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的教师流动体制机制研究——教育论文
师资配置是影响城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教师流动则是解决城乡师资不均的重要途径,它能有效缩减城乡师资差距,最大限度开发和利用城乡教师资源。但是,当前我国城乡经济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化特点,这导致城乡教师流动存在较多不足和问题。农村教师争相涌入城市,以求取得进一步发展,这就使得城乡师资力量出现较大差距。因此,若要解决城乡教育的二元化结构,就必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师流动体制机制,合理解决城乡师资不均问题,促进城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乡教师流动的主要原因
若要有效解决城乡师资不均问题,首先要认清导致城乡教师流动的主要原因,然后以此为基础,寻找相应的应对措施,总体而言,我国城乡教师流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利益的驱动
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有其固定的社会属性,生存发展离不开物质基础,因此,在进行职业范围选择时,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在文化、经济、教育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待遇,相较于城市学校还存在很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大批的农村优秀教师,为了追求物质条件,通过各种途径涌入城市。同时,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学校实行扩建或扩招,师资力量相对短缺,为了充实教师队伍,就以优厚的师资待遇吸引农村优秀教师,导致农村教师不断地流向城市。
2、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
城乡教师流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个人价值取向和精神需求的差异。农村教师在进入城市学校之后,一方面可以充分享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不断充实自身知识。另一方面,在新的工作岗位上,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自身潜力,实现自我价值,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由此看来,农村教师流入城市,除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家庭因素也是导致城乡教师流动的重要原因,部分在城市长大的教师,不愿意远离家庭,因此更倾向于选择在城市学校就业。
3、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影响
传统的单向流动和双向流动都未能摆脱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其实质都是以城市为中心的,近年来,我国在城乡师资配置上进行了大量的政策倾斜,在职称评定、经济待遇等方面适量的补偿了参与双向流动的教师,但这种以利益为目的的策略,并未能充分调动流动教师的积极性。这是因为教师双向流动模式存在着较大不足,例如定期轮岗、乡村支教等模式,只能在短期内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单向流动模式,对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显然是极为不利的,在这种流动模式作用下,城乡教育差距势必会进一步扩大。
二、建立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发展机制的意义
1、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可实现溢出效应最大化
城乡一体化教师流动体制,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强流动教师的溢出效应,这是因为,在城乡一体化体制背景下,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已经没有明显的体质差别,双向流动的教师在资源配置方面都是统筹分配的,时间协调性也逐渐提高,双向流动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就完成学校交流,最大限度的节省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削弱单向流动的主流地位,促使城乡教师之间进行更加便利和频繁的交流。随着工资待遇和学习机会的一体化,教育质量的差距也会逐渐减小。
2、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可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优势互补
城乡一体化教师流动机制主要是为了实现城乡师资的优势互补,体现“特色化”的教育理念,相较于城市教育,农村教育更贴近自然,因此,到农村任教的城市教师不仅担负着示范任务,还要负责深入挖掘农村特色。而农村教师进入城市学校,一方面学习了先进的教学技巧和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将农村特色带入城市。可见,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教师的流动不是单向的人才输入,而是一个相互学习和借鉴的过程,是一种资源的优势互补。
3、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可实现教师流动模式多样化
在传统的教师流动机制下,城乡教师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且有扩大化趋势。虽然相关政府部门采取多种手段丰富流动模式,开发了轮岗、支教、培训等流动结构,但仍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师资不均的问题。而在城乡一体化教师流动机制中,可以实现流动模式的多样化,例如定点讲学、下乡上课、定向对口等模式都得以充分试用,极大地提高了城乡教育质量。
三、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流动目标定位
若要推动城乡一体化教师流动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实现目标定位,这也是城乡教师流动的立足点。教师流动的首要目标是教育公平,主要是指结果公平、起点公平、差异性公平和过程公平。城乡师资不均从本质上看是师资质量的差距,师资力量的差距归根结底又是一种结果差距,因此,城乡教师流动的首要目标其实质是结果公平。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结果公平不是城乡师资的绝对公平,并非要追求教师质量的绝对等同化。它是一种差异性公平,是以效率为前提的,因此,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流动目标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还要兼顾效率。
四、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发展机制的构建路径
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机制主要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实行城乡教师定期流动,促进城乡师资的良性沟通和双向互动,进而形成城乡教育共生、交融的一体化模式,有效缩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师资配置的均匀发展。总体而言,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构建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发展机制。
1、建立城乡教师流动身份管理一体化机制
不合理的教师身份管理制度是当前阻碍城乡教师流动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聘用和调动教师的权利主要归属学校,而教师人事关系的管理则通常归属教育行政部门。这就致使,部分学校为了自身师资发展,限制优秀教师外流。因此,若要打破教师流动过程中的校际阻碍,必须规范教师身份管理制度,尝试将教师身份纳入公务员系列,促进城乡教师身份的一体化。
2、建立城乡学校经费投入一体化机制
城乡学校的主要差别体现在学校的办学条件方面,即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学校工作环境等因素。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实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这种制度对省级以下政府部门的经费责任划分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地区基层政府靠、等、拖的做法,对于教师经费供给缺乏应有的积极主动性。因此,若要有效解决农村学校经费缺乏,城市学校经费过多,城乡差距较大的情况,就必须建立城乡学校经费一体化机制,对城乡学校的校园建设、教师待遇、设备置办等做出明确规定,对城乡学校实行统一经费标准。
3、建立健全城乡教师流动管理问责制度
从本质上看,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机制主要是为了转变农村教师的单向流失,实现城乡教师的双向流动,解决城乡师资不均的问题。这需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协作。为了实现城乡教师流动的规范化,政府应对城乡教育管理实行问责制,对于教育管理中的“督政”环节给予充分重视,将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机制建设,作为官员施政和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将该部分工作与职务晋升、工作成绩挂钩,以此确保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工作的落实。
参考文献:
【1】贾建国.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的问题及其改进 [J] 教育发展研究,2008
【2】张建雷.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机制的现实选择 [J] 教育科学研究,2011
【3】李潮海,于月萍.城乡教育一体化若干问题的思考 [J] 现代教育管理,2010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