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人民城市”理念下城市文化传播的三个维度

作者:谢鹏鹏来源:《河南经济报》日期:2024-11-19人气:286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城市的气质和灵魂,是激发城市发展动能的重要引擎。随着我国城市发展逐步从单纯追求GDP发展的“上半场”赛道向各种信息流、文化流、人才流集聚的“下半场”赛道转变,如何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增强城市文化的感召力和竞争力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时代命题。“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人民城市”理念,科学回答了城市文化传播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体现了我国的城市文化传播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上的高度统一,也为城市文化传播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传递城市文化传播温度

人民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城市文化建设成果的共享者。早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就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同年,在考察甘肃时,他也指出“城市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群众过得更幸福。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城市文化传播必须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展现城市文化的温度与人情味。

以人民需求为导向,要求城市文化传播必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紧密贴合群众需要,关注群众所关心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和安居乐业等议题,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文化设施、文化空间和文化活动,从而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可以说,城市文化建设的好不好,并不依靠城市“体量”是否逐渐扩大,而在于其文化“容量”是否足够包容多元,百姓是否可以在此诗意且舒心地栖居。另一方面,还必须以“人民为主角”,深入发掘普通市民与一线劳动者身上蕴藏的城市精神。这些平凡人物的生活,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情感,他们的故事是城市文化最真挚的写照。要通过“接地气”的表达方式,以人民熟悉的语言,讲述这些普通人与城市共生共长的故事,让城市文化传播有更多的“烟火气”。

二、以对人民负责为己任,承载城市文化传播厚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做好城市文化传播,就必须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保护好城市的历史遗迹、文物和文化遗产,赓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将文化的厚度传递给当代和未来的市民。 

这就要求城市文化传播实践中,必须充分尊重和善待各种“物态”的历史文化遗产。例如面对老城区改造与城市扩展,必须将其与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要知道,每一块老砖、每一棵老树、每一条老路、每一座老建筑都镌刻着城市发展的痕迹,承载着市民的集体记忆。所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人民情感的珍视。在此基础上,城市更新应采用精细入微的“绣花”式微改造,逐步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发展同步进行。避免盲目大拆大建和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而是通过“渐进式”的小变化、小改造、小更新,来逐步提升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这样既能“绣”靓城市的外观,又能“绣”出城市的活力与气质,让城市的物态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以人民智慧为依托,拓展城市文化传播广度

城市作为贯穿历史并承载人类文明的核心形态,其本质在于沟通与交流。城市文化传播不应局限于“政府主导”的单向输出,而应充分激发人民智慧,将文化交流深植于个体互动以及群体传播实践中,推动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共鸣。

这就需要倡导“人人参与”的城市文化传播,让每个普通百姓成为城市文化传播的第一“发言人”。鼓励人民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报纸副刊等多样化的载体,以具象化和充满人情味的表达,讲述他们所见所感的城市故事。从大街小巷的烟火气息到最新的时尚潮流,从艺术氛围到生活琐事,每一个普通人的讲述,都为城市文化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近年来,无论是“芜湖起飞”“曹县666”“蚌埠住了”等网络热梗,还是“西安摔碗酒”“淄博烧烤”“南方小土豆勇闯哈尔滨”“天水麻辣烫”等网络短视频的走红,背后都离不开人民的广泛参与和创意贡献。这些文化现象不仅体现了人民智慧的力量,也塑造了更加鲜活、富有生命力的城市形象,推动了城市文化的“破圈”传播。

总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征程中,城市文化传播必须坚持“人民城市”理念,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以对人民的责任为己任,以人民的智慧为依托,不断扩大城市文化传播的温度、厚度和广度,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具人文关怀的城市进步与繁荣。


文章来源:  《河南经济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4236.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