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元文人画美术教育思想
作者:周鹤来源:原创日期:2014-03-05人气:1884
文人画,也可称士人画,中国画的一种,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和士大夫所作的画,其发端可以追溯到魏晋,在宋元时代呈现繁荣昌盛景象,甚至发展到了文人画的极端。文人画不仅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绘画教育思想,而且更是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绝佳表达。
北宋时代的苏轼,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思想家,也是一位创造性地倡导和构建文人画美术教育思想、开辟绘画艺术表现新境界的人物,苏轼最早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在《东坡题跋》中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苏轼根据画家不同的社会身份,把画分为士人画和画工画,他认为,士人画的特点是取其意气,从中可以感受到另一种气韵意象,而画工画特点是取其“皮毛、刍秣”,注重工形物表,不能俊发生奇,因而“看数尺许便倦”。由此可见,士人画是文人和士大夫在从事政治和作诗、写诗之外,业余时候的一种雅好,其作品的素材大部分取决于自然,如山水、树木、竹石、花鸟等,表现手法以水墨或淡彩色写意为多,抒情寄兴,状物言志,不完全拘泥于形似格法,讲究诗书画印的结合。
元代吴镇《梅道人遗墨》有记载说:“如墨竹干、节、枝、叶四者,若不由规矩,徒费工夫……独文湖州挺天纵之才,比生知之圣,笔如神助,妙合天成,驰骋于法度之中,逍遥于尘垢之外,从心所欲,不逾准绳 ,故余一一依其法,布列成图,庶后之学者不堕于俗恶云。”这句话是宋元文人画法度内外的辩证,可以看作出其中的纲要,又可以作为文人画家造谱作诀的立意说明,足以发人深省。
自隋唐开始科取之后,便形成了士大夫的文人阶层。如书法出身高贵的有东晋南朝的士族和相商、有唐太宗推崇,这些成为士大夫修养的内容。绘画自从秦汉书画分立之后,其存形与状物的诉求便落入匠技之工,而宋代文人又不甘于画单纯形状物的匠技之工,他们所追求的是“以形似之外求其画”。如倪云林自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然而仔细观看他的作品时,树何尝不似树?石何尝不似石?”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这道出了文人和士大夫所标举的风格。张彦远的话正好投合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思想,所以可以将张彦远得审美思想作为文人画的理论依据。东坡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句话道出了文人画更重要的思想内容,是在形似之外的意。如同一道名菜,意不在于果腹与否,也不以果腹与否为衡量标尺,但并不等于名菜就“必不能果腹”或“必不可果腹”。同样,“不求形似”并不等于“必不能形似”或“必不可形似”,而要表达的意义只是一个“不以形似与否为意”,或者说“外于”形似,意在形似之外。由此可见,无论是进行文人画创作还是对绘画理论的鉴赏,追求的都是形外形上的意境和逸气,只以为“画者,画也”,绘画艺术才能真正成为士大夫人品才情的寄托,这种思想才是宋元文人画美术教育的重要的思想。
五代荆浩“画者,画也”的绘画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内涵,这是在这种本质上“名存实亡”的绘画思想基础上,形成了“气韵非师”的宋元文人画教育形态,“气韵非师”是精粹的、在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具有独特代表性的。“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得自天机,出于灵府”,所以说“气韵非师”。但在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卷一有“论气韵非师”一节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然而骨法用笔以下五者可学,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以巧密的,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只然而然业。尝试论之,且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颐钩思,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即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已,生动不得不至。” 说明了老师不一定能教授气韵,而是说画家不仅要具备人品胸襟的蒙养;还要具备诗书画的才情和广游河山的阅历,以及追求风神超迈,志趣高雅的素质。
杜甫之前也有一名句:“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画就像作书一样,必须要有文字以外的功劳,要博学、识深、多才,并且技道两进。胸中有万卷书,饱览前代奇迹,游历四方,才是文人画家最重要的修养方式。同时,也正因此才能和化工匠作有区别。这一文人画教育思想,自宋代以后就广受推崇,成为了士大夫文人画家品格修养的基本途径。明代的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生动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在天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结为山水传神矣。”他用了精辟的八个字总结了宋人的教育思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简明扼要的指出了“气韵非师”这一思想理论的内涵,不但对学问没有负面影响,而且还对于自勉有帮助,这句话成为了宋元以后中国文人画教育思想的经典概括。
