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真善美中国”故事
中华文明承载了中华民族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凝聚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质,塑造了真善美的中国形象。讲好“真善美中国”故事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职责,承载着凝聚民族共识、彰显国家形象、弘扬时代精神的重大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实践发展,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两个结合”的创新性成果,是真善美相统一的科学理论。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真善美相统一的科学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至关重要的位置,指出文化是统筹推进国家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源泉。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对人类共同理想的不懈追寻,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真”体现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入把握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实践发展中不断发展完善的科学理论,是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入与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提出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从“九个坚持”到“十四个强调”再到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十一个‘深刻领会’”和“十六个方面谋划部署”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全方位、深层次地揭示了文化发展和建设的规律。新时代下讲好“真善美中国”故事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正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定位,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和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自觉遵循文化建设规律,为文化事业繁荣指明正确方向。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善”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这一论断充分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人民属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聚焦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造福谁”的根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体现。通过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创新文化服务模式、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形式,将文化建设与人民福祉相结合,精准捕捉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动态变化,让人民群众共享新时代文化事业的发展成果。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美”展现了对人类共同理想的美好追求
“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千百年来对理想社会的深切寄望,也是中华民族对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永恒追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时代发展趋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全球治理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遗,开启了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的新范式;丝绸之路留学计划的有效推进,为沿线国家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这些植根历史文脉,在文化传承与国际合作领域的积极探索与成功实践,都深刻表明中国始终将自身发展置于世界发展的大局中,与各国人民携手创造人类美好未来。
二、讲好“真善美中国”故事,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善讲故事是古今中外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沟通艺术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领袖在实践中练就的过硬本领,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往往比一个晦涩的大道理更具感染力。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更应践行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讲好“真善美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华文化之“道”。
(一)讲好“真善美中国”故事是以文载道之责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故事讲述治理之道。他常在各类演讲、谈话中援引故事来勉励众人,这些故事源自历史传承与工作实践,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吸引力和穿透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底蕴厚重,在新时代下,讲好“真善美中国”故事,既要展现文明传承的厚重底蕴,也要彰显改革发展的时代脉搏,更要传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情怀。通过饱含文化厚度、时代温度、全球广度的中国故事,跨越文化与地域的界限,向世界“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1]。”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讲好“真善美中国”故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唯有秉持命运与共的理念,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走向“真正的共同体”。
(二)讲好“真善美中国”故事是以文传声之要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成功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尽管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积极贡献智慧与力量,在国际舆论场中仍然存在一些对中国的刻板偏见、极端化言论,试图歪曲和遮蔽中国在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突出贡献,国际舆论场中“现代化=西方化”的陈旧观念长期盘踞。在此背景下,向世界讲好“真善美中国”故事,加快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和叙事体系,不仅是打破西方话语霸权、重塑国际话语新秩序的关键之举,更是推动形成与我国日益提升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战略。近年来,G20杭州峰会、中非合作论坛、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多个主场会议的成功召开,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和“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中国声音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响彻世界舞台。
三、讲好“真善美中国”故事,成就真善美中国
讲故事是一门艺术,通过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可以解惑释疑、凝聚共识。只有坚持求真、达善、共美的原则,通过真实鲜活的典型案例和生动的叙事技巧,将中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转化为话语优势,才能真正做到讲深、讲透、讲好“真善美中国”故事。
(一)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格物穷理以求真
讲好“真善美中国”故事,主体在人民,受众在人民。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2]。”深刻揭示了文艺创作与人民生活的共生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也强调:“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3]。”讲好“真善美中国”故事,需要文艺工作者始终践行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创作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3]。”当《山海情》中马得福带领村民开荒引水时,展现的不仅是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是脱贫攻坚精神的时代彰显;当《觉醒年代》中李大钊慷慨陈词时,传递的不仅是革命先驱的思想火种,更是中华儿女觉醒的精神力量;当《山花烂漫时》中张桂梅跋山涉水“化缘”办学时,彰显的不仅仅是教育者以身作则的教育情怀,更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这些扎根泥土、映照时代的作品,正是文艺工作者以艺术语言诠释现实生活的生动实践,让“真善美中国”故事在人民心中落地生根。
(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言辞含情以达善
新时代下,讲好“真善美中国”故事,传递积极向上、崇德向善的价值观,已然成为中国迈向世界舞台中央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担当。一方面,要坚持陈情和说理相结合。故事的背后是思想,是“道”,应贯通“道”于故事之中,将故事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在“天人合一”的防沙、治沙历程中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在“天下大同”的航天合作里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协和万邦”的丝路精神中见证中欧班列的历史性突破。另一方面,要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既要把握全人类的情感共鸣,又要尊重不同文明的特质与个性。这就要求文艺创作者要善于发掘引发全球共鸣的主题。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治沙故事、云南大象北迁的实录、空间站国际合作的项目,都是跨越文化差异的优质传播素材。此外,讲述故事还要尊重各国文化传统,同“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以共情为桥梁、以理解为基石,只有在尊重不同国家民族价值观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在世界舞台上讲好“真善美中国”故事。
(三)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百花齐放以共美
讲好“真善美中国”故事,是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方式,也是同世界文明对话,创造先进文化的关键路径。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例,该书自2014年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举行首发式以来,已出版4卷,翻译成42种语言,畅销全球180多个国家[5]。在各国领袖著作中,其出版语种之多、发行量之大、覆盖面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不仅为世界群众了解中国、中华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打开了一扇思想之门,也为国际文化的交流合作搭建了坚实的桥梁。此外,讲好“真善美中国”故事还应积极借鉴国际宣传经验,提升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既要平衡好内容资源和渠道建设的关系,还要打通国内、国际两个舆论阵地,使本土话语与国际话语进一步接轨。总而言之,讲好“真善美中国”故事不是中国的“自说自话”“单向灌输”,而是立足于全人类的共同追求,讲好具有世界性意义的中国故事。
文章来源: 《经济导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571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