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的中国情愫——文学论文
我自己也很奇怪,为什么小说中出现的不是韩国人而是中国人?我自己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只是把我的记忆影像写出来而已 。对我而言,“中国”不是想写而刻意去写,“中国”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记号”。 ──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在很多公开场合提到过自己的中国认识,其作品中,涉及很多中国元素。村上春树的中国情愫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他对中国的感情到底是怎样的,有哪些表现,村上作为当代日本文坛的代表人物他的中国观是否能代表当今普通日本民众的观点。怀着以上疑问,笔者将从村上的生活经历及其代表作中去探寻、整理村上的中国观。
一、父亲的影响
村上春树的父亲曾被迫应征入伍参与了侵华战争,因此可以说村上从一出生就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九九六年村上接受了荷兰记者Buruma Ian的采访。在采访中,村上谈到: “记得我小的时候,父亲曾经跟我讲过曾经在中国发生的令人胆战心惊的事情,具体是什么事父亲也记不清了,可能是父亲亲眼见到的事,也可能是父亲亲手干的事,反正是一件极其悲惨的事情。” “可我也不想再向父亲打听,因为这件事一定是父亲内心的一道创伤,对我来说也是一种伤痛。父亲的经历已经在我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我甚至相信他的经历已经“遗传”给了我”。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村上生命的一部分,中国对村上来说是一个伴随着疼痛的回忆。
由于战争,“中国”已成为村上父亲痛苦的回忆,父亲战后表现出的痛苦和反省是村上产生中国情愫的主要原因。由于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村上在他的多部作品中都体现了一直以来对受到侵华战争深深伤害的中国人民的关心,以及对战争的反省。
二、鲁迅的影响
一九九二年,村上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作访问学者,同年十一月,接受了中国香港学者郑树森的采访。二人谈到最喜欢的中国作家时,村上非常肯定地说:“在中国众多现代文学家中,鲁迅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村上读鲁迅的作品应该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村上家一直都订购由河出书房出版的《世界文学全集》,村上一本一本地看,度过了十年少年时光。而且,《世界文学全集》中收录了鲁迅的《狂人日记》、《铸剑》、《阿Q正传》等代表作品。少年时期的村上很可能通过《世界文学全集》读了《阿Q正传》等鲁迅作品。从村上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鲁迅的痕迹。例如,村上的代表作《且听风吟》开篇语:“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是源于鲁迅散文集《野草》中的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一句。
三、“青春三部曲”中如亲人般的中国人形象——“杰”
《且听风吟》、《一九七三年的弹子球》及《寻羊冒险记》,被称为村上的“青春三部曲”。在这三部作品中都不约而同的出现了“杰氏酒吧”,酒吧的老板就是中国人“杰”。
1979年的成名作《且听风吟》中,“我”回到东京的那个晚上,“杰”不仅请我喝了几瓶啤酒还把几个烤好的马铃薯装进塑料袋让我带走。小说中“杰”是一个非常热心的叔叔形象。《1973年的弹子球》中,“我”的朋友“鼠”为自己一事无成而闷闷不乐时,“杰”静静的陪在他身边,安慰他说:“我活了四十年就明白了一件事,不管什么事人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学会。剃胡须中也藏着哲学,即使再平凡普通的事中,也可以学到东西。”,“杰”那天教会了“我和鼠”很多东西。小说中“杰”是一个给予“我和鼠”诸多关心的亲切的学长般的人物形象。《寻羊冒险记》中,“我和鼠”经常会在“无家可归”时,来到“杰”的酒吧。当知道“杰”由于酒吧搬迁还欠别人钱时,“我”看都不看就拿出自己的存款交给“杰”,让他去还债,而作为交换条件只是把“我和鼠”算作股东,不要分红不要利息,光添上名字就行。小说中,“杰”给了“我和鼠”亲人般的温暖,“我和鼠”已经把“杰氏酒吧”当作自己的家。
这三部小说中,“杰”在“我”的家乡经营着酒吧。“我”自幼感受不到家庭温暖,心情苦闷,而“杰”常常热情的接待无家可归的“我和鼠”,“杰”对于不善言谈的“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信赖的人,是一个如“慈父”般的人物。
