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非遗壮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作者:姚俊萍来源:《文化产业》日期:2025-03-04人气:382

广西壮锦较早的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其制作工艺折射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新时代浪潮下受市场消费需求变化的影响,其利益属性成为重要的关注点。笔者通过田野调查,深入观察壮锦技艺从业人员群像,就如何科学有效的传承保护壮锦技艺进一步探索其传承模式、动因及特点。从参与传承与发展工作各方主体身份识别出发,了解各方主体利益诉求,从而协调各方面利益冲突,进而提出有序完成壮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国际化理论,1984年,美国战略管理学者R.爱德华·弗里曼(R.Edward Freeman)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中首次阐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Freeman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问题主要是:“谁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目标是什么?”、“利益要通过什么机制来实现,即通过什么方法来获得他们想要的利益”

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支持下,壮锦技艺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和参与。当前所形成的保护体系缺乏有效的协同配合,主体之间职责不明晰,应化被动为主动,突出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协商性。

(二)广西壮锦的发展历程

据记载广西壮锦的发展与传承大约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伴随人们的生产生活衍生至今凝聚了劳动与智慧并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尤其以靖西壮锦为代表。追溯壮锦起源学界说法不一,樊道智和万辅彬在《壮锦简史》把壮锦的发展历程分为六个时期,其中汉代是壮锦的“滥觞期”,唐宋元时期是壮锦的成熟期,明清时期是壮锦的鼎盛期,清末民国时期是壮锦的衰落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是壮锦的曲折发展期,2017年3月壮锦入选我国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之后是壮锦的振兴期可以说壮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延续至今并未中断,在不同时间跨度里壮锦被赋予了不用的意义和价值,具有了复杂的社会联系和持久的“生命力”。

(三)广西壮锦技艺传承与保护的意义

1.推动壮锦技艺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

壮锦是壮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日益完善,参与壮锦技艺保护的主体群不断扩大形成如今多元保护主体的模式。比如政府政策的相关出台、老一辈传承人的坚守以及企业、学校等多方社会力量参与非遗壮锦技艺保护的队伍当中。国家早在2005年就提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职责明确、形成合力”的非遗的保护工作原则。很显然,壮锦技艺的保护与发展需要各方主体协同合作,平衡好保护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明确责任权利,建立健全完善的保护与监督机制。这也倒推参与壮锦技艺保护工作的多方主体在其利益诉求的驱使下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优化合作模式等进一步促进非遗壮锦技艺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

2.深化人们对壮锦技艺传承、传播与发展的认识

当前我国大力支持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壮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能够提升人们对于壮锦文化的关注度和重视度。壮锦技艺中复杂且独特的工艺程序是艺人工匠智慧的体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和文化信仰。只有壮锦技艺的持续保护与传承延续,其中承载的文化意蕴才能够传播与发展被更多的人认知与发散。除了政府、专家、学者和传承艺人工匠,更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壮锦保护的队伍中。适应新的社会和市场需求,除了文化解读,产品开发和相关产业的推动亦是着力于推广和加深人们对于壮锦文化的理解。

3.带动非遗+旅游,有利于新时代下壮锦文化内涵的弘扬与正确诠释

通过旅游活动让游客切身体味到非遗文化的魅力,活化利用壮锦技艺与文化元素吸引消费者的关注。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和重视。群策群力、守正创新成为了壮锦技艺多元保护主体模式下一种新型传播意识,激发壮锦技艺在保护与发展中不断追求时代性、活跃性和创新性。不再局限于壮锦技艺本身的内涵挖掘,寻找独特风格融入社会、融合市场等,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效结合。各保护主体须正视利益诉求,深入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传播,比如创造品牌、结合文创推广等,在新的市场机制和消费需求冲击下能够保持初心,传播好民族独特文化信仰和艺人工匠精神。因此,壮锦技艺的保护与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一定程度上是延续了壮锦文化的生命力,是一种独特且适应时代的需要发展着的文化。

