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中古的文书传递与信息沟通
0. 引言
目前,对于时期的划分没有明确的规定,姑且参考目前最高史学权威《中国通史》,可以认为,中国中古就是秦皇朝直到清朝1840年。其实,有组织的通信活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但真正算建立完整制度体系的应当数宋朝,另外,西夏国也是文书传递制度比较完善的典型中古时期的代表,因为其制度的严格,使得西夏王朝的兴盛发展更进一步。我们对文书传递的认识仅限于很小的范围,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中古的文书传递与信息沟通的具体内容。
1. 对文书传递的理解
现在人们生活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可能对中古时期的信息传递不太理解。不同的人们由于关注点不同,就对文书传递的理解不一样。众所周知,信息的沟通依赖于文书传递。从文书的形成一直到文书到达目的地,甚至之后还存在着传递。总的来说文书传递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环节,即文书形成期的传递、成形文书的中途传递以及文书末途的传递。文书形成期的传递也可以说是源信息加工,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将形成的想法最终以书面形式呈现的过程,其中还包括文书的起草、审核更一系列步骤。下一步,成形文书的中途传递,从生成地到目的地。最后,文书末途的传递可以看做信息的还原过程,到达目的地之后,还有拆封、汇总等传递过程。文书的传递大致说来就是这三个环节了,肯定是与现代生活中的通讯
有很大差距的。
2. 文书传递的划分
文书传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是文书本身,还涉及传递双方的利益问题。像前面所提到到的文书传递的重要性,就有提到,在封建时期是统治者掌握和管理相应区域强有力的工具,因此,弄清楚不同类型的文书传递绝非没有必要。根据传递两端双方地位的不同,文书可以分为平行文书、上行文书和下行文书。举个例来说,比如上行文书的传递,跟普通文书传递不同的是,它的接收对象不是地位与传递端一样的人,出现什么问题没有太大关系,上行文书的传递终端是上层,甚至是中央。这样的传递是有很多讲究的,不单单是一个信息的读取过程,,而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甚至于,发出文书的人是否有资格,都必须先经过审核,这种严密程度可想而知。
不同的根据就会出现不同的划分。根据传递的速度来讲,文书传递又可以分为缓急两种。这要考虑到信息内容的重要性,并且对这方面有严格制度约束着。在西夏王朝的文书传递制度中有明确规定。若是十万火急的文书,必须必须昼夜传送,如果延误,是会受到杖责的。我们知道在那样动荡的的年代,军事情报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一旦碰到紧急军情,如果没能在规定时间内送到,将会依据延误时间的长短来定罪,最高刑罚是会送命的。这样严格的制度也许不近人情,但是对办事效率的提高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对于一些不是那么紧急的下达通知,比如说已经发布,但是下个月开始执行,这样的文书传递就可以不用那样急切,后果就没那么严重了。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弄清楚文书传递的类型,就可以谨慎行事,不会出现根本性的错误了。
3. 汉代文书传递制度
秦朝时期已经建立了交通组织和文书驿传网。到了汉代,在秦代邮传的基础上,形成更加完备的系统,这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信建设的完善,使中央对地方的情况、动向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这样统治才更加巩固。
(1) 递送文书的通信组织
邮亭跟驿置是递送文书最重要的通信组织。利用邮亭传递普通文书十分方便,因为所谓“五里一邮,十里一亭”,就说明邮亭设置的数量之多,并且以步行传递为主。还有通告性文书和候官通告所属燧的文书(要求依次传阅)均可采用邮亭传递。至于驿置相对邮亭来说设置的要少一些,传递紧急而重要的公文。驿置通常三十里一置,传递方式以轻车快马为主。虽然驿置的使用范围不如邮亭广泛,但是不能因此而贬低它的地位。像紧急军情等急递文书就需要靠驿置来传递。另外,汉代文书传递的一大特点是可以根据文书的紧急程度而在上面加上不同的传递标记。
(2)不同的文书,不同的传递方式
不同形式的文书决定了不同的传递方式。像汉代从中央发出去的文书也是以不只一种方式传递。以皇帝名义发出的诏书经过层层下达最终到达烽燧,另一种紧急文书——檄则通常派专使。也有通过邮驿层层发布下去的。比如那些专门发给某个人的命令,再有就是一般性的诏令。除了诏书和檄之外,由三公寄发州郡、一般通过邮驿传送的文书也属于中央下发的文书。总的说来,从中央发出,尤其是以皇帝名义公布的文书,传递方式是采用派专使和通过邮驿。
由地方往中央发送的文书以邮驿传递为主。汉代的通信设施制度都已经相对完善,中央与地方的联系自然就多了起来。一般的,地方官如果有事要上报,大部分交发奏章通过邮驿。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获得特许乘传奏事。
(3)文书的封发与传递
