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区域差异问题研究——经济论文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河南省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增长速度加快,2003-2012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9%,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238.46亿元增长至9157.57亿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占GDP 的比重由2006年的30.1%上升到2012年的31.0%,年均增长12.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贡献率来看,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较为稳定,基本介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1992-2008年其平均贡献率为27.95%,2012年达到29.1%,河南省经济步入了快速增长期,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二推动力。
一、河南省不同区域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评价
河南省因各地资源禀赋、经济与社会环境的不同,第三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客观存在,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类似和区域分工的要求, 考虑河南省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特征以及地理上的连片、生产力布局等因素,《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将全省划分为中原城市群、豫西豫西南、豫北、黄淮四个经济区。其中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包括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共9个省辖(管)市,豫西豫西南经济区由三门峡和南阳2市组成,黄淮经济区包括商丘、信阳、周口和驻马店4市,豫北经济区包括安阳、鹤壁、濮阳3市。
(一)产业发展规模
区域年份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中原城市群 |
2789.24 |
3265.49 |
3594.75 |
4103.71 |
4864.98 |
5602.46 |
豫北经济区 |
384.83 |
449.43 |
509.68 |
578.01 |
714.16 |
789.21 |
豫西豫西南经济区 |
493.8 |
597.44 |
653.09 |
740.34 |
859.8 |
966.45 |
黄淮经济区 |
873.47 |
1054.86 |
1122.56 |
1281.63 |
1510.94 |
1709.37 |
表1 河南省四大经济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
由表1可以看出,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2007年到2012年间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从2789.24亿元增加到5602.46亿元,增长了近一倍,其生产总值超过了其他三大经济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另一方面,豫北经济区第三产业发展的速度相对其他三大经济区明显落后, 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非常低。
(二)产业发展效率
表2 河南省四大经济区人口及第三产业人均生产总值
年份 |
中原城市群 |
豫北经济区 |
豫西豫西南经济区 |
黄淮经济区 | ||||
人口总数 (万人) |
第三产业人均生产总值(元) |
人口总数 (万人) |
第三产业人均生产总值(元) |
人口总数 (万人) |
第三产业人均生产总值(元) |
人口总数 (万人)) |
第三产业人均生产值 (元) | |
2007 |
3972 |
7022 |
1045 |
3683 |
1308 |
3775 |
3548 |
2462 |
2008 |
3991 |
8182 |
1051 |
4276 |
1314 |
4547 |
3566 |
2958 |
2009 |
4009 |
8967 |
1056 |
4827 |
1320 |
4948 |
3583 |
3133 |
2010 |
4159 |
9867 |
1034 |
5590 |
1251 |
5918 |
2962 |
4327 |
2011 |
4235 |
11488 |
1114 |
6411 |
1390 |
6186 |
3749 |
4030 |
2012 |
4262 |
13145 |
1120 |
7047 |
1392 |
6943 |
3768 |
4537 |
数据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
通过对我省四大经济区人口规模分析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人口总数和黄淮经济区相差不大,豫北和豫西豫西南经济区人口总量相当,但是从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来看,中原城市群基本上是黄淮经济区的3倍。相对黄淮经济区,豫北和豫西豫西南经济区第三产业发展趋于平稳,两者相差不大。由此可以看出黄淮经济区虽然是人口密集地区,但其第三产业发展的速度要明显滞后于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第三产业亟待提升,如果措施得力,黄淮经济区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第三产业的有效提升将会为这一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产业发展速度
表3 四大经济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 (单位:万人)
区域年份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中原城市群 |
620.25 |
659.31 |
690.63 |
739.92 |
777 |
819.42 |
豫北经济区 |
152.3 |
137.38 |
139.62 |
158.88 |
186.97 |
170.71 |
豫西豫西南经济区 |
172.76 |
182.94 |
184.69 |
203.91 |
206.34 |
215.51 |
黄淮经济区 |
519.42 |
536.79 |
559.23 |
550.39 |
577.14 |
603.93 |
数据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
对比我省四大经济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横向看各地区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的容量都在不断加大,说明近几年我省第三产业得到了很大发展。2012年,中原城市群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819.42万人,豫北经济区为170.71万人,豫西豫西南经济区为215.51万人,黄淮经济区为603.93万人。各地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之间存大很大的差距。但通过比较发展,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近四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中原城市群的6.31%,豫北经济区的5.69%,豫西豫西南经济区的4.86%,黄淮经济区的2.78%,虽然中原城市群人口总量和黄淮经济区相差不大,但是第三产业吸纳人员规模和比例却远远高于黄淮经济区。同时,河南省劳动力素质水平则以中原城市群为中心向周围递减。在技术方面,河南省技术水平同样以中原城市群为中心向周围递减,对于第三产业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的问题,需通过采取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二、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形成河南省不同地区第三产业发展不均衡的根本原因是各个区域所具备的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动力的差异性。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Fuchs (1980)研究结论得出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和人均GDP 之间存在着显著并且稳定的正相关关系,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随着人均GDP 的增加逐渐提高。我国的李江帆(2004)也曾对92个国家的第三产业进行了两者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第三产业在 GDP 中的比重与人均 GDP 之间存在着严格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对河南省各区域的第三产业进行对比分析后,也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的比重也将随之上升的这一规律。
