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化测度与构建研究
一、引言
集群化发展作为当今产业组织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提升竞争力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诸多的国家及地区政府越来越重视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期望能够通过集群提高区域内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强企业间的竞合,促进当地经济水平的发展。
从全球旅游的发展趋势来看,没有集群就没有规模,没有资源整合,也就没有竞争力,旅游业的竞争正从“小企业、单项产品”向“大集群、综合能力”转变[1]。旅游产业集群指的是依托一定的优势旅游资源或者区位优势,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及相关企业所形成的空间地域的集聚。旅游产业集群分为资源依赖型产业集群和客源市场带动型产业集群[2]。
国外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开始于1999年,其研究集中于对南非、美国蒙大拿州、新西兰、美国弗拉格斯塔夫市、马里兰州等地区旅游产业的集群发展现象所做的实证分析,并进行了归纳总结,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3-6]国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虽然时间短,但对其内涵、特征、产业发展模式等都进行理论的阐释与探索。[7-9]在实证研究方面则集中在对特种旅游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竞争力、旅游产业集群创新等方面。[10-13]
在现有的关于河南省旅游产业的研究中,则着重于对发展战略、产品战略、产业化、中心地的研究,[14-17]也有关于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构建及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探讨,[18-19] 但对于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的定量测评研究目前尚属空白。河南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转变,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上必须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集聚效应。河南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一批旅游产业集聚区的重点任务,因此,对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定量剖析显得尤为重要。
二、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的衡量
旅游产业集群的识别是利用产业集群思路研究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旅游产业是否形成集群来自于两方面的判断:一是特定产业内具有大量的企业及其辅助性产业组织在空间地理上的集聚;二是这些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即要求形成“空间集聚”和“产业关联”。
(一)旅游产业集群的构成
旅游产业关联度高,其正常运行依托于众多产业与部门的支持。旅游产业运转的核心是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依据距离满足旅游者需求的远近,这些相关企业构成了广义上的旅游产业集群,分为旅游产业核心层、核心辅助层、扩展层和扩展外层。
1.旅游产业集群核心层。旅游产业核心层是旅游产业集群的基础,主要为了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需求。其中旅行社发挥龙头作用,其绩效状况决定着旅游产业的整体绩效。该核心层的产业类型包括:旅行社、旅游饭店、餐饮业、旅游交通、娱乐以及旅游购物等。这类企业以旅游吸引物为核心,紧密围绕在其周围。
2.旅游产业集群核心辅助层。这是与旅游核心层紧密相连的、受旅游产业直接影响的行业集群。包括围绕在旅游吸引物周围的、既为游客提供服务又服务于当地居民的企业与设备设施的供应,主要是指位于旅游目的地的公共服务设施(如邮电通讯、给排水、医疗、商业等)以及为实现游客异地转移的公共交通系统(如航空、铁路、公路等)。
3.旅游产业集群扩展层。该扩展层是指为了保证旅游产业集群核心层和核心辅助层的正常运转而必须为这两个层次的人员提供各类产品与服务的产业,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以及电子、教育、医疗、卫生、矿业等等。
4.旅游产业集群的扩展外层。该扩展外层是为了保证第三层的运转而必须存在的产业,其受旅游吸引物的影响最弱。包括农林牧副渔服务业、矿产采选业、各类资源的运输、国家机关、设备制造等等。
由于核心辅助层、扩展层和扩展外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除了服务于旅游产业外,同时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在统计数字上较难统计与剥离,因此在国民经济统计方案中建立了专门的旅游卫星账户。为了对旅游产业集群进行定量分析,本文仅把狭义的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核心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剖析。
(二)河南省旅游产业集中度
