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古诗词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处理——文学论文

作者:叶红卫,刘晓民来源:《名作欣赏》日期:2014-09-25人气:2259

一、引言

    模糊与精确相对应,最初是出现在数学领域,之后在人文科学领域出现了模糊语言学、模糊美学等新兴学科。王秉钦曾经指出“现代科学告诉我们,模糊学正以无穷的生命力对各种科学门类施加影响,努力实现与其他科学的结合,特别是人文科学领域”①。模糊是语言的一种基本属性,人类语言中存在不少模糊现象,诸如词义朦胧而含混,结构松散而依稀,寓意深邃而委婉等等。“模糊语言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艺术空白,更多不完全的‘形’,能满足各种层次、各种阅读视野读者的需求,促使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填补这些艺术空白”。②尽管模糊语言为人类所共有,但由于任何一种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独特文化的继承性,因而又表现出很大差异性。深谙中西语言文化的杨振宁曾说过“中国的文化是向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方向走,而西方的文化是向准确而具体的方向走。”他又说:“中文的表达方式不够准确这一点,假如在写法律是一个缺点的话,写诗却是一个优点。”古诗词讲究的是意境,即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而模糊美则是意境追求的极致。诗词的模糊特性在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的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本文通过对诗词语言模糊特性的分析,探讨其相应的翻译策略。

二、诗词语言的模糊性

    诗歌常常被视作文学创作的最高形式,而模糊语言则迭现于诗行间。中国古诗词堪称中华文化遗产之瑰宝,其灿烂文采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即模糊语言。正是这些模糊语言的运用为读者创造了一种隐蔽朦胧,韵致深远的艺术境界。诗词语言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语义模糊”和“意象模糊”两类:(1)语义模糊。语义的模糊性是指语义的泛指性、复杂性、集合性、重叠性等造成的语义不确定或模糊不清。归根到底就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在语言中的反映,它是作为思维物质外壳的语言的特征。伍铁平指出,“一般来说,词是表达概念的。但是许多界限分明的概念一用词表达时,却可能把这些界限打破,产生许多模糊词”。③古诗词用词的一大特点就是充分适当地利用了语言的模糊性,人们正是通过这种模糊性极强的词语来涵盖复杂的情感,营造朦胧的意境,激发读者的想象。如李白在《月下独酌》写道“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此时的李白,已经酒至半酣,渐至佳境,只见他亦歌亦舞,憨态可掬,他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月亮好像在随着他歌唱的节奏徘徊起舞,他醉眼向下看来,地上的身影更是随着他的手舞足蹈而摇曳不定。诗中的“徘徊”、“零乱”两词可谓妙笔生花,极具模糊性,赋予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一方面体现了诗人月下独酌的寂寞情怀及倍感惆怅的零乱心情,另一方面也渲染了诗人超凡脱俗的豪放性情。(2)意象模糊。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模糊则指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抽象的语言对意象进行描述,由读者透过自己的“期待视野”对意象进行品味,从而产生美的享受。④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意象是意境构成的“细胞”,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意象造成诗歌的含蓄性、模糊性,使人回味无穷,在诗词创作中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它以含意的隐晦、意境的朦胧,吸引着历代的诗评家、注家和诗人一次又一次地试图撩开它神秘的面纱。从字面上看,由锦瑟的“五十弦”和“五十柱”而引出思华年来,在将近五十年的华年中,所经历的生活有各种情状。《锦瑟》文字锦绣华美,情意缠绵迷离,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中心意义究竟是什么谁也说不准,故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有人以为是悼亡之作,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待儿锦瑟。其意象、意境之模糊晦涩,由此可见一斑。翁显良先生曾经说,像《锦瑟》诗中的“庄生”、“晓梦”、“五十弦”、“蝴蝶”、“杜鹃”、“春心”、“珠泪”等意象和典故,由于其多种象征意义,使翻译走上绝路,只好“望诗”兴叹。⑤

三、模糊语言的翻译处理

    模糊性不是人类语言的缺点,而是优点,因为它使得人类能够以有限的语言手段表达无限的意思, 模糊语言既可以适度地表达信息,使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够产生极强的美学效果,激发审美想象,带来审美共鸣。

    关于翻译中模糊特性的处理,赵彦春认为,“模糊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这一属性决定着人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决定着人们翻译方法论的取向。由于语言之间的系统差异,译作与原作之间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对等。译者可以、也应该充分利用语言的模糊性,使译作达致动态的、模糊的、有机的对等,而不是、也不可能是静态的、精确的、机械的对等”。⑥我们应该承认,即使汉英语言在模糊特性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在特定的语境下,译者还是可以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充分发挥形象思维,将古诗词中的模糊美感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1.以模糊语言译模糊语言

