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不同文化境遇下个人的自我形成及认同的哲学思考——哲学论文

作者:李凤,樊亚来源:《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日期:2014-10-18人气:1749

    本文所言的资本主义文化,其范围主要限定为欧美的资本主义国家,尤指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英语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而社会主义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就本文的讨论语境而言,不求对两个文化进行深入的“本质”的探寻,而在于以两类不同制度下的意识形态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做具体的、点状的体验与感受。并就不同的文化境遇对个人的形成及认同的矛盾、途径、资源及其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作广泛的批判性反思。故此处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是作为本文论域背景性的文化。而本文则是对生存于两种不同文化境遇下的个人、对个人的自我形成及与他者互动中寻求认同的过程和个人生存的环境所做的哲学反思。

一、资本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下的个人

    不同文化都有由自己的文化形成的框架,这个框架源于其传统与现实的交融,文化自身的特点与外来的文化进行复合,造就了一个无法逃避的框架。我们在这个框架里寻求个人的意义,在不同的文化境遇下,对个人意义的追寻有不同的影响力,不同的文化无疑会造就完全不同的个人。因此要对这两个不同的文化(此处主要指从社会、意识形态为区分标准的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做完整的分析,比较艰难,故此处仅以个例来进行感受。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通过这次奥运会,提升了中国国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良好的形象,成为奥运历史上首个登上金牌榜首的亚洲国家。为了取得好成绩,中国在运动员的训练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国家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计划,从几岁的小孩中选取认为有运动天赋的孩子进行锻炼,目标就只有有一个:胜利、冠军。很多孩子5、6岁就离开家,在由国家出资的体育学校进行培养,只为一个很渺茫的未来,入选国家队,成为奥运冠军。毫无疑问,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冠军。体育明星的成长之路,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期待,这样的期待与整个民族的形象结合在一起。因而个人的成长带上了社会需要的烙印。在电视前我们常常看见中国运动员成绩不理想时在电视上对全国人民道歉(是人民的罪人)。我们在有感于个人与社会、与整个民族的文化紧密联系的同时,也应该反思——个人在社会里该以怎样的方式来面对整个文化?个人的自我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王治郅从美国回来了,此前其个人选择受到了很多的批评。在另外的文化里我们看到的是对个人选择的尊重,其个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是自己的选择,也尊重这样的选择。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一个国家和民族如何对待个人,是尊重个人,还是不尊重个人,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前景和希望。我们期待有更好的生存环境的出现。

二、两种文化下个人的自我形成及认同

1、自我形成及认同的框架

    没有框架就陷入精神无意义的生活,询问因而永远是询问的意义。任何一个社会中的个人都是形成于该文化自己的意义框架里,在这个意义框架里,它规范着个人的行为和举止,并依据文化的相应精神发展出一套相应的身体-心理控制技术。人就在这样的意义框架里寻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形成自我的心理基础,并寻求自我的认同。在这一自我的形成过程中,我们是处在一个“对话网络”中。在与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的对话中,逐渐形成自我。一种方式是在与那些对获得自我定义有本质作用的谈话伙伴关系中;另一种是在与那些对我持续领会自我理解的语言目前具有关键作用的人的关系中——当然这些类别也有重叠。自我存在于我所称的对话网络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们必须被称谓,这是进入谈话,发展人的认同的前提条件。一个人的姓名并不是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部分人所说的仅仅是“符号”而已。称谓里包含着诸多的社会关系、权利、政治意识形态等,而这些是人们获得对一个人的认识的基础。每个文化在称谓和诸如此类的我们认为也许极为平常的事件中,包含的却是这个文化和民族更为深层次的东西,是这个民族、文化中的个人的自我形成和自我认同的意义之源。个人生活在这个无法逃避的框架中,但是框架却有相当的差异。正如法国学者西蒙·波伏娃所说的:女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造就的。先天的生理区别是导致性别差异的基础,但是后天的社会文化的影响才是导致一个人的自我形成和认同更为基本的原因。如一个年轻人是独立于他的家庭还是要紧紧地与他的家庭联系在一起,是与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关系的。如美国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立于他们的长辈的,这不单单是其自身的特点,而这本身就是长辈们所期望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下,一个年轻人是很难独立于他的家庭的,因为与家庭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整个社会的要求。如果一个孩子长大后独立于家庭或离开自己的家庭(本处尤指情感上的)那将会受到家庭和整个社会的指责,被称之为:“翅膀硬了,不理爹娘了”。因而要独立于家庭,在我们的社会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而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仅存在于家庭中,也扩展到了整个社会。

