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网络访谈类节目《十三邀》的叙事特征与创新

作者:荣建华,王冰哲来源:《声屏世界》日期:2024-12-16人气:746

人物访谈类节目主要特点是主持人与嘉宾在特定的场景之下围坐在一起进行互动,通过深度问答的形式挖掘嘉宾身上的故事,展现嘉宾的精神品格,输出价值观。当前,伴随着视频化时代来临,人们对于网络节目内容的需求发生变化,高质量、垂直化、深度内容的节目成为了当前节目创作共识。由腾讯新闻和单向空间联手打造的访谈类季播节目《十三邀》在众多的访谈节目中脱颖而出,在多季播出后影响力一路攀升。根据艺恩数据《2023H1综艺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文化对谈综艺节目领衔,其中《十三邀第七季》成为好评度口碑第一,豆瓣评分9.5+。保持节目格调的同时输出高品质的内容成为了节目长久发展的重点。

 

网络访谈类节目的现状与发展困境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深度、真实且富有温度的访谈类节目。2007年由凤凰卫视集团旗下凤凰新媒体出品,凤凰娱乐制作网络深度访谈节目《凤凰网·非常道》在一定程度上打造了网络访谈类节目的雏形。作为中国门户网站第一档倾力打造的优质深度访谈节目,该节目主打非常表达、非常真实,并且以其谈话还原嘉宾本身获得广泛关注。此后,网络自制访谈类节目层出不穷,分别为以爱优腾三大头部视频平台为主,如爱奇艺出品的《立场》、《晓波会客厅》;优酷出品看理想系列《圆桌派》、《一千零一夜》、《局部》;腾讯新闻出品《透明人》、《和陌生人说话》、《十三邀》等。它们虽然使网络谈话类节目更加多样化,但网络访谈类节目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有些问题亟待解决。

文化产品工业化,同质化节目丧失新意。网络访谈类节目在制作中从大众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不仅增强观众代入感也满足其窥探欲。但数十年间同类型节目井喷,导致节目类型同质化,很多访谈内容本身也失去了吸引力。如“访谈+美食”的《拜托了冰箱》、“访谈+真人秀”的《我家那闺女》、《我家那小子》等。正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曾在《启蒙辩证法》中指出,现有的商业模式扼杀了文化的多样性,以固有体系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文化因此“物化”为社会体系的一部分,成为巩固资本主义的“社会水泥”。以明星、大咖为主的节目访谈形态使得节目在播出时具备了更多的商业化特征,没有了文化底蕴,长期的同质化内容使得观众丧失观看兴趣。在当前的商业化、资本化运作过程中,很多节目为了获得更多收视率在整体的制作上套路化和模板化,同质化的节目内容越来越多,并且缺乏深度的内容创作,导致节目质量下滑。

访谈形式单一化,场景设置具有局限性。网络访谈类节目形式单一化是阻碍网络访谈节目发展创新的原因之一。大众所熟知的高知类网络访谈类节目《圆桌派》,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嘉宾选择上都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好评,每期节目围绕当代年轻人关注的热点话题以“围炉煮茶”的形式各抒己见,在话论转换之间给出建议,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获得人生启迪。但《圆桌派》的主要录制场景为固定的演播室,一张圆桌、一壶茶、四个嘉宾围坐在一起,这种场景在设置上虽然会带给观众亲近感,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带入性,但长此以往,会使观众出现视觉疲劳,降低观看欲望。

 

《十三邀》的叙事特征

叙事主体:隐藏的叙事者,主持人成为核心。在当前的网络媒体环境中,节目的传播效果往往取决于视频内容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调动观众的情绪。传统端坐在摄影棚内一问一答式的访谈类形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传播环境。单调的叙事内容不能满足垂直类用户要求,达不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十三邀》在叙事主体的呈现上采用了“去采访者化” ,许知远并未是职业化主持人出身,因此许知远“带着偏见”去看世界成为节目主要的出发点,这打破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固化的访谈形式。在《十三邀》中,主持人许知远毫不掩饰的表达自身观点,对嘉宾进行追问甚至与嘉宾展开讨论,以求获得自身对于世界更加个人化或更深入的看法,使之成为他自身的一种探索历程。更为重要的是,《十三邀》这档访谈节目将聚焦重点放在嘉宾和主持人两个身上,这时主持人也成为核心,节目经常会出现嘉宾与主持人许知远进行朋友般的对话和交流,甚至还会出现嘉宾反问主持人的现象。像许知远对话费翔一期节目中的对话就可以看出。嘉宾费翔反问主持人许知远:对不起,我想反问你一个问题。你认为自己是内向还是外向?这社交媒体强势的环境下,内向的孩子该怎么活?