通过对2012年河南省四大经济区的的经济数据进行了分析,河南省四大经济区域中,中原城市群人均GDP是41356元,豫北经济区人均GDP是30208元,豫西豫西南经济区人均GDP是28013元,黄淮经济区人均GDP是19487元。四个经济区域中,人均GDP最高的中原城市群比人均GDP最低的黄淮经济区高二倍多,两者差距较大。同期中原城市群、豫北经济区、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和黄淮经济区的第三产业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13145元、7047元、6943元和4537元,明显体现出河南省人均GDP 高的区域,其第三产业也较为发达,由于人均 GDP 综合反映了四大经济区域的生产总量、人口、收入水平、社会生产率等方面的总体情况,所以人均 GDP 是衡量四大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而经济发展水平对四大经济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资源禀赋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区域的资源禀赋是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在一定的区域,特定的行业,资源禀赋条件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首先,自然资源的丰富,可促使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提高。比如河南省新乡、焦作、洛阳、南阳、平顶山等市的自然旅游资源丰富,这些地区就可以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一系列的相关的第三产业。而拥有钼矿、铝土矿等大型能源基地的平顶山、焦作等城市,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该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更上一层楼。相反,黄淮地区除了商丘、信阳以外,矿藏资源总体匮乏,这是造成这些区域经济不发达、第三产业落后的原因之一。此外,以河南省的旅游资料为例,从旅游资源单体总数来看,洛阳、平顶山、焦作、新乡、南阳、郑州、驻马店分别排在河南旅游资源的前七位,这七个市全部地处京广铁路沿线及其以西地区,说明河南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单体在数量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分布较为密集,那么这些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就有所依托。其次,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其人口密度较高,而人口密度和劳动力的质量也是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利因素。比如河南省豫北经济区,由于其油气、煤碳资源比较丰富,其人口密度达到801人/平方公里,与黄淮经济区661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相比明显人口密集,所以就会导致两个区域的第三产业发展存在差异。
(三)产业结构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近几年来,河南省各个经济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第三产业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第二产业的发展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如果第二产业发展程度较高,就意味着人口相对集中,在相应的区域内人口密度就会上升,而随之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收入也会相应增加,这就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营造了上升空间。因为工业化程度越高,意味着存在社会分工越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生产性服务就有滋生的土壤。另外,第二、第三产业间的产业融合也导致第二产业的服务化的趋势明显,从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城市化水平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或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与聚集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及城市经济社会化、现代化与集约化。这里所指的农村人口指存在于农村之中的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农耕技术及机械化操作的提高,传统的农业已容纳不了这么多的剩余劳动力,那么这些剩余劳动力就只有向城市转移,形成新的小城镇或进入到原有的中向非农领域二三产业转移。
城市里的第二、第三产业是吸纳这些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后进行分流,一部分流入第二产业,另一部分则流进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由于其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流通领域,为生产与生活服务的领域,为提高科学文化和居民素质的服务领域及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领域等,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且由于第三产业的进入门槛及和进入成本低,其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城市化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而第三产业支撑城市化的后续发展。2012年,河南省城市化率最高的郑州市已经为66.3%,比城市化较低的周口市、商丘市分别高32.9、33.8个百分点。而城市化率较高的市几乎全部位于中原城市群,城市化率较低的市都集中在黄淮经济区,可以看出,河南省四个区域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与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三、河南省第三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1年1月“中原经济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成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可以说,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就此面临难得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当前,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要求推动区域经济增长重要着力点的河南省第三产业务必实现整体快速发展。通过以上诸多影响因素分析,为了促进河南省四大经济区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间协调发展格局,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区域间管理与协作,达成第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河南省民生水平总体上普遍偏低,内需不足,这就要求政府能用“三化”协调的理念,综合运用好各项政策,充分挖掘各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潜力,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需求。并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互利互惠、合作发展”的方针,大力推进以郑汴都市区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豫北、豫西豫西南和黄淮四个经济区在金融、商贸、旅游、科教文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法律服务、劳动就业等方面的协作。发挥四大经济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服务业上规模、上水平,促进其它地区的第三产业能依托自身优势加快发展,形成特色,这将有利于河南省第三产业有目标、有重点、有步骤地全面协调发展。
