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物馆热”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引言
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传播人类及环境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公共文化机构,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文物作为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人类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当前,博物馆“热”不断升温,线下打卡盖章、线上“云观展”已经成为社会潮流。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中国博物馆发展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全年举办线下展览3.4万个,接待观众5.78亿人次,推出线上展览近万个,网络浏览量近10亿人次,新媒体浏览量超过100亿人次。
博物馆作为连接过去、把握现在、面向未来的桥梁,在充分挖掘文物背后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发极具特色的主题展览,设计新潮的“文创产品”及“文创活动”,打通公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良好沟通与互动的渠道,让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热”起来、让中华文化“火”起来,有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以“博物馆热”为引,以文物为抓手,结合新时代文物工作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解读文物与展览、文物与公众、文物与数字三种关系,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内涵,从“博物馆热”的“冷”思考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提供借鉴意义。
二、从三种关系厘清“双创”的基本内涵
(一)文物与展览:“双创”内在联结、辩证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者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双创”的差异性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涵盖范围:前者重点在创造与转化,后者重点在创新与发展;二是社会要求:前者重点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后者重点在超越提高;三是时间指向:前者重点是古为今用服务现在,后者重点是面向未来。
“双创”的统一性同样也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根本目的,即坚持“古为今用”,彰显时代价值;二是前提条件,即“双创”离不开融合、扬弃与传承;三是“双创”之间互相依存:构成互为支撑、相互交融的文化实践。因此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蕴含着创新,创新建立在创造的基础上;创造转化去粗取精的扬弃过程是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与动力,创新性发展是对创造性转化的优秀成果不断升华。
博物馆既是历史文化记忆的宝库,也是人们认识过去、把握今天、探索未来的场所。博物馆中的文物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展览作为博物馆的抓手,有其鲜明的主题,结合具体的物境、情景,传递文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没有文物就没有展览,没有文物背后的故事就没有好的展览,文物的展出离不开展览的支撑,展览的创意离不开文物的加持。
文物与展览的差异性首先体现在时间上,文物存在于过去某个历史时期,而展览则是对历史的当下阐释与表达,博物馆通过展览所表达的立意、观念、知识体系、展示逻辑、策划意图等的内容都是现代的。其次体现在社会要求上,让文物这种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传承其相应的文化。对展览而言,在挖掘社会价值的基础上,传播文化为目的的一种方式,需要借助文物来表达传播的思想。最后体现在涵盖内容上,文物所包含的内容是历史文化价值,而展览不只是讲述文物的历史,而是要以当代目光审视过去启发未来,所以必须要融入现代立场观念、策划意图等。而文物与展览的统一性就体现目的上,博物馆通过增强展览的趣味性互动性,让文物“活起来”,以达到提升公众对文物以及背后历史知识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研学的目的。
(二)文物与公众:“双创”对公众的重要意义
1.“打卡热”:文物符号化让公众主动体验增强历史自觉
符号化,是指赋予事物以意义的行为与过程,它的结果是将非符号变为符号。博物馆也创造性地将文物符号化,将文物图案雕刻在章头上,开展集章特色活动,引起参观者竞相打卡集章。同时,博物馆还制作了集章本,为方便公众盖章集章。
据史料记载,印章起源于我国殷商时期,上至帝王、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工商往来,无不以印章取信。同时印章还被赋予艺术属性。不同朝代的印章审美和制作工艺不同,带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印章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符号,能够在年轻人中兴起,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在博物馆内集文物章,不仅让文史之旅增添新乐趣,解锁博物馆文化、对话历史,更是打开公众了解文物触摸历史品读文化的新渠道。
2.“文创热”:文创产品及活动让公众提升文化认同感
文创一般是指文化创意产品,即是将文化价值通过创新附加在商品上,从而提升商品自身的价值和内涵。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是借助现代手段对博物馆文化资源进行的创造,生产出供公众进行文化消费的一种产品。狭义方面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是以馆藏文物为创意生产出有形的可被携带的产品,如冰箱贴、明信片、书签等。而广义的博物馆文创是包含博物馆开发的APP、沉浸式体验与主动式参与的馆内活动等产品。文物文创就是带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传播者,它可以唤起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这种认同,就是一种文化,一种心理归属。
博物馆文创不仅丰富了文物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还激发了公众对文物背后历史的探索,更激发了公众作为炎黄子孙的身份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
3.“研学热”:挖掘文物内涵,让公众坚定文化自信
近几年,博物馆研学热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热潮,博物馆不仅是展示历史文化的窗口,还是培育公众民族精神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而博物馆中的文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见证者,不仅诉说了历史文化,还展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性格、气节和气魄。