由宋代到元代,文人画美术教育思想兴起与发展成熟的进程,就是诗词、书法和绘画特性不断深化的过程,它以“画中有诗”的意境为审美理想,以书法的劲势,笔墨的技巧为语言中介,以画的形制为统一格式,以提高文人画家的文化素养,艺术造诣为前提,将诗、书、画、人完美的统一,使之相辅相成,成为了一种富有综合特制的宋元文人画美术教育思想。宋元文人画美术教育思想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对中国绘画教育思想有着远大的影响。
北宋时代的苏轼,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思想家,也是一位创造性地倡导和构建文人画美术教育思想、开辟绘画艺术表现新境界的人物,苏轼最早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在《东坡题跋》中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苏轼根据画家不同的社会身份,把画分为士人画和画工画,他认为,士人画的特点是取其意气,从中可以感受到另一种气韵意象,而画工画特点是取其“皮毛、刍秣”,注重工形物表,不能俊发生奇,因而“看数尺许便倦”。由此可见,士人画是文人和士大夫在从事政治和作诗、写诗之外,业余时候的一种雅好,其作品的素材大部分取决于自然,如山水、树木、竹石、花鸟等,表现手法以水墨或淡彩色写意为多,抒情寄兴,状物言志,不完全拘泥于形似格法,讲究诗书画印的结合。
元代吴镇《梅道人遗墨》有记载说:“如墨竹干、节、枝、叶四者,若不由规矩,徒费工夫……独文湖州挺天纵之才,比生知之圣,笔如神助,妙合天成,驰骋于法度之中,逍遥于尘垢之外,从心所欲,不逾准绳 ,故余一一依其法,布列成图,庶后之学者不堕于俗恶云。”这句话是宋元文人画法度内外的辩证,可以看作出其中的纲要,又可以作为文人画家造谱作诀的立意说明,足以发人深省。
自隋唐开始科取之后,便形成了士大夫的文人阶层。如书法出身高贵的有东晋南朝的士族和相商、有唐太宗推崇,这些成为士大夫修养的内容。绘画自从秦汉书画分立之后,其存形与状物的诉求便落入匠技之工,而宋代文人又不甘于画单纯形状物的匠技之工,他们所追求的是“以形似之外求其画”。如倪云林自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然而仔细观看他的作品时,树何尝不似树?石何尝不似石?”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这道出了文人和士大夫所标举的风格。张彦远的话正好投合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思想,所以可以将张彦远得审美思想作为文人画的理论依据。东坡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句话道出了文人画更重要的思想内容,是在形似之外的意。如同一道名菜,意不在于果腹与否,也不以果腹与否为衡量标尺,但并不等于名菜就“必不能果腹”或“必不可果腹”。同样,“不求形似”并不等于“必不能形似”或“必不可形似”,而要表达的意义只是一个“不以形似与否为意”,或者说“外于”形似,意在形似之外。由此可见,无论是进行文人画创作还是对绘画理论的鉴赏,追求的都是形外形上的意境和逸气,只以为“画者,画也”,绘画艺术才能真正成为士大夫人品才情的寄托,这种思想才是宋元文人画美术教育的重要的思想。
五代荆浩“画者,画也”的绘画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内涵,这是在这种本质上“名存实亡”的绘画思想基础上,形成了“气韵非师”的宋元文人画教育形态,“气韵非师”是精粹的、在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具有独特代表性的。“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得自天机,出于灵府”,所以说“气韵非师”。但在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卷一有“论气韵非师”一节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然而骨法用笔以下五者可学,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以巧密的,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只然而然业。尝试论之,且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颐钩思,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即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已,生动不得不至。” 说明了老师不一定能教授气韵,而是说画家不仅要具备人品胸襟的蒙养;还要具备诗书画的才情和广游河山的阅历,以及追求风神超迈,志趣高雅的素质。
杜甫之前也有一名句:“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画就像作书一样,必须要有文字以外的功劳,要博学、识深、多才,并且技道两进。胸中有万卷书,饱览前代奇迹,游历四方,才是文人画家最重要的修养方式。同时,也正因此才能和化工匠作有区别。这一文人画教育思想,自宋代以后就广受推崇,成为了士大夫文人画家品格修养的基本途径。明代的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生动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在天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结为山水传神矣。”他用了精辟的八个字总结了宋人的教育思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简明扼要的指出了“气韵非师”这一思想理论的内涵,不但对学问没有负面影响,而且还对于自勉有帮助,这句话成为了宋元以后中国文人画教育思想的经典概括。
由宋代到元代,文人画美术教育思想兴起与发展成熟的进程,就是诗词、书法和绘画特性不断深化的过程,它以“画中有诗”的意境为审美理想,以书法的劲势,笔墨的技巧为语言中介,以画的形制为统一格式,以提高文人画家的文化素养,艺术造诣为前提,将诗、书、画、人完美的统一,使之相辅相成,成为了一种富有综合特制的宋元文人画美术教育思想。宋元文人画美术教育思想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对中国绘画教育思想有着远大的影响。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