二、目前壮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困境

1.壮锦技艺传承遭遇人才瓶颈

地区经济落后致使年轻劳动力向外转移,纯手工定制是壮锦制作一直无法被机器替代的主要原因,这也致使了壮锦生产制作时间长效益较低,另外老一辈的传统工艺无人继承成为壮锦保护的一大难题。壮锦技艺工序的复杂性需要累积数年锻炼才能达到合格水平,耗时耗力而且学习门槛较高,目前大多数传承人和织工都是留守在地区的中老年人群。织锦工作的难度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新手入门少说需要一年才能从陌生过渡至掌握阶段,收入低难以为继因此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这也就造成更难吸引有才华的年轻人参与到壮锦技艺的传承队伍中。未被充分挖掘文化价值的壮锦很难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在这一过程中遭遇无人可继情有可原。

2.旅游资源利用不充分,壮锦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平衡

壮锦手工制作的八道工艺程序复杂性较高,熟练的艺人工匠也需要耗费十天半月完成一个作品致使壮锦产品生产效率较低。除此以外壮锦生产成本高且市场吸引力低下成为壮锦发展的阻碍,壮锦的受众群有限加之产品本身面临的市场竞争力较大,同类织锦在市面上的销售情况良好,壮锦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失衡。传统的壮锦产品虽然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新生代年轻人的眼中,他们追求时尚和潮流的现代化产品,壮锦产品及壮锦纹样成了陈旧和古板的代名词。要想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壮锦技艺,市场的开拓和消费人群的扩大是当前壮锦发展要走的重要路径。在加快培育形成广西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考虑旅游资源优势可结合壮锦技艺与文化等元素,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开发以非遗壮锦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品,展示广西多元的民族文化。

3.利益各方参与壮锦技艺保护的积极性不强

壮锦技艺的保护工作实际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依靠多元力量共同实现。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审视,当前壮锦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机制并不成熟,有选择性的开发和利用表现出政府、企业、学校以及相关社会力量等多元保护主体模式并未明确其各自的责任权利。

这也意味着较少能够关注到参与保护工作的主体方利益诉求,致使参与程度和保护力度均未达到较高或最高值。换个角度来说,这些保护主体的利益诉求满足程度影响着其对壮锦保护的积极性,少数拥有非遗情结或者壮锦情怀的人群力量不足以支撑壮锦得以持续性发展。完善的保护与奖励机制的建立、市场销量的开拓以及艺人工匠队伍的建设等,亟待利益各方协调冲突增进合作合力推进壮锦技艺生命力的延续,在长度和宽度上共同发力。仍需完善“政府主导、协会组织、传承人参与、企业运作、高校研究、设计师研发”等政产学研销“六位一体”的平台机制是为时下之所需

4.创新意识薄弱,壮锦文化的传播力度不够

相对于四大名锦中的其他织锦技艺,壮锦自我“造血”的功能略显不足。受其传统工艺系统化、精细化特点以及工序、材料、工具等影响,壮锦纹理的创新有所限制,想要在市场上实现壮锦产品多元化并非易事。目前壮锦从业者和壮锦传承人老龄化,壮锦在生产制作效率、样式创新、现代化设计等方面后劲不足,与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换句话说,民族特色鲜明的壮锦需要注入现代化、个性化以及时尚感元素,创新性成为壮锦突破市场进入大众视野的重要抓手。壮锦发展的历史鲜为人知、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挖掘并不充分,导致大众首先在认知上就缺乏对于壮锦的了解,更别提消费能力了。近年来业界对于壮锦及壮锦文化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但壮锦的数字化展示和新媒体传播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和广度。

三、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非遗壮锦发展趋势与策略研究

1.重视认定壮锦艺人工匠,加强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

壮锦技艺的发展陷入人才短缺和从业人群老龄化的困境,因此培养专业人才和提升传承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或者荣誉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甚至年轻人加入到壮锦保护的工作中来,这需要政府发挥主体作用给予艺人工匠相关方面的物质支持、壮锦技艺保护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及团体、单位给予荣誉及奖励、以及协调社会资源定期开展相关方面的专业培训。与此同时需要提升传承人自我认同感和创新能力,壮锦技艺的保护与发展离不开传承人自身的实力和责任感,单靠个人的文化信仰和热爱还不足以完全支撑壮锦技艺的持续性传承。锻造和培养有责任感、使命感和创新性的传承人才是当前壮锦技艺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以非遗创新案例作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政府牵头加强各地不同织锦技艺的交流与合作,共享新时代非遗创新性发展成果。人才队伍的建设与交流学习能够持续性提高壮锦技艺传承人的综合素养,艺人工匠社会认可度的提高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投身于非遗壮锦的各项工作中。