1.旅游产业集中度计算方法
衡量产业要素集中度的定量指标比较多,如旅游资源空间集聚度、空间基尼系数、行业集中度、区位熵等。其中资源空间分布密度和最邻近点指数的结合使用大多用来测算区域内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状态,[20-21]该方法能较好地反映旅游资源的聚散分布,但不能说明旅游产业其他要素的分布状态,具有偏颇性。行业集中度测算方法较好地反映了行业内排名比较靠前的大型企业所控制的市场份额,但旅游企业之间无法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也就不存在具有绝对优势的企业,该方法不能准确反映旅游产业的集聚状况。区位熵的计算综合性较强,较好地结合了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的特征,是进行产业集聚研究较常用的综合指标。本文利用区位熵指数法对河南省旅游产业的集中度进行测算。
反映行业集中度的区位熵计算公式为:
…………………公式1
其中是该区域部门相对于较高层次的区位熵;为该区域部门的相应计算指标;为较高层次区域内部门的对应指标;为某产业内部门的数量。通过公式1的测算,可以得知该区域内旅游产业各部门相对于较高一级区域的集聚程度。如果,表明该区域内部门的集散程度与较高区域持平;如果小于1,说明该区域内门的集散程度弱于较高区域;如果大于1,说明该区域内门的集散程度强于较高区域。
2.河南省旅游区位熵指标体系
根据上文对旅游产业集聚构成的分析,结合旅游产业集聚产生的条件、产业要素集聚度和产业集聚产生的效果三个方面,构建出衡量旅游产业集中度的区位熵综合指标体系。(表1)
表1 旅游区位熵指标体系
序号 |
区位熵指标 |
计算指标 |
说明 |
1 |
A级景区(点)区位熵 |
游客游览消费支出 |
体现旅游产业集聚的基础条件 |
2 |
旅游要素企业区位熵(食住行购娱六要素) |
游客在相应版块消费水平 |
体现旅游企业的空间集聚度 |
3 |
旅游辅助要素机构区位熵 |
机构个数 |
体现相关机构的空间集聚度 |
4 |
旅游总收入区位熵 |
旅游收入 |
体现旅游集聚的效果 |
依据数据的可达性及不同测算指标对旅游产业集聚度的影响力,对表1进行指标细化,确定河南省旅游产业集中度测算指标体系的构成。(表2)
表2 河南省旅游区位熵指标体系
|
序号 |
旅游区位熵指标 |
计算指标 | |
旅游产业要素集中度 |
1 |
游览 |
来豫游客人均景区游览花费 | |
2 |
交通 |
来豫游客旅游交通人均花费 | ||
3 |
住宿区位熵 |
星级酒店床位数 | ||
4 |
餐饮区位熵 |
来豫游客人均餐饮消费 | ||
5 |
购物区位熵 |
来豫游客人均购物消费 | ||
6 |
娱乐区位熵 |
来豫游客人均娱乐消费 | ||
7 |
其他服务 |
来豫游客在其他服务方面的人均消费 | ||
集聚效应 |
1 |
入境旅游收入 |
入境旅游收入 |
由于我国对入境旅游的各相关要素统计工作进行的较好,鉴于统计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与连续性,本文以全国及河南省入境游客消费结构作为研究的数据基础。基于旅游者完整的旅游活动需要“食、住、行、游、购、娱”以及其他相关服务互补性发展方能实现,因此,构造区域旅游产业要素区位熵指数计算如下:
………………… 公式2
其中,为该区域旅游产业区位熵指数;和与公式1中意义相同,是指表2中旅游产业要素构成的区位熵指标,。根据2010年至2013年《中国旅游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旅游抽样调查资料》和《河南省统计年鉴》中关于河南省和全国旅游收入构成的资料,按照公式1和公式2,计算得出2009-2012年河南省旅游产业二级指标区位熵及旅游旅游产业区位熵表,如表3。
表3 河南省旅游区位熵计算结果
区位熵指标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交通 |
1.18 |
0.8 |
1.01 |
0.76 |
游览 |
1.38 |
1.35 |
1.28 |
1.11 |
住宿 |
1.05 |
0.89 |
0.98 |
0.61 |
餐饮 |
1.12 |
1.14 |
0.66 |
0.57 |
购物 |
0.65 |
1.21 |
1.07 |
1.32 |
娱乐 |
0.85 |
0.43 |
0.6 |
1.7 |
其他 |
0.91 |
1.35 |
1.1 |
1.73 |
旅游产业要素区位熵 |
1.02 |
1.02 |
0.95 |
1.11 |
旅游集聚效应区位熵 |
0.385 |
0.373 |
0.451 |
0.627 |
(三)河南省旅游产业关联度
旅游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较难界定,灰色关联度分析作为测评旅游产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的工具,可以清晰地了解旅游产业个部门因素对旅游收入的影响。
针对河南省入境旅游收入、相应年份入境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及其他服务各部分收入通过极差变换使其无量钢化,从而各指标间具有可比性,如表4。
表4 河南省入境旅游原始数据的极差变换
年份 |
参考数列 |
比较数列 | ||||||
入境旅游收入 |
交通 |
游览 |
住宿 |
餐饮 |
购物 |
娱乐 |
邮电通讯 | |
2009 |
0.0000 |
0.5118 |
0.1084 |
0.4991 |
0.6508 |
0.0000 |
0.1663 |
0.0000 |
2010 |
0.3505 |
0.0000 |
0.0000 |
0.5121 |
1.0000 |
0.7517 |
0.0000 |
0.4729 |
2011 |
0.6325 |
1.0000 |
1.0000 |
1.0000 |
0.0017 |
0.6887 |
0.1323 |
0.3378 |
2912 |
1.0000 |
0.8209 |
0.8282 |
0.0000 |
0.0000 |
1.0000 |
1.0000 |
1.0000 |
