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新媒介时代中国纪录片国家化表达研究

作者:马丽金,杨葆华来源:《声屏世界》日期:2024-12-16人气:282

新媒介时代中国纪录片国家化

自纪录片诞生以来,中国纪录片伴随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开始起步,成为中国现当代与时代变迁的见证者。根据纪录片在不同时期呈现的特点,可以把中国纪录片从诞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即政治化纪录片时期、人文化纪录片时期、平民化纪录片时期以及社会化纪录片时期,不同时期的纪录片拥有各自独特的发展特点与典型作品。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的技术手段给传统纪录片带来了全新的发展,从纪录片的拍摄、后期制作、播出,新的媒体技术赋予了纪录片新的活力,纪录片迎来了更好的发展前景。在2010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印发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对纪录片产业化的方向、路线和目标做出指导,并给予相关政策支持。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该频道是以播出纪录片为主的专业频道,它秉承“全球眼光、世界价值、中国价值、国际表达”的价值理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是纪录片的龙头,随后拥有庞大受众群体的各类新兴媒体也制作播出许多展现中国文化的纪录片,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和哔哩哔哩也成为制作播出纪录片的中坚力量,至此之后,纪录片朝着更加蓬勃的方向发展,进入国家化时期。国家化时期,聚焦中国现实发展、展现传统文化、传递人类共同命运的纪录片不断增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被传播出去。

新媒介时代中国纪录片国家化影像呈现方式

  在新媒介环境下,新的技术手段给纪录片带来了全新的拍摄方式,在影像呈现方面,航拍、潜拍、微距拍摄等新的拍摄手段层出不穷,多种声音元素的加入让画面更具有感染力,VR、AR、4K技术、3D动画技术、大数据等技术都运用在纪录片中,增强了纪录片的画面美感,让纪录片展现的中国形象更加丰富多彩。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纪录片的拍摄、制作和呈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让使纪录片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革新拍摄技法展现全景中国。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纪录片在艺术追求上不断探索新的拍摄技法和创作手法,航拍、潜拍、微距镜头等拍摄手法的使用,让中国的景观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全面的展现。近年来,鸟瞰视角的航拍不断给人带来视觉冲击,《航拍中国》是第一部采用完全航拍的纪录片,它利用轨道卫星、直升机、无人机等多种设备的航拍技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展现中国大地的广袤之美;《第三极》是中国第一部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纪录片拍摄地点位于中国海拔最高处青藏高原上,采用显微拍摄、时延拍摄、高速拍摄、水下拍摄等,向广大观众展示了高原风光,传递了生态观念;《水下中国》探索水下洞穴、古城、珊瑚等,表现中国境内丰富的水下世界;《士兵突击》采用高空航拍、潜水拍摄等拍摄,营造出气壮山河、极其震撼的效果;运用微距镜头的水果传》揭秘了水果的故事,让人们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这些神奇的水果,探寻了水果与人类的亲密关系;《12K微距看国宝》用微距拍摄展示三星堆文物,画面精美绝伦,也让文物变得不再神秘不可测。

纪录片在拍摄技法和内容上不断创新和突破,为我们呈现出更加真实、生动的全景中国,这些纪录片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中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更传达了中国理念,也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中国人的情感和精神面貌,使纪录片国家呈现出更多的影像奇观。

数字技术下的视听奇观。纪录片的一大特征就是纪实性,然而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和制约,有些内容无法通过人力、物力实现,而现代科技的发展恰好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使消失的场景重现,更细致入微、全面精准的展现事件进程。VR、AR、3D动画、大数据技术等在纪录片中的使用,力求为观众提供沉浸式视听体验,激发观众观看兴趣,同时也拓宽了纪录片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VR纪录片发展迅猛,《旗帜》用虚拟现实的方式制作了长征路上飞夺卢沟桥、长征会师等场景,将历史场景栩栩如生的展现出来;《如果国宝会说话》用简单的动画来介绍文物的背景,利用数字动画将国宝的形状栩栩如生的表现了出来,在讲述国宝故事的同时,也让中华文明的历史变得更加清晰;《追梦时代》中讲述“一带一路”时,用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轨迹图的动画,将相关国家和地区情况展现在受众面前。现代数字技术在纪录片中的应用,让纪录片有了更多的呈现方式,将技术性与艺术性结合,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审美效果,符合新媒介时代受众对视听冲击力的审美需求,可以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纪录片所描绘的场景和人物,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与沉浸感,同时也丰富了纪录片的拍摄内容,未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纪录片会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新媒介时代中国纪录片国家化叙事呈现方式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纪录片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自然而然的承担其传播文化的重任。至此有许多展现中华文化、传达国家理念的纪录片播出,与虚构的故事影片相比,纪录片是传达国家观念、进行中国叙事和中国形象塑造的理想艺术形式。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在叙事方面巧妙运用个人视角讲述中国故事、运用典型中国符号强化国家价值、唤起民族认同感,力图呈现出立体的中国名片。

运用个人视角讲述中国故事。新媒介环境下,观众的碎片化需要对叙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的或者按照自然顺序展开的叙述视角不再收到观众的欢迎。在这种背景下,以日常视角、百姓意识为主,以个人视角进行叙述、讲述国家故事的纪录片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其叙事策略不再是以往的宏大叙事,而是以“修复者”的视角为主讲述修复文物的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

