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最蓝的眼睛》的创作特色评述

作者:李芸来源:《芒种》日期:2015-01-01人气:5116

一、独特的结构布局

    《最蓝的眼睛》采用了多个视角的艺术表现形式,尤其是在结构布局方面,更是具有匠心独运的特征。这部小说突破了传统的小说结构特点,摒弃了“线性”的情节模式,汲取了当代小说的多元化艺术创作元素,构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块状”情节模式。

    这部小说由两大板块构成,即“序篇”与“四个季度”。在序篇部分,小说的作者从美国的小学读本中援引了一段文章,其主要描述的是一个美国白人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情景。这个家庭有着简单又漂亮的房子,父亲和颜悦色,平易近人,母亲温柔慈祥,疼爱家人,整个家庭给人一种浓浓的温馨、和谐、幸福感。小说作者在处理序篇的这段文字时别出心裁,通过三种完全不同的模式将内容展现给了读者,第一种是运用标准格式,使读者一清二楚;第二种则未采用任何的标点与符号,阅读起来有些困难;第三种不仅未使用任何标点和符号,而且字词之间也没有间隔,文章内容几乎成了字母表,浑然一片,令人不知东西。作者之所以采取这种写作方式,并非故意刁难读者,让读者进行猜字游戏,而是另有深意,模糊混乱的文字折射出了小说的本质用意。这种写作格式,不但在阅读方面给读者营造了一种悬念,而且能够引导读者更加主动的去思考。如果读者将序篇与小说主体结合起来思考,所有的迷惑则会自然解开。与小说的序篇形成强烈对比的则是主体部分,其主要描写的是一个黑人家庭的生活情况,尤其是在这个家庭中生活着的佩科拉,她对“最蓝的眼睛”的执着追求最终将其引向了毁灭的边缘。统观序篇与主体部分,可以明显的体会出两个家庭的巨大差别,无论是物质条件还是家庭的生活氛围等等都有着明显的不同。白种人的家庭,物质生活条件充裕,亲人之间关系融洽,家庭氛围温暖和谐,然而黑种人的家庭,不仅物质生活拮据,而且家人关系紧张,家庭生活支离破碎。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生活,让读者形成了极其强烈的感情波动。小说序篇中的引文在故事情节中被三次重复使用,其本质用意是为了抨击黑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批判黑人抛弃自己独特的文化,缺乏自强不息,丢失自我,盲目固执的追求白人文化,最终陷入生活的歧途。这种执着的追求越是强烈,离现实越是遥远,愿望也就更加的可望而不可即。所以,小说独创的这种序篇模式,蕴含了对黑人命运与未来的深思。

    这部小说主体的四大板块由一年四季构成,然而作者并未依照常规的“春、夏、秋、冬”这个顺序来布局结构,而是首先从秋季着手,作者通过被打乱的季节安排,暗指小说中主人公由于盲目的追求白人文化而迷失自我的混乱内心。另外,作者通过运用循环往复的一年四季作为小说的主体,也预示着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没有尽头。小说“秋”这一部分,作者把小说主人公的悲剧命运通过糅合、拼接,精心的组织布局在这一篇章中,特别是季节的特征和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显得相得益彰。秋天属于收货的季节,而作者又特地的叙述了主人公佩科拉初次来月经与发育的情况,这为后面描写佩科拉的悲剧命运奠定了基础。同样,在“冬”、“春”这两部分,作者也是精心的组织编排材料,统篇安排文章结构的。寒冷的冬季到来的时候,佩科拉的命运也开始步入了悲剧的角色,家人的肆意虐打,身边人的无辜欺凌,使她尝遍了尘世的残酷凄冷。冬去春来,春天本是一切美好的开始,但是佩科拉的命运并未迎来春天,而是遭到了禽兽一般的父亲的奸污,并怀上了孩子,初始的青春被残酷的扼杀掉了。夏季是一个生命勃发的季节,佩科拉降下的婴儿却没有生命,可怜的佩科拉失去了一切,精神崩溃的她只是自言自语。作者通过运用“块状”的布局安排,将杂乱无章的情节片段巧妙的组织成一个整体,使读者感觉规整统一、合理有序且故事情节的发展极其自然的阅读感受。

二、经典的隐喻手法

    莫里森作为一个黑人作家,非常擅长运用隐喻手法,以赋予小说崭新的涵义,同样在《最蓝的眼睛》这部作品中,莫里森采用了大量的隐喻手法逐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以此深刻的揭示小说的主题内容。

    《最蓝的眼睛》这个题目本身就是最典型的隐喻。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特有的肤色、相貌特点、体型特征等等,这些最基本的特点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是无法改变的,就如黑色人种绝不会像白色人种那样长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小说中的主人公佩科拉是一个黑人,这就预示着她渴望拥有最蓝的眼睛这个愿望终究是一个幻想,根本无法实现。‚如同佩科拉被摧残的命运一样,她的悲剧与苦难,始终都蕴含着浓厚的宿命色彩。小说的题目“最蓝的眼睛”不仅为整部作品的故事情节发展营造了感情分为,而且起着关键的暗喻作用。作者使用《最蓝的眼睛》这个题目还有更加深刻的寓意。单词“blue”不仅具有“蓝色的”意思,还可以翻译为“悲伤”的意思。另外,“eye”和“I”,即“眼睛”和“我”的英文发音正好相同,由此可以发现,作者在题目的采用上可谓是匠心独运,暗指佩科拉在白人主流文化的不断侵蚀下,挣扎压抑、失去自我的悲惨境地。

