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文学论文 > 正文

情感传播视域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叙事策略探析

作者:张沐宁来源:《声屏世界》日期:2024-12-17人气:63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历史发展中凝结出的智慧结晶、搭建起的情感纽带,是推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文化源泉,对讲好中国故事,深化国家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指出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国家重点战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创新节目叙事方式,通过借助多重场景对话非遗,采用多维视角诠释非遗,构筑文化共同体“活化”非遗等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受众之间建立起有效连接,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本文从视听融合、情感融通、行动融结三个角度,分析《非遗里的中国》如何拓展节目叙事场景,丰富节目叙事形式,让受众读懂非遗,实现非遗的共情传播。

 

视听融合:借助多重场景对话非遗

《非遗里的中国》通过荧幕空间打破地理隔阂,采用开展“剧式展演”、引入“跨界交融”、打造“非遗街区”等方式来丰富舞台类场景多样性、激活数字化场景创造性、增强线下互动体验场景开放性,让受众得以“身临其境”感受非遗魅力。

剧式展演:丰富舞台类场景多样性舞台类场景是以组合舞台板、舞台架、景片、LED大屏幕等基础实体材料和声光电设施的方式搭建的交流、对话、表演场景,是电视综艺节目基础的影像空间。随着大众审美能力的提升和文化类综艺节目叙事策略的转变,在舞台场景上对非遗作品进行单一的讲述与静态的陈列越来越难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非遗里的中国》通过“剧式展演”丰富舞台类场景的多样性,让非遗作品从远离现代生活的静态展示转化为生活化的动态场景,让非遗“活”起来。在每场非遗项目展演结束之后,中国歌剧舞剧院结合非遗技艺进行创意展演,通过歌舞表演将非遗技艺、非遗故事相结合,把舞台融入到绣房中、茶园里以及亭台楼宇之间,运用多维视角展现不同非遗技艺样态,让观众沉浸式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在四川篇中,峨眉武术秀演《武韵峨眉》,以峨眉武术身法为灵感,配合演绎场景的转变,展现出峨眉武术所蕴含的刚与柔、轻与重、虚与实的特点,带领观众领略峨眉武术传承三千年的侠义与风骨,感受峨眉武术新时代下的传承与新生。在浙江篇中,龙泉青瓷、台州刺绣以及蚕丝织造技艺等与实景创演秀相结合,将“浙”里非遗故事中所蕴含的东方生活美学娓娓道来,实现了与受众的情感联结,赋予古老手工艺新时代的文化张力。

跨界交融:激活数字化场景创造性数字化场景是建立在5G、超高清、全息影像、VR/AR技术等网络技术和视频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基础上,通过后期制作而建构出的虚拟场景。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中,通常运用数字化场景对传统文化中有视觉原型的内容文本进行复原和重构,建构出符合文本内容和表演意境的虚拟空间,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创新性。

《非遗里的中国》注重观众的视听体验需求,以“艺术+技术”的“跨界交融”,运用5G、AI、8K、XR场景等技术,贴近年轻受众的审美需求,对非遗进行精细化、戏剧化、创意化的表达,激活数字化场景的创造性。节目在运用数字化场景点亮非遗美学的同时,还将非遗文化融入进真人秀、歌舞、戏曲等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中,通过影像唤醒当代青年对非遗艺术的热爱。如非遗创新秀演《丝· 往》中,基于蚕丝、蚕茧的特点,融入舞蹈的元素,运用VR、XR等技术营造了一个数字虚拟空间,演绎一枚蚕茧从“抽丝剥茧”再到“点‘丝’成金”的过程,讲述了蚕丝在智能传感器、脑机接口、蚕丝硬盘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助推传统丝织手艺的现代表达。

非遗街区:增强线下互动体验场景开放性线下互动体验场景是在室外空间搭建、用于与观众进行互动的独立实体空间。文化类综艺节目中,通过还原和搭建互动性情景,改变节目内容的叙述方式,让节目主持人和嘉宾参与进节目内容生产的各个方面,将参与过程中的反馈传递给观众,为观众带来真实的、沉浸式的体验感受。