四、《去中国的小船》中刻画出的理想的中国
发表在文艺杂志《海》上的短篇小说《去中国的小船》,是至今为止村上唯一的一部以中国为素材的短篇小说。作品中先后出现了三位中国人,分别是“我”小学时的中国人老师,大学时和“我”一起打工的中国女孩及后来偶遇的中国籍高中同学。可以说,这是一部根据作者亲身经历而创作出的充满中国元素的作品。
文章开始引用了一段旧时歌谣:“很想让你坐上去中国的小船,只坐你我两人,船儿永借不还…… ”歌谣里传达出的希望与温暖已经为“我”的中国观作了铺垫。
认识的第一个中国人,让“我”了解到中国人的积极乐观。: “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对中国很陌生,对中国人的印象也糟糕之极。在一次考试中,监考的老师恰巧是中国人,也就是“我”遇到的第一个中国人。他对“我”说:“大家也都知道,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说起来像是一对邻居。再要好的朋友,有时候也不能沟通,对不对?我们两国之间也是一回事。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我们一定能友好相处。
认识的第二个中国人是和我一起打工的一个女大学生,她让“我”觉得“快乐”和“厚道”。虽然我们每天都做着同样的工作,乏味,枯燥,可她总是对工作充满热情,每天快乐开心的工作,在她的影响下“我”对工作也变的充满热情了。此外,她的性情虽然内向,却很真实纯粹,没有丝毫矫揉造作的成分,所以“我”才会从心底生出愉快和地道的感觉。
认识的第三个中国人,让“我也不明所以地觉得亲切,很有些不可思异”。 “我”和他最初都是怀着对生活的憧憬走进社会的,而残酷的现实总是让希望落空,人们往往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而疲于应付生计。“我”和他虽然国籍不同,但都走上了有悖自己初衷的道路,陷入同样潦倒的境地。相同的起点、相似的遭遇、相通的无奈,恐怕就是彼此之间虽不熟悉却莫名亲切的根源。
五、《天黑以后》——对战争的反思及恐惧
长篇小说《天黑以后》发表于二〇〇四年,作品中刻画了中两个中国人的形象。一位是十九岁的中国女孩“郭冬莉”,在日本从事色情服务行业,另一位则是在日本 “鸡头”的中国人。作品中“郭冬莉”遭到日本人“白川”的毒打,并被抢去了衣物和手机。可是有一天白川从抢自“郭冬莉”的手机中听到有个男声说“你是无法逃脱的。也许你已经忘了,可是我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村上文学中的政治色彩。小说中的“我们”到底指的是谁呢?不能忘记的事情又指的什么事呢?在这里像谜语一样的“无法逃脱”其实是作者采用的暗喻的手法。“我们”在这里指的是中国人,“不能忘记”指的是对日本人曾经犯下的罪行不能忘记。
因为侵华战争这一话题涉及到政治,村上又不能不掩饰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更严肃的文学的挑战。小说中对侵华战争村上即有愧疚,也有回避的复杂情感和矛盾心理。
六、小结
村上的父亲曾参加过侵华战争,他战后表现出的痛苦和反省是使村上产生中国情愫的主要原因。他的多部与中国有关的作品中都表达了对中国的好感,以及希望和中国人做朋友的意愿。村上同时认为历史与现实之间二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无法割断的。无论什么时候历史都将影响着现代日本人的生活及他们对中国的态度。但由于受到日本文化及思维的制约,笔下的中国形象的情感和对战争问题的态度上,村上又有些顾虑和掩饰,采取了一种故意忘却的态度,试图逃避责任;对中国的反日活动,也表达了不安和恐惧。而且,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中国人,村上都不能摆脱近代以来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傲慢和偏见,村上对中国的这种复杂纠结的感情正是目前日本人的普遍中国认识,这些与中国相关的作品和感情也带给了人们巨大的反思力量。
[参考文献]
[1]郑树森.我一向都比较反叛──专访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J].联合文学,1993(01).
[2]『村上春樹全作品1979~1989』[M].講談社,1993.
[3] 洪金珠.村上春树灵魂里住着中国印记[J].中国时报,1998(08).
[4] 林少华.孤独是联系的纽带──东京访村上春树[M].中外书社,2001.
[5] 穆风.村上春树:“中国”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记号” [J].环球时报,2005-02-22,第十三期,第三版.
[7] 藤井省三.『村上春樹の中の中国』[M].朝日新聞社,2007.
[8] 何德功.日本鲁迅专家:村上春树受鲁迅影响大 [J].一元一国学论坛,2009-11-01,第三期,第四版.
[9] http://www.47news.jp/47topics/e/93925.php村上春樹エルサレム賞スピーチ全文.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