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宋儒诚意说区别及“意”之二重性来源

作者:张锦枝来源:原创日期:2014-02-10人气:1344
 明代学者关于诚意问题有着广泛精细的讨论,存在一定的分歧,其梗概可从宋儒中引出。程颐和朱熹对于诚意的讨论所涉及意之善恶、意之主宰、意之存发的问题,可定其格局,并表现出论意的二重性。程颐说意是心之所发,志是心之所存,“意发而当,即是理也,非意也;发而不当,是私意也。”[1]371他认为意可善可恶,发而当为善,不当为恶。此外,意是心之运用,非能主宰心。同时,“主一者谓之敬。一者谓之诚。主则有意在”[1]315,可见主敬工夫就是诚意。在另一则材料中,伊川回答学生问“敬还用意否”时,说“其始安得不用意?若能不用意,却是都无事了”[1]189。主一所用之“意”必为善,有定向,又潜在地蕴含主宰和心之所存义。“意”涵义的二重性在程颐时便已经表现出来。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承接二程所说“意是发动处”,释“诚意”为“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2]3。可见,朱熹所谓意也是有善有恶的,心是身之所主,意是心之所发。但明初朱子学者胡居仁曾指出朱子在《训蒙诗》中说“意乃情专所主时”[3]38,说明朱子认为意是情之主宰。就文献而言,笔者所见朱子《训蒙诗》被后儒征引仅限于崇仁学派。据现存日本文献所载,全句为:“意乃情专所主时,志之所向定于斯;要须总验心情意,一发而俱性在兹。”据钱明《儒学“意”范畴与阳明学的“主意”话语》(《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2期),此诗见山崎嘉训点本,第三十四首《意》,李退溪和山崎闇斋曾对朱子《训蒙诗》的可信度提出过质疑。见吉田公平《陆象山与王阳明》,第331页。其真伪有待考察,但传世文献中朱子说:“情是性之发,情是发出恁地,意是主张要恁地。如爱那物是情,所以去爱那物是意。情如舟车,意如人去使那舟车一般。”[4]231可见,“意乃情专所主”大体符合朱子的看法。事实上,意之为心之所发还是心之所存,本善还是本恶,主宰还是发用都有着学理上的深层根据,但就程朱而言,其工夫的重点皆在于敬,诚意学说尚未深究,因而在不同脉络系统下和不同层面上,“意”的涵义模糊和不一致也可理解。
陆派弟子杨简与朱子一样认为意为心之所发,不仅如此,他直接将意归为恶的来源。他说:“凡意皆私,无私则无所不通矣。”“人心本善而无恶,起而为意,斯流于恶。”“恶非清明性中本有之物也。”[5]在他看来,意即意欲、意见和念头,人心本善,由于意的产生才有恶的出现,意是性中的渣滓。不过,保持心的澄静,并非不生意,不生意本身即是意,亦有蔽,而在于心不动于意。慈湖已经意识到意之生生,不起意会导致心之枯槁,因而在工夫论上他不是要遏止意的产生,而是提出心不受意之扰乱的工夫,所谓“微起意则失之,不起意亦失之”[5],“微起意”是心为意所动;“不起意”则意不能生生。以上两者都是心放失的表现。这种思想对阳明后学提出无意之意很有启发。此外,杨简还说:
源泉亦在内之意,谓吾之道心也。心动乎意则为人欲,则有竭,则不常,唯不动乎意,无诸过失,是为道心,故常不竭,亦犹源泉不竭,则天下积水甚广且深,道心不动乎意,故应用不竭,此心常一布诸事业,无不咸善。[5]
这段话很可引人注意,即杨简认为道心是善之不竭的内在源泉,也是一种意。试想,如果心非常发善意,生生不息,如何能“布诸事业”,又如何“源泉不竭”?可见,即便是以意为恶的杨简,依然不能将意之为恶的观点贯彻始终,还是要承认人内在生生不息的道心,即生生之善意。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