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和陶瓷的变迁刍议
作者:张荟芳来源:原创日期:2014-03-15人气:682
早在6000年以前,我国就发现了当时最早的绘画作品,虽然只是简单的线条绘制而成,但是内容的丰富、图案的生动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绘画艺术的水平,充分体现出了当时较高的绘画水平。当时的绘画内容主要体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状况和生活习惯,通常都是狩猎方面的写照,构思巧妙,想象丰富多彩。无论是细节还是内容都无可挑剔,与现代的陶瓷绘画相比,则更加的淳朴和生动,因此,从另一方面来说,陶瓷美术的持续发展在不断见证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
直到中国汉代,绘画艺术的发展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传统的山水画就是起源于此时期。公元前211年,秦朝统一中国以后,在各个领域都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革,而其中的艺术文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直到汉朝开始,随着国家统一政权的稳定,民族绘画艺术的风格也逐渐清晰稳定。汉朝统治者都非常注重绘画的政治功能,这对绘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各种象征着忠孝节义的绘画内容成为当时绘画的主要题材,无论是在壁画上还是画像上都体现了当时绘画艺术的雄浑深厚,是我国绘画艺术发展光彩夺目的一页。
中国山水画在各个时期都有相关记载,唐代杜甫的《存殁口号》之二中写道:“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宋代张淏的《云谷杂记》卷四中也有记载:“王象先 于鹅溪绢上作山水,不如意,急湔去故墨。”宋代画家宋发仕说过:“开辟以来,汉与六朝,作山水者,不复见于世”。清代时期焦循的《忆书》六中有:“先曾祖母 卞孺人幼时,卞公无子,深爱之,延师教以诗画,遂工山水,诗画外无他好也。” 张天翼的《新生》中对山水解释道:“章老先生总炫耀他家藏的东西,吴昌硕刻过一幅图章送他,他还藏了一幅倪云林的山水,上面有张延济的题跋。”但是,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开创了青绿山水一派,影响延续数千年。后来的马远、王希孟、夏圭、李唐、仇英、冷谦、赵伯驹等著名诗人和画家都受到该青绿山水画风的影响。
到了南北二宗时期,山水画有了更加系统的规范和模式,在荆浩的论著中提出了“代去杂欲”、“气、韵、思、景、笔、墨”、“明物象之深”、“搜妙创真”、“有形之病与无形之病”、“筋、肉、骨、力”、“神、妙、奇、巧”等各种说法。提出了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系统化,以及山水画的构成发展,提出了进行中心全景模式的山水画创作,对山水画的空间直觉和心理范畴进行了完善和优化,对空间理论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并加以详细的诠释,改变了传统中山水画的单调画风,开辟了北派山水,同时借鉴了更多优秀画风,并进行改良,进一步创造了具有丰富画法并且内容复杂生动的新型中国山水画。被称为“宋画第一”的范宽以及“古今第一”的李成,与荆浩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将山水画的创作和技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使此时期的中国山水画具有了里程碑式的建树。
南派山水的创始人董源则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挖掘,其画清幽淡雅、温润清净、素雅苍茫,形成了引禅入画并以水墨之法加以虚空明镜的审美意趣,诗情画意由此而生,体现了以诗为画、禅意澄明的悠远境界。是我国水墨画的巅峰,也是中国山水画家至今参悟的画派模版。这也无疑是一次革命,使以皴为美的山水画林立与美学之林。
到了元代,元人的山水则更加要求诗情画意的融合,诗画相融的同时追求情意的抒发,而绘画材料上的选择也与宋人不同,改用了以纸为主的承载材料。明代时期的山水发展相对来说较为开发,融合了不同种类的政治艺术观念,形成了各种不容的画派,这对清代以后的山水画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而到了清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又一次到了极致,此时绘画人才奔涌而出,保守派和创新派的出现,使中国山水画又一次出现了大的变革。
