。2020年,国家广电总局给出明确界定:网络微短剧使指“网络影视剧中单集时长不足10分钟的作品”。这一界定的提出,划分了长期以来具有连续剧和戏剧属性的短视频内容与受众自制的短视频内容,成为新兴数字移动网络的影视结构。微短剧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观众的观看习惯、兴趣偏好等信息,来精准把握受众需求。例如,通过分析观众的评论、弹幕、点赞数据,可以了解哪些剧情设定、人物角色或情节发展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从而在未来的创作中加以强化。
如今的微短剧是基于早期的网络剧基础上发展而来。起初,在2005年我国开始广泛上架网络剧,直到2014年,各种有特色的高品质网剧陆续上映。2016年,中国网剧总销量达到1500亿元人民币,主要在腾讯、爱奇艺、芒果TV等视频APP播放。例如《糖小姐探案集》《余罪》《律政内情》《寻找前世之旅》等。相比与电影或电视剧相比,网剧在传播方式上更加灵活,受到的限制也更少关于它们的内容,此外,它们具备成本低、生产多的主要特点。
随着网络剧的爆火,微短剧逐渐在受众的视野中崛起。从3集共17分钟的《逃出大英博物馆》到《二十九》《当归》《我在八零年代当妈》《追捕者》《小年兽与捉妖师》《牌局》等竖屏微短剧的“火热出圈”,再到以微信小程序、公众号里的横屏微短剧的“高调亮相”,微短剧以其文本的灵活呈现以及强互动体验触达受众的情感,使越来越多的受众就此“上瘾”。微短剧的走红现象是数字时代下跨界互动体验下的视听实践,也是自媒体时代受众自制短微视频内容创作升维的具体表现形式。
鉴于当前网络微短剧在移动终端的文本多样性,本文以其创作的“具体表征”进行了分类整理。第一类是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为载体的微短剧,通常每集时长在1分钟-3分钟,主要采用竖屏拍摄手法,以互动式屏幕为主屏幕的样态呈现。第二类是主要以长视频平台为载体如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芒果TV上线的每集时长在10分钟内的微短剧,主要以横屏拍摄手法为主。在跨界互动体验的大环境下,微短剧的生产现状呈现多层面的特征。微短剧借助移动数字网络端的跨界互动体验,采用灵活的文体和多元的平台载体逐渐崭露头角。从《逃出大英博物馆》等微体量的作品创作再到横屏微短剧的“出圈”现象,无一不在宏观管理和价值引导层面上预示着微短剧的传播发展逐渐成为我们重点的关注对象。因此,笔者对微短剧的传播路径进行探析,从媒介环境的视角解读受众的接受信息的心理,进一步思考媒介延伸视域下微短剧的传播规律。
媒介延伸视域下微短剧的传播路径
1964年,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媒介即人的延伸的理论观点。他将媒介定义为“人类身体的技术延伸”。媒介延伸是指一切媒介都是人的某种官能(心理或身体官能)的延伸,媒介提升了人的机能,并延伸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从麦克卢汉的视角来看,任何媒介都有可能通过技术不断进化裂变的方式,为人类开启感知新活动的大门。我们的眼睛、耳朵、肢体、甚至人脑在某种程度上都得到了拓展和延伸。
视觉媒介:竖屏模式的情感共振。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的爆火,受众使用移动媒介的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到 2022 年 6 月为止,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 9.62 亿,短视频的用户使用率为 91.5%,短视频成为当下网民获取传播信息的重要形式。在我国短视频平台的发展之中,抖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据《2022 抖音数据报告》 显示,当前抖音的日活量已经稳定突破 7 亿人次,峰值突破 8 亿,约占我国人口的一半,可见其影响力是巨大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有以下两种突出特点。一是阅读“文本”影像的模式是受众以手指上下滑动竖屏模式的视频进行阅读观看。二是单个视频具有时间短、碎片化信息多、精准定位分发内容的特点。因此,微短剧基于载体的呈现方式仍然以竖屏模式为主。竖屏模式的微短剧延伸了受众的视觉体验,更易引起受众的情感共振。
以竖屏模式为载体的微短剧限制了观众的视野,使人物更为突出,而且画面相对较小,从而让人物表情和情感更加显著。竖屏微短剧,只要拍摄主体是人,放大身体几乎是唯一的构图选择。考虑到人类双眼的极限视域为水平230°、垂直150°,横屏的宽高比与自然视域
