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作者:郭改玲来源:《青年与社会》日期:2014-10-29人气:918

    以微博为主要代表媒介的“微时代”开辟了信息传播的新时代、开启了个人互联网的沟通新模式。“微时代”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术语,而是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1](P.28)“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舆论环境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严峻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探索“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规律,在继续运用那些在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的同时,积极开拓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并注重实现不同方法之间的协调和整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的有效性,从而有效应对“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困局。

一、灌输教育与对话教育的统一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师和学生主客体关系基础上形成了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说你服的“独白式”“灌输式”“专断式”的教学方式。“微时代”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微博微信不仅让微民们在第一时间得到多视角的信息,而且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等和民主,每个人都可以发声,每个人都是新闻发言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自我中心”、“权威主义”在“微时代”下必须转换视角,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主体间关系,以交往对话教育方式代替过去的行政命令式、无条件服从式的单向灌输教育。

1.灌输的必要性及创新运用

    灌输教育又称理论教育,“是由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受教育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2](P.178)其特点就是通过科学理论的真理魅力使人心悦诚服接受。人的思想不是自发产生的,正如列宁曾经指出的:“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3](P.317)科学的理论思想不占领人的头脑,必然会被其他思想所占领,所以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灌输是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灌输虽然必要,但在实践中往往被教育工作者错误理解和运用,简单化为居高临下的说教和单向灌输,灌输被带上了贬义的色彩。其实灌输为中性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强“输”硬“灌”。列宁的“灌输”思想的本义并不是将其作为一种方法来解决具体问题的,而是强调用科学理论来武装工人阶级。所以灌输不等于灌输方法,灌输思想内在的包含引导和启发,可以通过使用多种方法和多种载体,包括创设适合受教育者接受学习的各种环境等,来达到将科学理论和思想入脑入心的目的。所以我们在坚持灌输思想的同时坚决反对将其简单化、方法论化,坚决反对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说你服的“独白式”“单向灌输式”“专断式”的教学方法。单向灌输教育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别放在教学的主客体位置上,教育者被认为是真理的化身,是拥有权力话语的教学主体,而受教育者被认为是默默无语的被动接受改造的教学客体,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纯粹的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单向灌输一方面使得受教育者失去了同教育者平等交流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使得整个教育过程成为教育者向受教育者进行知识传输的过程,从而本应充满精神交流、人性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唯理性色彩的知识灌输教育。

    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一项原则,我们今天强调“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坚持“三个自信”等,都说明理论灌输思想至今都没有过时。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结合时代特点,拓展灌输教育的新载体,积极研究微博、微信等“微载体”的特点和作用,从而有针对性的通过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媒体进行灌输教育;同时注重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灌输教育的话语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微语言”表述出来,从而使原本高度抽象化、政治化的理论教义经过“微语言”的包装和转化鲜活起来,也更契合了“微时代”下人们的接受心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对话教育

    单向灌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人的异化。受胡塞尔“主体间性”认识论的影响,现代教育范式否定了过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主客体关系,代之以“主体间性”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对话教育就是“主体双方在平等、开放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和交流的过程,是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相互理解和精神沟通,从而实现一定教育目标的过程。”[4](P.137)对话教育首先摒弃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教育双方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式的、主体间性的“交互主体”。其次,对话教育摒弃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单向灌输,实现了教育双方之间的双向互动。最后,对话教育摒弃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独白”和受教育者的默默无语,实现了教育双方的信息、思想、情感的双向交流对话。交往对话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思想品德的培养过程,而人的思想品格的形成只有在人与人的互动交往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也只有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率之以实、导之以行”的交往和对话,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交往对话教育也是“微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必然要求。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对象大多都是“90后”的青少年群体,是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具有市场经济赋予的民主平等竞争精神,加之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广泛普及和运用,青少年获取信息及发声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的“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仅打不动青少年的心灵,反而会引起其反感,得不偿失。交往对话教育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置于平等的主体地位,在民主自由的环境中,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不仅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满足了当代青少年思想情感上的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灌输教育和对话教育的有机统一。灌输教育为对话教育构建了环境和依托,而对话教育则是对灌输教育形式上的丰富和补充。没有灌输教育做基础,对话教育就会变成毫无目的的漫谈和闲聊,而没有对话教育,灌输教育也会失去活力和效力。所以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灌输中有对话,对话中有针对性的灌输,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入耳入脑的目的。

二、说理教育与心理疏导的有机结合

1、说理教育法的内涵及创新运用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受教育者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受教育者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育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说理教育法的主体是平等的主体关系,不同于专制、强迫性教育。二是说理教育法尊重民主原则,注重双向的交流与互动,在民主和谐气氛中处理思想问题。三是说理教育强调以理服人,注重真理的逻辑力量,而不同于简单的是非说教。