《非遗里的中国》让主持人和嘉宾走出演播厅,走进“非遗街区”,体验非遗在现实生活中的融合与传承。主持人和嘉宾们纷纷化身为观众的“手替”或“嘴替”与非遗传承人交流非遗知识,品味非遗美食,学习非遗技艺,让观众得以在移步易景的“非遗街区”中沉浸式地感受非遗魅力,拉近了和观众之间的情感距离,让非遗不再遥不可及。节目借助“非遗街区”营造出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非遗空间,通过“主持人+嘉宾+传承人”的互动沟通环境,为观众搭建起全方位的非遗知识空间,唤起观众体验非遗、探究非遗的兴趣,实现活态传播。

 

情感融通:采取多维视角诠释非遗

情感传播就是通过情感的渠道,把人类共通的情感注入电视画面之中,使观众在情感的体验、想象、享受中自觉地接受故事叙述,从根本上与其建立一种持续的、长久的情感关系。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呈现出浓厚的情感本位与人文视角,在节目叙事的过程中投射和融结着传播主体的情感,在情感“交流”中,实现从视听融合到情感融通。《非遗里的中国》借助非遗技艺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聚焦非遗的时代创新与多元应用,唤醒观众的情感复原,同时重构起关乎非遗的情感记忆,进而搭建起非遗传播的情感共振,实现节目内容的有效传达。

情感复原:回溯非遗知识情感的传播过程即是基于特定原型的沉淀过程,而沉淀之后的原型由于满足了人们的“社会心理”,从而激活了个体情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珍贵遗产,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多元媒介融合的时代,媒介种类和媒介性质都在逐步发生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非物质性”在传承过程中所承载的情感因素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由于非遗文化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与观众所接受的价值理念同根同源,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要突破以往“讲座式”的单线传播方式,秉持活态传承的理念,丰富节目内容,深化情感联结,通过展现非遗技艺、普及非遗知识等方式将非遗文化中的情感复原。

《非遗里的中国》选取了充满岁月积淀的具有地方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作为传播内容,深入解码非遗项目中所独有的非遗技艺,通过非遗传承人对非遗项目的科普讲解,形成发问、解答、复盘、引申、体验、互动、总结这一完整的逻辑闭环,使节目叙事更加清晰有序,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加大了非遗知识的传播力度,更好的还原非遗文化的情感表现。在云南篇中,主持人和嘉宾通过实地走访安县光禄古镇,在走访过程中对当地的非遗传承人进行纪实访谈,了解非遗项目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轨迹,营造生活化、诗意化的浪漫氛围,拉近了观众与非遗项目之间的心理距离。

情感重构:讲述匠心故事故事化叙事是电视节目中常用的叙事方式之一,情感是故事化叙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历史进程中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绵延五千年而不绝的文化见证。其中,非遗传承人的匠心故事不仅体现出能工巧匠精湛的技艺,还承载着代代相传的匠心,体现出非遗的文化厚度。

《非遗里的中国》不仅创新节目叙事策略让观众“沉浸式”地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同时也注重展现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涵。节目聚焦全国各个省份中特色的非遗项目,运用多维视角呈现非遗技艺传承人的匠心,将匠心故事引入到当下的文化语境之中,了解非遗技艺传承人是如何在非遗语境弱化的当下“活化”非遗,探寻非遗文化在当代的实用价值。

在陕西篇中,华县皮影戏通过“纪实采访+技艺体验+艺术秀演”等方式,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华县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汪天稳和其女儿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王海燕的讲述下,展现了华县皮影在雕刻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皮走刀”技法,讲述了汪氏父女二人用匠心传承流传千年的华县皮影技艺,带领观众领略了“一帘灯影藏春秋,一舞影戏话人间”的光影传奇。在湖南篇中,节目将湘西苗族鼓舞、侗锦与竹纸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与实景创演秀相结合,探寻非遗项目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联结,展现出湘楚大地上灿烂且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注入新时代的时代内涵。

情感共振:点燃观众情感共鸣文艺类综艺节目所搭建起的节目空间,依托多样式的媒介技术与艺术形式融合,跨越时空界限、身份属性,实现传者与受者之间的身体共在。传播主体通过节目展演、纪实采访、深度体验等方式唤起与现场观众、终端观众之间信息和情感的互动,实现传者对受者的情感传播。

