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屏传播场域下主持人中心制的体现与优势
小屏场域下主持人中心制的体现
2014年是我国的“媒介融合元年”。从这一年开始,媒介融合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传播环境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而今年是媒体融合的第十年,十年之间,我国融媒体传播形态日益丰富,传播逻辑也由原先的以传播者为核心的单向线性传播转变为当下的以接受者为核心的双向矩阵传播。同时,伴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短视频平台的发展,当下的创作者正越来越走向自主化、草根化,也就是用户内容生产模式(User Generate Contact)。越来越多的接受者成为创作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职业内容生产模式(Profession Generate Contact)的生存空间,再加上人工智能生产内容的快速发展(AI Generate Contact),更使得传媒格局变得更加多元。在UGC、PGC与AIGC共同进行生产的当下,传统的主持人更要理性分析局势,看到自己未来的生存空间。而笔者将从智媒、融媒中分析其体现出的主持人中心制。
智能媒体时代的主持人中心制。智媒时代,是指随着移动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四R(AR、VR、MR、XR)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信息传播到接受的各个环节将由人与机器共同完成,逐渐表现出万物皆媒、人机共生、自我进化等特点的时代。从美国 Open AI 公司推出的“Chat GPT”“Sora”,再到国民软件剪映在2024年初推出的“人声模拟功能”,媒体走向智能的步伐逐渐加快。
“主持人中心制”与近些年盛行的“人工智能威胁论”观点恰恰相反,笔者综合近期人工智能在传媒界的应用来看,人工智能将成为主持人的得力帮手,形成以主持人为中心的传媒工作小组,节目的策划、分镜头拍摄、后期剪辑设计等等环节,可以在主持人的指导下由机器完成,而主持人则将更多投身于节目内容本身以及作品价值导向等方面。同时集合人与机器的共同智慧,不仅提高效率,也使得一个主持人就是一支队伍成为可能。
融媒矩阵传播的主持人中心制。融媒矩阵传播,是指利用多平台、多软件、多渠道以及大小屏联动地进行信息传播和节目播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7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6.4%。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阵地就在哪里。在网上宣传,利用新媒体争取更有效地、更有价值地传播,已经成为各家媒体的共识。主持人作为呈现者与传播者,更是融媒传播的核心。
如同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魔术节目《守岁共此时》中主持人尼格买提因操作失误导致最终牌型未能对上,霎时间广大媒体平台掀起了一波现象级的话题传播“#全国人民都对上了,小尼没对上”。而主持人小尼与撒贝宁等不仅随即在春晚现场现挂救场,春晚结束后还在各大媒体平台进行自我调侃。此举动不仅拉近了其与观众的距离,也让其个人IP圈了一波粉,展现了其大小屏融媒创作与传播的素养和能力。
小屏场域下主持人中心制的优势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指出:“分众化”将是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由于不同的审美趣味,网民们结成了不同的虚拟审美共同体,如当下的“二次元文化”。小屏与融媒体语境下,大数据使得分众化传播的落实更加具体,主持人的角色自然也就面临着解构与细分。传统的新闻主播、生活服务节目主播、体育解说、出镜记者等等均在小屏所构成的场域中细分为探店博主、带货主播、新闻评论、美食测评、旅游博主、知识分享等等诸多新的职能。而主持人中心制正是要强调主持人要有独立创作的能力与思维,要有对节目负责的意识,传统主持人在这一次转型与专业细分中有着天然优势。
主持人垂类创作更具专业性与权威性。在小屏场域之中,剪辑制作门槛不断降低,草根创作井喷式增长,非传媒专业的创作者在融媒的浪潮中已然占据了一席之地。由于大部分创作者来自各行各业,天南海北,所以其创作内容各式各样、风格不尽相同。经过几年的发展,当下已形成颇具规模的垂类博主,由此倒逼专业主持人不得不由传统的新闻综艺两大类细分为当下各类博主。不论是好物分享、景点推荐、常识普及、美文朗读、育儿宝典等各种创作方向,都需要播音员主持人进行垂类创作。作品足够垂直,受众才会稳定,颇类似于电视台的频道制,区别在于频道制是电视台发力,主持人只是其中的一环,而在融媒平台当中,主持人很大程度上要成为账号的主要创作者与经营者,即使是团队创作,主持人也不得不给自身打上相当具象化的标签,确定自身在融媒时代的职能领域。而主持人经过频道制多年的历练与成长,已然成为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同时多年的创作经历,其制作水平与信服度显然要更高。