在纪录片的国家化进程中利用个人化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能够更加立体的展现中国形象,从个人化的视角出发更具有人文关怀和归属感,也让观众更加了解属于中国人的故事。纪录片《摆脱贫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导演没有使用宏大叙事,只是从扶贫人和被扶贫人两个视角出发,不仅关注了人性,也突出了人与历史的联系。《柴米油盐之上》中扶贫支书开勇;《高考》展现青年为考取大学努力拼搏的景象;《乡村里的中国》、《守护解放西》等从普通人、身边事入手,为新时代下的中国留下个人化影像,正是这些普通人存留下的影像,编制了一个个伟大的中国梦,这些普通人物的梦想背后映射的是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选用中国符号彰显国家价值。新时代以来,纪录片积极参照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呈现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系列动态变化,打造出一批批代表性符号标识,使国家形象面貌一新,将中国优秀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国,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运河”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象征和精神符号,对展示中华文明有重要的作用,纪录片《中国大运河》《大运河》都是以“运河”为文化符号来传承文化记忆、构建文化认同。《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透视春晚:中国最大的庆典》则聚焦“春节”这一最具代表性的节日符号,来引发国内观众的共同记忆;纪录片《大工告成》聚焦“大兴机场”这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美誉度的中国符号,让国内外观众了解到一个智慧科技、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大国;《Hi,火星》《我们的征途》围绕中国的火星探索和探月计划,展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果;自然纪录片《本草中国》《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等作品从中国本土植物出发,展示中国植物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交互作用;《大熊猫》通过对中国代表性动物大熊猫的记录,用野生动物的故事来展现中国优越的生存环境和丰富的物种资源。这些纪录片都选用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进行影像记录,力图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让中国形象更好的传播。

新媒介时代中国纪录片国家化主题呈现方式

纪录片作为时代镜鉴,承载现实、为时代画像,充分发挥纪录片的“国家相册”作用。十多年来,从历史文化到现代科技,从国家战略到个人命运,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医疗等各种类型的纪录片均体现出中国在不断地发展,人民在不要断的追求美好生活,这些纪录片都从不同方面呈现不同的主题,但核心都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展示中国形象,传递中国声音,彰显中国精神

聚焦多个侧面,展现立体中国。中国纪录片国家化的进程中,聚焦中国的现实发展,纪录片以宏观视野记录了中国在经济、科技、国防、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实况,为中国绘制了一个个的发展蓝图。如《强军《大阅兵2019》等片展现党中央建军治军的伟大实践,印证了国防现代化成果《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是对十八大以来党在民生、改革、文化等各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结,以示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健康中国》是我国首部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纪录片,以影像的形式再现了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从低谷到复兴的艰辛历程;《中国人的活法》和《中国梦365个故事》也是如此,都是通过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梦的激励下的奋勇前行,与中国梦这一时代的主题相呼应。

这些纪录片或展现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或展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国家命运到个体生活,从国家科技国防到社会医疗,将中国的发展以影像记录下来,这些纪录片均从不同侧面展现国家的发展成果,也将中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呈现给世界。

展现传统文化,深掘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新时代的纪录片访古论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出新的时代意蕴,重新塑造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构建了一种强大的文化自信。

中国纪录片借助文博、戏曲、诗词、传统村落等题材,构建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反映中国人民在新时代里,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自豪。纪录片《中国的宝藏》英国主持人将自己置身于中国古今的文化和艺术里,并在每集探寻不同的主题,于碑志,瓷器,书画等文物感受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也展示了中国文化对外国民众的吸引力;《舞台上的中国》从世界的角度讲中国的传统艺术,从声乐、乐器、舞蹈和戏剧四个方面,向世界展示“舞台上的中国”;在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主流话语模式下,反映中华文化的纪录片陆续出现,如《了不起的匠人》《指尖上的传承》《布衣中国》等,通过古老的手艺展现了“则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古村落纪录片《了不起的村落》《中国村落》《中国古镇》透过乡村“小人物”、“小故事”的叙述,将深藏于大地深处的温暖情感,拼凑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茶》《茶,一篇树叶的故事》以茶作为文化中介反映中国人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中国纪录片将中华优秀文化变成活起来的影像,并打造了一批批的精品力作,让传统文化面貌一新。

传递人类共同价值,展现大国形象。人类生活离不开跨文化传播,纪录片是中国与国际“对话”的重要载体,在新媒介环境下,世界各国的交往更加紧密,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一些全球性问题频发,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出了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大国外交》《共同命运》等更是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战略视角出发,对“一带一路”倡导的格局提出了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纪录片《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落地生根》《第一书记》等形式,记载了扶贫攻坚、扶贫攻坚、扶贫攻坚的全历程,为世界提供了脱贫方案;自然类纪录片《雪豹和她的朋友们》讲述了雪豹的故事,传达了生态保护的理念;《蔚蓝之境》《野性的呼唤》等向人们展示野生动物的生活现状,反映了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题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家园生态多样性的中国》《我们的动物邻居》等则不断呼唤着人与自然相处的新方式。

中国纪录片国家化中的主题,无论是全党全社会的精准扶贫,亦或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都围绕着中国问题和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让中国理念以影像的方式传播。中国纪录片在海外汇聚全球公众议题,以全球化视角重塑中国形象,是一种极好的促进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交融,展现中国文化的包容精神,为中国的形象注入新的活力,塑造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影像,使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的传播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结语

  新媒介时代下,中国纪录片国家化表达不断丰富和发展,从影像方面、叙事方面、主题方面展现国家形象,彰显中国精神,传递主流价值的纪录片蔚然可观。2022年,国家广电总局印发《关于推动新时代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纪录片发展迎来更光明的前景。现在,对于中国纪录片来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不变的主题,塑造好中国形象是需要牢牢把握的方向,要促使纪录片真正承担起展现国际形象,传递中国价值的重要责任和义务。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