根据表4计算得出与其他各因子的绝对差值,从而得出两极最小差值和两极最大差值为:;。
那么河南省旅游产业关联系数
………………… 公式3
公式3中,为分辨系数,取值0.5。通过关联系数可知关联度计算公式为:
………………… 公式4
把相应数字代入公式3和公式4可计算得出河南省旅游产业内部各组成部分与旅游收入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数据,如表5。
表5 河南省入境旅游产业关联度
关联度 |
交通 |
游览 |
住宿 |
餐饮 |
购物 |
娱乐 |
邮电通讯 |
|
0.5987 |
0.6826 |
0.5415 |
0.4112 |
0.8635 |
0.7095 |
0.8812 |
有河南省入境旅游产业关联的分析可以基本上类推河南省旅游产业整体情况。在旅游产业要素部门中,对旅游收入增长影响力依次为:邮电通讯、购物、娱乐、游览、交通、住宿、餐饮。
三、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专业化程度较低
区位熵表明了行业的专业化程度。通过表3可知,在四年的计算结果中,旅游景区游览的区位熵均大于1,表明河南省的游览部分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这与河南省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是一致的。而旅游产业要素区位熵计算结果中,2009、2010、2012三年的数值均大于1,2011年的数值接近于1,说明在产业要素配置规模上河南省处于较优的水平。但在旅游产业效应的区位熵远远小于1,标志着河南省旅游产业在规模宏大的空壳之下,经济效益的发挥局限性非常大。规模的竞争优势是无效的,河南省旅游产业的集约化、高效发展仍有很远的路要走。
(二)河南省旅游产业链条发育不完善
传统的旅游六要素,如今已经发展为七要素“行、游、住、食、购、娱、信息”,它们与其他相关行业的协调发展影响着游客旅游体验的完整性、丰富性与评价质量。通过表5可以发现,河南省旅游产业核心层在对旅游收入的关联度上明显表现不足。在七要素中,游览处于规模优势较强的地位,但其他六要素与河南省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协调性较差,对河南省旅游产业整体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制约、限制的影响。河南省旅游产业各行业间的互动、关联度较差,未能很好地发挥应有的协同效应。
(三)资源依赖度过高,整合效应弱
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优先发展的十个旅游产业集聚区,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该集聚区的圈定仍秉持着“资源导向”的原则,走资源景区带动发展的道路。忽视了同类资源的整合与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旅游产业集聚区不应简单地拘泥于有限的空间范围,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迎接散客时代的到来,整合资源、统一规划、联合营销,营造共同发展的局面是应有的选择。
(四)地区间良性互动较少,未形成竞合意识
河南省各地市间旅游资源同质性较高,在资源导向的理念下,旅游产品开发的差异化发展处于被动的局面。从而形成地区间旅游产业布局同构严重,导致无序竞争而带来的内耗现象。旅游产业发展较有优势的洛阳、焦作、开封、郑州等地内发挥其应有的“领头羊”作用,反而给其周边地区带来了较大的“隐蔽效应”。在长期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地市之间的合作仅体现在共同的省外宣传活动上、旅游线路串联上,而缺乏了战略性、长期性的交流与合作,在人才开发、资源共享上尚未形成良好的竞合意识。
四、河南省构建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
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应该走“以点带面、形成立体、政府协调”的发展道路。
(一)点——培育核心企业 发挥先导作用
在传统的旅游活动体系中,以旅行社为龙头企业带动“以团队旅游”为主体形式的旅游行业整体发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旅游的大发展,必将促进散客旅游更快的发展,构建完善的旅游目的地“集散体系”方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目前,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规划尚未脱离地域限制,在行政区划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相邻区域粗放式联合。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各要素尚不完善,因此,集群的构建首先要把重点放在旅游产业链条各节点的培育上。打造一批各链点能够发挥较强增长极作用的核心企业,在其带领下逐渐形成集群化经营。
(二)面——拓展产业链 优化内部结构
河南省旅游产业链条较短,且各要素专业化程度每年变动较大,对优势旅游资源依赖度较高。旅游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必然要求对整个产业整合,在发挥洛阳、开封、焦作三地的优势旅游资源资源的同时,不可忽略郑州、信阳作为河南省交通枢纽南北衔接要道的“人口优势”,在现有旅游产业链的基础上,对各个节点进行旅游链条的拓展与延伸,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链”、“山地度假旅游产业链”、“会展旅游产业链”、“特色小镇旅游产业链”等。对产业链内的各类旅游企业要注重在数量、层次、质量结构上的协调发展,避免“瓶颈环节”的形成,促使旅游产业集群单元内部的良性发展。
(三)立体——构建集群网络 提高联动能力