就如同南京传媒学院(原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房琪的内容创作为旅游垂类;前央视主持人李思思主打的是育儿与生活分享垂类;绵阳电台《新闻胖哥》官方抖音号“新闻胖哥”与浙江城市之声主持人“新闻姐”则主打新闻热点评论。以上的诸多案例都说明,融媒时代的播音员主持人,具有做垂类的优势与能力,能够在自身领域保持较高的专业度与可信任度。
主持人小屏创作更具距离优势。20世纪,瑞士心理学家布洛发展了“距离说”,心理距离,即欣赏主体对审美客体实用功利性的情感和心理距离。布洛认为作品与观众应保持不即不离,若距离过远,则无法产生接受效果。而触及受众,是大小屏的创作共识。大屏幕的画面元素更加多样,横画幅的展示要求着主持人既要亲切也要足够端庄大方,小屏幕的画面呈现相对有限,竖屏出镜要足够的接地气和有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感。大屏主播主持人在转型中的优势十分明显,那就是更加具有与观众的距离优势,多年的大屏传播,其受众更广,知名度更高,且传播逻辑与小屏也一样,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信息。因此,大屏主播在小屏创作中更容易吸引观众。
大小屏的转变,主持人在语态、形体等多方面都要有不少的变化。而当下的发展趋势,主持人不能局限于某一接收终端,而是要成为大小屏联动双向驾驭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已有不少主持人完成了这一次转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龙洋、尼格买提的自媒体创作颇具特点,内容生动有趣且不失央视主持人该有的素养与正能量,同时也能驾驭春晚等最高级别的大屏晚会主持,这都是典型案例。
主持人具有小屏与机构的双重加持。所谓小屏赋权,是指从大屏转向小屏,屏幕中呈现的元素减少以及视频时长减少,这就使得出镜者(主持人)无疑成为视频的焦点,受众对于一个账号的关注,首先就是出镜者。同时,融媒环境下主持人的各项业务能力的要求标准也正在逐渐走高,这就使得从创作与接受角度,主持人中心制已然成为现实。而机构赋能,这是指主持人是背后传媒机构的具象化体现,是机构代言人的角色。传媒机构从流量的分配、质量的把控、制作的指导等多方面,都将影响主持人在融媒环境中的认可度与受欢迎程度。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主持人在各大平台粉丝数量与播放数据均十分可观。综合以上两者,这正是小屏呈现的客观现象与广播电视主持人机构代言人角色特征的延续,形成了融媒环境下的主持人中心制。
小屏场域下主持人中心制的应对策略
在传统领域下,对于主持人技能的要求是:策采编播制五位一体,集播音员,主持人、记者、编辑、编导、导演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而在小屏场域当中,则更加注重选题策划能力、热点敏感度、撰稿能力等等以及触及人心的表达能力,而在大多数自媒体或融媒账号搭建初期,则要求主持人具备摄影基础以及灯光造型能力。可以说,在媒介化时代当中这也是区分专业与非专业创作者的显著标志,也关系到作品最终呈现的美感。主持人中心制是一种创作思维,是不断发展的,其应对策略与技能要求是与时俱进而非一劳永逸的,小屏场域下有小屏的方案,智媒场域中也有智媒的路径。
主持人创作技能的重建。在张风铸老师编著的《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中,认为主持人工作是对前期包括策划、组织、采访、写作、编辑、编排等大量工作完成后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节目的最终呈现者,所以被称为最后一棒。张老师对于主持人工作的总结十分精炼,在过去的大屏时代,主持人确实是举足轻重的最后一棒。但当下在融媒时代,又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小屏的内容呈现者可以是摄影师,可以是编导,也可以是非传媒工作者,身份十分多样,同时也并无明确的播音专业能力要求,有时甚至非专业的讲述与主持更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正因如此,融媒时代主持人的创作技能必须重建。在过去,主持人同样会参与到节目的策划、组织等环节,而在当下,笔者认为主持人不仅能够参与策采编播制,更要能独立完成节目制作的全部环节,特别是对于融媒矩阵初期搭建或者自媒体前期运营,团队往往并没有充足的预算来进行点对点工作分配,主持人就要身兼数职。这也是从创作角度上所说的主持人中心制。