文物的历史价值让公众了解古代社会,其背后的优秀文化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与启发。文物的文化价值让公众认识到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发展趋势,为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基础。文物的科学价值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如瓷器、陶器、青铜器等折射出当时人们的技术水平与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分析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从研究古代陶瓷器获悉古代陶瓷器的制作工艺、釉色配方、技术方法等,为现代烧制陶瓷器提供参考。文物的艺术价值展现出古人的审美与才华,为今天的艺术创作提供创作灵感。
(三)文物与数字:“双创”的特征与目的
1. 数字化赋能文物:创造性与创新性是“双创”的特征
数字化赋能文物体现出创造性与创新性。所谓创造性,指人所具有的生产新奇而具有社会价值的事物的能力或者特性。它注重的是属性,就文化传承来说,它不是在白纸上的原创,而是分梳出具有借鉴意义的形式与内涵并进行改造,来激活它的生命力。所谓创新性,是指人类活动所具有的对物质和精神进行创新的能力与特质。创新性同创造性一样,需要在“关系”中体现,以此达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前,博物馆文物“活化”就体现了创造性与创新性。
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为例,国博在充分了解犀尊背后的历史、挖掘修复的过程等基础上,以“数说犀尊”一物一展的形式,打破常规陈设方式,通过数字化技术直观呈现文物的细节,打造集数据采集、智慧融合、互动展示、活化利用于一体的智慧展厅。公众可以触摸式欣赏数字犀尊及其内部的器物,还可以置身于考古现场了解文物从出土到进馆等细节。数字赋能文物,用今人之智慧创造、理解、复活古人之创造,让文物“活起来”“潮起来”“传下去”。
2.文物“虚”与“实”:转化与发展是“双创”目的
“虚”“实”转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各大博物馆相继设置线上观展、线下虚拟展区,有的博物馆还开设元宇宙博物馆展区,文物迎来了从“实”到“虚”的转化。不同的文物有着独特的时代特征,需要科学审视,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同时,通过研学掌握文物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独特价值、内涵理念、民族特点等,让文物“丰富”起来。最后运用数字技术手段让文物从“实体”走向“虚拟”。文物从“实”向“虚”转化可以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文物以虚拟形式再现和展示其物化形态,多出现于博物馆线下虚拟展厅、线上博物馆;第二种文物以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出现在影视作品、动漫、直播、网络游戏等数字媒体中,以文化形态的跨时空传播,让文物“活”起来。
“虚”“实”融合:文物与文物的融合,是“实体”与“虚拟”的融合。实体文物通过数字技术在虚拟博物馆与虚拟文物中实现深度融合,以更便捷化的方式即时让公众观摩。文物与人的融合,是人与“虚拟”文物的融合,也是“虚拟”人与“虚拟”文物之间的融合。第一种通过线上线下虚拟展馆参观虚拟文物,虚拟文物高精度还原文物的特点,以动态形式出现,还可以进行旋转全方位观赏,对于公众来说虚拟文物宛如一件拿在手上把玩的艺术品。第二种在虚拟展馆中实现虚拟人与文物的融合,共同展示出一幅立体多维的数字历史画卷,以第三视角感受、读懂文物背后的历史。
“虚”“实”共生:实现共同发展。数字化的呈现效果离不开对文物的精细化挖掘,同样,文物也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活”起来,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目前,各大博物馆相继开发元宇宙博物馆,是“虚”“实”共生的创新发展,一方面实现了数字技术与文物之间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探索了全方位数字化场景新模式,让公众主动参与创造、沉浸式体验数字文博创意空间,让每一个人都能“进入”文物背后的历史场景中,重塑“人-文物-空间”的关系。
三、从“博物馆热”展示“双创”的实践路径
(一)内涵挖掘与潜能释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特性高度契合当代社会发展主题和时代的要求,深入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创造、鲜明特色、思想精髓与价值理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挖掘和阐发就是要着眼于当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现实需要,使优秀历史文化与当代联结起来。”
博物馆也必须对文物内涵进行深入、多维度的研究与解读,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一要着力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传播水平。深入挖掘文物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价值观念等,进一步推动研究成果及时转化。转化的结果可以是富有原创性、知识性、启发性的主题特色展览,也可以是具有特色的文创产品及文创活动等,以此传播好中国文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每一个来到博物馆的人之中,让中华文明彰显独特魅力和磅礴气象。二要紧跟时代潮流,面对社会发展新变化,把握新趋势,灵活运用数字化技术赋能、互动式参与式体验、社区和公众文物及相关知识教育、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和跨界合作等方式,持续为公众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服务。
(二)大众化
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创造,最终也应由人民所共享。基于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贴近现实生活,紧扣时代之需,传播大众听得懂的文化内容,让大众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与精神,他们才会愿意接受并不断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来。
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要释放其独特魅力,让公众了解文物、感慨历史、传承历史。一是注重对展示内容的“通俗”转化,尽量用公众能听得懂的文化内容。如将文言文转化为通俗易懂且具有时代特征的话语表述,呈现形式上灵活运用小视频短片、动画片等载体,实现文物与现代的融合。二是巧用数字化手段,运用创新技术将文物以更年轻更创新的形式展示在大众眼前。如运用AR、VR、裸眼3D屏幕等新技术,让公众“触摸”文物。三是设计接地气的文创产品。将独一无二的文物设计为文创产品,走出一条能被公众接受的独特文化传承与发展之路。
(三)创新表现形式
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必须要以更加新颖的创新表现形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要借助数字技术与产业,持续开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市场。一是文物借助创意展厅实现多种统一。博物馆必须要在全面阐释文物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基础上,合理运用各种创意表现方式,突出每一个文物的文化色彩,创新文物展示形式,提升展示空间的美感,以此达到文物与空间、文物色彩与光线及文物数量与质感的和谐统一。二是文物借助数字技术实现“活”起来。博物馆要善用最新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通过3D鉴赏、虚拟全景等方式,实现对文物的全景式、延伸式、立体式展现,让公众看得到、摸得着、学得了。三是文物借助创意展览实现“火”起来。展览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公共文化产品,只有不断创新主题,才会持续“火”下去。博物馆必须要立足馆藏的文物,挖掘出蕴含的独特内涵,创新展览主题与展览形式,让公众走得进去、留得下来、还想再来。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