在我国山水画的变迁过程中,陶瓷装饰艺术也同样随着山水画的变革而改变,画家对山水画的要求也被逐渐引人到陶瓷绘画中,强调了画中有情意的陶瓷工艺技法,提倡将中国山水画画法同陶瓷工艺进行结合,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意蕴的陶瓷艺术装饰品。然而陶瓷艺术的载体与山水画的载体是不同的,因此,绘制手法也具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情感抒发上却有着相同的方式,因此,只有与中国绘画完美的融合,才能够使陶瓷艺术具有更加独特的气韵,才能够使观者得到更加有美感的艺术享受。
直到中国汉代,绘画艺术的发展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传统的山水画就是起源于此时期。公元前211年,秦朝统一中国以后,在各个领域都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革,而其中的艺术文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直到汉朝开始,随着国家统一政权的稳定,民族绘画艺术的风格也逐渐清晰稳定。汉朝统治者都非常注重绘画的政治功能,这对绘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各种象征着忠孝节义的绘画内容成为当时绘画的主要题材,无论是在壁画上还是画像上都体现了当时绘画艺术的雄浑深厚,是我国绘画艺术发展光彩夺目的一页。
中国山水画在各个时期都有相关记载,唐代杜甫的《存殁口号》之二中写道:“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宋代张淏的《云谷杂记》卷四中也有记载:“王象先 于鹅溪绢上作山水,不如意,急湔去故墨。”宋代画家宋发仕说过:“开辟以来,汉与六朝,作山水者,不复见于世”。清代时期焦循的《忆书》六中有:“先曾祖母 卞孺人幼时,卞公无子,深爱之,延师教以诗画,遂工山水,诗画外无他好也。” 张天翼的《新生》中对山水解释道:“章老先生总炫耀他家藏的东西,吴昌硕刻过一幅图章送他,他还藏了一幅倪云林的山水,上面有张延济的题跋。”但是,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开创了青绿山水一派,影响延续数千年。后来的马远、王希孟、夏圭、李唐、仇英、冷谦、赵伯驹等著名诗人和画家都受到该青绿山水画风的影响。
到了南北二宗时期,山水画有了更加系统的规范和模式,在荆浩的论著中提出了“代去杂欲”、“气、韵、思、景、笔、墨”、“明物象之深”、“搜妙创真”、“有形之病与无形之病”、“筋、肉、骨、力”、“神、妙、奇、巧”等各种说法。提出了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系统化,以及山水画的构成发展,提出了进行中心全景模式的山水画创作,对山水画的空间直觉和心理范畴进行了完善和优化,对空间理论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并加以详细的诠释,改变了传统中山水画的单调画风,开辟了北派山水,同时借鉴了更多优秀画风,并进行改良,进一步创造了具有丰富画法并且内容复杂生动的新型中国山水画。被称为“宋画第一”的范宽以及“古今第一”的李成,与荆浩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将山水画的创作和技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使此时期的中国山水画具有了里程碑式的建树。
南派山水的创始人董源则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挖掘,其画清幽淡雅、温润清净、素雅苍茫,形成了引禅入画并以水墨之法加以虚空明镜的审美意趣,诗情画意由此而生,体现了以诗为画、禅意澄明的悠远境界。是我国水墨画的巅峰,也是中国山水画家至今参悟的画派模版。这也无疑是一次革命,使以皴为美的山水画林立与美学之林。
到了元代,元人的山水则更加要求诗情画意的融合,诗画相融的同时追求情意的抒发,而绘画材料上的选择也与宋人不同,改用了以纸为主的承载材料。明代时期的山水发展相对来说较为开发,融合了不同种类的政治艺术观念,形成了各种不容的画派,这对清代以后的山水画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而到了清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又一次到了极致,此时绘画人才奔涌而出,保守派和创新派的出现,使中国山水画又一次出现了大的变革。
在我国山水画的变迁过程中,陶瓷装饰艺术也同样随着山水画的变革而改变,画家对山水画的要求也被逐渐引人到陶瓷绘画中,强调了画中有情意的陶瓷工艺技法,提倡将中国山水画画法同陶瓷工艺进行结合,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意蕴的陶瓷艺术装饰品。然而陶瓷艺术的载体与山水画的载体是不同的,因此,绘制手法也具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情感抒发上却有着相同的方式,因此,只有与中国绘画完美的融合,才能够使陶瓷艺术具有更加独特的气韵,才能够使观者得到更加有美感的艺术享受。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