2.激发市场活力发挥好旅游资源优势,促进壮锦产品多元化

比如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推动壮锦产品销售,现代市场背景下非遗壮锦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当前壮锦产品的受众群并不广泛,提升大众关注度需要扩大市场消费群体规模,且从壮锦产品市场营销过程中让消费者能够在众多的产品中选择性认知、选择性理解再过渡到选择性记忆,由此激发市场活力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动了社会效益,产品中渗透的壮锦文化会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扩展到人本身,对壮锦技艺的古人智慧以及特有文化共鸣共情共享成为一种可能。这就是非遗文化的一种生产性传承,以所谓活态性的形态与市场共生共存在人群中流传开来。需要解释的是,生产性传承在生产中传承强调的是一种持续性的传承与保护壮锦技艺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与现代社会的现代化、科技性与时尚型等特点相贴合即所谓的“活态性”,比如有创新创意的数字展示、文创产品结合壮锦文化的创新设计等等,以此来实现壮锦技艺的活态性传承,产品多样化,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市场也跟着活泛起来。

3.调动利益各方参与壮锦技艺保护的积极性

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尊重参与壮锦保护工作各方主体的合理利益诉求,设立业界相关荣誉与奖励机制激发利益各方参与壮锦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积极性。明确责权利完善监督机制其中以壮锦传承人作为第一责任人,政府发挥主导监督作用,相关企业践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原则、保护协会以及学校教育融入非遗文化传播、学术研究机构等开展调研与保护工作总结研究成果等。切实发挥各主体优势,协调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壮锦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有持续性的保障。除此以外促进文旅融入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与市场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完善系统运作与机制建构多措并举,促进壮锦技艺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有序开展。只有关切到壮锦技艺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各保护主体的利益诉求足以驱动各方力量真正参与进来,多元保护主体的模式才能真正落地见效。

4.创新设计,跨界联名,搭建数字化传播平台

非遗壮锦技艺及文化的活态性传播,良性传媒生态圈的建构必不可少。借助数字化手段,可将传统的衣钵相传、口口相传的方式转变为现代化数字展示、可视化传播,比如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全景VR技术等让壮锦“活”起来。让人们通过了解壮锦和其工艺领略其中蕴藏的人类智慧,比如结合壮锦工艺纺线、染色、上浆、绞线、卷纬线、牵经线、改造、织棉这8个工序环节,亦或者结合壮锦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拜、图腾神话、吉祥符号等元素化繁为简易于人们接受和学习,但同时尽量保持原生态的特色通过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和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除此以外,还可搭建云数据库和壮锦文化专业网站传播平台进行专业化知识输出、线下打造壮锦技艺体验馆、与学校及企业合作建设研学基地等优化消费者体验感,跨行业跨区域联名设计多元化的产品类型,深入挖掘广西壮锦文化精髓,打造极具影响力的广西超级IP和文旅品牌等拓宽认知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壮锦,探索壮锦更多的可能性。

四、结语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壮锦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对策建议为重新认定壮锦技艺艺人工匠身份,规范化建设人才队伍;其次利用好当地旅游资源优势,激发壮锦的市场活力生产性传承实现壮锦产品多元化;构建更加合理公平的利益协调机制,以达到多元保护主体模式下各方利益主体真正采取行动合作共赢最后是搭建数字化传播平台,借助数字技术完善传播渠道与传播形式更广泛的扩大社会认知文章旨在通过简要分析壮锦技艺当前发展现状提出与之相对应的策略建议供行业参考借鉴。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