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语用等值原则——英语论文
一.电影片名翻译现状
电影片名乃一部电影的灵魂所在,所以翻译得是否恰当,能否引起观众的兴趣与关注乃至共鸣,直接影响着每一部译制片的票房记录。毫无无疑,电影片名的翻译是有好坏高下之分的,也是有章可循的。目前常见的英文影片名翻译有直译、意译以及抛开原片名另立新名等方法。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影片译名中既保持原片名的内容,又保持原片名的形式。目前相当一部分英文电影都是采用直译法。有些片名中的英文重合程度惊人,几乎可以达到字字对应的翻译。例如,: True Lies《真实的谎言》,Love Story《爱情故事》,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 Air Force One《空军一号》,Six Days Seven Nights《六天七夜》, Million Dollar Baby《百万宝贝》, Titanic《泰坦尼克号》, Brave Heart《勇敢的心》,Pearl Harbor《珍珠港》, The Day After Tomorrow《后天》,Brokeback Mountain《断背山》, Corpse Bride《僵尸新娘》等等。其次是意译。由于各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当用直译法无法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时,常采用意译法。对于电影片名的翻译而言,意译则指的是,在原片名所表达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影片主题加以润饰而进行的翻译。例如,Legally Blonde《律政俏佳人》, Robin Hood: Prince of Thieves 《侠盗罗宾汉》, Ring 《午夜凶铃》, Home Alone 《小鬼当家》,Blood and Sand《碧血黄沙》, Toy Story《玩具总动员》, The Net《网络情缘》,The Bachelor《亿万未婚夫》、Traffic《毒品交易》, Volcano《地火危城》, Tomb Raider《古墓奇兵》, Rat Race《亡命夺宝》,Hanging Up《电话情未了》, Sister Act《修女也疯狂》,Meet the Parents《拜见岳父大人》,Night at the Museum 《博物馆奇妙夜》等等。另外,撇开原片名另拟新名的翻译方法也十分常见。 尤其是一些具有西方文化内涵的片名,或以观众不熟悉的内容、人名、地名来命名的影片往往采用这种翻译技巧。例如: The Wedding Planner《爱上新郎》, The Others《小岛惊魂》,Little Nicky《魔鬼接班人》,Of Mice and Men《芸芸众生》,Kate and Leopold《隔世情缘》, In the Bedroom《不伦之恋》,Rebecca《蝴蝶梦》, Cleopatra《埃及艳后》, Blue Streak《笨贼妙探》,Dumbo《小飞象》,Cinderella《仙履奇缘》, Gost《人鬼情未了》, Flushed Away《鼠国流浪记》, The Rock 《勇闯夺命岛》,Die Hard《虎胆龙威》,Cast Away《荒岛余生》,Parent Trap 《天生一对》等。
直译、意译以及另立新片名,这三种片名翻译法到底哪种更好呢?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能直译则首选直译,不能直译的情况下才不得不选择意译。然而,只要对以上片名的翻译稍加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这种理论显然不适合作为电影片名翻译的指导原则。存在即合理。事实上这三种翻译方法都有很成功的案例。那么,电影片名的翻译到底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二.关于语用等值理论
1.等值翻译理论
“等值”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最早由雅各布森(R. Jakobson)1951 年在论文《论翻译的语言学方面》(1951,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中提出,他认为:含有差异的等值是语言中的基本问题,也是语言学关心的基本问题(Equivalence in difference is the cardinal problem of language and the pivotal concern of linguistics)[1]。这里的等值并不是我们常说的类似数学上的完全对等,而是“在价值、程度、力度和重要性等方面相等”(equal in value, measure, force, significance) [2]。著名翻译家奈达博士在1964年发表的《翻译科学初探》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指出“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eptor and message should be substantially the same as that which existed between the original receptors and the message)”[3]。 后来奈达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但他说明,两种说法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别,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避免“动态”一词可能引起的误解。奈达还利用信息论的理论,说明了译文接受者的接收渠道与原文接受者不同,符合原文语言规律而不符合译文语言规律的言语不能或是很难被接受,这样的译文实际上不能或很难完成信息传递任务。
2、语用翻译理论
自从1938年美国逻辑学家、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提出了符号学(Semiotics)的三分法,即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以来,符号与其使用者的关系即语用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根据语用学理论,交流双方要达到真正的理解,必须明白对方的交际意图,而交际意图往往是隐含的,它主要是靠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及语言习惯来体现的。语用学的发展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给“等值”论注入了新的生机。语用研究关注的是时间和语境的变化,把语言本身的意义和使用者的意图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很好地解释和发展了等值翻译理论。把语用学理论运用到翻译中去就是语用翻译。实际上,语用翻译是通过两门语言的对比,根据语境确定话语的语用意义而进行的一种等值翻译。这种翻译近似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语用翻译追求的是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面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内容,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达到相等的交流效果。