相匹配,能够最大限度地承载信息量,竖屏则大幅裁切了左右两侧的空间,使纵向的人物主体占据了画面绝大部分有效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身体视觉冲击力的呈现。依照视知觉理论的观点“每一个视觉式样都是力的式样”。例如在抖音短剧《二十九》第四集中,单集时长为3分32秒,整体影视画面呈纵向呈现整个移动媒介的屏幕,镜头全程运用近景、特写完成,重点突出某一人物的上半身肢体语言。当竖屏向着垂直方向伸展引导,观众的视线在画面的底与顶之间游走往复、寻找平衡,竖屏微短剧中被拍摄的身体也在观众视线的一遍遍“游走”中实现了心理效应上的放大,对剧情的沉浸感也随之加深。
有限的画面空间要求创作者在微短时间内表达更多情感,竖屏模式使得创作者需要更加精炼、细腻地呈现情感。而此模式的微短剧更符合移动设备上的观看特点,创造出更集中、精炼、贴近用户的观看体验,从而更容易延伸人的视觉、引起情感共振。
听觉体验:音乐符号的情感建构。德国学者扬·阿斯曼在论及“文化记忆”时根据记忆的不同结构,将记忆区分为“由视觉影像组成的景象记忆(scenic memory)”和“来自语言的叙述记忆(scenic memory)。其中强调了图像的力量源于其无法被完全控制的情感潜能。文中提到“景象”和“图像”作为文化记忆的介质不断受到关注,而在数字时代,人们的生活被影像所充盈和建构,因此不容忽视影像在文化记忆中的重要功能。
在微短剧中,音乐符号的创建对于受众文化记忆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环。音乐、音效、音效的选择延伸了受众的听觉体验,将微短剧所传递的价值观、叙事表达以清晰的呈现方式让受众接受。例如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讲述是在“玉壶成精”的奇幻背景下,以拟人化的手法将玉壶化作少女,全程围绕“少女寻家”为故事主线开展剧情,故事底色聚焦于文物的传承与保护,关注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在总共3集的体量下全程运用不同的背景音效、音乐。第一集总时长为2分43秒,期间共用5首不同的背景音乐进行剧情气氛的烘托,并且大多音乐偏中国风元素,更加贴近爱国精神的剧情主题,唤起受众内心的情感建构。
音乐符号的运用不仅仅是声音的呈现,更是一种情感的建构工具。音调、音量、节奏等元素通过媒介的延伸,渗透到观众的听觉体验中,进而塑造和加深对特定场景或情感状态的认知。
口语互动:交互式反馈的叙事表达。微短剧通过媒介延伸论的口语延伸实现点赞、弹幕等互动,并且都是建立在移动媒介碎片化体验场景的基础上的。受众通过手指触摸屏幕的奖励性反馈,使点赞、评论、弹幕等互动行为渗入观看过程。观众可以通过简单的手势或点击,参与到剧集中。这种互动性不仅让观众成为观看的主体,而且在实时互动的过程中,观众的行为成为了观看的一部分,与剧集文本相辅相成。通过实时互动,观众不再是被动接收内容的对象,而是在口语延伸的框架下,参与到剧情的构建和发展中。例如,受众在刷到某一短剧时看到大量的点赞、评论时往往产生一定的好奇心,“为何此微短剧可以收货大量的流量?”“此微短剧有什么剧情亮点”等问题意识在受众心理悄然植入。通过采取“自底向上”的创作和分发逻辑,以轻量级自制短剧作为媒介,并以情感传播为驱动力,引发全民参与公共文化记忆唤醒和再塑造。
随着数字媒介的多元化发展,微短剧的传播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平台,而是需要通过多平台联动和跨媒体叙事来扩大影响力。微短剧可以与社交媒体、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等多种数字媒介进行深度合作,形成“内容矩阵”,在不同的平台上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形式。例如,一部微短剧的主剧情可以在视频网站上播放,而其相关的花絮、幕后故事、角色访谈等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通过多平台的内容联动,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和参与感。
跨媒体叙事则是通过不同媒介的独特优势来讲述故事。例如,微短剧的主线故事可以通过传统的视频形式呈现,而补充故事线或背景设定则可以通过漫画、小说、游戏等其他媒介来展现。这种跨媒体的叙事方式不仅可以丰富故事的内涵,还可以吸引不同兴趣和爱好的观众群体,从而扩大受众覆盖面。
此外,微短剧的传播和观看呈现出窗口堆叠的形式,这种形式为叙事表达提供了新的吸引力。例如,在短视频平台的互动界面上,微短剧被嵌入到由众多相连窗口组成的视频信息流中作为其中一个潜在窗口存在。当受众在充满屏幕画面同时可以通过评论、弹幕、智能图声识别等互动方式来与微短剧播放界面并行交互,即使用户进行其他操作时也能保证不间断地进行播放。这种新的交互式反馈延续了受众在现实生活中的口语表达,微短剧作为口语机制的载体也实现了一定意义上的传播延续。