    以模糊语言来翻译原文的模糊语言属于翻译中的对等译法,译者在准确领悟原诗涵义的基础上,使用译语中的模糊语言翻译原诗中的模糊语言,以保留原诗的模糊信息。如: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译文1:Not a bird o’er the hundreds of peaks,

Not a man on the thousands of trails.(孙大雨译)

译文2: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许渊冲译)

    此处“千”和“万”为古汉语常用词,它们并非英语中的确切意义one thousand和ten thousand,表达的是一种模糊的数字概念,这种模糊词语的运用恰恰也是诗歌的出彩之处。“意境的传达是古诗英译工作者历来所追求的,这是诗歌翻译的根本和基础。”⑦译文1的hundreds of 和thousands of与原文中的“千”和“万”表面上看并不对应,但实际上也是一种模糊的概念,属于以模糊译模糊。在译文2中,“千山”译为“From hill to hill”,“万径”译为“From hill to hill”,传递的同样也是一种模糊语义,烘托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以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原诗中的数字虽然在译文中没有了,但这种模糊美感成功地移植到了目的语中,单从这一点看,笔者认为译文2略胜一筹。

2.以模糊语言译确切语言

    古诗词中有些历史文化负载词,其确切所指对中文读者而言一目了然,但译语读者由于缺少相关的背景知识,可能会不知所云,有时候不妨用模糊语言来翻译原诗中的这些确切信息。这需要我们吃透原文中的语义、结构、意境、风格、逻辑关系等,方能准确地再现原作丰姿。

如: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行。(白居易《长恨歌》)

译文1:The Han emperor held women’s beauty dear,

And many years he sought in vain.(张廷琛、魏博思译)

译文2:The beauty-loving monarch longed year after year.

To find a beautiful lady without a pear.(许渊冲译)

    诗中的“汉皇”原指汉武帝。此处借指唐玄宗李隆基,从字面上看在原诗中属于确切的语言符号。译文1照字面译为The Han emperor,将这一确切的语言符号直接转化成英文,但由于译文读者缺乏足够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他们很可能会以“假”当“真”,通过The Han emperor推测诗歌所描绘的故事发生在汉代的某个时期并与汉朝的某个皇帝有关。但实际上,熟知历史的中国读者都知道,此处作者是假借汉皇,实指唐明皇李隆基迷恋杨贵妃误国。在译文2中汉皇被译为“The beauty-loving monarch”更为宽泛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样的模糊译法实际是舍“象”取“旨”,准确地传达了“汉皇”这一词所具有的深层含义,因此这种以模糊语言译确切语言的翻译方法在此处是可取的。 

3.以确切语言译模糊语言

    关于中英文在模糊性方面的差异时,毛荣贵曾经指出,“汉语在模糊中传递语义,朦胧中孕育意境,而英语则逻辑与分析携手,语义清朗,表述精确”。⑧比如,英语主语具有很强的句法功能,一般情况下不能省略,但在汉语重主题,轻主语,经常会出现主语模糊不清,或故意省略的情况,在古诗词中尤其常见,在翻译时往往需要将这种模糊的主语明晰化。

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

译文1:My boat is moored near an isle in mist gray,

I’m grieved anew to see the parting day.(许渊冲译)

译文2:While my little boat moves on its mooring of mist,

And daylight wanes, old memories begin… (Bynner译)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原诗中并没有确切的主语,视觉模糊,虽然出现了一个“客”字,但其身份并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的视角使诗中的情景普及化,将个人的体验变成普遍经验,任由读者去体会、想象和玩味,这也是中国古诗的魅力所在。然而,由于中英文语言结构上的差异,以上译文都将原诗中模糊的视角具体化,用确切的第一人称翻译原诗模糊的主语,符合英文主语明确,结构清晰的特点。

四、结语

    模糊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它存在于任何一种语言之中。在古诗词曲中,模糊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美学效果而常被使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模糊就是不穷自己所欲言,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思想空间任其驰骋想象、品味享受,这也造就了汉语诗词意境深远、令人追寻不止的模糊美。然而,怎样翻译好原诗中的模糊语言,让其他民族也能领略中国古诗词曲的模糊之美,是一个十分微妙的问题,也是译界面临的难题,有待更多专家学者发幽掘微,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① 王秉钦. 翻译:模糊的艺术[J]. 上海翻译,2009(4).

② 谭载喜.翻译·模糊法则·信息熵[J].中国翻译,2010(4).

③ 伍铁平. 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④ 魏晓红.接受美学视野下文学作品的模糊性及其翻译[J]. 上海翻译,2009(2).

⑤ 李源.“模糊”——人类语言的自然属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2(4).

⑥ 赵彦春.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的模糊对等[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

⑦ 杨立生 曾健敏.论诗歌汉英翻译中的意境趋同[J]. 名作欣赏,2010(7).

⑧ 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