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医患关系报道分析——以《华商报》为例
医患关系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是指医方(医护人员、医院等)与患方(患者、家属等)在诊疗疾病或缓解病痛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特定的相互关系。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医院频发医疗纠纷和患者打砸医院或医护人员的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当前的医患矛盾日益激化。而媒体如何引导舆论正确地认识医患关系显得愈发重要。本文以此为背景,采用内容分析法,以西安本土较具影响力的都市报《华商报》为分析样本,选取该报纸2014年1月1日一8月31日期间关于医患关系的报本共计78则,对于传统媒体对医患关系的报道进行分析与阐释。
一、主题分析
通过分析查阅的相关样本,本文将《华商报》2014年1月1日—8月31日前三个季度涉及到医患关系的报道主题类型归为以下几种:医疗纠纷、政策解读、名医访谈、先进事迹以及其它。
根据以上几类,对样本新闻的主题进行分析,得到以下数据:
报道框架主题 | 新闻则数 | 百分比 |
医疗纠纷 | 36 | 46.2% |
政策解读 | 12 | 15.4% |
先进事迹 | 11 | 14.1% |
治病救人 | 12 | 15.4% |
其它 | 7 | 8.8% |
总数 | 78 | 100% |
从以上表格中可看到,在《华商报》前三季度所报道的医患关系文本中,关于“医疗纠纷”的报道占据了近二分之一,是所有主题内容中占据比例最大的一项。和政策解读相关的新闻报道占15.4%,展现医疗先进事迹的新闻报道仅占14.1%。若将与“先进事迹”和“治病救人”这两个主题相关的报道归纳为为常态的医患关系,共占29.5%,仅为总样本报道的三分之一。
《华商报》关于医患关系报道的主题内容有以下特点:
1、 集中体现对医疗纠纷的报道,但是对于解决纠纷较少涉及。结合《华商报》医患关系报道的36篇文本中,有11篇是以患者的不满作为新闻的卖点,重点突出了对于冲突的描述,强调患方可怜与悲情的一面。如报道中:“他不断地咳嗽着,努力想站起来,但都未能成功……”、“4岁女儿治疗17天后离世”、“孩子走了,他爸也被抓了,感觉这个家一下子散了……”、“本来右腿肿胀不适的王先生是去按摩治疗的,可按摩过程中,按摩师却将他的腿弄骨折了”。这类报道忽略了产生医患纠纷的本质,模糊了问题的焦点。
此外,有9篇报道是站在维护医方的角度报道医患抗争,意在说明医患矛盾不仅是医方的过失,患方也有冲动的一面。此类报道的标题多出现暴力词汇,如2月20日《河北易县一外科医生遭患者割颈》,2月22日《20多人冲进医院 怀孕护士被打伤》等。虽然《华商报》已经有意识站在医方的角度,力求客观地进行报道,但是仅仅是就事论事,对于医患关系矛盾与纠纷的本质,并没有做出分析。
2、 对于医疗政策的解读的报道方式较为单一。在2014年的前三个季度中,《华商报》有12篇报道涉及对于医疗政策的解读,但是这类报道缺乏对文件的解读,只是抽象又空洞地将政策照搬出来。受众很难理解具体的政策,也不利于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因此,媒体作为医方和患方的中介,应该把抽象的文件与具体的医患现状相结合,为受众解惑释疑。
3、 报道多以宣传性通讯报道为主。“先进事迹”类多为人物通讯,“治病救人”类还有大量的工作通讯。此类报道目的在于宣传而非传播,难以让受众真正信服。
二、消息来源分析
本文统计了78则报道中的消息来源。将其统计并分为以下几类:医生、患方、新闻媒体、官员与专家学者以及其它。
根据归纳,得出以下数据:
新闻消息来源 | 新闻则数 | 百分比 |
医方 | 27 | 34.6% |
患方 | 17 | 21.8% |
新闻媒体(记者) | 9 | 11.5% |
官员、学者专家 | 22 | 28.2% |
其它 | 3 | 3.8% |
总数 | 78 | 100% |
从数据可以看出《华商报》关于医患关系的报道所采用的新闻消息来源中,“医方”与“官方、专家学者”类占据了总消息来源大于五分之三的比例。而从“患方”角度报道的新闻仅占五分之一。可见《华商报》对于医患关系这样的主题报道,对消息来源有所选择。
1、消息来源严重不平衡,多倾向于医方、官方等相对强势的群体。本文统计时发现,医方在医患关系中多以正面的或者中立的舆论为导向,尤其是在“先进事迹”中,医生被塑造成医德和医术的典范。
2、 患者很少能够发声。在医患关系的报道中,患者要么对医生表示感谢,要么是医疗事故的受害者。在这两种情况中,关于第二种报道(即医疗纠纷)共有11篇,占据了总比例的约65%。在这些报道中《华商报》多将故事煽情化,塑造患者一种没钱就医的可怜形象。媒体本身可以扮演医患之间沟通的桥梁角色,但是实际上从《华商报》的医患关系报道中可以看出,媒体并没有创造出医患之间具有实质的沟通,有时甚至有炒作之嫌。这样不仅不能使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得到改善,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3、除了医方和患方之外,很少见到有关其他群体(如医疗协会组织)的报道。没有这些的组织对医疗行业的规范,光靠法律来约束医疗卫生系统的运行是不全面的,会不利于该行业的发展和完善。
三、小结
综上所述,传统媒体缓和医患矛盾最重要的是增强媒体公信力,建构医患关系报道良性传播模式。不仅应该在主题内容的选择上减少宣传稿,也应该多角度地获取消息来源。对于新闻媒介来说,其最主要的责任就是进行符合社会事实的传播。如果媒体不遵从这样的平衡报道,只着眼于当中的某一方,一定会促使新闻偏见的产生,不仅失信于医方或者患者,也失信于广大受众,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对卫生行业、医生、患者造成伤害。所以对于新闻媒介来说,在进行医患关系的报道时,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因素,力求达到媒介以及受众所期望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张思玮.《中国青年报》医患关系报道的框架分析[D].河北大学,2009.
2.于淼.沪上主流媒体医患关系报道框架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3,11:156
3.罗文辉.新闻记者选择消息来源的偏向[M].台北:政大新闻研究所发行,1995.
4.刘洁.医疗卫生报道的社会责任感.采写编,2007,1:33.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视听》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