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各集群单元之间的良性互动,在相互竞争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相互之间的合作,形成共赢局面。在未来的发展中,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应抛弃地域空间的限制,利用客源共享、技术共享、资本流动等不断增加旅游产业集群内部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同时加强与其他产业集群的合作,使其在更大的区域空间与产业空间内构件相互交织的集群网络,提升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
(四)整合优势资源 发挥政府职能
河南省旅游产业的集群发展,要求政府积极转变职称,由管理向服务与协调进行调整。整合立法、资金引进与品牌形象等各类优势资源,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治理各类软硬环境、创新文化氛围;制定有效的竞争规则与相应的约束监测制度;引导省内外旅游产业集群的创新与合作,注重资金的引入与良性投资,实现区内外高效合作,提高旅游产业集群的联动效率。
[参考文献]
[1]庄军.旅游产业集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
[2]张梦.以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力[J].财经科学,2005,6:186-190
[3] A Report to the Montana Governor’s Office of Economic opportunity on The Experience Enterprise and Tourism Cluster, Clusters of Creativity: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Montana [EB/OL].http://www.rtsine.org/Publications/MT%20tourism.Pdf.
[4] McRae-Williams, P.: Wine and tourism: Cluster Complementarit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Smith, KA. And Schott, C. (2004) eds Proceedings of the New Zealand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Conference 2004. Wellington, 8-10 December. pp.237-245.
[5] Rick Heffernon, Kathy Andereck, Tom Rex, Christine Vogt. Destination Flagstaff: How Important is the Flagstaff-Aiea Tourism Cluster? [EB/OL] http://www.asu.edu/copp/morrison/public/Flagstaff.Pdf.
[6] Tourism [EB/OL]. http://www..montgomeryworks.com/pdf/DLLRtourism120804.pdf
[7] 邓冰,俞曦,吴必虎.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53-57
[8] 尹贻梅,刘志高.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6):98-102
[9]李娜.旅游产业集群模式与发展研究——以陕西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07
[10]龙勤,文冰.建立云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簇群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06,(6):44-47
[11] 宁奉菊.关于旅游企业集群与区域旅游竞争优势的思考[J].2003中国地理年会发言提纲
[12] 王兆峰.湘鄂渝黔边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22-125.
[13] 旷健玲,王云祥.湘鄂渝黔边旅游产业集群管理创新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209-211.
[14]廖晓静.河南旅游形成支柱产业的产品战略[J].经济经纬,2002,(1):67-69.
[15]单成宗.河南省旅游业发展战略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25(3):130-133.
[16]姚天祥.河南省旅游产业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2):115-117.
[17]朱青晓,李永文.优化旅游中心地促进河南旅游业快速发展[J].河南科学,2005,23(1):153-156.
[18]郭艳辉.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2.4
[19]龚绍方.关于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3):66-71.
[20]林翠生,蒋长春.福建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6(1):90-94
[21]李肖慧.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J].旅游纵览,2013,6(下):55-56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