现场观众通过直接参与节目环节、观看节目展演,身临其境地感受节目内核,容易受到彼此之间情绪的带动和感染。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节目现场空间与虚拟空间完美融合,终端观众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数字在场。此外,终端观众通过参与节目互动、讨论节目话题、关注节目热点来交换彼此之间的意见、分享彼此之间的感悟,借助媒介将自身感受融入进节目营造的共同场域之中,点燃观众的情感共鸣。

《非遗里的中国》围绕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出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互动场域,促进传播主体与观众个体间相同的情感共振。节目改变传统的单一传播主体的单项输出方式,以多元传播主体(主持人、学者、嘉宾)的视角,进入到“非遗街区”对非遗项目进行体验、分享与交流,交织起传播主体之间的情感闭环,使得节目内容更加真实、生动,传播内容更具感染力。同时,节目通过对非遗文化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创新呈现,让观众能够深入感受非遗项目的精巧技艺与情感内涵,激活观众的主体性意识与文化认同感。

在福建篇中,节目带领观众领略了运用福建莆田精微透雕技艺雕刻出的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该作品在同一段木材上雕刻出了分别存放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的两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整件作品工艺复杂纤毫毕现,雕刻最细的地方只有三毫米,非遗传承人运用高超的技法,将两岸同胞的亲缘、血缘、情缘以及对两岸文化的传承融汇在创作之中,彰显着非遗匠人的民族情怀,联结起两岸文化的情感纽带,反映出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强大情感力量。

 

行动融结:构筑文化共同体“活化”非遗

传播效果通常分为三个层面:认知层面上的效果,情感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行动层面上的效果。情感传播的最终应落实在行动层面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借助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叙事形式,以文传情、以情动人,塑造“情感共同体”,进而演变为“行动共同体”,实现受众文化主体身份的确认与文化情感的归依,最终构筑起坚实的文化共同体。

以文传情:推进非遗传承,塑造“情感共同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宝贵遗产,凝聚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人们的生活智慧,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非遗里的中国》节目团队深入调研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筛选出极具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展现精湛的非遗技艺和匠心故事,让观众重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价值。同时,运用科技手段搭建数字化场景,打造“非遗街区”,对非遗项目进行创新演绎,使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诠释了新时代下非遗文化的创新表达。

为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观众的审美需求,节目搭建起了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叙事空间,观众们都可以在多元的空间场景中联结起情感共鸣,使得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精神内核更为深入人心,同时也能唤起传者和受者的共通文化情感与文化记忆,建构起共同的主体认同。观众在观看节目前后自发性地在社交媒体上通过弹幕、超话、热搜等形式参与节目话题的讨论,基于节目叙事空间所产生的情感共鸣被进一步放大,扩展到社会领域中形成可互动、多主体的情感共同体,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情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提供更深层次的驱动力。

以情动人:坚守文化内核,深化国家认同传承和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构建文化认同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非遗里的中国》通过讲述非遗项目蕴含的价值与意义,挖掘非遗传承人的匠心故事,进而产生传受主体之间的情感互动,拉近观众和非遗之间的情感联系,激发出观众的文化情感。匠心故事中所传达出的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念,传递出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为观众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引领。

如福建篇中,展现了福建莆田精微透雕技艺传承人郑春辉勇于突破、勇于创新的匠人精神和心系两岸非遗文化传承的家国情怀。节目以非遗传承人的个人经历为切入点,反映出中国匠人所蕴含的精益求精、坚忍不拔、扎根乡土潜心创作的精神价值。观众从见物见技到见人见智,实现对非遗器物艺术、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价值认知和对民族精神文化的价值认同。

情意共通:讲好中国故事,接力文化传播《非遗里的中国》秉持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基因,展现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尖端科技、未来视野等领域融合共生。同时,通过传播主体体验非遗技艺还原非遗项目的真实性,采用纪实采访让观众感受非遗源生地人们的生活状态,传递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故事,加深了观众对非遗文化的情感共鸣和文化共情,并引发观众对非遗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探索,促进文化的深度传播。

随着文化传播行为的不断深入,传受双方联结起的“情感共同体”将进一步升维成“行动共同体”,将情感共鸣与文化、个人和社会向关联,把情感互动转化为行为互动。《非遗里的中国》开启了一个非遗传承的活态空间,将情感融结在内容叙事之中,实现传受双方的情感融通,进而深化为行动融结的文化共同体,让非遗不在遥不可及,实现守正与创新的双向奔赴。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