    在作品中,莫里森还巧妙地使用花名来隐喻小说的主题,即万寿菊菊与蒲公英。在小说中的主人公佩科拉被父亲奸污并怀上孩子以后,克劳迪娅姐妹默默的为她肚子里的胎儿祈祷,并种下了有着希望、安康之意的万寿菊,期望婴儿可以平安健康的降生。然而万寿菊并没有生在出来,佩科拉生下的孩子也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死婴。万寿菊在小说中暗指的是美国的黑色人种,佩科拉没有生命的婴儿则象征着白人对黑人到来的无情拒绝。莫里森把当时的美国作为“土壤”,包括佩科拉在内的美国黑人比作“万寿菊”,在以白人意识形态与文化特征为主的“土壤”中,“万寿菊”根本无法吸取营养,也就无法生长并产出果实。深刻的揭示了当时的美国社会对本地黑人的残酷压迫与无情排斥。

    小说中白人的“眼神”也有着丰富的寓意。主人公佩科拉之所以朝思梦想自己拥有一双最蓝的眼睛,主要是为了可以得到当时社会的接受与认可,从而寻求到本身存在的个人价值与生命意义。对于佩科拉而言,他人的眼神,特别是白人的眼神是肯定自身社会地位与身份的重要标准。然而,佩科拉在白人商店老板的眼睛里看到的却是排斥与厌恶,没有任何的认同之感。白人老板蔑视佩科拉的存在,透过他的那种眼神,彰显出了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无情排斥与无理歧视。在白人的眼里,黑人和马匹、骡子等等一样,充满了歧视与拒绝。白人通过从身体到精神与黑人隔离开来,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凸显白人自身的优越感。佩科拉无法看到白人的眼神对自己的肯定,因此本身就不堪一击的心理彻底的坍塌了下来,她的社会价值、自我价值以及自我意识被白人的眼神毁灭的一干二净,再也无法寻找到自身存在的任何意义。

三、巧妙的音乐语言

    莫里森从小生活在一个黑人文化非常浓厚的传统家庭中,因此,莫里森在写作中始终都在坚持着本民族的特性,并不断的发掘、汲取优秀的非洲传统文化。传统的黑人音乐对莫里森的创作带来了深远影响,她在创作的过程中运用具有典型非洲文化特色的黑人音乐,使音乐成为一种特有的叙述手法,充分显示了莫里森对黑人前途命运的关心,以及黑人文化的重要关注。莫里森将自己的作品视为音乐,通过音乐的独特形式表述文学含义,这使得她的小说和黑人独有的文化密不可分,并充满了美妙的音乐旋律。

    在《最蓝的眼睛》中,小说的作者莫里森运用独特的音乐叙述手法来发扬黑人文化。ƒ布鲁斯属于美国黑人独创的一种音乐,该音乐主要是为了抒发忧郁之情,从而使得内心充满被排斥、被压迫、失落感的美国黑人得到释放和安慰。在《最蓝的眼睛》这部作品的序篇部分,作者引用的了《迪克和简》这篇故事,作者不但巧妙的引用了这则故事,而且将这篇内容重复描述了三次,作者有意的使用这种毫无逻辑的杂乱叙述,并且每一次都比上次更加的紧张急迫,特别是第三次,没有了任何的间隔和符号标点。如此紧张、急促、杂乱无逻辑的叙事就如同布鲁斯,这位佩科拉的悲剧人生奠定了基调,即佩科拉由一个正常人,开始变得精神失常直到最终疯狂,这种巨大的演变暗喻了白人文化对佩科拉精神的极大侵蚀与扭曲。另外,麦克蒂尔和布利迪洛夫这两个家庭也产生了强烈的对比。麦克蒂尔这个家庭虽然遭受着贫困与压迫,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屈服与绝望,而是通过布鲁斯音乐来发泄愤懑与化解忧伤,并以此来安慰自己的心灵,并获取生活的力量,这一家因此成为了精神领域的强者。但是布利迪洛夫这一家不会音乐,也就不可能从歌声中寻找到精神寄托与支柱。乔利在很小的时候遭到了父母的丢弃,因此心中的阴影始终伴随着他,乔利不懂音乐,心中的苦闷无法得到发泄,最终他将自己的不满发泄到了亲生女儿身上,也就是小说的主人公佩科拉,他奸污了佩科拉并致使其怀孕。然而佩科拉在遭受到一系列的不幸之后,开始执着的渴望拥有最蓝的眼睛,同时由于佩科拉无法再歌唱布鲁斯,心中的压抑和忧郁得不到释放,最终使她走向了崩溃的边缘。在作品中的一些片段,蓝眼睛被不断的重复叙述着,使得单调的文字内容充满了跳动的音乐动感,这些文字的重复带有明显的爵士音乐特点,使得读者完全能够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凸显了拥有一双“蓝眼睛”已经成为了的佩科拉生活的中心,从另外一层寓意来看,这种音乐性的语言叙述也暗示了黑人在以白人文化为主宰的社会中本民族文化的丧失。

参考文献:

[1]周珊.简评托尼.莫里森处女作《最蓝的眼睛》的写作特色[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2]陈延潼.美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艺术特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12)

[3]曹颖哲.试论托尼.莫里森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创作上的多重突破[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6)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