文书在交邮寄递之前要先进行封发。跟现在写信有点相似,文书特有特定的格式。与写信不同的是,文书首先要些发文日期、地址、发文人的姓名以及收文人的具体信息,内容摆在最后面。就像信封上写明收信人地址一样,文书的封面上也是一样。传递之后,邮驿通信机构要做好详细记录。即使是从其他地方转过来的文书也要认真对待。对传递时间的记录,有利于文书的快速传达,同样可作为以后检查的依据,必须谨慎处理。
4. 唐宋文书传递
汉代文书传递制度的完善得益于汉王朝中央对通知的巩固。为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建邮亭驿置,并且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确实起到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可以与汉代相媲美的当属唐宋时期了。
唐代的邮驿制度源自于隋朝。隋朝以大兴和洛阳为中心,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道的建立使隋朝的信息交通网络正式确立起来,对文书的传递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不仅仅是文书的传递,给物质的运送也带来巨大的便利。说道“驿”,我们想到秦汉时期也有驿,那么唐代的文书传递方式跟秦汉时期是否一样呢、答案是否定的。隋唐的驿是除了通信以外还有运送货物的一种组织。秦汉时期文书靠邮人也就相当于现在的邮递员接力传递,邮人与邮站是统一的。而在唐代,“驿使”跟“驿”是分离的,驿使的投递任务借用驿的服务设施来完成。所以两种投递方式是不一样的。除却这种传递方式,其实专途传递更加受青睐,这与政治也是息息相关的。作为中央与地方的通信桥梁,节度使的势力日益强盛。后来又出现的什么诸道奏事官、诸州进奏官之类的,说到底,就是通信专使。除了驿使借用“驿”来传递文书外,还存在着其他方式。步递就是一种地方上专有的传递方式。
唐代的文书传递对宋代也有一定影响,可以说送唐代是文书传递的集大成者,拥有自己的突出特点。就像有人曾经评论的那样,虽然就疆域大小而言,宋朝完成的并不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但是它的统治达到的纵深层面,却是无与伦比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重视和经营信息渠道得到的结果。宋代文书传递的特色首先是驿与递的分立,我们知道在唐代,传与驿是合一的。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传递内容性质的不同,也就是由民事转变为军事。简单说来,宋代的文书传递也属于接力传递。只是更加专职化,更加完善方便。由若干负责传送任务的铺兵组成的组织成为递铺。其传递过程与汉代十分相似,不同的是传递事务在设计和管理上分工更加精细、更加合理。传递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步递、马递、急脚递等等,这些都是根据不同的要求而来的。步递的对象主要是官方的常乘文书,可以合并到一定量再统一发送。马递速度快一些,一般紧急机密文件会选择这种方式。速度最快的急脚递和马递一样要随到随传。但是任何体系都是存在漏洞的,宋代的递铺就存在泄密等问题。递铺种类复杂,不仅仅传递文书,还有许多货物也可以传递。
5.秦汉与唐宋文书传递的比较
相对秦汉来说,我们从唐宋的制度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第一,我们可以说,文书传递的方式并不是唯一的。接力传递也有可能并不是贯彻整个文书传递。汉律中的“邮”可能触角没有延伸到小一些的角落,就是说,还有不足的地方。这样除了接力传递,其他的传递方式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第二,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邮驿系统在发生着变化。唐宋的文书传递与秦汉相比发生了很大的不同,据考证,唐宋的亭燧卒代行文书传递极有可能是一种权宜之举。第三,对邮路的运用,存在着严格的权限规定。对于汉代的“以邮行”这一类型的传递方式就可以与邮路的运用权限联系在一起。因为从宋代才开始有私人书信附递这回事。唐宋时期也有法律制约,不过实施得并不是那么有效。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唐宋时期有很多问题出现,给人的感觉是,秦汉时期似乎不存在问题,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只能说唐宋的制度的问题在实践暴露上走得更远一些,而并不是说唐宋的制度缺陷更多,成倒退趋势。总的来说,还是得到了很多启示。
6.总结
现代社会有着高端的信息技术,人们似乎很难想象信息沟通有问题的情况。姑且来回顾一下古代,有了比较才可能得到改变,才能走得更远。中古时期对于文书传递这一种重要的信息沟通手段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各种条件相对落后的当时,秦汉时期与唐宋时期的文书传递制度所取得的成就较高,对于朝廷的统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雪松.北魏外交文书试探[J].史学集刊,2013,1(1).
[2] 苏卫国.中国古代文书接力传递问题试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2(1).
[3] 田青.喻学忠.宋初西南区域文书通信系统的建构论述[J].天府新论,2012,1(5).
[4] 王化雨.南宋宫城布局与御前文书运行[J].史学月刊,2011,5(5).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