这也就将许知远也作为一个叙事主体,在与嘉宾共同讨论一个话题,在整体的节目内容上输出对于当前这个社会环境发展的思考,体现深度。同时,在《十三邀》这档访谈类节目中,主持人许知远不仅仅是一个访谈者,他也是叙事者。每期节目都是由他的自述开始,叙述对本期节目嘉宾的印象以及本期想要谈论话题的一些看法。像许知远对话韩红一期节目中,节目开始许知远拿着发声本看,并且思考等会儿要和韩红一起做什么,而此时的韩红是不在场的,这一段内容对比以往的访谈类节目更是一种纪实。这样的自述和与节目组的对话在节目中间也会出现。

叙事场景:流动的空间性,访谈场景多元化。越来越多的访谈类节目为了更好的适应视频化时代的发展需求,为了赢得更多的受众,纷纷走出室内,将录制场景转移到室外,并且由多个空间场景构成,形成空间复合体。加布里尔·佐伦在《走向叙事空间理论》一文中,将叙事的空间看做一个整体,创造性地提出了文本叙事中空间结构的三个不同层次。并将其看作空间复合体,在这种表达中主要是以一个个场景形成一个单元,而嘉宾的活动便是这个场景的主要落脚点。将静态的对话和动态的活动共同构成为访谈节目的空间复合体,这样能够更好的增强对于嘉宾的形象刻画。相比于封闭的演播室、单一化的录制场景、主客式的对话方式,室外录制更能体现场景的变换和空间的流动,通过到嘉宾熟悉的场地去进行拜访,能够给受访者一种舒适、真实的表达环境,深化观众对于嘉宾的心理认知。

在佐伦所说的地志的空间中,可以通过叙述、对话或散文式的文本来完成对这一空间的重现。因此,通过场景复合可以营造多维空间的“对话感”,而在访谈类节目中,多维空间要服务于节目叙事,丰富节目的地志空间,延伸节目的叙事脉络。如《十三邀》在节目录制的过程中,由主持人许知远到嘉宾的家、工作室等地方进行拜访,使嘉宾感觉更亲切,表达更真实自然。以第七季许知远对话蔡皋一期节目为例,第一个场景是许知远拜访作家锺叔河先生,了解嘉宾蔡皋;第二个场景是许知远到蔡皋居住的小区楼下等待;第三个场景蔡皋在书柜中翻找自己的手绘本向许知远介绍;第四个场景是在嘉宾家里的楼顶,两人去看蔡皋种的花和菜,两人还一起听雨等。这些复合空间衔接起了整个节目,也使节目更具逻辑性。

叙事话语:开放的谈话环境,原生态深度访谈。访谈类节目的语言风格是节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十三邀》这档节目在整体的叙事话语上给了嘉宾很大自由发挥空间,能呈现出一种开放的谈话环境,使嘉宾在表达时更具原生态,更加还原自身的真实想法。对话方式常常更为日常、随意,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对话更像是朋友。叙述性话语可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发生在电视访谈等职业话语中。而日常谈话是随意的,未经准备的,谈话内容会随着场景、对象以及环境发生改变。

在正式的访谈之外,主持人许知远与嘉宾进行寒暄、吃饭、道别和工作人员进行交谈等场景都被记录下来。像许知远对话李景亮一期节目中,许知远在观看UFC比赛时,感受到现场的震撼和冲击后需要自己去舒缓,与节目组的对话:有点难受,我要去公园溜达一下,这就别拍了。我发现我对于这种对抗性还是有回避。将许知远与工作人员的对话,加入到节目中,使得节目的制作具有一种过程感,同时这也给了观众一种在场的感觉,能够目睹节目的制作流程,打破了主持人与嘉宾、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消除了认知和身份壁垒,搭建起了一种共同交流和探讨的对话场景。        

叙事布局:思考的多角度,节目表达多面性。在节目主持人许知远看来,《十三邀》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反视频化”的,在嘉宾的选择上更具在多面性。在《十三邀》以往93期节目中,在嘉宾的选择上有作家、演员、导演、画家、以及各路思想文化的人物,在节目中能够看到许知远和绘本画家蔡皋一起听雨,和天体物理学家张双南一起探讨宇宙,和格斗运动员李景亮一起走上擂台等,这些在传统的媒介传播过程中是不会为年轻人所熟知了解的人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带来人生的感悟与启迪。