主持人话语构成的更新。主持人是以独立的个体身份代表媒体出现的,要通过有声语言及非语言符号组织、串联或主导节目,直接向受众传递各类信息的媒体从业者。有声语言及非语言符号组织是主持人话语构成的一部分。在融媒时代,主持人作为小屏中妥妥的c位,其话语模式直接影响作品的完播率、点赞率等传播效果。同时,由于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主持人的话语构成几乎日日新。
从有声语言角度来看,主持人的话语表达方式往往要求更加的松弛与自然,特别是对于语气词的加入也更为频繁,如央视频抖音号于2月20日发布的短视频《春晚分会场主持人张韬喀什新春行》系列视频,主持人张韬的表达状态“网感十足”,不仅使用很多的形容词如“大”“很”“太”,还在外部技巧等方面做了不少调整,如多用扬停,少用落停,语速偏快等诸多适应网感的改变。从非语言符号组织角度来看,在小屏中,主持人的动作、眼神、表情变化都会给观众带来相较于大屏更加直观的改变,特别是在16:9的画幅中要注意与前景、后景的元素形成互动,在9:16的画幅中则要注意动作在纵深方向的幅度控制,否则会给观众较强的压迫感。
主持人自身IP的打造。视频讲究垂类创作,笔者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新变化,要知道,我国广播电视频道频率也是垂类播出,这样的目的很简单:稳定受众,专业创作。而对于主持人来说,想要在融媒时代占据一席之地,没有自身IP显然是不切实际。
央视主持人刘纯燕是少儿节目中最为成功的主持人之一,从出道到现在 一直没有改变过造型的她便是最典型的受语境规约下的主持人案例。 纵观十年央视网络春晚主持人的个人形象,没有任何一位主持人在角色形象有过较大的改变,以尼格买提为例,尼格买提前后参与主持过两届央视网络春晚,第一次是 2011 年第一届,第二次便是 2020 年第十届,时隔十年,尼格买提外貌方面始终保留着利落的短发、露额的发型、长长的鬓角和下巴的胡茬,风格方面始终保持着充满活力的状态、年轻范儿的人设以及诙谐的谈吐。
Z时代主持人成长的路径。Z时代主持人是指1995—2009年间出生并从事或学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一代人,其以大学生为主力军。笔者在上文的探讨,更集中于传统媒体中已经获得较大知名度的主持人。对于新声代主持人,其知名度与业务能力尚处在成长期,但其成长策略在主持人中心制中亦有方案可循。
目前,各大传媒高校已经逐渐开始在新媒介、AIGC等领域中开展教学,特别是新媒体创作与运营方面。同时Z时代青年的显著特征就是其成长过程伴随着科技的迅速升级和媒介的飞速发展,这使得其具备对新技术与新媒介的学习能力。因此,从课程与个人两方面来看,Z时代主持人都能够且应该有意识地在短视频、自媒体与小屏幕中进行独立创作。从技术层面看:普通话发声不仅要标准,更要灵活生动地运用,特别是要避免让观众产生“播音腔”的刻板印象;内三外四在表达中仍旧重要,不可轻视,特别是要将其灵活运用在生活表达当中,增强口播视频的感染力;应当重视视听语言造型的学习,具备独立出片的能力。从思维层面来看:首先要明确以受众为核心的传播逻辑,主动了解当下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内容,其次要坚持作品健康积极的导向,在人人都能发声的时代,传媒专业学生更要担当应负的责任,最后要坚持内容为网,在融媒和智媒时代,高质量的原创内容显得尤为可贵。如抖音博主“刘旺豪啊”,其内容多为自身成长过程的思考与心得,以口播的形式,在该平台获得了近千万点赞,五十余万粉丝;又如小红书博主“会说话的阿悦”,其作品多为播音主持学习技巧,且搭配恰当的表达节奏与网感的剪辑风格,在该平台积累了10w+粉丝。
结语
小屏场域下的主持人中心制正在逐渐成型,需要主持人具备独立创作的能力与意识,勤于发掘有意义、有温度、有价值的故事,并用当下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要更多关注作品的价值走向以及时刻以受众为传播核心,当然也要借助好个人ip与机构的赋能。
如今,媒介对公众日常生活的影响无孔不入,人工智能对部分工作的替代已然实现,这是一个好现象,科技进步的巨轮是要破冰向前的,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让科技发展停滞,而是乘着科技前进的东风去为自己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为社会作出新的贡献。所以,主持人中心制更是一种终身学习、为节目服务的思维模式,敢于为节目负责,为观众负责,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
融媒语境下的主持人转型已经不再是新鲜事物,但对于其具体的角色解构、技能重构,仍旧值得细细探讨,利用好媒介化时代的主持人中心制,或许会成为本专业学生新的破局点。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