三.英文影片名的翻译原则
电影片名的确立往往以突显影片内容,传递主题信息为其根本原则。所以根据语用等值翻译理论,翻译电影片名应该深入理解影片的内容,领会语言表达方式中的文化差异,以等值传递原片有关信息为目的。此外,由于电影名称还具有商业包装和广告宣传的作用,任何影片的命名事实上都遵循着审美价值的原则,所以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仅要准确传递原片内容的有关信息,而且也要把原片名的美学价值传递给观众。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论是采用直译、意译抑或根据影片内容另拟新名,一定要在忠实于原片内容的基础上,力求文字优美,准确把握源语与译语的表层意义和联想意义,切实保留和准确传达原片名的信息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1.信息价值等值原则
在片名翻译中,信息价值等值体现为译语标题形式与原片内容的统一。片名翻译的好坏取决于是否忠实传递了与原片相关的信息。 任何望文生义或者离题万里的翻译都是对信息价值的背离。例如,影片Hobson's Choice的译名之一按字面意思直译成了《霍布逊的选择》。电影中男主角名叫Hobson,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影片的大概情节是,这位Hobson先生是一位鞋店老板,有三个千金;他早年丧妻,脾气乖戾,酗酒成性。三个女儿成人在家,他却十分吝啬,既想把她们早早嫁出,而又不愿出嫁妆。长女玛吉违背他的意愿与一位鞋匠结婚,搞起了鞋铺,与父亲开始了竞争关系,这让Hobson先生暴跳如雷。后来玛吉又成功地从父亲那里为两个妹妹弄到了嫁妆。最后,Hobson先生被迫向女儿屈服,请求玛吉搬回来住。 在英语中Hobson's Choice是一个成语,跟据 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它的意思是:a choice of taking what is available or nothing at all. 短语Hobson's choice起源于16世纪的英国,当时有位名叫托拜厄斯·霍布逊(Tobias Hobson)的商人经常把闲置的马匹出租给剑桥大学的学生。 他在租马时承诺:只要给一个低廉的价格,可以随意选。但他又附加了一个条件:只允许挑选能牵出圈门的那匹马。其实这是一个圈套。他在马圈上只留一个小门,大马、肥马、好马根本就出不去,出去的都是些小马、瘦马、懒马。显然,他的附加条件实际上就等于告诉顾客不能挑选。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挑选,被人们讥讽为“霍布逊选择”。电影巧用这个名字(莫如说将主角命名为Hobson),正是为了套这个典故。然而,这个译名却恰好颠倒了原片名的意思。 该片还有另外一个译名--《女大不中留》,借用了中国民间的一句俗语---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留成仇,十分贴切地描述了片中父女的矛盾和本片的主题,不失为一种出色的片名翻译。又如,美国喜剧片Rat Race 被译为《亡命夺宝》。Rat Race可不是什么老鼠赛跑的意思。一个人如果用Rat Race来形容自己的办公室,那可不是什么好地方,一定是人人象老鼠那样争权夺利,惟恐他人多占了便宜。Rat Race指的就是这种十分激烈的竞争。联想电影里面各色人等,为了那二百万美元的意外之财,展开了空前的你争我夺, 亡命夺宝这个翻译很贴切地译出了原句的那种气氛。
2.文化价值等值原则
翻译不仅仅是语际转换的过程,同时又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社会现象。由于中西方在历史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而且任何电影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传达着自己的民族文化,加上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影片译名若不细加考虑文化差异,就很容易造成费解,误解。因此,文化价值的实现首先表现在充分理解、准确传递原片名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和情感。 如Roman Holiday通常译为《罗马假日》,给人造成的印象仿佛是浪漫的意大利之旅。事实上这部影片塑造了一个美丽而不圆满的爱情故事。剧情梗概如下:高贵美丽的英国公主到古都罗马访问,厌倦了外交礼仪的繁文缛节,晚上一个人偷偷溜到市区欣赏夜色,巧遇善良风趣的美国记者,两人把臂同游,暗生情愫。当英国访问团发现公主失踪后,人人都捏了一把冷汗。最后公主为了本身的职责而忍痛牺牲了爱情,故事的结局令人黯然神伤。影片在成功地营造了一个喜剧氛围之后,又转回头来成就了一个悲剧结尾(当然,这也是别无选择的),两者结合竟然如此成功,难怪会成为绝世经典。英语中的Roman Holiday出典于罗马帝国时代的角斗士表演。原来,古罗马人观看角斗士残忍搏斗的日子就叫Roman holiday。据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该短语的意思是: An occasion on which enjoyment or profit is derived from others’ suffering or discomfort.不过影片可不是这个意思,只不过是取巧罢了。 所以,该片名被译为《罗马假日》显然译者没有认识到这个文化典故。中国观众看到这个片名时对电影内容所产生的预测显然与美国观众的期待截然不同,这无疑破坏了翻译的等值原则。
有时原片名中并没有中国观众不熟悉的文化征象,但为了迎合他们的文化心态和接受习惯,也可意译或者另拟新的片名。如The Bathing Beauty 《出水芙蓉》,The Red Shoes 《红菱艳》,Forrest Gump《阿甘正传》,Love with My Father《天伦乐》,The Wedding Night《洞房花烛夜》等都带有明显的汉文化色彩,倾注了译者的文化情感。
3.审美价值等值原则.
电影片名的翻译实际上也是一种新的艺术创造,客观上要求译名能够传递给观众“美”的信息, 激发观众的想象力,让观众产生先睹为快的强烈欲望。好的片名往往画龙点睛, 妙趣横生, 令人神往。例如,《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廊桥遗梦》》(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人鬼情未了》(Ghost)、《风月俏佳人》(Pretty Woman) 、《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一夜风流》(It Happened One Night)和《间谍末日》(the Secret Agent)等优秀译制片名让人一见钟情,欲罢不能, 可谓其中的代表。从译文可以看出,译名言简意赅,字里行间传递了强烈的信息,特别富有感染力。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电影片名的翻译不论采用直译、意译还是另外确立新名抑或采用其它翻译技巧,都必须遵循语用等值原则切实保留原作的信息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达到功能上的对等。
参考文献:
1.Jakobson R. 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A].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67.113-118
2. Palma Zlateva. 1993. Translation As Social Ac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