感官再造机制下微短剧的生存之道
媒介延伸论利用移动数字技术重塑了受众人体的感官,在感官再造机制的背景下,微短剧作为一种媒介延伸的表现形式,面临着如何在观众中产生更深刻体验的挑战。随着移动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感官体验和媒体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媒介延伸论揭示了技术对人类感官的深远影响,移动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人类感官的延伸工具,使得传统的媒体形式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感官再造机制的背景下,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表现形式,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与观众建立深度连接的挑战。本文将从媒介延伸视域出发,探讨微短剧在感官再造机制下的生存策略,以期为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发展之道。
首先,微短剧应当关注创新与感情共鸣。通过深刻的剧本、独特的题材以及音乐的运用,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使其更容易产生点赞、弹幕等互动行为。微短剧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精细的视听表达,包括画面构图、音效、配乐等,来强化观众的感知,高质量的制作将为微短剧赢得更多观众进行交互。
其次,为了保持新鲜感,微短剧需要定期更新和发布内容,以吸引更多观众。例如,微短剧要深刻描绘人性、情感,通过短暂的时间引发观众的共鸣。扎实的剧本和出色的演技能够让微短剧在短时间内打动观众,激发情感共鸣。在内容上要有创新度,在题材方面要多元化,不断创新内容,涵盖多元的题材,以适应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从喜剧、爱情到悬疑、科幻,通过丰富的题材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保持观众的新鲜感。
微短剧的生存之道是从实体层面出发的,如屏幕的尺寸,移动端的框架结构。但它仍然是隐藏的文化符号,它受众媒介使用习惯的演变。微短剧为了挤入受众的视野,以窗口堆叠的技术争夺受众生活化的注意力,满足受众提高观看“效率”的要求,抵制“时间短缺感”。在感官再造机制下,微短剧需要不断创新、提升互动性,并结合叙事表达、数据分析等手段,以更灵活、个性化的方式满足观众的需求,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蓬勃发展。
此外,微短剧的传播不仅依赖于平台的推送和算法的推荐,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化传播来扩大其影响力。微短剧可以通过策划有趣的社交媒体话题或挑战,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引导观众自发进行二次创作和传播。例如,通过在剧集中埋下与观众生活相关的“彩蛋”,引发观众的讨论和分享,形成社交媒体上的传播热潮。
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演变,微短剧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与机遇。未来,微短剧的发展应更加注重与新技术的融合,探索更多元的内容形式和商业模式。同时,微短剧也需要更加关注观众的需求,通过数据分析、跨媒体叙事和社会化传播等手段,不断创新内容,提升观众的体验感和参与感。通过这些努力,微短剧将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数字媒介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未来内容传播的重要力量。
结语
本文以从媒介延伸论的视角关注了媒介技术在微短剧传播中的应用,剖析微短剧在视觉、口语和听觉等感官维度上的延伸机制。通过对微短剧的视觉效应、口语互动以及听觉延伸等方面的考察,我们发现微短剧成功地利用了媒介延伸的力量,将观众的感官体验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延伸不仅是时空上的,更是情感和互动上的,使得微短剧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有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