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浅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乡村文化振兴的逻辑关系

作者:陈丽娟来源:《河南经济报》日期:2024-11-11人气:439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乡村文化振兴具有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关系。从理论渊源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乡村文化振兴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继承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历史任务和时代特色,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特点,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从现实逻辑来看,二者基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行动指南,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一、理论逻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乡村文化振兴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时代创新和实践拓展。其一,马克思恩格斯从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展望共产主义社会展现了共同富裕价值追求和道德标识。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工人运动进行深刻考察,分析了“资本增殖”和“商品拜物教”成为精神生产之桎梏,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贫富两级分化的弊端,并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恩格斯也指出,未来社会“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由此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精神生产的异化,并从社会主义生产论证了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双富裕”,富裕的主体是“一切社会成员”。乡村文化振兴重点就是解决城乡两极分化的诟病,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基础上,促进农民群体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进一步落实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双富裕”的内容和“全员”富裕的主体。其二,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的“类存在”和人的全面发展层面探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存在意义和美好前景。作为社会现实存在的人类,不仅有满足其生存的物质需要,也有提升自我的精神文化需求。人的生产与动物生产相对比,具有提升自我和创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必然要回归人的“类存在”,把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以及解决物质与精神相分离的实践活动作为考察基点,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身奋斗的最高追求。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将会摆脱“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关系”之裹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提高的基础上,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也就可以得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的“十四个强调”重申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双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能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概而言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目标,“不仅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真意蕴,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时代性关切”。

二、历史逻辑: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乡村文化是乡村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乡村文化振兴直面新时代乡土中国时代使命,使乡村建设抛弃“唯经济论”单向度评价指标。中国乡村发展的历史实践证明,一个乡村文化的兴衰存亡影响着一个乡村的兴衰存亡,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必然能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纵观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为了夺取革命的胜利,并将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结合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毛泽东将文化统一战线置于与军事战线同等重要的位置,发挥文化建设中精神文明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生活。在这一时期,毛泽东从战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发展,将“科学文化现代化”作为“四个现代化”发展战略之一。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强调人民群众的思想改造运动,掀起了全国人民学习革命精神和劳模精神的热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重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求。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精神文化发展却出现了不协调性和不平衡性。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改革开放的新特征,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更是从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决定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成为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精神文明建设也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聚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各历史阶段重大历史任务的转变,揭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党要重点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村发展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痛点和难点,解决这一难点和痛点,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归根到底就是要构建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和谐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并且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通过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中厚植文化软实力,可以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既提高人民物质获得感又增强精神文化幸福感,在实现富“口袋”的基础上再实现富“脑袋”,让更多人达到富裕起点或跨越富裕门槛,最终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三、现实逻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检验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指标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乡村文化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内容和关键议题,农村群众生活共同富裕的程度是检验乡村文化振兴成效的重要指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不断推进全体人民物质富足,也需要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我们既要关注“富裕的主体”也要注重“富裕的内容”。富裕的“主体”和“内容”都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社会实现共享发展,这就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要以人民为本,关注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的整体性概念,它并不是指少数人或者少数地区的部分富裕,而是旨在实现全体人民及全部地区的总体富裕。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乡村地区人民的精神生活还谈不上富裕,既有物质生活不够富裕的制约,也有精神生活不够充分、精神境界不够高的影响。通过乡村文化振兴协调城乡平衡发展、补齐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弱项,重点解决城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展不平衡问题,满足农民“口袋”的同时充实“脑袋”,让农民享有更多文化获得、文化参与、文化享受等,丰富其精神文化世界。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乡村文化振兴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来看,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检验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指标。


文章来源:《河南经济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4236.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