(二)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行业
主流区域经济学的出发点认为,要素的区域性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优势的资源才能支撑起优势的产业,这就要求河南省应以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为基础,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中原城市群经济区人均GDP远高于其它地区,密集的要素集聚和雄厚的基础使得该经济区最近几年来成为全省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中原城市群地区应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 豫北经济区基础比较雄厚,工业化水平高,应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服务业。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在发展第三产业中应首先巩固原有较好工农业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条件,重点放在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活服务业上。为了缩小与第三产业发达地区的差距,黄淮经济区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商贸流通、现代物流、农业服务等基础行业,着力提升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酒店、餐饮、旅游等传统服务业。同时还要能积极发展其他各类服务业,如 “涉农”的第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选择科学的城镇化道路,促进河南省第三产业区域间良性发展
2012年,河南省全省的城市化水平为42.4%,比2002年提高16.6个百分点。城镇就业人员1383万人,比2002年增加552万人。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就业岗位的快速增加,带动了乡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因此,河南省只有走大、中、小城市并举之路,在发展小城镇的同时,也鼓励大城市的发展,发挥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直接形成现代的城镇体系,引导各类经济活动主体按照成本效益最优化原则分别落户于不同层级城市,同时满足各经济主体对居住空间的不同偏好。首先要做大做强郑州、洛阳两核,进一步提高郑州的首位度,同时要加快其他中心城市发展,增强聚集要素和辐射带动地区发展作用,使之成为各地区空间组织的核心。其次,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河南省应以县城和试点镇为突破点,壮大一批中小城市和城镇,需要指出的是,中心城镇建设要以省辖市为规划主体进行科学布局。选择科学的城镇化道路,城乡统筹、构建合理城镇体系,快速推进周口、商丘等城市化率偏低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以改善河南省第三产业区域差异的问题。
(四)发挥欠发达地区潜力,实现河南省第三产业区域内协同发展
加强河南省各地区的联系与合作,促进地区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基础设施对接,畅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地区的共同发展。按照第三产业布局集聚性与网络化相结合的要求,依托各地区禀赋优势和产业基础,推动中原城市群、豫北、豫西豫西南、黄淮服务业梯度发展。积极构建一批第三产业对外辐射功能中心,全力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带,着力培育第三产业新的增长极。总体上形成以中原城市群为中心,豫北经济区为重点优化区域,豫西豫西南地区为重要辐射区,黄淮地区为重要拓展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特色彰显的空间发展格局。
(五)提高对欠发达地区人才的重视,整合区域创新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越来越大。而人力资源又不仅包括劳动力的数量,也包括劳动力的质量。近年来,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失严重,而像中原城市群这些地方却是人才流入的目的地。那些第三产业欠发达地区,进城务工的人越来越多,许多地方剩余劳力转移还处于自发和无序的状态。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应以职业型、技能型教育为主,要培养能创新的“人才”,还要善于输出合格的“人力资源”,还要善于吸纳优秀的“人力资本”。教育创新的途径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外开放,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地方教育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对内挖潜,大力推进教育手段信息化,地方高校必须坚持服务当地为宗旨,以区域市场为导向,以既有科研优势为后盾,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得大技术问题和共性技术问题,走出校园在服务中求支持,在合作中出成果,在贡献中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汇聚各种办学资源。此外,可以建立和发展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如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进行中介咨询,让本地人力资源掌握用工信息等。这些都是解决目前四大经济区域进城务工人员诸多问题,使其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赵淑玲.河南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的对策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08)
[2]何薇.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区域差异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7
[3]董志尚.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0)
[4]耿明斋.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特点及调整开发秩序的战略思路[J].企业活力,2005(12)
[5]王泉泉.河南省服务业发展现状与重点行业选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10)
[6]邹坦永.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阶段与数量分析[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06)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