2、日常生活的肯定

    我们是靠表达而发现生活意义的。而现代人已敏锐地了解到我们的意义是多么依赖于我们自己的表达力。世界是一个有意义的世界,而世界的意义是由符号来表达的。在很多原始部落,要成为一个成人参加各种社交的活动,他必须经历一定的仪式。通过这个仪式中的一些符号化的表达,他获得了“成人”的资格,受到人们的肯定。

    “生活的本质是对话;思想的本质是对话;艺术的本质是对话;语言的本质是对话”。巴赫金强调语言的社会性,强调语言在交往活动中的内在社会性,认为语言属于社会活动,话语是双方的行为,它取决于两方面:一是谁说的,二是对谁说的。对话精神是真正的多元的精神,是真正民主的精神。就文化的传统而言,在中国大陆,是缺少对话精神的,我们常听到的说法是:子曰、毛主席教导我们、我们领导说了、我爸我妈说了。这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人际关系很多时候是一种依附的关系,我们离民主的步伐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不同文化对自我形成及认同实践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提供给人一个不同的自我形成及认同的文化框架,形成某一个文化下具有不同自我的个人,这样的个人具有极大的差异。这样的差异给个人生活实践带来的影响也是不相同的。

1、 自我形成及认同的资源

    不同文化里对自我形成的影响资源是不尽相同的。就中国而言,中国是孔孟之道影响颇大的国家,孔孟的学说确有其精彩之处,但其伦理说教在带来秩序的同时,也形成了官本位的文化。极端点儿说,中国文化是一个崇上的文化、一个尊崇权威的文化、一个缺少反思的文化。

    以下对存在于当下中国的现象做点状感受,期望能引起一些反思。

    大学之道,何为学者?学者何为?“大学是社会的良心”这句话凸显了大学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只是这种情况在当今中国的大学里似乎很难出现。在当今中国的大学里,有奶便是娘的心态在学界比比皆是。配合市场经济,关注学科的经济效益成了一个学科能否生存下去的绝对标准。论文的数量,是否有科研课题成为一个教师在大学里能否生存的前提,这是令人感到悲哀的现状。孤独的思考者,真正热爱并追寻学问的人在考评制度下越来越少。今天的大学,鲜有真正关心学问的学者,即使关心,也不过是将其作为升官发财,追名逐利的跳板,所谓师道尊严、所谓求真、求善、求美成了教师言不由衷的说教。大学的精神在逐渐沦丧,教师对学生个人人格形成的力量在逐渐的缺位。人民大学的余虹自杀了,一个人的百年是追求安身立命识时务的俊杰还是孤独的反思?大学在大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的究竟是什么?其对未来社会带来的客观影响又是什么?教师形象、学者的形象、医生形象在民众的心目中或许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冲突如此之多。

2、对资本主义文化下个人的反思

    人性并非都是善良的,故西方社会有契约的思想。中国的民众在被教导去抵制西方意识形态侵袭的时候,却对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如美国、日本等国)趋之若鹜,似乎只要带上外国味就高了一个档次,我们在极力展示自己的时候,对自己的自信却陷入了极度的低谷。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高扬人的精神,人性扩张带来了对自我解放的极大的力量。“人只能在文化里做人”。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个人自我形成和认同的实践,这样的实践又构成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个人的自我形成及认同只能在文化里形成。在科学技术,工具理性的时代精神里,人成了工具,人的价值在很多时候主要是看其存在能带来多大的利益。因此,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害怕生病、害怕失去工作、害怕老去。一旦老去,一旦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照顾自己,那是很悲惨的。在资本主义文化下,尤其是在美国社会,黑人对生存权利的争取,女权运动的兴起,都在向我们展示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努力。

    不同的文化境遇下的个人,其自我的形成受到文化的引导,自我的认同源于与对话网络中他者的互动。通过互动,在对话网络中寻求社会的支持体系,而这进一步地与个人的自我形成与认同更紧地结合在一起。

四、结语

    对文化的思考应该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我们需要对自己生存的文化做经常的哲学思考,对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自己内在的张力有基本的理解,能理解传统与现代给个人造成的影响,这一客观的效果在个人的生活中成为一个无法逃避的框架,它规范着我们的意义世界。批判与反思是进行哲学思考时的一个必要的视角,可以通过对自己文化与他者文化的比照,看见文化的盲点,为更好地理解自身做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高放等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冯俊等著.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 陈正民著.巴赫金文化诗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4][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著,韩震等译.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9.

[5]杨善民,韩锋著.文化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10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