访谈类节目的叙事形态和访谈方式一直在不断创新和发展,通过不断丰富场景以及叙事形态,更多的去烘托人物的情感。《十三邀》这档节目在突出访谈深度化的同时,以一种视觉化的形式对人物进行全方位的刻画,以主持人为引导者,走进嘉宾的空间,追寻着嘉宾轨迹去探寻嘉宾的故事。通过多期不同领域内的采访,《十三邀》在整体的思考上更加多元化,透过对话使节目在整体的表达上具备延伸性。

 

网络访谈类节目叙事的创新路径

建立“访谈+纪录片”融合叙事,创造广阔话语空间。“创新、深度、广度”三重升级的态势下,纪录片会成为更多主流观众的精神食粮。“访谈+纪录片”的节目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正式的非谈话性元素,但是具备了更广阔的话语空间,扩大了节目的交流范围。如,中国传媒大学发展研究院任院长钟大年指出,特别是在纪录片的纪实过程中现实世界的影像并不是简单地还原了现实世界的表象而是提供了具有社会文化内涵的现实主体供人解读。《十三邀》在整体的访谈过程中不仅有面对面,同时还有漫步闲聊,甚至是一起吃喝东西。像在对话综合格斗运动员李景亮这一期节目中,在运动场地完成了这一期节目的采访,许知远还会体验、学习综合格斗的技巧,这种少了一些正式,多了一些随意性的访谈方式,更是纪实的一种体现。《十三邀》通过场景的不断变化、主持人的非专业性以及纪实性的语言来对纪录片的风格进行完整呈现,这种融合叙事给我们看待生活一个更开阔的视角。

打破叙事空间限制,注入丰富场景元素。在《十三邀》中,真实的工作场所、繁杂的街头以及周围的人物等都能够获得多方的意见,使得嘉宾的形象更为具象化,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观众透过镜头对嘉宾周围环境的观察都使嘉宾所说的话、发生的故事有很多真实性,打破了叙事空间的限制,使节目在表达上更丰富。网络访谈类节目充分融合“场景至上”的创新发展理念,通过场景革新赋予受众“沉浸式”体验。就《十三邀》来说,抖动镜头、手持镜头等这些不加修饰镜头的使用不仅是对嘉宾最真实的反应与表达也是对场景元素的丰富。

在拓宽叙事场景上,网络访谈节目《仅三天可见》在节目中通常会表现出固定场景和动态场景共同呈现的空间复合体,在固定化场景的选用上并不是演播厅而是与嘉宾有联系的生活化空间。多元化的场景拓展了视觉空间的感染力,赋予了画面冲击力,对嘉宾的塑造也更加立体,真实的场景能够引发更多的话题,给了观众极强的代入感。

回归真实叙事路径,现实生活与内心交互。在节目的表达和创作过程中,通过“跟拍+访谈”的形式可以将嘉宾和主持人所在的现实世界与人物的内心世界勾连起来,能够更好的开拓访谈节目的表达深度。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陈廖宇认为,在“万众创新”的当下,回归真实可能是最行之有效的创作路径,创新和多元是你想要的,但未必能够实现,而只有“真”,才是你真正可以做到的。访谈和纪录片相结合的方式可以通过对嘉宾的生活表象的描写从而进入嘉宾的内心世界。通过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可以得出,人类在后台区域时表现会更为率真。

在易立竞主持的访谈节目《立场》中,可以看到易立竞总是在试图将受访的嘉宾还原为一个真实的人物,所以她对嘉宾提问是尖锐甚至是有些冒犯,这会给嘉宾带来压迫感。这能更好的突破浅层化拍摄,清楚呈现嘉宾不愿意展示的后台行为,挖掘真实。以人物为主线,通过话题层层递进,让观众看到了人物的多面性与内心世界。

 

结语

  网络访谈类节目的创新发展绝不是换个场景换种形式那么简单,而是使场景跨越了“布景”,赋予了节目更多的故事性功能。同时,通过叙事主体的多样化,使主持人成为了隐藏的叙事者,使得节目在整体的制作上更为丰富,也能增加观众的情感共鸣。长视频节目精品化程度提高,观看黏性进一步提升,在网络环境中观众对于节目的要求更加严苛,希望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能够获得新知,从动态化和多样的场景变动具有代入感,达到身体的在场,这也是网络访谈类节目需要做的。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