    说理教育法产生和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在一个相对封闭、人们思想较为单纯且党的威信较高的环境中被证明是解决人们思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思想的多元化已成趋势,而“微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不同声音在微博平台上畅说欲言,而“微媒体”裂变式的传播速度又会将不同声音迅速在微民中传播。思想的多元化,舆论的自由化等都为说理教育法提出了严峻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及遵循当前人们的思想特征,创新说理教育法的运用。说理教育法重在说“理”,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P.9)那么,理论怎样才算“彻底”呢?“一是靠严谨科学的逻辑力量折服人,满足人们内在的理论需求;二是靠直面实践的人文关怀品格启发人,满足人们变革实践的社会需求;三是靠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传播方式吸引人,满足人们内在的审美需求。”[6](P.11)这就决定了说理教育法首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吃透理论,运用理论严谨的逻辑力量和魅力来折服受教育者。其次说理教育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摆事实、讲道理时,注重人文关怀,倾注情感因素。说理教育不仅仅是讲道理,更需要心灵的沟通和感情的融合,缺乏感情这个基础,理论再严密,也无法说服他人。最后说理教育法虽然强调以理服人,但理论的表达方式可以多样化,借助人们喜欢的各种文艺形式比如电影、歌曲、微博等形式,更能表现出理论的魅力和张力。

2.心理疏导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7](P.34)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遵循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对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疏通引导,既广开言路,让其充分表达,又善于引导,从而帮助人们清除心理障碍,提高思想认识,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活动。”[8](P.181)心理疏导法是由“疏”和“导”两个环节组成,“疏”即疏通,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创设宽松的环境,运用各种方法促使受教育者说出或释放出内心深处的隐情,理顺心结存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育者因势利导,即引导受教育者提高思想认识,采取正确的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矛盾。心理疏导法是在由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由此导致人们思想压力日益剧增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体现。心理疏导法较之说理教育法,注重从受教育者自身的思想、心理实际出发,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上,因势利导、水到渠成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浓浓的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容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如果说说理教育法强调从外部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的阐述和讲解,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而心理疏导法则是从受教育者内心出发,了解受教育者内心困惑和需求,引导其健康成长、促进其全面发展,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价值,并将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趋势。说理教育法和心理疏导法,虽然两者使用的路径不同,但其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目的是相同的,心理疏导法是对说理教育法的丰富和发展,但心理疏导也离不开说理教育,尤其是在“引导”这个环节中,教育者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将受教育者引向正确的方向和轨道。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互补

1、显性教育及优劣

    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外显的方式向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思想政治显性教育的形式主要有思政课课堂教学、政治报告会、形势政策讲座、体现明显阶级性的电影电视等文艺形式等。显性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目的明确化。显性教育通常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达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引导受教育者对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产生认同。显性教育这种教育过程有计划、有组织,教育内容完整化、系统化,教育目的明确化的特征,有助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控制。第二,教育形式公开化。显性教育毫不隐藏自己的教育意图,相反它会利用各种手段、各种载体公开宣传统治阶级的理想价值,具有宣传力度强、声势浩大的优势。第三,教育的时效性高。显性教育一般是在一定时期内集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上、政治上、道德上的教育,让受教育者很快能够领会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和意图,实效性高。显性教育这种目的性、公开性和时效性高的优势特征,成为统治阶级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对涉世未深、思维不成熟、思想理论零散化的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主渠道。但显性教育又具有强制性、枯燥性及效果的不稳定性的缺点,尤其是“微时代”条件下,海量信息及裂变式的传播方式等大大削弱了显性教育的实效性,这就需要在显性教育的同时,注意研究和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

2.隐性教育

    所谓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开发和运用隐性教育资源,采用比较隐蔽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在预先创设的情境中通过自身体验获得思想、政治、道德观念,促进受教育者内化为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9](P.91)隐性教育的优势在于,其一,淡化了教育者的角色身份,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受教育者在一定的情景环境中无意识的感悟接受教育。其二,淡化了教育内容的阶级性,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渗透性。其三,教育形式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丰富性。隐性教育是“微时代”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微时代下,以微博微信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突破了过去传统媒体一个中心、单向辐射的传播机制,实现了多点到多点的网状全立体传播,由权力精英和知识精英控制的传统媒体不再是唯一的发声源,微时代下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受众和发布者。在人人即“微民”的今天,单靠传统的在有限空间及有限时间内实施具有明显阶级性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难以达到意想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方法主要包括静态的情景教育法和动态的实践体验法。静态的情景教育法就是通过对一定情景的设计规划,使其具有一定的思想文化深度,人们久在其中,耳濡目染,不知不觉树立积极进步的思想观念。比如对校园物质环境的规划建设、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等。除此之外,教育者自身的修养及对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和鼓励,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受教育的思想道德品质。动态实践体验法包括教育者设计具有一定教育目的,让受教育者亲历过程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亲历活动过程中有反思、感悟、建构的思想重塑效果。动态实践体验法还包括指导教育者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观红色旅游景点、警示教育、社会调查研究等。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补充。显性教育的计划性、系统性、目标明确性弥补了隐性教育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之不足,而隐性教育的渗透性、愉悦性弥补了显性教育阶级性明显、直白说教之不足。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实现两者的有机整合,在显性教育过程中注意隐性渗透,而在隐形教育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显性说教。

    “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单一到多元,从注重社会价值到注重人文价值,从理论到实际等,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在同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协调和整合不同教育方法,如在说理教育的同时,不仅要进行心里疏导,还要注意对话教育,在显性教育的同时,不仅要注意隐形渗透,还要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心理疏导等。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是单个方法的孤立运用,不同方法之间的整合和融通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未来发展的趋势。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